華文網

歐美大藏家集中出售 香港春拍古董市場釋放回暖信號

古董歷來是香港藝術品市場的強項,但近幾年藝術品市場調整中,

古董市場也出現了下滑波動。今年春拍中,香港蘇富比乘機一舉推出8個古董專場,最終收穫了5.6億港元,占春拍總成交額近一半,基本反映了當下市場重回穩健狀態。

秘藏50年天價瓷器現身

回顧以往的古董拍賣市場,成交過億元拍品多數出現在歐美和中國香港地區拍賣會上,比如2005年在倫敦佳士得以2.3億多元人民幣成交的元青花鬼穀子下山圖罐,2014年劉益謙在香港蘇富比以2.8億多港元買走大明成化鬥彩雞缸杯,

作為香港地區藝術品市場的優勢板塊,古董拍賣一直很受中國和歐美收藏家關注。

在今年3月的紐約亞洲藝術周、歐洲藝術古董博覽會等一系列重要藝術品交易活動中,中國的瓷器、青銅器等古董藝術品大受歡迎,包括歐美和中國的買家,尤其是中國買家十分活躍,實際上,為迎合中國買家,歐洲拍賣行近年來已經開始著力開發中國古董市場。

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期間發佈的《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指出,2016年中國拍賣市場總成交額雖然同比下滑了,但是在全球市場份額卻上升至全球第一位。其中,瓷雜專項在過去六年裡,由原來的20%上升至40%。

今年春季的香港藝術品拍賣市場隨之作出反應,香港蘇富比春拍一出手便是8個專場,共252件拍品,並且收穫了近5.6億港元,

占到其春拍總成交額近一半。這一成績相比2016年秋拍基本持平,當時共上拍291件拍品,總成交額超6億港元。

最引人注目的是,香港蘇富比古董部分本季最重要的拍品明宣德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大盌以2.29億港元成交。此前,這件來自日本收藏家的天價青花大盌已經有50年沒有在市場露面,最近一次出現是1966年在京都國立博物館公開展出。

蘇富比亞洲區副主席仇國仕在接受採訪時說,

一年前他在日本第一次見到這件藏品。當時他在貨主的茶室,當他慢慢打開盒子的時候,激動得心臟都快要停止了。他從沒有過如此機會當面見證這樣一件來自宣德年間的珍貴藏品。

去年年底,香港永寶齋主人、知名古董收藏家翟健民接受記者採訪時就曾表示,市場低谷和高☆禁☆潮差不多七八年一個迴圈,他預估2017年會有一定“爆炸力”的藏品出來。

歐美大藏家釋出藏品體系

保利香港在這次5周年春拍中新設了“玫茵堂”瓷器板塊,結果反響也十分熱烈,27件玫茵堂珍藏的元、明、清禦窯瓷器,成交率達100%。27件拍品雖是小品居多,但品質水準上佳,其中一件青花花紋綬帶耳葫蘆瓶以1003萬港元成交。

玫茵堂是由瑞士藏家裕利(Zuellig)兄弟在知名古董商仇炎之和艾斯肯納奇的協助下歷經50餘年而成就,以精煉的私人禦制瓷器收藏著稱,可與西方的艾弗瑞·克拉克及大維德兩位中國古董大收藏家齊名。2014年香港蘇富比春拍上,劉益謙用2.81億港元競得的成化鬥彩雞缸杯,就是玫茵堂的珍藏。

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玫茵堂的2000件浩瀚收藏都是秘不示人不為人知,一直到1994年,德國學者康蕊君(Regina Krahl)女士編纂的《玫茵堂藏中國瓷器》圖錄首兩冊出版,這批精美的中國瓷器第一次震撼世界。同時,大英博物館等地開始陸續展覽部分玫茵堂藏瓷。

在裕利兄弟中的弟弟去世後,2011年開始,香港蘇富比連續推出了玫茵堂專拍系列。藝術市場評論人士周峰認為,儘管玫茵堂的瓷器已經在香港蘇富比多次拍出過億天價,但如果仔細欣賞研究已經在市場上露面的這兩百多件藏品,我們不得不感歎,一個全球頂級的收藏體系,不僅僅有最精美昂貴的藝術品,還要有廣博的藝術史厚度,玫茵堂的每一件收藏幾乎都可圈可點,而又帶有收藏者自己的審美趣味。

他認為,中國內地的古董收藏和市場如今既面臨著機遇,又陷入了尷尬,古董也是中國收藏者的傳統大專案,但受到精品逐年減少,贗品仿品氾濫的制約,古董市場長期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市場各方都在期盼真正的精品出現。

無奈之下,反觀內地的幾場春拍預熱的古董專場,幾乎沒有特別精美或者十分特殊的藏品出現,所以也沒有高價成交的拍品,拍賣公司將重點放在新老藏家對於藝術品“趣味性,文化性”的引導上,比如提高了專場對文房佈置的要求,加入更多的陳設用器及載體,或者通過瓷器、傢俱、文玩等一系列一定主題的藏品,來體現藏品擁有者個性化、獨特化的藝術審美趣味。

翟健民看到,20年前,宋瓷還處於市場的價值窪地,但那時香港收藏家也一直在收藏,直到十年前,內地的藏家開始關注宋瓷, 2008年,一件汝窯花盆在香港蘇富比拍了3000多萬港元;2012年,一個汝窯的盤在香港蘇富比拍出了2億多港元,2016年9月15日,一件建窯油滴天目盞在紐約佳士得拍賣中以7807萬元創建盞世界紀錄,買家就是中國藏家,這是瓷器市場的一個變化。

收藏理念決定不同道路

古董拍賣以瓷器為主,包括明清瓷、高古瓷等,囊括了傢俱、玉器、文房等雜項,本季香港春拍中每個門類的代表性拍品都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中國古董是延續了紐約亞洲藝術周的好氛圍,尤其是以2.29億港元成交的明宣德青花魚藻紋大盌,無疑給市場注入了信心。

翟健民表示,2005年時就有一個2億多的鬼穀子下山,現在市場要是還有能到這個級別的藏品,買家也能追捧到兩三個億;不是市場不好,有錢人仍然有錢,但沒有足夠高端的藏品吸引他們,所以市場呈現平穩狀態。

在歐美和中國香港地區的古董市場上,幾大海外收藏家的藏品起到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比如,2015年紐約佳士得那場為期五天的安思遠私人珍藏拍賣,堪稱拍賣史上最為隆重且最具號召力的拍賣盛會,六大專場總成交額高達1.3億多美元(約合人民幣8.16億元),同時刷新四項世界拍賣紀錄。

安思遠出身於紐約曼哈頓的顯赫家族,他生前是西方藝術界公認的最具眼光和品位的古董商兼收藏家,被譽為“中國古董教父”, “我或許不是最偉大的,亞洲藝術品商,但一定是最富有的。”安思遠這樣評價自己,除了富可敵國的藏品,更多的可能是在強調,他內心的富足。

“中西方古董收藏家的理念有一定的差距,內地的一些傳統收藏家非常看重對藏品的長久持有,並且希望能夠在家族中傳世,常常強調自己只收不賣,對待藏品流通帶有一些偏見。”周峰表示,一些內地收藏家喜歡自己能有幾件鎮宅之寶,似乎這也能象徵他的鑒賞品位和收藏實力,實際上有的人的古董收藏就止步於此了,再也沒有更廣泛的收藏和研究,這怎麼能算是真正的收藏家?而一些歐美的收藏家更是兼具了古董商的身份,但這不影響他們收藏的體系和高度,他們為了一件更需要、更適合收藏體系的藝術品,而賣出最精美的藏品也在所不惜,他們也非常注重藏品的傳承,有的家族收藏歷史達到上百年,但這並不局限在某一件藏品,家族收藏經常出現在海外拍賣會上,固然有後人在遺產稅方面的考量,但是最根本在於收藏理念上。

2014年香港蘇富比春拍上,劉益謙用2.81億港元競得的成化鬥彩雞缸杯,就是玫茵堂的珍藏。

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玫茵堂的2000件浩瀚收藏都是秘不示人不為人知,一直到1994年,德國學者康蕊君(Regina Krahl)女士編纂的《玫茵堂藏中國瓷器》圖錄首兩冊出版,這批精美的中國瓷器第一次震撼世界。同時,大英博物館等地開始陸續展覽部分玫茵堂藏瓷。

在裕利兄弟中的弟弟去世後,2011年開始,香港蘇富比連續推出了玫茵堂專拍系列。藝術市場評論人士周峰認為,儘管玫茵堂的瓷器已經在香港蘇富比多次拍出過億天價,但如果仔細欣賞研究已經在市場上露面的這兩百多件藏品,我們不得不感歎,一個全球頂級的收藏體系,不僅僅有最精美昂貴的藝術品,還要有廣博的藝術史厚度,玫茵堂的每一件收藏幾乎都可圈可點,而又帶有收藏者自己的審美趣味。

他認為,中國內地的古董收藏和市場如今既面臨著機遇,又陷入了尷尬,古董也是中國收藏者的傳統大專案,但受到精品逐年減少,贗品仿品氾濫的制約,古董市場長期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市場各方都在期盼真正的精品出現。

無奈之下,反觀內地的幾場春拍預熱的古董專場,幾乎沒有特別精美或者十分特殊的藏品出現,所以也沒有高價成交的拍品,拍賣公司將重點放在新老藏家對於藝術品“趣味性,文化性”的引導上,比如提高了專場對文房佈置的要求,加入更多的陳設用器及載體,或者通過瓷器、傢俱、文玩等一系列一定主題的藏品,來體現藏品擁有者個性化、獨特化的藝術審美趣味。

翟健民看到,20年前,宋瓷還處於市場的價值窪地,但那時香港收藏家也一直在收藏,直到十年前,內地的藏家開始關注宋瓷, 2008年,一件汝窯花盆在香港蘇富比拍了3000多萬港元;2012年,一個汝窯的盤在香港蘇富比拍出了2億多港元,2016年9月15日,一件建窯油滴天目盞在紐約佳士得拍賣中以7807萬元創建盞世界紀錄,買家就是中國藏家,這是瓷器市場的一個變化。

收藏理念決定不同道路

古董拍賣以瓷器為主,包括明清瓷、高古瓷等,囊括了傢俱、玉器、文房等雜項,本季香港春拍中每個門類的代表性拍品都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中國古董是延續了紐約亞洲藝術周的好氛圍,尤其是以2.29億港元成交的明宣德青花魚藻紋大盌,無疑給市場注入了信心。

翟健民表示,2005年時就有一個2億多的鬼穀子下山,現在市場要是還有能到這個級別的藏品,買家也能追捧到兩三個億;不是市場不好,有錢人仍然有錢,但沒有足夠高端的藏品吸引他們,所以市場呈現平穩狀態。

在歐美和中國香港地區的古董市場上,幾大海外收藏家的藏品起到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比如,2015年紐約佳士得那場為期五天的安思遠私人珍藏拍賣,堪稱拍賣史上最為隆重且最具號召力的拍賣盛會,六大專場總成交額高達1.3億多美元(約合人民幣8.16億元),同時刷新四項世界拍賣紀錄。

安思遠出身於紐約曼哈頓的顯赫家族,他生前是西方藝術界公認的最具眼光和品位的古董商兼收藏家,被譽為“中國古董教父”, “我或許不是最偉大的,亞洲藝術品商,但一定是最富有的。”安思遠這樣評價自己,除了富可敵國的藏品,更多的可能是在強調,他內心的富足。

“中西方古董收藏家的理念有一定的差距,內地的一些傳統收藏家非常看重對藏品的長久持有,並且希望能夠在家族中傳世,常常強調自己只收不賣,對待藏品流通帶有一些偏見。”周峰表示,一些內地收藏家喜歡自己能有幾件鎮宅之寶,似乎這也能象徵他的鑒賞品位和收藏實力,實際上有的人的古董收藏就止步於此了,再也沒有更廣泛的收藏和研究,這怎麼能算是真正的收藏家?而一些歐美的收藏家更是兼具了古董商的身份,但這不影響他們收藏的體系和高度,他們為了一件更需要、更適合收藏體系的藝術品,而賣出最精美的藏品也在所不惜,他們也非常注重藏品的傳承,有的家族收藏歷史達到上百年,但這並不局限在某一件藏品,家族收藏經常出現在海外拍賣會上,固然有後人在遺產稅方面的考量,但是最根本在於收藏理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