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晚上儘量不要帶寶寶出門,這不是迷信!

有了寶寶之後,關於一些老人的經驗之談經常在家中被提及,其中有一種是說晚上不能帶寶寶出門,否則會染上不乾淨的東西,作為一名唯物主義者,我是不相信這種言論的,

但是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我想,大抵是因為以前老人對一些現象理解不了,加上資訊的閉塞,所以就會造成這種錯誤的理解吧。

在以前,晚上帶寶寶出門之後,結果第二天發現寶寶開始有了不舒服的現象,比如發燒、哭鬧等,結果老人就會認為是前一天晚上帶出去碰見了不乾淨的東西所導致的,事實上,這種說法壓根站不住腳的。

總所周知,白天和晚上的氣溫是有溫差的,

而寶寶身體對溫度的調節能力還不是很完善,很容易導致冷氣入體,加上寶寶身體抵抗力不如成年人,所以成年人第二天沒事,但是小寶寶就容易染上風寒,從而導致寶寶第二天感冒發燒的出現。

那麼,出了夜晚出門受溫差影響之外,還有那些傷害會出現在晚上帶寶寶出去的時候呢?

1、大家都知道,很多蟲子和小動物都是晚上出沒的,晚上的光線不比白天,所以當這些小動物落在寶寶身上,那就有受到傷害的可能了,比如毛毛蟲......

2、很多小寶寶的視覺神經尚未發育完全,有些地方的路燈又很刺眼,

一旦寶寶跟路燈杠上了,盯住不放,那麼寶寶的眼睛就會受到傷害了。

3、寶寶有自己的生物鐘,晚上九點半之前睡覺是最好的,如果在寶寶該睡覺的時候,沒有睡覺,長此下去,就會打亂寶寶的生物鐘,在寶寶生長發育最重要的時候,建議還是要有一個健康的、科學的作息習慣的。

4、寶寶會有很多的突發情況,比如尿片需要換,需要喝水等,在外畢竟不如在家,家中這些隨手可取,但是在外面可就不是那麼的容易了,所以,這也是一大麻煩之事,不僅麻煩,而且有些東西不及時,就會小小的傷害到寶寶。

所以,晚上不帶小寶寶出門,是有科學的道理的,而不是一種迷信,關於育兒的這些謠傳,你覺得什麼是可以用科學來解釋的呢?歡迎評論區留言,

共同探討育兒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