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賈躍亭背後,中國企業家的宿命輪回?

文/杜博奇

賈躍亭又殺回來了!

樂視網的兄弟公司、賈躍亭最後的堡壘、一直被質疑包圍的“法拉第未來”FaradayFuture(‘FF’),通過旗下關聯公司睿馳智慧汽車有限公司,在廣州南沙拿下600畝建設用地,

未來將在這裡製造國產純電動車。

躲在加州洛杉磯縣豪宅中的賈躍亭,真的要捲土重來了嗎?

賈躍亭是身價280億的超級富豪,現在成了負債50億,信用破產的“過街老鼠”。寄託著他全部希望的法拉第未來公司,成為他扭轉乾坤的關鍵。

但是,這些年,法拉第未來的現金流一直不穩,

最近才獲得了15億美元A輪融資。又一次,神秘投資人給賈躍亭提供了實現夢想的機會。

中國企業家中,賈躍亭是最難歸類的一個,一大堆花裡胡哨的概念背後,PPT融資也好,龐氏融資也好,為什麼他能做成,別人做不成?

你不得不承認,

運氣也是一種競爭力!至於運氣是怎麼來的,沒幾個人能說得清。

1、賈躍亭是個例嗎?

賈躍亭是一個極端的人。

崛起與衰敗,掌聲和質疑,曾經如此鮮明地交織在這個大起大落的男人身上,不禁令人生出一個疑問:賈躍亭今日的困境,與往日的輝煌,究竟是確有其能,還是時代的捉弄?賈躍亭的價值在於,他是一個極端的個例嗎,他的成敗邏輯是否同樣適用于所有中國企業家?

當我們困惑,我們遙望歷史;當我們遙望,我們受到啟發;當我們受啟,我們生出新的困惑。有時候,成功與失敗一樣,看似來得猝不及防,其實背後有著偶然之中的必然。國運如海,那些身價千億的富豪們,不過是時代眷顧的弄潮兒,下一個浪頭打來,也許就換成另一個面孔。大鱷收割韭菜,時局收割大鱷,食物鏈的背後,又有誰逃脫命運的輪回?

一部中國商業史,無非三個命題:創業與守業、金融與實業、政治與商業。

創業與守業,則是金融與實業、政治與商業坐標軸上的平衡藝術。

2、創業與守業

“士農工商”,傳統觀念中,做官是正道,經商是末流。

但是中國歷史上,這個觀念至少兩次被顛覆,一次是改革開放,一次是清朝末年。1895年,張謇以清朝狀元的身份下海創業,

在人心思變的年代引起的思想嬗變,也許並不亞於80多年後的公務員下海熱潮。

從開辦紡織廠起步,張謇一生創建50餘家企業。1921年前後,大生紗廠的股票一度成為上海灘最搶手的投資標的,為股東和投資人帶來巨額回報,志不在賺錢的張謇竟然成了創業明星。

對於賈躍亭而言,“造車只是手段,套現才是目的”。對於張謇而言,“實業只是手段,救國才是目的”。與其將盈餘擴大再生產,張謇更願意不計成本地投入社會建設之中,辦學校、建公園,全是沒有經濟產出的投資。最終因為資金困難,債臺高築的大生集團轟然瓦解。

從這個意義上看,張謇算不上一個成功的創業者,或許更不能說是一名合格的守業者。然而,百年之後站在更廣闊的時空下,張謇所留下的又是什麼?

中國商業史上,恐怕沒有誰像張謇這樣,如此深刻地改變了一座城市。縱然去世已經90多年了,南通仍然處處可見張謇留下的痕跡:從道路、學校、工廠到公園、博物館、圖書館,甚至氣象臺,這個清朝狀元出身的實業家,精神氣質早已融入城市的血脈之中。

張謇去世前,大生紗廠負債900萬兩白銀,被債權人接管,在後來的戰爭中,控制權幾度更迭。1952年公私合營後,大生紗廠經過多次改革,演變為今天的江蘇大生集團,紡織品遠銷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此外還涉足文化產業、汽車銷售等多元化產業,解決上萬人就業問題。

3、金融與實業

清末開埠後,落後生產技術遭受外力侵襲,壓力最大的是棉紡織行業。完成工業革命的英法諸國將中國作為棉紡織品傾銷地,從1880年代開始的半個世紀中,棉紡織品每年都是進口的首位。

當西方資本大舉入侵之際,以四大家族為首的官僚資本則通過銀行系統掌控中國棉紡織業,從1931年至1937年,官僚資本以投資設廠和債務重組的形式掌控30餘家紡織廠。

如此形勢下,多數中國棉紡織廠如同張謇的大生紗廠一般,由於資金困頓而不得不被資本收編,只有一個例外:白手起家的榮宗敬、榮德生兄弟何以成為中國的“棉紗大王”?

答案是金融與實業的互相借力。經營錢莊出身的榮氏兄弟深知金融“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在國際資本與官僚資本的雙重壓迫下,他們舉債擴張,巧妙地運營金融杠杆,每逢行業危機便展開逆勢擴張,不斷兼併經營不善的工廠,引入科學的經營管理方針恢復盈利能力。

榮宗敬以個人名義投資7家錢莊、2家銀行和1家保險公司,以公司名義投資3家銀行,還是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大股東,以股本為杠杆,撬動了十倍、二十倍的銀行資金。榮宗敬曾向人解釋他的“融資術”,“ 我搭上一萬股,就可以用上他們十萬、二十萬的資金”。

由此,自1902年創辦保興麵粉廠起步,到1932年時,榮氏兄弟控制了全國麵粉總產量的30.7%、棉紗總產量的18.4%、棉布總產量的29.3%,掌控了三分之一的中國人的衣食問題。榮氏兄弟成為“棉紗大王”和“麵粉大王”,他們的創業故事還被日本人寫入小學課本。

金融杠杆在推動榮氏企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在大幅侵蝕企業的經營利潤。1934年榮宗敬投機洋紗失敗,虧損1200萬銀元。與此同時,在歐美棉紗的大肆傾銷下,負債經營的申新紡織廠陷入巨虧,在債權人的壓力下,工廠或被強行拍賣,或被官僚資本覬覦,榮氏企業元氣大傷。

4、政治與商業

生意做到一定地步,官就找上門來,做官,有時候是為了更好地做事。

比如張謇曾做過民國教育會長、實業總長,無非是為“實業救國”。榮宗敬擔任工商部參議、全國經濟委員會委員,也是為了生意方便,一旦對民國政府心灰意冷,他們也就紛紛辭去這些職務。

商人終歸是商人,一旦混淆了身份,產生官商的心理錯位,多半不會有什麼好果子吃。

千百年來,中國歷史上湧現出數不清的商人,而提起“紅頂商人”,胡雪岩毫無爭議地排在首位,現在杭州胡慶余堂藥店大堂仍懸掛著他身著官服的畫像,成為“紅頂商人”的絕佳寫照。

胡雪岩的發跡大致遵循這樣一個軌跡:在杭州錢莊做夥計時,冒著丟掉飯碗的風險,用公款資助了一位落魄之士,日後此人平步青雲還以湧泉之報,胡雪岩的人生也由此翻轉。天平天國期間,借助杭州官場的關係,胡雪岩得以代理番庫府銀,為清軍籌運糧餉和軍械。獲得左宗棠的賞識之後,胡雪岩開始飛黃騰達。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平定甘陝回亂,離不開他在幕後舉借外債、訂購軍火。因有功於朝廷,他獲封為二品大員,“賞黃褂,加紅頂”。

亦官亦商的胡雪岩,鼎盛時期開設20余家阜康銀號,還從事典當、藥材生意和生絲貿易,資金最高達兩千萬兩以上。影響力之大,足以操縱江浙商業,甚至為西洋人所信服。

1883年,上海爆發金融危機,幾個月內倒閉了60餘家錢莊,因將大量資金用於生絲收購,胡雪岩的阜康錢莊資金空虛,在擠兌風潮中破產。值此之際,政治對手翻出胡雪岩代朝廷向外資銀行借債吃回扣的舊賬,胡雪岩被革除官職,抄家法辦,在巨大失落中鬱鬱死去。

一百年多前,胡雪岩耗費數百萬兩白銀建成的豪華府第,如今隱匿在杭州鬧市的一條幽僻小巷中。從不起眼的偏門拐進大門,迎面便是一座五開間的轎廳,幾乘古色古香的轎子擺放左右。遙想當年,達官貴人迎來送往的場面何等煊赫?而今天,高堂仍在,賓朋不復。

轎廳靠牆的一側,擺放著幾張木椅,供轎夫臨時休息之用,按照規制,原應條凳,這便是“冷板凳”的來處。浙江民間有“花花轎人人抬”的俗語,胡雪岩以此為準繩,在官場、商場、洋場三股勢力之間周旋遊走。

令人唏噓的是,縱使胡雪岩有天縱奇才,“抬完轎子”之後還不是照舊去坐“冷板凳”?而這,又何嘗不是所有“紅頂商人”共同的結局?

海德格爾說:“如果我能向死而生,承認並且直面死亡,我就能擺脫對死亡的焦慮和生活的瑣碎。”縱然有胡雪岩的“前車之鑒”,又有多少人能抵禦“紅頂商人”的誘惑?

對於賈躍亭而言,“造車只是手段,套現才是目的”。對於張謇而言,“實業只是手段,救國才是目的”。與其將盈餘擴大再生產,張謇更願意不計成本地投入社會建設之中,辦學校、建公園,全是沒有經濟產出的投資。最終因為資金困難,債臺高築的大生集團轟然瓦解。

從這個意義上看,張謇算不上一個成功的創業者,或許更不能說是一名合格的守業者。然而,百年之後站在更廣闊的時空下,張謇所留下的又是什麼?

中國商業史上,恐怕沒有誰像張謇這樣,如此深刻地改變了一座城市。縱然去世已經90多年了,南通仍然處處可見張謇留下的痕跡:從道路、學校、工廠到公園、博物館、圖書館,甚至氣象臺,這個清朝狀元出身的實業家,精神氣質早已融入城市的血脈之中。

張謇去世前,大生紗廠負債900萬兩白銀,被債權人接管,在後來的戰爭中,控制權幾度更迭。1952年公私合營後,大生紗廠經過多次改革,演變為今天的江蘇大生集團,紡織品遠銷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此外還涉足文化產業、汽車銷售等多元化產業,解決上萬人就業問題。

3、金融與實業

清末開埠後,落後生產技術遭受外力侵襲,壓力最大的是棉紡織行業。完成工業革命的英法諸國將中國作為棉紡織品傾銷地,從1880年代開始的半個世紀中,棉紡織品每年都是進口的首位。

當西方資本大舉入侵之際,以四大家族為首的官僚資本則通過銀行系統掌控中國棉紡織業,從1931年至1937年,官僚資本以投資設廠和債務重組的形式掌控30餘家紡織廠。

如此形勢下,多數中國棉紡織廠如同張謇的大生紗廠一般,由於資金困頓而不得不被資本收編,只有一個例外:白手起家的榮宗敬、榮德生兄弟何以成為中國的“棉紗大王”?

答案是金融與實業的互相借力。經營錢莊出身的榮氏兄弟深知金融“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在國際資本與官僚資本的雙重壓迫下,他們舉債擴張,巧妙地運營金融杠杆,每逢行業危機便展開逆勢擴張,不斷兼併經營不善的工廠,引入科學的經營管理方針恢復盈利能力。

榮宗敬以個人名義投資7家錢莊、2家銀行和1家保險公司,以公司名義投資3家銀行,還是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大股東,以股本為杠杆,撬動了十倍、二十倍的銀行資金。榮宗敬曾向人解釋他的“融資術”,“ 我搭上一萬股,就可以用上他們十萬、二十萬的資金”。

由此,自1902年創辦保興麵粉廠起步,到1932年時,榮氏兄弟控制了全國麵粉總產量的30.7%、棉紗總產量的18.4%、棉布總產量的29.3%,掌控了三分之一的中國人的衣食問題。榮氏兄弟成為“棉紗大王”和“麵粉大王”,他們的創業故事還被日本人寫入小學課本。

金融杠杆在推動榮氏企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在大幅侵蝕企業的經營利潤。1934年榮宗敬投機洋紗失敗,虧損1200萬銀元。與此同時,在歐美棉紗的大肆傾銷下,負債經營的申新紡織廠陷入巨虧,在債權人的壓力下,工廠或被強行拍賣,或被官僚資本覬覦,榮氏企業元氣大傷。

4、政治與商業

生意做到一定地步,官就找上門來,做官,有時候是為了更好地做事。

比如張謇曾做過民國教育會長、實業總長,無非是為“實業救國”。榮宗敬擔任工商部參議、全國經濟委員會委員,也是為了生意方便,一旦對民國政府心灰意冷,他們也就紛紛辭去這些職務。

商人終歸是商人,一旦混淆了身份,產生官商的心理錯位,多半不會有什麼好果子吃。

千百年來,中國歷史上湧現出數不清的商人,而提起“紅頂商人”,胡雪岩毫無爭議地排在首位,現在杭州胡慶余堂藥店大堂仍懸掛著他身著官服的畫像,成為“紅頂商人”的絕佳寫照。

胡雪岩的發跡大致遵循這樣一個軌跡:在杭州錢莊做夥計時,冒著丟掉飯碗的風險,用公款資助了一位落魄之士,日後此人平步青雲還以湧泉之報,胡雪岩的人生也由此翻轉。天平天國期間,借助杭州官場的關係,胡雪岩得以代理番庫府銀,為清軍籌運糧餉和軍械。獲得左宗棠的賞識之後,胡雪岩開始飛黃騰達。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平定甘陝回亂,離不開他在幕後舉借外債、訂購軍火。因有功於朝廷,他獲封為二品大員,“賞黃褂,加紅頂”。

亦官亦商的胡雪岩,鼎盛時期開設20余家阜康銀號,還從事典當、藥材生意和生絲貿易,資金最高達兩千萬兩以上。影響力之大,足以操縱江浙商業,甚至為西洋人所信服。

1883年,上海爆發金融危機,幾個月內倒閉了60餘家錢莊,因將大量資金用於生絲收購,胡雪岩的阜康錢莊資金空虛,在擠兌風潮中破產。值此之際,政治對手翻出胡雪岩代朝廷向外資銀行借債吃回扣的舊賬,胡雪岩被革除官職,抄家法辦,在巨大失落中鬱鬱死去。

一百年多前,胡雪岩耗費數百萬兩白銀建成的豪華府第,如今隱匿在杭州鬧市的一條幽僻小巷中。從不起眼的偏門拐進大門,迎面便是一座五開間的轎廳,幾乘古色古香的轎子擺放左右。遙想當年,達官貴人迎來送往的場面何等煊赫?而今天,高堂仍在,賓朋不復。

轎廳靠牆的一側,擺放著幾張木椅,供轎夫臨時休息之用,按照規制,原應條凳,這便是“冷板凳”的來處。浙江民間有“花花轎人人抬”的俗語,胡雪岩以此為準繩,在官場、商場、洋場三股勢力之間周旋遊走。

令人唏噓的是,縱使胡雪岩有天縱奇才,“抬完轎子”之後還不是照舊去坐“冷板凳”?而這,又何嘗不是所有“紅頂商人”共同的結局?

海德格爾說:“如果我能向死而生,承認並且直面死亡,我就能擺脫對死亡的焦慮和生活的瑣碎。”縱然有胡雪岩的“前車之鑒”,又有多少人能抵禦“紅頂商人”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