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貴州·古村古寨,神秘的雨補魯,竟然在天坑裡隱藏了600年

貴州黔西南有個興義市,距該市城區三十多公里的清水河鎮,有個古村,曾入選過《中國國家地理》雜誌,上過央視《地理中國》欄目,卻沒有火起來,依舊淳樸而低調。

這個古村,名叫“雨補魯”。

這個村,與石頭有緣,所以,當地人一提起它就會說:“石頭的村寨石頭的房,石頭的路面石頭的牆,石頭的桌凳石頭的磨,石頭的碓窩石頭的缸。”

雨補魯,一派歲月靜好的模樣

與其他村子不同的是,雨補魯建在一個天坑裡,進去只有一條路,非常難找。

按照地質理論,所謂的“天坑”,是地下暗河長期沖蝕形成喀斯特溶洞之後,上面的地表大面積塌陷後形成的一種“凹”字型大坑。所以,“天坑”地勢兇險、陰冷潮濕、環境惡劣,人跡罕至。而雨補魯村所在的天坑,卻打破了人們對天坑的習慣認識,因為這裡是一個氣候宜人、雨水充沛、土地肥沃、風景秀麗、有人居住的“世外桃源”。

站在高處遠遠望去,天坑呈喇叭花形,周圍奇峰林立,底部平坦,

高低落差600多米。天坑裡,有良田、山泉、古樹、石屋、溶洞,風貌奇麗,渾然天成,是罕見的有人居住的天坑,其絕妙的造化,讓地質學家歎為“華夏已發現的天坑之首”!

天坑之首雨補魯

雨補魯村是一個已有600餘年歷史的布依族村落。全村按傳統村落佈局,村裡的房屋古樸典雅,

以穿鬥木結構小青瓦頂建築為主,大量百年建築被完好地保存下來。更讓人驚奇的是,有的房子甚至沒深挖基礎,直接建在了原來的石板上。據統計,現在的雨補魯住著160多戶人家,陳姓人家占全寨人口的絕大多數。

村子與外界通行,只有一條山路,易守難攻。幾百年來,能歌善舞的布依族村民世代生活在此,保持著最原始的生存狀態,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據說陳氏祖先因為戰亂逃到此處,看到這裡風景秀麗而且土地肥沃,遂居住下來。

在村子的東邊半山上有一眼泉水,除了滿足村裡人畜飲水之外,還澆灌著坑內200多畝良田,所以這裡不止宜居,而且還適宜農業生產。

石頭房子石頭牆

走進村子裡,榕樹、石梯、石道、石屋、小青瓦,

一片歲月靜好的模樣,時光仿佛瞬間回到了幾百年前。黃桷樹枝繁葉茂,根已插進巨石的縫隙之間,見證年復一年的春花秋實;成群的鳥兒不時展翅飛過,俯瞰著雨補魯天坑中的一切。互相追逐的孩童、躲在樹蔭下嘮嗑的老人、田裡除草的婦人,處處體現著生活的淳樸和真實。

在雨補魯遊玩,不用擔心“不識天坑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坑中”。往天坑北側行去,不但能夠感受古老石板道的滄桑,向著石板道往山上攀登,在觀景臺上俯瞰,雨補魯全貌映入眼簾,步移景換,村落的別致,天坑的秀美讓人一覽無遺。

當然,來到這裡一定不能錯過最地道的美食------八大碗,分別是豬腳燉金豆米、紅燒肉燉豆腐果、燉豬皮、酥肉粉條、排骨燉蘿蔔、素南瓜、素豆腐、花糯米飯。賞美景,品美食,雨補魯的美,讓每一位遊客絕對不虛此行。

不但能夠感受古老石板道的滄桑,向著石板道往山上攀登,在觀景臺上俯瞰,雨補魯全貌映入眼簾,步移景換,村落的別致,天坑的秀美讓人一覽無遺。

當然,來到這裡一定不能錯過最地道的美食------八大碗,分別是豬腳燉金豆米、紅燒肉燉豆腐果、燉豬皮、酥肉粉條、排骨燉蘿蔔、素南瓜、素豆腐、花糯米飯。賞美景,品美食,雨補魯的美,讓每一位遊客絕對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