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環境部召開中美排汙許可研討會,討論深入至垃圾焚燒等領域

4月9日至10日,受生態環境部委託,環境工程評估中心在北京主辦了“中美排汙許可研討會”,邀請美國環境保護署(EPA)、瑞博能源智庫(RAP)、生態環境部相關部門、直屬單位、地方環保部門等專家代表出席。

研討會現場

自2015年,中美環境合作聯合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以來,中美雙方聯合交流機制不斷得到完善和深化,關於排汙許可制度改革展開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三年來,中美雙方至少每年召開一次研討會,開展了合作培訓,

雙方的交流內容也從頂層設計逐步深入到了具體的制度實施安排。形成的研究成果、調研報告對中國排汙許可制度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已經被實踐檢驗過的很多先進經驗和好的做法被借鑒和採納。因此,雙方也會努力致力於合作的持續和深化,形成長期的交流、溝通、學習機制,為中美雙方排汙許可制度的不斷完善貢獻力量。

在中國的固定污染源基礎制度改革剛剛拉開帷幕的2016年,

當中美雙方官員和專家開始交流排汙許可證問題的時候,更多是從立法精神和制度框架等方面討論美國的經驗,大家一起探討基於中國的法制基礎和制度現狀,如何設計符合國情的改革路徑,話題相對“宏觀”。後來,大家又從可行技術、典型案例等不同角度開展了研討,逐漸深入到制度建設的細節。

美方專家舉例講解證後監管細節

這一次的研討會,中美雙方的專家已經深入到具體的石化、垃圾焚燒等行業領域來細緻地探討許可證編寫及審查要點、VOC的管理方法、無組織排放的量化方法等等,還有證後監管以及如何處罰的細節,各地環保部門從事排汙許可管理工作的同志結合著自身工作的實際也與美方專家展開了熱烈的探討。

各地方環保系統參會人員聚精會神地聽美國專家發言

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在研討會上介紹說,2018年春,中國召開了一次重要的“兩會”,將生態文明寫入了憲法,將原本分散的水環境管理包括地下水、海洋等相關的環境保護職能集中劃歸新成立的生態環境部,

對固定污染源環境管理制度的改革而言,是新的機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形勢下,中美雙方有機會在更多的領域內建立合作。中國的排汙許可制度改革已經進入了深水區,步入了實操階段,2018年是檢驗制度設計完善與否的起始之年,在這個階段加強國際合作非常及時和必要。

這次研討會的議題緊扣著改革工作的實際需要,在按排汙許可證排汙、依排汙許可證執法、落實企業環境保護主體責任方面提出好的對策建議;在排汙許可大資料應用研究、支援精准施策、提高管理效能方面提出了好的參考;也在彌補以往固定源環境管理短板如無組織排放、非正常排放和區域管理等方面也提出了可借鑒的對策。

在按排汙許可證排汙、依排汙許可證執法、落實企業環境保護主體責任方面提出好的對策建議;在排汙許可大資料應用研究、支援精准施策、提高管理效能方面提出了好的參考;也在彌補以往固定源環境管理短板如無組織排放、非正常排放和區域管理等方面也提出了可借鑒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