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出國看病其實海外醫療的服務是重要吸引點

醫療體制的差異造成了不同就醫文化,細數這些海外就醫以患者為中心的細節,讓患者有更好的就醫體驗。

在患者就診前與醫院醫務工作者之間便開始了各種溝通交流,

信任感與舒適度的培養,再從首診第一次與主治醫生的見面,醫生便馬上開始熟悉患者的病情、用藥等各方面的基本,海外就醫充分的溝通對患者的醫療服務能夠帶來很大的改善。一位通過盛諾一家轉診到國外看病的患者介紹道:“海外就醫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都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溝通這種服務體驗很好,醫生很尊重患者的感受。”

國外頂尖的醫院都是以患者為中心,一切服務都圍繞患者。整個醫院從上到下,各個部門都貫徹這一宗旨。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名患者進醫院,比如說需要CT掃描,從在前臺登記那一刻起,服務就開始了。首先服務人員的態度特別好,問一下患者的基本情況,用來填一個表格。

檢查前,

有些病人需要喝口服造影劑,這些醫院都會提供,並且有好幾種口味,如雪碧味、蘋果汁味,橙汁味等等,還有常溫、冰鎮供病人選擇。

在全球醫療最為發達的美國,它們是三級醫療體系,一個病人看醫生,分好幾步走,先是初級人員(護士)問問基本的情況,填表;然後接觸中級人員,一般是醫師助理或者高級護士,和患者交談,問問詳細的病史,做好記錄,然後再去辦公室,向主管醫生彙報。

主管醫生瞭解清楚病情,他在電腦裡檢查病人所有資料,在心中形成基本的治療方案。

所以病人看病等候的時間有時很長,可能需要一兩個小時。患者進入醫院後,要先和幾個人談,最後醫生才來。醫生會向患者說,“剛才我的助手已經跟我談了你的情況,我基本知道了,我先確認幾個問題。”然後根據患者的情況,會給患者提供一個治療方案或者進一步檢查的方案。

有的時候,醫生先讓病人去檢查,一星期之後,再回來複診,這些時間都會一次性給患者全部約好。

在治療上,會根據病人的情況,各個學科合作綜合制定一個適合的方案。病人來到醫院,可能先見腫瘤內科醫生,腫瘤內科醫生發現患者的病還有手術的可能,就會幫患者直接聯繫外科,這是一整套的合作。美國的多學科協作非常普遍,病人診療很方便,不用自己費太多精力,

因為病人有時確實無法判斷自己該去什麼科室。

如果癌症病人經過常規化療都無效,病人就會被建議轉入臨床試驗中心。臨床試驗中心會給患者做出評估,看有沒有患者可以試用的臨床試驗用藥,有沒有適合的臨床實驗用藥,包括一些新藥。而國外這些權威的醫院在基礎研究上的力量很強大。臨床實驗室會給病人做一些基因檢測,查出某些基因變異,根據基因的靶點,生產一些新的藥物。即使當時沒有針對性的新藥,但以後會研發生產,整個流程都是完善科學規範的。

事實上,據盛諾一家介紹在他們轉往到國外患者中,有的患者其實只是留在國外十來天拿到治療方案或是治療建議後便很快飛回國內,並沒有國外接受治療。而來到新的環境,接觸新鮮的事物以及在國外醫院感受到的醫療服務,這些因素有坑讓患者重拾治療信心。

生產一些新的藥物。即使當時沒有針對性的新藥,但以後會研發生產,整個流程都是完善科學規範的。

事實上,據盛諾一家介紹在他們轉往到國外患者中,有的患者其實只是留在國外十來天拿到治療方案或是治療建議後便很快飛回國內,並沒有國外接受治療。而來到新的環境,接觸新鮮的事物以及在國外醫院感受到的醫療服務,這些因素有坑讓患者重拾治療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