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枝紅杏出牆來”,你真的讀懂這首宋詞的含義了嗎?

當你讀到“

”的時候,在你腦海中,第一次浮現的怕不是紅色的杏花穿出牆外,

形容春色正濃,情趣盎然,而是會心一笑,大概立馬會想到某某出軌了。

原詩如下: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這首詩被收錄在我們小學課本中,它的作者是南宋詩人葉紹翁。

葉紹翁,字嗣宗,號靖逸,龍泉人,南宋中期文學家、詩人。祖籍建陽。原姓李,後嗣于龍泉葉氏,祖父李穎士于宋政和五年(1115)中進士,曾任處州刑曹,

後知余姚。

南宋建炎三年(1129),穎士抗金有功,升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後因趙鼎黨事,被貶。紹翁因祖父關係受累,家業中衰,少時即給龍泉葉姓為子。光宗至甯宗期間,曾在朝廷做小官。他長期隱居錢塘西湖之濱,與葛天民互相酬唱。

據說是有一次葉紹翁去訪友,正巧友人不在家,葉紹翁只得站在友人家花園外感歎:

也許是園主擔心我的鞋子踩壞門口的青苔,輕輕的敲門卻一直沒有人來開;可是他家這滿園的春色畢竟是關不住的,

你看,那兒有一枝紅杏伸出牆頭來。

其實,“紅杏出牆”並不是出自葉紹翁之手,他第一次被寫進詩歌,是在晚唐詩人吳融的《途中見杏花》一詩中,原意特別唯美高雅:

一枝紅杏出牆頭,牆外人行正獨愁。

長得看來猶有恨,可堪逢處更難留。

林空色暝鶯先到,春淺香寒蝶未遊。

更憶帝鄉千萬樹,澹煙籠日暗神州。

一枝淡紅的杏花探出牆頭,而牆外的行人正傷春惆悵。

這枝杏花的樣子好像跟我一樣傷春惆悵,我們哪裡禁受得了相逢在這春去匆匆難相留的時節?

天色已晚,寂靜的樹林中黃鸝鳥最先歸來,春色尚早,杏花在料峭的春寒中獨自綻放,卻沒有蜂飛蝶舞。

這時候我更懷念長安的千萬株桃濃杏淡,

可淡淡的暮色已經籠罩住了夕陽的光輝,整個神州一片黯淡。

後來關於“紅杏出牆”詩,金劉豫的《杏》:

竹塢人家瀕小溪,數枝紅杏出疎籬。

門前山色帶煙重,幽鳥一聲春日遲。

陸遊也寫過一首《馬上作》詩:

平橋小陌雨初収,淡日穿雲翠靄浮。

楊栁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牆頭。

這寫都是紅杏花在春天開的旺盛,美好,即使在院牆內也是掩蓋不住這象徵著春天氣息的杏花。

“紅杏出牆”,喻意妻子有外遇這層意思,最早的出處,可能是宋代的話本《西山一窟鬼》。其中形容女子有"如撚青梅窺少俊,似騎紅杏出牆頭"。這個話本說的是裴少俊和李千金不顧禮教的戀愛情事。

元代著名劇作家白朴根據此話本,還寫成著名雜劇《牆頭馬上》。到了元代以後,"紅杏出牆"的用法就愈加明顯起來。比如"恰便似一枝紅杏出牆頭,不能夠折入手,空教人風雨替花羞"。

到了近代,"紅杏出牆"的用法就固定了下來。鴛鴦蝴蝶派的劉若雲,還寫了名作《紅杏出牆記》。

似騎紅杏出牆頭"。這個話本說的是裴少俊和李千金不顧禮教的戀愛情事。

元代著名劇作家白朴根據此話本,還寫成著名雜劇《牆頭馬上》。到了元代以後,"紅杏出牆"的用法就愈加明顯起來。比如"恰便似一枝紅杏出牆頭,不能夠折入手,空教人風雨替花羞"。

到了近代,"紅杏出牆"的用法就固定了下來。鴛鴦蝴蝶派的劉若雲,還寫了名作《紅杏出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