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班額”怎麼破?信陽打出均衡教育“組合拳”

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上好學”的需求更加強烈。

努力消除城鄉、區域、校際間的差距,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即“全面改薄”),破解“大班額”“農村弱”難題,努力讓每個孩子都享有優質而又公平的教育,地處大別山腹地的信陽打出了一系列“組合拳”。

“名校戰略”培優育新

4月10日,一走進位於溮河區民權路的信陽市勝利路學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鐫刻著“走向勝利”的巨石,巨石後一棵紫薇花在微風中輕輕搖曳。

“2014年,學校搬入現在的校園後,在此立下了這塊刻有校魂的巨石,栽下了這棵紫薇。”陪著我們走在乾淨整潔、芳草萋萋、綠樹參天的校園內,校長吳黎霞微笑著說,“我們希望孩子們由此啟程,一步步走向勝利,像這棵紫薇花一樣枝繁葉茂,茁壯成長,花開燦爛。”

吳校長接著介紹:“從老校區搬入新校區,在堅持小班額辦學特色的基礎上,學校教學班從48個增加到82個,學位增加近一倍。

這是市、區聯手實施‘騰籠換鳥’,積極推進‘城鎮擴容’,破解‘大班額’帶來的顯著成效。”

2014年,利用信陽職業技術學院擇址新建的有利時機,信陽並沒有像其他地市一樣,將位於中心城區的信陽職業技術學院老校區拍賣開發,以緩解建校經費緊張的壓力,而是積極推動信陽市第一高級中學整體遷入。隨後將信陽一高的老校區騰給信陽市勝利路學校,而勝利路學校的原校區,

則劃歸信陽市第三小學。經過這輪“騰籠換鳥”,各學校學位均大幅增加。僅此一項措施,共為溮河區中心城區帶來新增學位4000餘個。

溮河區是信陽市中心城區,較高的義務教育品質吸引越來越多的區外學生前來就讀,戶籍外學生入學比例已近60%,“大班額”問題凸顯。近年來,該區積極推進“城鎮擴容”和城區學校佈局優化調整,創新實施“名校辦分校”“強校帶弱校”的集團化辦學模式,

新建九中春華分校、三小春華分校、三小正商分校,將信陽市第十一中學、第六中學相繼調整為溮河中學五星校區和九中東校區,平均每年新增學位1800個以上,信陽中心城區優質教育資源不斷增加,“大班額”難題逐年緩解。

信陽市勝利路學校搬入新校址後新增學位近2000個 劉宏冰攝

“城鎮擴容”持續發力

商城縣鯰魚山中學和鯰魚山中心小學地處城鄉接合部。隨著縣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這裡生源逐年減少。與之相對應的卻是城區中小學學位緊張,大班額居高不下。

該縣教育部門結合縣城商務中心區規劃,及時推動調整這兩所學校為商城縣三中和商城縣六小,由商城縣銘居地產無償捐資1400萬元,新建占地4.6萬餘平方米、總建築面積超過1.2萬平方米新校區,新增學位3100余個,於2017年秋季正式搬入新址。

光山縣持續加大教育投入,自2013年起,先後投資近1.8億元,在縣城新建縣五小、縣實驗中學(含縣六小),啟動縣九小建設,同時在縣城規劃新建縣八小、縣十小和縣六中,加速解決城區學校“大班額”和入學難問題。

據信陽市教育局局長蘇錫淩介紹,2014~2017年間,信陽“城鎮擴容”工程共規劃專案213個,僅2017年就投入資金5.6億元,47個規劃專案全部建成後,新增學位3.2萬餘個。今年規劃建設的27個項目正在倒排工期,加緊推進。

3月20日,在信陽市教育工作會上,包括溮河區教體局、商城縣教體局和光山縣教體局在內的14個單位被分別表彰為“全面改薄”“城鎮擴容”及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先進單位。

平橋區明港鎮新集寄宿制小學

寄宿學校全面開花

平橋區明港鎮新集村原本村莊破敗,青壯年外出,只剩下老人和孩子。2014年起,只有3個年級6個老師17個學生的村小學被改造成寄宿制學校,吸引300余名留守兒童前來入學就讀。2015年,這裡成為平橋區寄宿制小學生活教師培訓基地,全國首本《農村寄宿制學校生活教師培訓手冊》在這裡誕生。

留得住孩子的村莊,也拴住了大人們的心,寄宿制學校成為村莊發展的強磁場。一手強教育,一手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鄉村越變越美,村莊越來越有生機和活力,在外打工多年的人也慢慢回流。以寄宿制學校建設優化學校佈局的做法在信陽被廣泛推廣,並得到國家和省裡的充分肯定。如今,全市已改擴建或新建農村寄宿制學校347所,其中九年一貫制寄宿制學校27所,在校寄宿生近18萬人,另有62所學校已經列入2018年寄宿制學校建設規劃。

新增學位3100余個,於2017年秋季正式搬入新址。

光山縣持續加大教育投入,自2013年起,先後投資近1.8億元,在縣城新建縣五小、縣實驗中學(含縣六小),啟動縣九小建設,同時在縣城規劃新建縣八小、縣十小和縣六中,加速解決城區學校“大班額”和入學難問題。

據信陽市教育局局長蘇錫淩介紹,2014~2017年間,信陽“城鎮擴容”工程共規劃專案213個,僅2017年就投入資金5.6億元,47個規劃專案全部建成後,新增學位3.2萬餘個。今年規劃建設的27個項目正在倒排工期,加緊推進。

3月20日,在信陽市教育工作會上,包括溮河區教體局、商城縣教體局和光山縣教體局在內的14個單位被分別表彰為“全面改薄”“城鎮擴容”及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先進單位。

平橋區明港鎮新集寄宿制小學

寄宿學校全面開花

平橋區明港鎮新集村原本村莊破敗,青壯年外出,只剩下老人和孩子。2014年起,只有3個年級6個老師17個學生的村小學被改造成寄宿制學校,吸引300余名留守兒童前來入學就讀。2015年,這裡成為平橋區寄宿制小學生活教師培訓基地,全國首本《農村寄宿制學校生活教師培訓手冊》在這裡誕生。

留得住孩子的村莊,也拴住了大人們的心,寄宿制學校成為村莊發展的強磁場。一手強教育,一手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鄉村越變越美,村莊越來越有生機和活力,在外打工多年的人也慢慢回流。以寄宿制學校建設優化學校佈局的做法在信陽被廣泛推廣,並得到國家和省裡的充分肯定。如今,全市已改擴建或新建農村寄宿制學校347所,其中九年一貫制寄宿制學校27所,在校寄宿生近18萬人,另有62所學校已經列入2018年寄宿制學校建設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