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施進文:告誡養羊戶,這兩種病疫千萬要注意,不然血虧!

大農微語:

大家好,這期的大農行家又和大家見面了。目前, 我國羊肉產量僅占肉類總產量的4%左右, 年人均佔有量不足2.5 千克, 與其它肉類相比具有較大的市場挖掘潛力。這幾年養羊的人有所增加。

但是大家不要忘了2014年羊價正高時卻突然爆發小反芻獸疫,使多少養殖戶蒙受損失。因此做好平時的防疫工作也是養殖的重中之重。這一期的大農行家,我們請來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動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高級獸醫師施進文。

以下就是施進文老師關於羊病防治的兩篇文章:

告誡養羊戶:小反芻獸疫必須防

小反芻獸疫又名小反芻獸假性牛瘟、肺腸炎、口炎肺腸炎複合症,

是由小反芻獸疫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病毒性傳染病,主要感染小反芻動物,以發熱、口炎、腹瀉、肺炎為特徵。2014年春季,寧夏境內羊群先後發生以咳嗽、拉稀、嘴爛為特徵病狀,發病快,死亡率高,損失嚴重,經過流行病學調查,實驗室診斷,確診為羊小反芻獸疫,採取果斷防治措施,控制了疫情發生,確保養羊業健康安全發展。

1、小反芻獸疫的分佈與危害

1942年本病首次在象牙海岸發生,其後,非洲的塞內加爾、迦納、多哥、貝南等有本病報導,奈及利亞的綿羊和山羊中也發生了本病,並造成了重大損失。亞洲的一些國家也報導了本病,根據國際獸疫局(OIE)1993年《世界動物衛生》報導,孟加拉的山羊有本病發生,印度德拉邦和馬哈拉斯特拉邦的部分地區綿羊中發生了類似牛瘟的疾病,

最後確診為小反芻獸疫,此後,泰米爾拉德邦也有受到感染報導。1993年,以色列第一次報導有小反芻獸疫發生,傳染來源不明,為防止本病傳播,以色列對其北部地方的綿羊和山羊接種了牛瘟疫苗。1992年,約旦的綿羊和山羊中發現了本病特異性抗體,1993年,有11個農場出現臨診病例,100多隻綿羊和山羊死亡。2014年寧夏相繼發生小反芻獸疫病。

2、流行病學

本病主要感染山羊、綿羊、美國白尾鹿等小反芻動物,流行於非洲西部、中部和亞洲的部分地區。在疫區,本病為零星發生,當易感動物增加時,即可發生流行。本病主要通過直接接觸傳染,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是傳染源,處於亞臨診型的病羊尤為危險。人工感染豬,不出現臨診症狀,也不能引起疾病的傳播。

3、臨床症狀

小反芻獸疫潛伏期為4-5天,最長21天。自然發病僅見於山羊和綿羊。山羊發病嚴重,綿羊也偶有嚴重病例發生。一些康復山羊的唇部形成口瘡樣病變。感染動物臨診症狀與牛瘟病牛相似。急性型體溫可上升至41℃,並持續3~5天。感染動物煩躁不安,背毛無光,口鼻乾燥,食欲減退。流黏液膿性鼻漏,呼出惡臭氣體。在發熱的前4天,口腔黏膜充血,頰黏膜進行性廣泛性損害、導致多涎,隨後出現壞死性病灶,開始口腔黏膜出現小的粗糙的紅色淺表壞死病灶,以後變成粉紅色,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齒齦等處。嚴重病例可見壞死病灶波及齒墊、齶、頰部及其乳☆禁☆頭、舌頭等處。後期出現帶血水樣腹瀉,嚴重脫水,消瘦,隨之體溫下降。出現咳嗽、呼吸異常。發病率高達 100%,在嚴重暴發時,死亡率為100%,在輕度發生時,死亡率不超過50%。幼年動物發病嚴重發病率和死亡都很高,為我國劃定的一類疾病。

4、病理剖檢變化

屍體剖檢病變與牛瘟病牛相似。病變從口腔直到瘤-網胃口。患畜可見結膜炎、壞死性口炎等肉眼病變,嚴重病例可蔓延到硬齶及咽喉部。皺胃常出現病變,而瘤胃、網胃、瓣胃很少出現病變,病變部常出現有規則、有輪廓的糜爛,創面紅色、出血。腸可見糜爛或出血,特徵性出血或斑馬條紋常見於大腸,特別在結腸直腸結合處。淋巴結腫大,脾有壞死性病變。在鼻甲、喉、氣管等處有出血斑。還可見支氣管肺炎的典型病變。因本病毒對胃腸道淋巴細胞及上皮細胞具有特殊的親和力,故能引起特徵性病變。一般在感染細胞中出現嗜酸性胞漿包涵體及多核巨細胞。在淋巴組織中,小反芻獸疫病毒可引起淋巴細胞壞死。脾臟、扁桃體、淋巴結細胞被破壞。含嗜酸性胞漿包涵體的多核巨細胞出現,極少有核內包涵體。在消化系統,病毒引起瑪律基氏層深部的上皮細胞發生壞死,感染細胞產生核固縮和核破裂,在表皮生髮層形成含有嗜酸性胞漿包涵體的多核巨細胞。

5、綜合防治措施

(1)及時免疫接種。目前我國採用N75-1這種疫苗,免疫效果確實,對健康羊或新購入羊及時注射小反芻獸疫疫苗,每只羊肌肉注射1毫升, 免疫期3年,每年對新生羔羊都要進行免疫注射疫苗。

(2)嚴禁從存在本病的國家或地區引進相關動物。一旦發生本病,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和農業部《小反芻獸疫防控工作指導方案》的要求,堅持“早、快、嚴、小”的原則,劃定疫點,疫區進行封鎖,堅持果斷處置,對所有存欄養只全部撲殺,並全部進行規範的無害化處理。疫區及受威脅區的動物進行緊急預防接種。

(3)加強防控工作的組織領導,提高對疫情防控形勢的認識,及時召開小反芻獸疫防控工作會議,定期對小反芻獸疫防控情況進行督查。

畜牧主管部門在開展小反芻獸疫防控工作上,要制定工作方案,認真落實動物防疫責任制,結合春秋防疫工作,精心組織,全面做好小反芻獸疫防控工作,做到責任明確,人員到位,聯絡通常。

(4)大力開展疫情知識宣傳,強化村級動物防疫員的技術培訓和政策理論學習,重點對當前小反芻獸疫疫情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症狀,危害,預防,控制,應急處置等知識進行講解說明,並印發宣傳材料,切實提高群眾知曉率。

(5)要規範應急程式,充實應急物資儲備,做好各項應急工作。加強應急準備工作,及時對應急防疫物資進行核查,保障防疫物資儲備足量到位,確保資訊暢通,監測準確,落實疫情報告制度.實施強制免疫,建立高密度免疫屏障。

(6)做好疫情排查工作,重點對規模養殖場,養殖大戶,養殖分散戶,羊進行排查,瞭解免疫和消毒情況,嚴堵疫情傳播源頭。

(7)加強動物飼養管理,提高環境控制水準,飼養方式與疫病的發生和控制有密切關係,加強飼養管理是預防該病的前提,只有在良好飼養管理條件下才能保證羊處於最佳生長狀態並具有良好的抗病能力,儘量避免羊群與野生易感動物接觸。

(8)加強飼養場消毒工作,小反芻獸疫病毒隨患病動物的排泄物及分泌物排出體外而污染周圍環境,但該病毒對外界環境的抵抗能力較弱,在太陽光照充足時,紫外線也能迅速使其滅活,養殖場的消毒是切斷病毒傳播的可靠手段,如在養殖場大門口建消毒池、紫外線消毒通道等,圈舍也要定期進行消毒,防止外面病毒傳入圈舍羊只。

(9)加強公路動物防疫監督檢查工作,避免各類輸入性疫情傳播,嚴把出入關口 。

第二篇:冬春季節應防制羊痘

羊痘是由羊痘病毒引起的羊的急性、發熱性、接觸性傳染病。此病多流行發生於每年冬末春初,氣候嚴寒霜凍枯草季節。據《同心縣畜禽疫病志》記載,建國前同心縣曾流行本病,建國後每年都零星流行,每過4-5年就大流行一次,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近年來羊群中流行溫和型山羊痘和惡性羊痘,每年冬春季節就開始流行,給養羊群眾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有些養殖戶雖然做了防疫注射,但羊群中仍然有零星發生,所以要引起養殖戶高度重視羊痘綜合防治技術,及早防範,控制流行,減少經濟損失,提高養殖經濟效益。

1、羊痘發病症狀

羊痘初發病時,體溫升高到41-42℃,食欲減少,精神不振,脈搏及呼吸加快,間有寒戰。粘膜潮紅,鼻孔有粘液,漿液或膿性分泌物流出。約1-4天后發痘。痘疹多發生于眼周圍、唇鼻、頰、四肢和尾內面、外生☆禁☆殖☆禁☆器上,開始為紅斑,1-2天后形成丘疹突出皮膚表面,隨著丘疹逐漸增大變成隆起結節。結節形成後又變成水皰,皰內容物似淋巴液,以後變成膿性;再結痂。脫落後留下紅斑,可痊癒長毛。惡性羊痘主要表現頭部腫大,眼睛分泌膿性分泌物,嚴重者將眼簾粘連,鼻腔分泌粘液流在鼻孔,全身有腫塊,症狀特別嚴重,很難治癒而死亡。

2、防治方法

(1)加強羊只飼養管理,提高養只抗病能力。秋季要抓好膘,冬春季節適當進行補飼,飼料中添加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隨著天氣變化,適量添加抗感冒的中草藥,並且做好羊圈防寒工作,增強羊只抵抗病能力。

(2)每年定期注射羊痘疫苗,使羊只產生堅強免疫力。對流行地區的健康羊在發病季節前預防注射羊痘疫苗,注射部位在尾巴內面或腋下無毛處。山羊採用下注射,一次2毫升,免疫6個月;綿羊採用皮內注射,每只0.5毫升,免疫期一年。

(3)發現羊群中羊痘病例,隔離發病羊群,封鎖和嚴格消毒病區。嚴禁放牧病羊,圈舍和用具要用2%福馬林進行消毒。

(4)對疫群中未發病羊及其它羊群,用羊痘苗進行緊急預防接種,採取大劑量注射羊痘疫苗搶救和控制疫情,一般採取注射雙倍劑量,羔羊正常劑量,達到有效治療和控制疫情目的。

(5)病羊用0.1%麝香灑精液皮下注射,每教科文羊1毫升,可重複注射一次。

(6)局部治療。對皮膚上的痘瘡塗以碘酒或紫藥水,水皰膿或皰破裂後應先用3%來蘇兒或石碳酸洗滌後塗藥。

(7)用蘑菇水治羊痘。蘑菇30克、白糖3克加水500毫升,可灌服大羊20只或小羊25只。惡性羊痘可適當加量,灌完後再灌些清水,一般3-5天癒合。

(8)為了防止繼發病,可用磺胺類藥或青黴素、四環素等藥物醫治。

(9)現代治療方法:

注射用頭孢噻呋鈉5.克 + 抗病毒1號(黃芪多糖注射液)10毫升 肌肉注射2只羊;注射用頭孢噻呋鈉5.克 + 板藍根注射液10毫升肌肉注射2只羊;牛羊痘瘡康注射液(銀黃注射液)10毫升肌肉注射1只羊;新痘瘡一針靈AB組混合注射2只羊(A磺胺間甲氧嘧啶注射液,B恩諾沙星注射液)。

(10) 惡性羊痘配合靜脈注射,處方:

10%葡萄糖溶液100毫升+維生素C 10毫升,10%葡萄糖溶液100毫升+維生素B 5毫升,5%葡萄糖溶液100毫升+10%安乃近注射液10毫升,5%葡萄糖溶液100毫升+地塞米松注射液5毫升,0.9%氯化鈉溶液100毫升+注射用頭皰塞呋鈉5克 一次靜脈注射,連續注射3~5天,並且配合肌肉注射現代治療藥品,有奇特效果。

專家簡介

↑施進文

施進文,男,漢族,1963年6月出生,中共黨員,1986年7月畢業于寧夏農校畜牧獸醫專業,並分配到同心縣獸醫站工作,2004年取得高級獸醫師技術職稱。在生產第一線從事畜牧獸醫技術推廣工作30年。2006年9月以來至今連續被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聘為自治區專家服務團成員,2014年納入自治區“三區”人才隊伍開展技術服務工作。大農圈特邀專家。

呼出惡臭氣體。在發熱的前4天,口腔黏膜充血,頰黏膜進行性廣泛性損害、導致多涎,隨後出現壞死性病灶,開始口腔黏膜出現小的粗糙的紅色淺表壞死病灶,以後變成粉紅色,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齒齦等處。嚴重病例可見壞死病灶波及齒墊、齶、頰部及其乳☆禁☆頭、舌頭等處。後期出現帶血水樣腹瀉,嚴重脫水,消瘦,隨之體溫下降。出現咳嗽、呼吸異常。發病率高達 100%,在嚴重暴發時,死亡率為100%,在輕度發生時,死亡率不超過50%。幼年動物發病嚴重發病率和死亡都很高,為我國劃定的一類疾病。

4、病理剖檢變化

屍體剖檢病變與牛瘟病牛相似。病變從口腔直到瘤-網胃口。患畜可見結膜炎、壞死性口炎等肉眼病變,嚴重病例可蔓延到硬齶及咽喉部。皺胃常出現病變,而瘤胃、網胃、瓣胃很少出現病變,病變部常出現有規則、有輪廓的糜爛,創面紅色、出血。腸可見糜爛或出血,特徵性出血或斑馬條紋常見於大腸,特別在結腸直腸結合處。淋巴結腫大,脾有壞死性病變。在鼻甲、喉、氣管等處有出血斑。還可見支氣管肺炎的典型病變。因本病毒對胃腸道淋巴細胞及上皮細胞具有特殊的親和力,故能引起特徵性病變。一般在感染細胞中出現嗜酸性胞漿包涵體及多核巨細胞。在淋巴組織中,小反芻獸疫病毒可引起淋巴細胞壞死。脾臟、扁桃體、淋巴結細胞被破壞。含嗜酸性胞漿包涵體的多核巨細胞出現,極少有核內包涵體。在消化系統,病毒引起瑪律基氏層深部的上皮細胞發生壞死,感染細胞產生核固縮和核破裂,在表皮生髮層形成含有嗜酸性胞漿包涵體的多核巨細胞。

5、綜合防治措施

(1)及時免疫接種。目前我國採用N75-1這種疫苗,免疫效果確實,對健康羊或新購入羊及時注射小反芻獸疫疫苗,每只羊肌肉注射1毫升, 免疫期3年,每年對新生羔羊都要進行免疫注射疫苗。

(2)嚴禁從存在本病的國家或地區引進相關動物。一旦發生本病,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和農業部《小反芻獸疫防控工作指導方案》的要求,堅持“早、快、嚴、小”的原則,劃定疫點,疫區進行封鎖,堅持果斷處置,對所有存欄養只全部撲殺,並全部進行規範的無害化處理。疫區及受威脅區的動物進行緊急預防接種。

(3)加強防控工作的組織領導,提高對疫情防控形勢的認識,及時召開小反芻獸疫防控工作會議,定期對小反芻獸疫防控情況進行督查。

畜牧主管部門在開展小反芻獸疫防控工作上,要制定工作方案,認真落實動物防疫責任制,結合春秋防疫工作,精心組織,全面做好小反芻獸疫防控工作,做到責任明確,人員到位,聯絡通常。

(4)大力開展疫情知識宣傳,強化村級動物防疫員的技術培訓和政策理論學習,重點對當前小反芻獸疫疫情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症狀,危害,預防,控制,應急處置等知識進行講解說明,並印發宣傳材料,切實提高群眾知曉率。

(5)要規範應急程式,充實應急物資儲備,做好各項應急工作。加強應急準備工作,及時對應急防疫物資進行核查,保障防疫物資儲備足量到位,確保資訊暢通,監測準確,落實疫情報告制度.實施強制免疫,建立高密度免疫屏障。

(6)做好疫情排查工作,重點對規模養殖場,養殖大戶,養殖分散戶,羊進行排查,瞭解免疫和消毒情況,嚴堵疫情傳播源頭。

(7)加強動物飼養管理,提高環境控制水準,飼養方式與疫病的發生和控制有密切關係,加強飼養管理是預防該病的前提,只有在良好飼養管理條件下才能保證羊處於最佳生長狀態並具有良好的抗病能力,儘量避免羊群與野生易感動物接觸。

(8)加強飼養場消毒工作,小反芻獸疫病毒隨患病動物的排泄物及分泌物排出體外而污染周圍環境,但該病毒對外界環境的抵抗能力較弱,在太陽光照充足時,紫外線也能迅速使其滅活,養殖場的消毒是切斷病毒傳播的可靠手段,如在養殖場大門口建消毒池、紫外線消毒通道等,圈舍也要定期進行消毒,防止外面病毒傳入圈舍羊只。

(9)加強公路動物防疫監督檢查工作,避免各類輸入性疫情傳播,嚴把出入關口 。

第二篇:冬春季節應防制羊痘

羊痘是由羊痘病毒引起的羊的急性、發熱性、接觸性傳染病。此病多流行發生於每年冬末春初,氣候嚴寒霜凍枯草季節。據《同心縣畜禽疫病志》記載,建國前同心縣曾流行本病,建國後每年都零星流行,每過4-5年就大流行一次,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近年來羊群中流行溫和型山羊痘和惡性羊痘,每年冬春季節就開始流行,給養羊群眾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有些養殖戶雖然做了防疫注射,但羊群中仍然有零星發生,所以要引起養殖戶高度重視羊痘綜合防治技術,及早防範,控制流行,減少經濟損失,提高養殖經濟效益。

1、羊痘發病症狀

羊痘初發病時,體溫升高到41-42℃,食欲減少,精神不振,脈搏及呼吸加快,間有寒戰。粘膜潮紅,鼻孔有粘液,漿液或膿性分泌物流出。約1-4天后發痘。痘疹多發生于眼周圍、唇鼻、頰、四肢和尾內面、外生☆禁☆殖☆禁☆器上,開始為紅斑,1-2天后形成丘疹突出皮膚表面,隨著丘疹逐漸增大變成隆起結節。結節形成後又變成水皰,皰內容物似淋巴液,以後變成膿性;再結痂。脫落後留下紅斑,可痊癒長毛。惡性羊痘主要表現頭部腫大,眼睛分泌膿性分泌物,嚴重者將眼簾粘連,鼻腔分泌粘液流在鼻孔,全身有腫塊,症狀特別嚴重,很難治癒而死亡。

2、防治方法

(1)加強羊只飼養管理,提高養只抗病能力。秋季要抓好膘,冬春季節適當進行補飼,飼料中添加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隨著天氣變化,適量添加抗感冒的中草藥,並且做好羊圈防寒工作,增強羊只抵抗病能力。

(2)每年定期注射羊痘疫苗,使羊只產生堅強免疫力。對流行地區的健康羊在發病季節前預防注射羊痘疫苗,注射部位在尾巴內面或腋下無毛處。山羊採用下注射,一次2毫升,免疫6個月;綿羊採用皮內注射,每只0.5毫升,免疫期一年。

(3)發現羊群中羊痘病例,隔離發病羊群,封鎖和嚴格消毒病區。嚴禁放牧病羊,圈舍和用具要用2%福馬林進行消毒。

(4)對疫群中未發病羊及其它羊群,用羊痘苗進行緊急預防接種,採取大劑量注射羊痘疫苗搶救和控制疫情,一般採取注射雙倍劑量,羔羊正常劑量,達到有效治療和控制疫情目的。

(5)病羊用0.1%麝香灑精液皮下注射,每教科文羊1毫升,可重複注射一次。

(6)局部治療。對皮膚上的痘瘡塗以碘酒或紫藥水,水皰膿或皰破裂後應先用3%來蘇兒或石碳酸洗滌後塗藥。

(7)用蘑菇水治羊痘。蘑菇30克、白糖3克加水500毫升,可灌服大羊20只或小羊25只。惡性羊痘可適當加量,灌完後再灌些清水,一般3-5天癒合。

(8)為了防止繼發病,可用磺胺類藥或青黴素、四環素等藥物醫治。

(9)現代治療方法:

注射用頭孢噻呋鈉5.克 + 抗病毒1號(黃芪多糖注射液)10毫升 肌肉注射2只羊;注射用頭孢噻呋鈉5.克 + 板藍根注射液10毫升肌肉注射2只羊;牛羊痘瘡康注射液(銀黃注射液)10毫升肌肉注射1只羊;新痘瘡一針靈AB組混合注射2只羊(A磺胺間甲氧嘧啶注射液,B恩諾沙星注射液)。

(10) 惡性羊痘配合靜脈注射,處方:

10%葡萄糖溶液100毫升+維生素C 10毫升,10%葡萄糖溶液100毫升+維生素B 5毫升,5%葡萄糖溶液100毫升+10%安乃近注射液10毫升,5%葡萄糖溶液100毫升+地塞米松注射液5毫升,0.9%氯化鈉溶液100毫升+注射用頭皰塞呋鈉5克 一次靜脈注射,連續注射3~5天,並且配合肌肉注射現代治療藥品,有奇特效果。

專家簡介

↑施進文

施進文,男,漢族,1963年6月出生,中共黨員,1986年7月畢業于寧夏農校畜牧獸醫專業,並分配到同心縣獸醫站工作,2004年取得高級獸醫師技術職稱。在生產第一線從事畜牧獸醫技術推廣工作30年。2006年9月以來至今連續被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聘為自治區專家服務團成員,2014年納入自治區“三區”人才隊伍開展技術服務工作。大農圈特邀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