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每天認識一個中國主要城市32:“中國乳都”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通稱呼市,舊稱歸綏,是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我國北方沿邊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地處中國北部邊疆,歐亞大陸內部。市域面積為17224平方公里,

轄4區、4縣、1旗,2016年末常住人口為308.9萬人,市區常住人口210萬人。

呼和浩特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文化,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先秦時期,趙武靈王在此設雲中郡,故址在今呼市西南托克托縣境。民國時期為綏遠省省會,蒙綏合併後,呼和浩特成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市中心城區本是由歸化城與綏遠城兩座城市在清末民國合併而成,故名歸綏。1954年改名為呼和浩特,

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

呼和浩特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中國經濟實力百強城市,被譽為“中國乳都”。同時也是呼包銀城市群核心城市,呼包鄂城市群中心城市。

2016年2月23日,呼和浩特市在CCTV“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2015年度十大最具幸福感省會城市中名列第六。

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主要旅遊景點:

1、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

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位於呼和浩特市新華街2號,成立於1957年5月5日。該館有四項基本陳列:“內蒙古古生物陳列”、“內蒙古歷史文物陳列”、“內蒙古革命文物陳列”、“內蒙古民族文物陳列”。分別展示了內蒙古生物進化的歷程和戈壁的變遷,

展示了匈奴、東胡、鮮卑、突厥、契丹、黨項、蒙古等八個民族的歷史,展示了內蒙古人民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的革命鬥爭史;展示了蒙古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人民創造的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2、呼和浩特市博物館

呼和浩特市博物館前身是公主府。公主府按皇族品級營造,占地40餘公頃,院落五重,殿堂三進。寢殿兩面建花園、馬場,其後為禁衛房和園林,

園林內池、山、樓、塔諸景齊備。民國時,公主府幾經改建,但主體建築尚保存完好。在最近開展的內蒙古自治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呼和浩特博物館在民間徵集到珍貴的清代蒙古族“節慶禮佛圖卷”。

3、盛樂博物館

盛樂博物館位於內蒙古和林格爾縣盛樂古城遺址東側,是遺址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座以北魏北都盛樂城及鮮卑族為主題的博物館。

博物館是半地下覆土式、生態環保型建築形式建造而成,是全國唯一一座以展示鮮卑歷史文化為主的全區十大特色的博物館。

4、金剛座舍利寶塔

金剛座舍利寶塔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舊城東南部,因塔座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塔,故名為五塔寺。建造于清朝雍正年間(西元18世紀)。 該塔以磚石為結構建造,塔高約13米,建造在台基上的長方形金剛座,下麵是須彌座,束腰部分是磚雕獅、象、法輪、金翅鳥、和金剛杵等圖案花紋;座身下部鑲嵌蒙、藏、梵三種文字所書的金剛經文,字體非常工整,刻工講究、細緻;上半部分是千佛龕,龕有一個佛像坐著,兩旁為寶瓶柱,龕上為梵文六個字的真言,南面正中開著券門,門旁是四大天王。

5、大召寺

大召寺是中國內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區南部的一座大藏傳佛教寺院,屬於格魯派(黃教)。大召寺其中“召”為藏語寺廟之意。漢名原為“弘慈寺”,後改為“無量寺”。因為寺內供奉一座銀佛,又稱“銀佛寺”。大召寺是呼和浩特最早建成的黃教寺院,也是蒙古地區僅晚於美岱召的蒙古人皈依黃教初期所建的大型寺院之一,在蒙古地區有大範圍的影響。

是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領阿拉坦汗于明萬曆七年(西元1579年)主持創建的。西元1580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興建的喇嘛教寺院,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設活佛的寺廟。因康熙皇帝曾在此住過幾日,為了表示對皇帝的尊敬,僧侶們取消了活佛的轉世規定。

大召寺

6、萬部華嚴經塔

呼和浩特東郊開闊的平川上,有一座白色的古塔拔地淩空,直刺雲天,這便是馳名塞外的萬部華嚴經塔。萬部華嚴經塔,蒙古語稱“查幹·索布林嘎”,因其白色,又俗稱“白塔”。 萬部華嚴經塔高55.5米,基座周長56米,呈八角七級,磚木混合結構,樓閣式。塔的第一層南面有塔門,篆書石刻“萬部華嚴經塔”方額,嵌於塔門的門楣上。

1982年,白塔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烏素圖召

烏素圖召,實際上是指當地舊有的七座寺廟的總稱。因它們相距不遠,毗鄰相連,又地處烏素圖村旁,所以都統稱烏素圖召,烏素圖召依山而建,這裡過去曾有七座召廟,以慶緣寺為中心。東有長壽寺、西有茶坊廟,東北有法禧寺、西北有藥王廟。正北有羅漢寺,再往北還有一座法成廣壽寺,共同組成一個寺廟群體。烏素圖召相繼建於明清兩代。寺廟建築揉合蒙、藏、漢藝術於一體。但從建築形式和構造特點上看,同中有異,各具特色,形成了每座寺廟自身的獨特風格。

朝代更替,歲月流逝,如今只有慶緣寺、法禧寺、長壽寺和羅漢寺補完整地保存下來。這四座寺廟中,以慶緣寺最為著名,規模最大,也為烏素圖諸召的主寺,是呼和浩特著名的“八小召”之一。

8、清真大寺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位於呼和浩特市舊城通道南街東側。它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築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故此得名清真大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伊斯蘭)禮拜場所。

9、喇嘛洞召

喇嘛洞召,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察素齊鎮)畢克齊鎮北邊約7公里處的大青山中。東距呼和浩特市約34公里。 始建于明萬初歷年間(1573—1620),由察罕柏格達一世活佛主持興建,清順治十五年(1658)擴建之。乾隆四十八年(1783),御賜名“廣化寺”。

10、席力圖召

席力圖是蒙古語,意為“首席”或“法座”,漢名“延壽寺”,寺廟因四世達賴的老師第一世席力圖活佛長期主持此廟得名。建于明朝隆慶和萬曆年間(西元1567年—1619年),為康熙所賜。該召坐落在呼和浩特舊城玉泉區石頭巷北端,坐北向南。大召無量寺斜對面一路之隔,呼和浩特市規模最大寺院中七大召之一的寺廟,呼和浩特市規模最大的寺廟。召廟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

組成中軸線的建築物是牌樓、山門、過殿、經堂、大殿。大殿採用藏式結構,四壁用彩色琉璃磚包鑲,殿前的銅鑄鎏金寶瓶、飛龍、祥鹿與朱門彩繪相輝映,富有強烈的藝術效果。清朝康熙皇帝禦制“平定噶爾丹紀功碑”立於大殿前列。經堂廣廈7楹,金碧輝煌。召廟東南隅有白石雕砌覆缽式喇嘛塔,高15米,頗為雄壯。中軸線兩側還建有鐘樓、鼓樓、亭、倉、舍等。寺院設施基本齊全。

席力圖召

11、和林格爾漢墓壁畫

和林格爾漢墓壁畫位於烏蘭察布盟和林格爾縣新店子鄉境內的一座土山上。墓分前、中、後三主室和三耳室,全長約20米。墓壁、墓頂及甬道兩側有壁畫50多幅,榜題250多頂。這是我國考古發掘迄今所見榜題最多的漢代壁畫。這些壁畫形象地反映出東漢時期我國北方多民族居住地區的階級關係、民族關係和社會生活面貌。從壁畫內容及榜題得知,墓主為東漢王朝派到北方民族雜居地區的最高官員--使持節護烏桓校尉。壁畫內容有反映死者的仕途經歷,以及升遷各任時的車馬出行圖;有死者歷任官職所在城市和府舍的官府圖;有反映統治階級生活的飲宴、舞樂、百戲等描繪;有反映東漢時社會生產活動的場面,如農耕、莊園、牧馬、放牛等圖;有當時社會生活的寫照,如少數民族的裝束、髮式、相貌,以及祥瑞圖和一些聖賢、忠臣、孝子、烈女的故事圖等等。

12、寶爾汗佛塔

寶爾汗佛塔坐落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公園內,在鄂爾多斯大街與大南街十字路口(即南茶坊)西300米馬路南側,馬路北側是觀音寺。寶爾汗佛塔於2006年5月26日開工建設,佛塔塔基占地6561平方米,塔高81.6米,是呼和浩特市觀音廟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昭君墓,又稱“青塚”,蒙古語稱 “特木爾烏爾虎" ,意為“鐵壘”,是史籍記載和民間傳說中漢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

13、昭君墓

昭君墓座落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大黑河南岸,始建於西元前的西漢時期,夯築而成。墓體狀如覆鬥,高達33米,底面積約13000平方米,距今已有2000餘年的悠久歷史,是中國最大的漢墓之一。

昭君墓旅遊帶動了周圍地區的經濟發展,現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8月5日,昭君文化旅遊區擴建工程完工,景區面積增加到683.5畝。

14、綏遠城將軍衙署

綏遠城將軍衙署是清代綏遠將軍管轄歸化城、漠南蒙古及統領大同、宣化等地駐兵的辦公衙門,按清一品封疆大吏衙署的格式營造,磚木構制,占地約3萬平方米。它的營建,是清王朝為鞏固西北疆邊陲的穩定,奉行對大漠南北蒙古地區實施政治、軍事統治的產物。

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在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舊城)東北五裡處勘定一處城址,作為右衛城北移屯兵之用。至乾隆二年開始大規模修建。四年(1739年)告竣,清廷賜名“綏遠城”。 解放後,衙署為綏遠省人民政府並內蒙古人民政府辦公地,烏蘭夫兼兩府主席。2006年5月25日,將軍衙署與綏遠城城牆被合併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5、哈素海國家公園

哈素海是黃河變遷而遺留的牛軛湖,屬大黑河水系的外流淡水湖泊。過去曾稱陶思浩西海子,俗稱後泊兒。哈素海是天然湖泊,有“塞外西湖”之稱。它位於呼和浩特西70公里的土默特左旗境內,水面面積32平方公里,水深2米左右,湖底雜草叢生,水質肥沃,盛產草、鰱、鯉、鯽、團頭魴、武昌魚等魚類及河蝦蟹。 湖面蘆葦蕩內繁衍著各種鳥類,淩空起飛時盤旋在煙波浩渺的湖面上,岸邊涼亭水榭柳綠成蔭,碧水青山相映成輝,組成一幅十分壯觀的圖景。

哈素海國家公園

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字體非常工整,刻工講究、細緻;上半部分是千佛龕,龕有一個佛像坐著,兩旁為寶瓶柱,龕上為梵文六個字的真言,南面正中開著券門,門旁是四大天王。

5、大召寺

大召寺是中國內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區南部的一座大藏傳佛教寺院,屬於格魯派(黃教)。大召寺其中“召”為藏語寺廟之意。漢名原為“弘慈寺”,後改為“無量寺”。因為寺內供奉一座銀佛,又稱“銀佛寺”。大召寺是呼和浩特最早建成的黃教寺院,也是蒙古地區僅晚於美岱召的蒙古人皈依黃教初期所建的大型寺院之一,在蒙古地區有大範圍的影響。

是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領阿拉坦汗于明萬曆七年(西元1579年)主持創建的。西元1580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興建的喇嘛教寺院,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設活佛的寺廟。因康熙皇帝曾在此住過幾日,為了表示對皇帝的尊敬,僧侶們取消了活佛的轉世規定。

大召寺

6、萬部華嚴經塔

呼和浩特東郊開闊的平川上,有一座白色的古塔拔地淩空,直刺雲天,這便是馳名塞外的萬部華嚴經塔。萬部華嚴經塔,蒙古語稱“查幹·索布林嘎”,因其白色,又俗稱“白塔”。 萬部華嚴經塔高55.5米,基座周長56米,呈八角七級,磚木混合結構,樓閣式。塔的第一層南面有塔門,篆書石刻“萬部華嚴經塔”方額,嵌於塔門的門楣上。

1982年,白塔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烏素圖召

烏素圖召,實際上是指當地舊有的七座寺廟的總稱。因它們相距不遠,毗鄰相連,又地處烏素圖村旁,所以都統稱烏素圖召,烏素圖召依山而建,這裡過去曾有七座召廟,以慶緣寺為中心。東有長壽寺、西有茶坊廟,東北有法禧寺、西北有藥王廟。正北有羅漢寺,再往北還有一座法成廣壽寺,共同組成一個寺廟群體。烏素圖召相繼建於明清兩代。寺廟建築揉合蒙、藏、漢藝術於一體。但從建築形式和構造特點上看,同中有異,各具特色,形成了每座寺廟自身的獨特風格。

朝代更替,歲月流逝,如今只有慶緣寺、法禧寺、長壽寺和羅漢寺補完整地保存下來。這四座寺廟中,以慶緣寺最為著名,規模最大,也為烏素圖諸召的主寺,是呼和浩特著名的“八小召”之一。

8、清真大寺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位於呼和浩特市舊城通道南街東側。它是呼和浩特市原有八座清真寺中,建築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故此得名清真大寺。清真寺是穆斯林(伊斯蘭)禮拜場所。

9、喇嘛洞召

喇嘛洞召,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察素齊鎮)畢克齊鎮北邊約7公里處的大青山中。東距呼和浩特市約34公里。 始建于明萬初歷年間(1573—1620),由察罕柏格達一世活佛主持興建,清順治十五年(1658)擴建之。乾隆四十八年(1783),御賜名“廣化寺”。

10、席力圖召

席力圖是蒙古語,意為“首席”或“法座”,漢名“延壽寺”,寺廟因四世達賴的老師第一世席力圖活佛長期主持此廟得名。建于明朝隆慶和萬曆年間(西元1567年—1619年),為康熙所賜。該召坐落在呼和浩特舊城玉泉區石頭巷北端,坐北向南。大召無量寺斜對面一路之隔,呼和浩特市規模最大寺院中七大召之一的寺廟,呼和浩特市規模最大的寺廟。召廟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

組成中軸線的建築物是牌樓、山門、過殿、經堂、大殿。大殿採用藏式結構,四壁用彩色琉璃磚包鑲,殿前的銅鑄鎏金寶瓶、飛龍、祥鹿與朱門彩繪相輝映,富有強烈的藝術效果。清朝康熙皇帝禦制“平定噶爾丹紀功碑”立於大殿前列。經堂廣廈7楹,金碧輝煌。召廟東南隅有白石雕砌覆缽式喇嘛塔,高15米,頗為雄壯。中軸線兩側還建有鐘樓、鼓樓、亭、倉、舍等。寺院設施基本齊全。

席力圖召

11、和林格爾漢墓壁畫

和林格爾漢墓壁畫位於烏蘭察布盟和林格爾縣新店子鄉境內的一座土山上。墓分前、中、後三主室和三耳室,全長約20米。墓壁、墓頂及甬道兩側有壁畫50多幅,榜題250多頂。這是我國考古發掘迄今所見榜題最多的漢代壁畫。這些壁畫形象地反映出東漢時期我國北方多民族居住地區的階級關係、民族關係和社會生活面貌。從壁畫內容及榜題得知,墓主為東漢王朝派到北方民族雜居地區的最高官員--使持節護烏桓校尉。壁畫內容有反映死者的仕途經歷,以及升遷各任時的車馬出行圖;有死者歷任官職所在城市和府舍的官府圖;有反映統治階級生活的飲宴、舞樂、百戲等描繪;有反映東漢時社會生產活動的場面,如農耕、莊園、牧馬、放牛等圖;有當時社會生活的寫照,如少數民族的裝束、髮式、相貌,以及祥瑞圖和一些聖賢、忠臣、孝子、烈女的故事圖等等。

12、寶爾汗佛塔

寶爾汗佛塔坐落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公園內,在鄂爾多斯大街與大南街十字路口(即南茶坊)西300米馬路南側,馬路北側是觀音寺。寶爾汗佛塔於2006年5月26日開工建設,佛塔塔基占地6561平方米,塔高81.6米,是呼和浩特市觀音廟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昭君墓,又稱“青塚”,蒙古語稱 “特木爾烏爾虎" ,意為“鐵壘”,是史籍記載和民間傳說中漢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

13、昭君墓

昭君墓座落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大黑河南岸,始建於西元前的西漢時期,夯築而成。墓體狀如覆鬥,高達33米,底面積約13000平方米,距今已有2000餘年的悠久歷史,是中國最大的漢墓之一。

昭君墓旅遊帶動了周圍地區的經濟發展,現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8月5日,昭君文化旅遊區擴建工程完工,景區面積增加到683.5畝。

14、綏遠城將軍衙署

綏遠城將軍衙署是清代綏遠將軍管轄歸化城、漠南蒙古及統領大同、宣化等地駐兵的辦公衙門,按清一品封疆大吏衙署的格式營造,磚木構制,占地約3萬平方米。它的營建,是清王朝為鞏固西北疆邊陲的穩定,奉行對大漠南北蒙古地區實施政治、軍事統治的產物。

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在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舊城)東北五裡處勘定一處城址,作為右衛城北移屯兵之用。至乾隆二年開始大規模修建。四年(1739年)告竣,清廷賜名“綏遠城”。 解放後,衙署為綏遠省人民政府並內蒙古人民政府辦公地,烏蘭夫兼兩府主席。2006年5月25日,將軍衙署與綏遠城城牆被合併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5、哈素海國家公園

哈素海是黃河變遷而遺留的牛軛湖,屬大黑河水系的外流淡水湖泊。過去曾稱陶思浩西海子,俗稱後泊兒。哈素海是天然湖泊,有“塞外西湖”之稱。它位於呼和浩特西70公里的土默特左旗境內,水面面積32平方公里,水深2米左右,湖底雜草叢生,水質肥沃,盛產草、鰱、鯉、鯽、團頭魴、武昌魚等魚類及河蝦蟹。 湖面蘆葦蕩內繁衍著各種鳥類,淩空起飛時盤旋在煙波浩渺的湖面上,岸邊涼亭水榭柳綠成蔭,碧水青山相映成輝,組成一幅十分壯觀的圖景。

哈素海國家公園

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