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銀行理財套路深,別再被“高收益”忽悠了

看到朋友在後臺留言,說:“小司啊,我又被銀行套路了,

咋回事呢?說我去銀行買理財產品,理財經理給我推薦了一款產品叫什麼什麼結構性理財產品”。

我一聽這個名好像挺高大上、高科技,然後,關鍵是一看呢?它那個最高預期年化收益率居然能達到百分之十,他一想說銀行理財還能往年化收益百分之十上去奔,那還想啥,直接幹呐,就買上了……結果到期了一看,說發現還不如買個餘額寶的收益高,特別崩潰啊,然後就後臺留言了。

其實這個事兒也不能說完全被套路了,但是我覺得至少那個理財經理沒有把結構性的理財產品跟大家說清楚。

這個結構性理財產品是啥呢?

它其實是一種固定收益,什麼證券、衍生交易等等這麼融合的一種新型理財產品,說白了它就是兩部分:

一部分錢投在固定收益上,這一部分錢是沒有問題的,比較穩妥;另一部分錢它會掛鉤一些什麼股票啊、基金啊、黃金啊、等等的一些浮動收益類的產品。

說實話這個產品初衷可能是好的,就是相當於我給你一個保本的固定收益的基礎上,看能不能搏一搏高收益,所以往往這類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收益都給出了一個區間:像什麼0%到8%呀、0.5%到10%啊,大家看,低的那個預期年化收益是非常的低,經常沒有就幹了;

高的那個也是非常的高,那麼這個產品到底能拿到多少,其實主要是跟這個產品掛鉤的那些浮動收益類的產品在這個期間的表現相關。

很多朋友買這個產品的主要原因和動機就是因為覺著有可能去奔到年化10%,說實話,理想很豐滿,但是現實很骨感。

我看過一份應該是前不久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協會發佈的一個統計資料,說在627家,還是600多少家,這種結構性理財產品,96%的產品是沒有達到那個最高預期年化收益的,不光是這樣,有三分之一的產品基本上就幹到了那個最低的預期年化收益,

所以說大家買這種產品的時候千萬不要腦子一熱干進去了。

當然了,話說回來,也不是說完全就不能買,至少兩點:

第一個,它得那個最低的那個還是基本能夠保證本金安全的;

第二個,畢竟還有個別的表現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