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茅盾文學獎獲線民最高認知度 女性更偏愛文學類圖書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4月17日,由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和光明日報智庫與研究發佈中心聯合主辦的《線民對圖書獎項的認知與評價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佈會在京舉行。

茅盾文學獎獲線民最高認知度

《報告》顯示,線民認知度最高的圖書獎項是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和諾貝爾文學獎分列其後。線民對中國國內圖書獎項認知度高於國外獎項。在所有年齡段中,46—55歲年齡段線民對圖書獎項的總體認知度最高。這主要是由於46-55歲年齡段線民出生於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高考恢復以後他們有更多機會接受高等教育,文化水準也有明顯提升。

與年輕年齡段線民相比,社會閱歷豐富,所以成為對圖書獎項認知度最高的人群。

另外,借助因數分析,《報告》中將35個圖書獎項分成4類:政府類圖書獎、市場類圖書獎、有影響力的圖書獎以及外國類圖書獎。通過構建回歸模型發現,線民對外國類圖書獎和市場類圖書獎的認知度越高,購書量越大;對政府類圖書獎的認知度不能影響其購書量;對有影響力的圖書獎認知度越高,

購書量越低。

女性更偏愛文學類圖書

《報告》指出,對於文學類圖書,女性更為偏愛,閱讀量隨著學歷的升高而減少。對於科技類圖書,男性更為偏愛,讀者追求圖書實用性而非思想性;社科類圖書的時代性評價越高,讀者閱讀量越低;少兒類圖書獎項權威性不足,

文字品質待提升;生活類圖書,讀者學歷越高,閱讀量越低;教育類圖書,讀者年齡越大閱讀量越低,追求藝術性而非娛樂性。

“讀者推薦”比“專家評價”更受歡迎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秦豔華認為,線民對圖書獎項的認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閱讀行為,加強對圖書獎項的宣傳力度,提高各大圖書獎項的知名度,有助於形成全民閱讀的社會風氣。另外,還要關注受眾的差異性,

圖書評選不能“一刀切”,應根據線民群體特點評選出不同類型的書籍。

據瞭解,《報告》重點考察了線民對國內外35個有影響力和代表性的圖書獎項的認知以及對中國圖書獎項和對圖書獎項推薦評選方式的評價,由實驗室科研團隊在資料採擷和分析的基礎之上撰寫而成。

原標題:線民買書“主要看口碑” 茅盾文學獎最廣為人知

作者:唐紅麗 黃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