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文一波:新能源汽車崛起 從核心技術突破開始

近日,中興通訊遭美國禁運制裁事件備受關注。

當地時間4月16日,美國商務部網站公告,7年內禁止美國企業向中興通訊出口任何技術、產品。公告稱,中興通訊違反了2017年與美國政府達成的和解協議。

美國政府指控中興通訊違反美對伊朗的出口管制政策。

中興通訊事件再次暴露出中國在一些關鍵核心技術上受制於人的軟肋。可以預見的是,如若核心元器件不能及時到位,中興將面臨巨大危機。與此同時,業界、學界乃至全社會亦有擔心,在中美貿易爭端不斷升級的背景下,中興通訊是否只是開始?

回答不容樂觀。

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在日前召開的“新時代 新租賃——金融租賃十周年高峰論壇”上坦言:“我國是一個石油對外依存度很高的國家,而且運輸的生命線有很多不確定性。如果像美國制裁中興一樣,將來有一天中國的石油生意也受到制裁,那麼中國的經濟命脈可能也將面臨巨大的危險。

文一波認為,“中興事件”的啟示表明,中國製造最大的詬病即在於缺乏對核心技術的掌控。在當前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如火如荼的背景之下,新能源汽車產業要想真正崛起應從以“三電”為代表的核心技術突破開始。

新時代的機遇與挑戰

不管承認與否,中國確實已經“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

中國是目前全球產業鏈最完整的國家。文一波指出,我國擁有39個工業大類,

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從而形成了一個舉世無雙、行業齊全的工業體系。

“但是在過去的發展過程中,有些產能還比較落後,高污染、高能耗、缺乏競爭力的產業依然存在。”文一波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是必然要求,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是重要抓手。

當前我國有很多領域的產能位居世界第一,一些領域甚至超過其他所有國家之和,

如工業增加值已是美、日、德、印等活國之和。因此我國製造業需要找到一些有足夠寬度的“藍海”,以實施“中國製造2025”為抓手,加快實現我國製造業由高速增長向高品質發展的跨越。

當前是一個快速變化與革新的時代。中國製造業還必須面對和適應網路化技術、區塊鏈技術、5G網路等先進技術帶來的變化和衝擊。作為有著二十多年環境和新能源從業經驗的領軍人物,

文一波一向以前瞻的眼光和謀略著稱。他坦言在新時代的宏觀背景下,機遇與挑戰並存,企業最應該做的,是找尋一片足夠大的“藍海”,用新工具、新思維創造一個新行業。

 新能源汽車的召喚與痛點

中興的遭遇一度令文一波聯想到了中國的新能源產業。

他指出,當前我國的能源戰略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軟肋。首先,我國富煤、貧油、少氣,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嚴重污染環境,影響和危害人類健康。其次,至2020年中國的汽車耗油量占石油消費將超過57%。第三,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逼近70%,尤其在當前複雜的國際形勢面前越發被動,難以為繼。在這種形勢下,改變能源結構,推動以新能源汽車特別是電動汽車代替傳統燃油車是必然選擇。

目前中國汽車產業產能接近全球一半水準。但是,中國的汽車產業基本上還處於代工狀況,核心技術、核心部件等如高端發動機、變速箱等技術仍依賴歐美日。而且多數高端車型也只在國外生產,國內主要生產了中低端車型。鑒於近幾年的實踐證明,新能源汽車產業“彎道超車”這個路徑是可行的。一方面電動汽車採用了全新的技術,國內外差距並不大,最核心的三電(電池、電機、電控)技術在國內正發展迅猛,其他如無人駕駛、車聯網等新技術新模式也正在形成。最核心的硬體部分在過去的三、四年間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動力鋰電池,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鋰電池的生產和消費國,而且技術水準已經逐步接近國外企業。鋰電池的安全性、電動汽車的安全性、續航里程和使用的便捷程度等方面也已經在快速解決。事實上,我國已是世界上新能源產業發展最為迅速的國家之一,無論是產業鏈完整度,還是產業規模都處在全球領先地位。

當然,新能源產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一些地方棄風棄光的比例已經超過50%,一方面我們發了很多清潔能源的電,另外一方面這些電我們卻不能使用,因為消納能力不足、外送能力有限、時空分佈不均。”,對此,文一波坦言,在大力發展儲能和智慧能源,改善能源結構的同時,可進一步解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痛點。而且,未來電動汽車的發展將來會帶動分散式儲能發展,對於能源結構的調整將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文一波強調,儘管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政策支持力度明顯加大,新能源汽車電動化、智慧化、網聯化、共用化的發展趨勢日漸明朗,但其核心“三電”技術的突破才是重中之重。“中興事件”也再次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唯有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才是真正的成功。

桑德的新能源技術實踐與生態佈局

文一波表示,“中國製造2025”規劃的核心思想是製造業轉型升級,側重鼓勵高新技術發展,大家都面臨重大挑戰,尤其新能源汽車產業,更要求定制化、柔性化、物聯網。中國其實在製造業領域有足夠雄厚的基礎,無論是從智慧製造、工業強基、綠色製造和高端製備方面都有機會進行突破,做出根本性的轉變。桑德也正在向品質、創造和品牌方向努力。中國需要在技術、模式方面做出變革的實幹企業來推動“中國製造2025”的發展。

得益於相關政策的利好,以及桑德技術研發與生態型全產業鏈的戰略佈局,桑德經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現已逐步成為助推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文一波指出,依託強大的資金實力與先進的研發能力,桑德以新能源汽車核心“三電”技術為重點方向,不斷投入和積澱研發技術,不斷促進產品反覆運算創新,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前不久桑德攜手長安汽車共同開發了汽車產品,並由桑德獨家提供大“三電”等關鍵零部件,以保障定制車輛在續航里程等方面的要求。“可以說,桑德是目前國內為數不多的能夠同時提供大小‘三電’的新能源汽車配件廠商之一。”

中國真正要實現新能源汽車的彎道超車或者變道超車,一定要改變像過去傳統汽車在發動機和變速箱落後的面貌,一定要在“三電”領域取得突破,因此桑德在核心“三電”方面做了廣深的佈局。“我們正在圍繞新能源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的使用做一個生態鏈,包括鋰電池平臺、資料平臺、多能源系統等。電池生態鏈平臺包括前驅體、正極材料、電芯生產、電池封裝、電池管理(BMS)、電池回收、電池梯次利用、廢電池再生等。資料平臺包括電池雲平臺、易泊充平臺、智慧能源平臺等。任何物理環節都能產生資料,這些資料反過來又會對我們的產品提升帶來一定的支援。”文一波說。在這一趨勢下,桑德走向了全平臺的發展階段,打造了桑德新能源生態鏈體系。

他介紹,桑德新能源業務以電池(桑頓新能源)為核心,協同電池管理系統(優旦科技)、電驅動系統(意譜電動)、車聯網智慧監控平臺(智慧雲行)、泊車充電(桑德無線)、儲能(桑德智慧能源)、電池回收及材料再生(鴻捷回收),並攜手桑德新環衛、66微貨等,構成一個開放融合的新能源全產業鏈循環圖表。

與此同時,桑德積極創新能源產業上下游合作模式,讓運營成本更可控。文一波介紹,今年初桑德牽手長安汽車、六六順集團,一改傳統汽車研發生產及銷售模式,由運營商結合市場需求向車企上下游發起定制新能源汽車。

在文一波看來,包括桑德在內的中國新能源企業起步雖然較晚,但奔跑的速度會很快。像桑德這樣除了自身產業鏈完整以外,長期的基礎技術沉澱,不斷的技術研發努力,使其達成了快速的產品反覆運算。並且桑德在未來技術方面廣泛、深入佈局,包括材料、電池,還是電機電控技術、儲能技術等。桑德自上到下對技術的重視,及持之以恆的精神,也顯示出對中國新能源事業能夠達到國際領先水準的信心和決心。

 綠色金融的使命與呼籲

為了更好地支持產業發展,桑德嘗試過如基金、租賃、保理、票據、ABS等金融產品。

文一波說,當前金融行業一方面面臨如綠金融等機遇,一方面也面臨著強監管的挑戰。“未來的金融行業將發生極大的突破,傳統金融面對資訊技術、互聯網、大資料、雲計算的衝擊,必須找到恰當的方案,適應界限模糊,技術介入,產品創新的要求。”

“作為一個新能源和環保產業的從業者,我感覺當前我國的綠色金融更多的是體現在檔上、口頭上,實際落地的並不多。”文一波說,“實際上過去有些部門對行業特點的理解和介入是不夠的,導致很多傳統金融手段並不適合環保和新能源領域,所以我們希望金融機構、租賃公司能夠深入下去,把專業做深做透。”

另外,文一波也呼籲,行業裡面規模較大的、有輻射能力的龍頭企業能夠形成良好的戰略同盟,合作共用,獲取更多的市場機會,同時也能更好地抵抗市場風險。

文一波最後總結道,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正處在崛起的前夜,每一個從業者都應該深刻認識到核心技術的重要性,桑德作為新能源全產業鏈的踐行者,將緊抓時代脈搏,緊扣產業“命門”,充分運用綠色金融等手段,加強業界合作,助力中國新能源事業的發展與騰飛。

影響和危害人類健康。其次,至2020年中國的汽車耗油量占石油消費將超過57%。第三,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逼近70%,尤其在當前複雜的國際形勢面前越發被動,難以為繼。在這種形勢下,改變能源結構,推動以新能源汽車特別是電動汽車代替傳統燃油車是必然選擇。

目前中國汽車產業產能接近全球一半水準。但是,中國的汽車產業基本上還處於代工狀況,核心技術、核心部件等如高端發動機、變速箱等技術仍依賴歐美日。而且多數高端車型也只在國外生產,國內主要生產了中低端車型。鑒於近幾年的實踐證明,新能源汽車產業“彎道超車”這個路徑是可行的。一方面電動汽車採用了全新的技術,國內外差距並不大,最核心的三電(電池、電機、電控)技術在國內正發展迅猛,其他如無人駕駛、車聯網等新技術新模式也正在形成。最核心的硬體部分在過去的三、四年間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動力鋰電池,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鋰電池的生產和消費國,而且技術水準已經逐步接近國外企業。鋰電池的安全性、電動汽車的安全性、續航里程和使用的便捷程度等方面也已經在快速解決。事實上,我國已是世界上新能源產業發展最為迅速的國家之一,無論是產業鏈完整度,還是產業規模都處在全球領先地位。

當然,新能源產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一些地方棄風棄光的比例已經超過50%,一方面我們發了很多清潔能源的電,另外一方面這些電我們卻不能使用,因為消納能力不足、外送能力有限、時空分佈不均。”,對此,文一波坦言,在大力發展儲能和智慧能源,改善能源結構的同時,可進一步解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痛點。而且,未來電動汽車的發展將來會帶動分散式儲能發展,對於能源結構的調整將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文一波強調,儘管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政策支持力度明顯加大,新能源汽車電動化、智慧化、網聯化、共用化的發展趨勢日漸明朗,但其核心“三電”技術的突破才是重中之重。“中興事件”也再次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唯有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裡,才是真正的成功。

桑德的新能源技術實踐與生態佈局

文一波表示,“中國製造2025”規劃的核心思想是製造業轉型升級,側重鼓勵高新技術發展,大家都面臨重大挑戰,尤其新能源汽車產業,更要求定制化、柔性化、物聯網。中國其實在製造業領域有足夠雄厚的基礎,無論是從智慧製造、工業強基、綠色製造和高端製備方面都有機會進行突破,做出根本性的轉變。桑德也正在向品質、創造和品牌方向努力。中國需要在技術、模式方面做出變革的實幹企業來推動“中國製造2025”的發展。

得益於相關政策的利好,以及桑德技術研發與生態型全產業鏈的戰略佈局,桑德經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現已逐步成為助推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文一波指出,依託強大的資金實力與先進的研發能力,桑德以新能源汽車核心“三電”技術為重點方向,不斷投入和積澱研發技術,不斷促進產品反覆運算創新,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前不久桑德攜手長安汽車共同開發了汽車產品,並由桑德獨家提供大“三電”等關鍵零部件,以保障定制車輛在續航里程等方面的要求。“可以說,桑德是目前國內為數不多的能夠同時提供大小‘三電’的新能源汽車配件廠商之一。”

中國真正要實現新能源汽車的彎道超車或者變道超車,一定要改變像過去傳統汽車在發動機和變速箱落後的面貌,一定要在“三電”領域取得突破,因此桑德在核心“三電”方面做了廣深的佈局。“我們正在圍繞新能源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的使用做一個生態鏈,包括鋰電池平臺、資料平臺、多能源系統等。電池生態鏈平臺包括前驅體、正極材料、電芯生產、電池封裝、電池管理(BMS)、電池回收、電池梯次利用、廢電池再生等。資料平臺包括電池雲平臺、易泊充平臺、智慧能源平臺等。任何物理環節都能產生資料,這些資料反過來又會對我們的產品提升帶來一定的支援。”文一波說。在這一趨勢下,桑德走向了全平臺的發展階段,打造了桑德新能源生態鏈體系。

他介紹,桑德新能源業務以電池(桑頓新能源)為核心,協同電池管理系統(優旦科技)、電驅動系統(意譜電動)、車聯網智慧監控平臺(智慧雲行)、泊車充電(桑德無線)、儲能(桑德智慧能源)、電池回收及材料再生(鴻捷回收),並攜手桑德新環衛、66微貨等,構成一個開放融合的新能源全產業鏈循環圖表。

與此同時,桑德積極創新能源產業上下游合作模式,讓運營成本更可控。文一波介紹,今年初桑德牽手長安汽車、六六順集團,一改傳統汽車研發生產及銷售模式,由運營商結合市場需求向車企上下游發起定制新能源汽車。

在文一波看來,包括桑德在內的中國新能源企業起步雖然較晚,但奔跑的速度會很快。像桑德這樣除了自身產業鏈完整以外,長期的基礎技術沉澱,不斷的技術研發努力,使其達成了快速的產品反覆運算。並且桑德在未來技術方面廣泛、深入佈局,包括材料、電池,還是電機電控技術、儲能技術等。桑德自上到下對技術的重視,及持之以恆的精神,也顯示出對中國新能源事業能夠達到國際領先水準的信心和決心。

 綠色金融的使命與呼籲

為了更好地支持產業發展,桑德嘗試過如基金、租賃、保理、票據、ABS等金融產品。

文一波說,當前金融行業一方面面臨如綠金融等機遇,一方面也面臨著強監管的挑戰。“未來的金融行業將發生極大的突破,傳統金融面對資訊技術、互聯網、大資料、雲計算的衝擊,必須找到恰當的方案,適應界限模糊,技術介入,產品創新的要求。”

“作為一個新能源和環保產業的從業者,我感覺當前我國的綠色金融更多的是體現在檔上、口頭上,實際落地的並不多。”文一波說,“實際上過去有些部門對行業特點的理解和介入是不夠的,導致很多傳統金融手段並不適合環保和新能源領域,所以我們希望金融機構、租賃公司能夠深入下去,把專業做深做透。”

另外,文一波也呼籲,行業裡面規模較大的、有輻射能力的龍頭企業能夠形成良好的戰略同盟,合作共用,獲取更多的市場機會,同時也能更好地抵抗市場風險。

文一波最後總結道,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正處在崛起的前夜,每一個從業者都應該深刻認識到核心技術的重要性,桑德作為新能源全產業鏈的踐行者,將緊抓時代脈搏,緊扣產業“命門”,充分運用綠色金融等手段,加強業界合作,助力中國新能源事業的發展與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