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環境改造提升 景山街道扮靚57條胡同

設計師捧著大厚本門窗圖樣挨家挨戶徵求居民意見、居民線上線下海選花樣建起“海棠巷”。東城區景山街道5個社區、57條胡同在居民的共同參與下,環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巨變和提升。

孔繁綱 攝

記者從東城區瞭解到,今後,景山街道還將把每一條胡同的名稱、由來、名人故居、歷史故事等內容整合生成二維碼,設置在每條街巷的顯眼位置,市民掃描二維碼即可通過語音、文字、視頻、照片等多種方式,瞭解景山地區胡同的故事。

胡同整治業態劃分“高中低”

提起過去在東城區景山街道三眼井胡同生活的日子,胡同老居民張俊波那是一肚子怨言。“可亂了,到處是私搭亂建的小房子,路邊堆著破爛兒,還有到處亂竄的黑三輪。”

和整治改造一同深入到三眼井胡同的,還有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的主創設計師趙丹羽。別看歲數不大,趙丹羽卻很有一股子鑽研的勁頭。她一邊研究歷史,一邊進行規劃設計,

根據《乾隆地圖》和上世紀六十年代解禁的衛星圖這兩版城市肌理圖,她和同事不僅梳理了歷史文化資源,還把街區裡的各種業態走訪調查了一個遍。最終,按照與居民生活的相關度,他們將三眼井胡同中的業態劃為“高中低”三等。比如超市、菜店、理髮店在未來可以植入文化功能,可以歸入高等業態;餐飲店、沖印店屬於中等業態,以後要進行業態提升;小旅館這些與居民生活相關度低的,
將來就要考慮清退。

為了最大限度得到居民的支持,趙丹羽在建築施工前,就捧著大厚本的門窗圖樣,挨家挨戶登門徵求每戶居民的意見。來自遺產中心歷史文化名城所的專家則為胡同老居民進行京城老建築的科普。三眼井胡同一改過去統一“朱漆大門”的模式,而是根據不同房屋的歷史、規制,在胡同中出現了墨漆大門、栗色大門。

App和提案屋選出“海棠巷”方案

經過整治後,私搭亂建拆除了,胡同又恢復了青磚灰瓦的古樸面貌,連空調室外機都統一穿上了有景山logo的保護罩,花池和座椅融為一體的設計既能賞花又能歇腳。三眼井胡同東口和西口遙相呼應種滿了海棠花,三眼井的老居民戲稱這裡為“海棠巷”。說起“海棠巷”的由來,景山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蘆微表示,住在景山街道的居民的手機上,幾乎都安裝了一個名叫“路遇景山”的小程式,

對街道社區有什麼意見建議、哪有“髒亂差”需要舉報,都可以通過小程式上傳。而不習慣用電子設備的老年人,則可以來胡同裡的“提案屋”,在徵求本上,用紙筆寫下自己的意見。在整修後的胡同裡種海棠花,就是最早通過“路遇景山”小程式和提案屋的意見徵求本提出來的。提案平臺還對接了街道街巷提升的設計單位,居民對胡同改造的意見即時回饋給設計單位。針對居民提出的問題,設計單位將組織多方專家深入研究、細化,並在實施規劃中進一步提升。

63條胡同將有二維碼身份證

記者同時瞭解到,下一步,三眼井的“老井口”將按照老照片複建,成為胡同的“地標”。景山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田國明表示,“三眼井”的老井口曾經在修路的時候挖出來過,目前正在走訪周邊的老居民,並請專家論證,以後打算在胡同口恢復“三眼井”的標誌。

同時,景山街道轄區內的6條大街、63條胡同也都將在搜集素材、收集歷史沿革、整理胡同裡的古跡和名人故居後,生成各自的二維碼。以後只要走進景山地區的胡同,用手機一掃碼,胡同的歷史、故事、文物古跡等內容,都會有詳細的語音介紹和圖片資料。

北京晚報記者 張楠

針對居民提出的問題,設計單位將組織多方專家深入研究、細化,並在實施規劃中進一步提升。

63條胡同將有二維碼身份證

記者同時瞭解到,下一步,三眼井的“老井口”將按照老照片複建,成為胡同的“地標”。景山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田國明表示,“三眼井”的老井口曾經在修路的時候挖出來過,目前正在走訪周邊的老居民,並請專家論證,以後打算在胡同口恢復“三眼井”的標誌。

同時,景山街道轄區內的6條大街、63條胡同也都將在搜集素材、收集歷史沿革、整理胡同裡的古跡和名人故居後,生成各自的二維碼。以後只要走進景山地區的胡同,用手機一掃碼,胡同的歷史、故事、文物古跡等內容,都會有詳細的語音介紹和圖片資料。

北京晚報記者 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