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那些讓我們留念到天明的老電影,以後在這裡可能再也看不到了

“這台松花江座機是1986年買的,當時花了四萬七千多塊錢買的,現在我每個季度都保養一次,現在還能放電影。”王則友是一名老電影放映員,幹了一輩子,也愛了一輩子。

本期採訪人物:王則友

老電影《高山下的花環》

老電影《劉三姐》

老電影《英雄兒女》

《高山下的花環》、《劉三姐》、《英雄兒女》這些讓我們曾經留念到天明的老電影,都曾在王則友的電影院裡放映過。

1971年,王則友參加了一次關於電影放映為期一周的培訓。從此之後,便成為了一名電影放映員。

“現在的陶吳電影院是1974年動工的,82年成立陶吳電影院。”

陶吳電影院位於陶吳小鎮中心廣場右側,它的前身是人民大會堂。電影院成立後,王則友就調回來了,成為陶吳的兩名電影放映員之一,自此再也沒有離開過。

“我們放《劉三姐》的時候,放著放著天亮了,場上還站著一千多人,銀幕上都看不到圖像了,觀眾們說聽聽聲音也是好的。”

王則友剛到的幾年,是陶吳電影院最受歡迎的時候。因為長期在各個村上放電影,他幾乎成了農村電影的代言人,許多人可能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只要看見他到村上來,

就知道當天村上一定會放電影,村裡的年輕人搶著幫忙下設備,裝銀幕。

“80年代90年代以後,電影慢慢就開始滑坡了。我們下鄉放電影,放完了銀幕都是我們一個人收。”

“改制以後,收入也減少了,工作人員很多都不幹了,為了電影事業繼續傳承下去,

我雖然退休了,但是我還會堅守下去,站好最後一班崗。”

退休後,他不忍心讓這裡的一切在歲月中被漸漸抹煞,王則友乾脆自掏腰包一力承擔了劇院的日常運作。

陶吳電影院裡的老電影保存完好,都還能播放,懷舊感十足。但沒有顧客是常態,王則友最大的愛好就是獨自觀影,一個人坐在幕布前,回憶著自己為電影工作奉獻青春的歷程。

王則友最大的愛好就是獨自觀影,一個人坐在幕布前,回憶著自己為電影工作奉獻青春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