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衣帶詔:漢獻帝唯一的“雄起”

衣帶詔:漢獻帝唯一的“雄起”

東湖少主

漢獻帝是東漢王朝的最後一個皇帝。

通常情況下,亡國的皇帝都不是很光彩,漢獻帝也不例外。與太多的末世皇帝不一樣,漢獻帝是被人駕上皇位、又是被人拉下皇位的,

自始至終都是以傀儡的身份出現於朝堂之上、公眾視野。這就給漢獻帝的人生蒙上了一層悲劇色彩,直至落幕,這種色彩也沒有洗刷乾淨。

歷史的結局就是這樣的,不容更改。但千萬不要因此而否認漢獻帝的個人能力,只不過,受當時社會環境和政治氣候的影響,讓這位本該重興漢室的陳留王走向了窮途末路。其實,翻開歷史的畫卷,我們還是不難看到,

這個所謂的、沒有多少作為的末世皇帝還是很渴望“雄起”的。

相當年,漢獻帝還是陳留王的時候,就先後經歷了黃巾起義、“十常侍”之亂和董卓篡政的重大變故。然而,就是在這樣白色恐怖的歷史環境下,漢獻帝的表現同樣可圈可點。當時,因為“十常侍”之禍,陳留王與漢少帝倉皇逃出宮中,就在驚慌失措的時候,恰好董卓率領西涼兵馬趕到,面對刀槍劍戟,虎狼之師,

漢少帝嚇得是“戰慄不能言”,追隨而來、包括袁紹在內的群臣也是“罔知所措”。

而在這時,卻見陳留王勒馬斥之曰:“汝來劫駕耶?保駕耶?”語氣極具威嚴。董卓不知虛實,連忙回應:“特來保駕。”陳留王繼續追問:“既來保駕,天子在此,何不下馬?”就這一嗓子,直接讓董卓“大驚,慌忙下馬,拜于道左。”這還不算,見董卓慌亂,陳留王又趕緊上前,“以言撫慰董卓,自始至終,並無遺失。”先抑後揚,恩威並施,

這本就是帝王心術,馭人手段,可見陳留王並不簡單。見此情景,大臣們頓時有了“底氣”,而董卓也是“暗暗奇之。”初生牛犢不怕虎也好,臨危不亂也好,這一節陳留王還是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話又說回來了,儘管陳留王有天子風範,但終究還是一個小孩子。

後來,董卓為了扶植自己的勢力,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強行廢掉漢少帝,立了陳留王為皇帝。按說當了皇帝,漢獻帝就應當及時雄起。問題是漢獻帝雖然聰明,卻身單力薄,大權旁落。加上董卓手握兵權,權勢日益強大,陳留王很快就成了傀儡。

多行不義必自斃。後來董卓滅亡,漢獻帝又遭遇李郭之亂。一番血雨腥風之後,曹操入主朝堂,天下才得以暫時安定下來。曹操也不是一個省油的燈,

為號令天下,直接來了個“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雖然不像董卓之輩那樣粗俗,但手段之淩厲卻有過之而無不及,爪牙遍佈宮中,行事咄咄逼人。這種欺淩,在“許田射獵”時更是演繹到了極致,以至於關羽都看不下去了,非要衝出去刺殺曹操。

事情的發展越來越糟,漢獻帝不僅悲從心中來。當然,漢獻帝是個有思想、有能力的皇帝。思考良久,決定採取非常手段除掉曹操,奪回皇權。心中有此打算,卻苦於沒有實力,好不容易盼來個“劉皇叔”,也只是個“名譽顧問”,不起什麼作用。無奈之下,漢獻帝只好孤注一擲,咬破手指寫下“衣帶詔”,交給國舅董承,讓其暗中聯絡各方勢力,誅殺曹操,振興漢室。

董承領了“衣帶詔”之後,也是愁眉不展。有點本事的馬騰因與曹操爭執,一氣之下回了西涼,劉備也因為怕曹操陷害早已逃之夭夭。剩下的這些人都是些文弱書生,一腔熱血,無權無勢。最後商量來商量去,只能寄希望于太醫吉平,讓其借看病之機毒殺曹操。不料,就是這看似天衣無縫的計策,卻因為董承做事不慎而前功盡棄。末世之君的孤注一擲換來的是曹操的變本加厲,漢獻帝的日子更不好過了。

經此事變,漢獻帝基本上也就“陽痿”了,知道難以撼動曹操,只能聽之任之,心甘情願地做起了傀儡皇帝。即便這樣,這個皇帝也沒有做到頭,等曹操一死,曹丕就迫不及待的逼漢獻帝“禪位”,從皇帝變成了山陽公,還不如陳留王時的榮耀。

一切都過去了,歷史已不能改寫。其實,不是漢獻帝天生懦弱,而是所處的歷史環境發生了變化。在一個“君不君臣不臣”的時代,誰的拳頭硬誰就能吃得開。而歷史總是出奇的相似,不久之後,曹操的後人也受到了如漢獻帝一樣的待遇。

在這個世界上,有所得就必有所失,這裡欠下的,必定還要在另一個地方償還。或許,這也是我們的曹丞相始料未及的吧!

奪回皇權。心中有此打算,卻苦於沒有實力,好不容易盼來個“劉皇叔”,也只是個“名譽顧問”,不起什麼作用。無奈之下,漢獻帝只好孤注一擲,咬破手指寫下“衣帶詔”,交給國舅董承,讓其暗中聯絡各方勢力,誅殺曹操,振興漢室。

董承領了“衣帶詔”之後,也是愁眉不展。有點本事的馬騰因與曹操爭執,一氣之下回了西涼,劉備也因為怕曹操陷害早已逃之夭夭。剩下的這些人都是些文弱書生,一腔熱血,無權無勢。最後商量來商量去,只能寄希望于太醫吉平,讓其借看病之機毒殺曹操。不料,就是這看似天衣無縫的計策,卻因為董承做事不慎而前功盡棄。末世之君的孤注一擲換來的是曹操的變本加厲,漢獻帝的日子更不好過了。

經此事變,漢獻帝基本上也就“陽痿”了,知道難以撼動曹操,只能聽之任之,心甘情願地做起了傀儡皇帝。即便這樣,這個皇帝也沒有做到頭,等曹操一死,曹丕就迫不及待的逼漢獻帝“禪位”,從皇帝變成了山陽公,還不如陳留王時的榮耀。

一切都過去了,歷史已不能改寫。其實,不是漢獻帝天生懦弱,而是所處的歷史環境發生了變化。在一個“君不君臣不臣”的時代,誰的拳頭硬誰就能吃得開。而歷史總是出奇的相似,不久之後,曹操的後人也受到了如漢獻帝一樣的待遇。

在這個世界上,有所得就必有所失,這裡欠下的,必定還要在另一個地方償還。或許,這也是我們的曹丞相始料未及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