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阿裡雲的程式師開始研究天文學了

從越在阿裡巴巴集團內網上發了一張英雄帖,邀請IT高手參與天文科研課題,幫忙解決演算法和開發方面的技術難題。很快這份帖子召集到五十多位志願者,優酷、高德、阿裡文學、阿裡音樂……各種事業部技術人員聚集到一起。

4月10到11日,在阿裡巴巴總部杭州西溪園區舉辦了阿裡“一對一”天文派對活動。

40位天文科研工作者和阿裡的 IT 志願者們聚在一起,FAST 脈衝星搜尋、黑洞吸積盤數值模擬,系外行星搜尋……他們討論的話題天馬行空,活動結束後還自發建了一個爬蟲研究小組。現在,這個天文主題的社群是從越通訊錄裡最活躍的群,天文科研人員隨時拋出需求和問題,

阿裡資料專家志願者們積極解答分享方案,好像所有人心裡都揣了相見恨晚四個字。

天文學的日常觀測會產生巨量資料。天文學研究員們私下開玩笑都說這門學科的資料最不值錢,想送的送不出去,想要的難拿走。就是這麼一個存儲、處理、傳送都相當麻煩又看不到商業價值的資料密集型學科跟阿裡雲結成深度合作,

也難怪從越把這稱為公益行為,但是那些自發參與其中的IT人員們用愛發電就夠了。

從越是阿裡雲資深雲計算架構師,2016年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與阿裡雲宣佈結為戰略合作夥伴之後,從越成為阿裡雲與天文臺合作項目負責人。過去一年,阿裡雲跟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共建了天文大資料聯合研究中心,

為重點天文科學工程提供支援和合作,幫助海量天文資源逐漸上雲。全國天文學專職研究人員不到3000人,目前為止虛擬天文臺註冊用戶超過19960人。

之前有位天文學專家在德國觀測收集一批資料急需帶回國,找到從越求助。以往研究人員們都是背著硬碟來往於兩國之間,把幾十個TB的資料人工搬回來。從越利用阿裡雲法蘭克福節點把資料上雲、傳送、下載,

用技術改變刀耕火種的資料傳輸局面。“場景對技術的反推效果是很強的。”從越說。龐大的資料下載就像瀑布傾瀉,不想被擊穿就要求設備和技術的完善。所以利用天文學觀測資料曆煉雲計算、資料採擷等能力成了技術人員們的最大收穫。2018年北京-亞利桑那巡天的3.5億天體資料也完成了雲端存儲。阿裡雲提供的Docker集群、人工智慧等技術拉風了一回,雲上科研大大提升了科學家的工作效率,
原來一個星期的工作對大縮短到8個小時完成。

2018年阿裡天池大資料競賽也把“天文資料採擷”確立成為新一期主題。這個比賽從2014年開始醞釀成一個大資料開發者社區。本期比賽要求參賽者對郭守敬望遠鏡(LAMOST)觀測獲得的上千維光譜資料進行分類,設計出高效高準確率的天體分類演算法。參加比賽的選手一部分是天文愛好者,一部分期待利用大資料核對演算法。宋寬應該屬於後者。

宋寬總說研發人員要有想像力,別被常規束縛住頭腦。天文學可能距離生活很遠,但一個演算法跑通了則可以應用在各種領域。他用光譜學舉例,光學頻譜可以檢測到溫度、運動以及化學成分。天文學用光譜學推測宇宙,那調轉鏡頭同樣的方法也可以推測一個城市的建築分佈甚至歷史變遷。

讓高冷的學科接地氣。想當個好程式師,天文學瞭解一下?

宋寬應該屬於後者。

宋寬總說研發人員要有想像力,別被常規束縛住頭腦。天文學可能距離生活很遠,但一個演算法跑通了則可以應用在各種領域。他用光譜學舉例,光學頻譜可以檢測到溫度、運動以及化學成分。天文學用光譜學推測宇宙,那調轉鏡頭同樣的方法也可以推測一個城市的建築分佈甚至歷史變遷。

讓高冷的學科接地氣。想當個好程式師,天文學瞭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