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每年在 6 天時間裡讓至少 35 萬人分身乏術的米蘭設計周,到底魅力何在?【好奇心日報】

每年 4 月初,米蘭城的太陽 7 點鐘才升起來,晚上 8 點後才落下去。

下午 6 點,位於郊外的世博會展覽中心的米蘭國際傢俱展閉館,背著各式各樣環保袋、裡面裝滿傢俱新品手冊的參觀者一批批搭乘地鐵前往米蘭大教堂、Brera 區或充滿了年輕氣氛的 Lambrate 區。幾個特殊的日子裡,這裡的大部分展覽都會開至夜裡 10 點。衣冠楚楚的人們奔赴那些隱匿在街巷裡的俱樂部酒會,穿著輕盈的年輕人則握著啤酒或冰淇淩穿梭在一個又一個展廳、畫廊和酒吧之間。

米蘭設計周的場景大抵就是這樣。

2017 年,早在社交網路上被預告得沸沸揚揚的 Tom Dixon 和宜家的合作系列、Louis Vuitton 和愛馬仕最新家居產品、Studio Swine 為 COS 設計的神奇裝置、搞怪西班牙設計師 Jaime Hayon 和石材公司凱撒金石的合作、Cassina 90 周年慶典……短短的 6 天裡,全世界至少有 35 萬人為此分身乏術,恨不得幻化出 5 個分身跑遍米蘭全城內超過 2000 場大小展覽。

圖片來自:architectours

柏林旅行用品設計公司 Horizn Studios 的創始人 Stefan Holwe 形容米蘭設計周是設計界的“超級碗”,但對於更多人來說,它是把春夏和秋冬兩季打包一次性全部放送的設計界“時裝周”——所有最新的審美趨勢、材料潮流,最著名的設計師和資源豐富的品牌廠商在這裡齊聚一堂,如果你是一名設計師,那麼米蘭設計周就和時裝編輯的巴黎時裝周一樣重要。

現在,米蘭人知道他們的城市每年都會舉辦 Design Week(設計周)。但大部分人接受這個新名字時間並不久,在更長的一段時間裡,他們更習慣於把它稱作 Salone del Mobile——具備 56 年歷史的米蘭國際傢俱展,其舉辦的目的是為了展示和促進義大利傢俱生意的貿易展會,逐漸演變成為了全球規模最大的家居貿易展覽。

現在,真正意義上的米蘭設計周包括了城內和城外兩個部分,城內被稱為 Fuorisalone,包括各個獨立的展覽或活動;城外,也就是米蘭 Rho 區,是 Salone del Mobile,米蘭國際傢俱展的發源地,如今整座展覽都設在米蘭世博會館中舉辦。

雖由傢俱展發展而來,但米蘭設計周每年都在演變和擴張,它的結構正在變得複雜。

這當然與越來越多的大公司介入參與有關,

一些電子製造業的巨頭——三星、蘋果、松下,或汽車公司寶馬、奧迪,互聯網公司 Airbnb、甚至時尚品牌耐克、COS等紛紛在此設展,展出公司的新設計產品或設計概念。

比如運動品牌耐克在 2016 年的米蘭設計周邀請 10 位設計師做了一場關於“動態”的裝置秀。食品公司百事可樂則借助設計周發佈了自己的最新飲料瓶設計等等。今年,Airbnb 在一座 15 世紀的老房子裡邀請設計師為觀眾進行旅遊導覽,汽車品牌奧迪在一座神學院的庭院裡展示了兩組聲音收集裝置,用於體現該公司自主研發的人工智慧技術。

有人認為這是好事,Dezeen 雜誌的主編 Marcus Fairs 在去年便曾撰文讚揚這個現象:“這些展覽非有趣,事實上,它們是市中心最棒的部分。在從前,這些品牌是不受歡迎的——它們正在用一種全新的行銷手段和實驗性展覽讓米蘭變得如此特別。”

但也有人認為這種複雜的局面讓傢俱展看上去變得身份不明。“在城市中尋找那些展覽讓人疲憊不堪,為了一個位於邊緣地區的小展覽不得不穿越擁擠的街道。”設計評論家 Alice Rowthorn 在一篇為 Frieze 雜誌撰寫的文章中說道:“而大部分內容,都是無恥的宣傳手段,與傢俱其實並沒有太大關係。因此英國設計師 Jasper Morrison還曾經建議把‘米蘭傢俱展(Salone del Mobile)’這個名字直接改為‘米蘭行銷展(Salone del Marketing)’。”

Jasper Morrison 也許一針見血,但人們似乎並不介意米蘭設計周變成一個同時介於商業展覽和創新平臺之間的產物。因為這樣一來,每個人都能在這個熱鬧的活動中找到合適自己的位置。

Tom Dixon 和宜家似乎也如此理解設計周正在發生的變化。今年,由設計師自己策展的 Multiplex 和宜家在 Lambrate 區舉辦的 IKEA Festival 體現了這種直接將創意和售賣結合在一起的特點。

把展區設在一家 50 年代電影院裡, Tom Dixon 今年的展覽內容基本分為樓上的裝置區和樓下的快閃店區。裝置區由一間放映廳和其它幾個公共空間組成,主要呈現了 Tom Dixon 與宜家合作的模組化沙發的整個設計概念,以及 Dixon 與 75 位來自紐約帕森斯、英國皇家藝術學院以及日本設計專業的學生一起來探討未來模組化傢俱的可能性。

而在一樓,則是一條寬闊的走廊,兩邊分別是包括 sonos、宜家、IOTA Project (一個旨在為全世界失業人群創造工作崗位的項目,專注於生產漂亮編織產品)、及 Tom Dixon 燈具等臨時店鋪。不同于普通展覽的純展示功能,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商店,人們可以立即在這裡買到一盞 Tom Dixon 的燈、一塊手工毛毯、一隻最新的宜家睡袋或一台 sonos 藍牙音響。

從 Multiplex 電影院門口,你可以方便地坐上一輛短途接駁巴士,直接來到 Lambrate 區域,同時也是受到高度關注的 IKEA Fetival 的所在地。宜家今年租下了一座超過 3500 平方米大小的老廠房,並將新品展設立於此。

與其說這是一座展覽,它更像是一個綜合性市集。一進門,之前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報導過的參與宜家藝術節海報設計的美國設計師 Kevin Lyons 正在一面巨大的白牆上畫滿他創造的小怪獸。

再向內走,倫敦藝術家 Faye Toogood 做了一個關於“玩”的展覽 Enfant Terrible ,人們還可以在這個區域拿一塊宜家防滑墊滑一次滑滑梯。除此之外,這裡有飄蕩著大提琴演奏聲的會客廳、綠植工作坊一般的書房、以及通過提前編寫好的程式進行創作的繪圖機器人等等。

以上圖片:英國藝術家 Faye Toogood 做了一個關於“玩”的展覽 Enfant Terrible。

瑞士洛桑藝術大學(ECAL)的學生開發的繪圖機器人。

宜家把自己的傢俱藏在所有這些主題性活動和展示區域內。並且,不論是海報還是彩色的地毯、拼接沙發,除了一部分未正式發售的新品(比如宜家與 Hay 合作的 VIMLE 系列將會在今年 10 月後發售),大部分都是可以立即買到的商品。

科技和互聯網也理所當然地正在改變設計周,更多智慧傢俱、燈具出現在傢俱展和概念展上。不過,今年的傢俱展,“隱形的技術”、“用科技營造奢侈感”成了關鍵字。設計師們紛紛開始考慮:“如何將技術隱藏到工藝背後?如何將技術和傳統材料更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獲得了今年米蘭設計大獎最佳故事獎的“當電子遇見工藝”專案便是嘗試探討這個問題。

日本電器品牌松下與京都的傳統工藝老鋪聯盟 GO ON 合作,展開了名為“Electronics Meets Crafts”( 當電子遇見工藝)的企劃。

GO ON 成員包括:包括西陣織“細尾”的細尾真孝,茶陶“朝日燒”的松林豐齋、竹子工藝品“公長齋小菅”的小菅達之、茶筒“開化堂”的八木隆裕等眾多手工藝人。這個組織於 2012 年起開始活動。

松下與 GO ON 合作的這個專案,旨在開發出可以影響人的五感與記憶的家電,於 2016 年 9 月發佈了第一個正式的產品系列。

此次米蘭展上展出的作品包括與開化堂合作的、茶葉筒造型的音響,可以通過筒蓋的開合控制音樂。與公長齋小菅合作的一款“月燈”,運用了傳統的日本竹編織工藝,創造出富有自然韻律的光影變化效果。與中川木工藝合作、可以在電磁爐上使用的溫酒器,以及用來冷卻酒的木桶。

圖片來自:fashion snap

評選組委會對此給予的評價是:“將展覽主題轉變成一段流動的歷史,在那裡,技術被隱藏在了工藝傳統背後的故事裡。”

同樣的,還有在米蘭設計周上發佈了新牆面音響系列 BeoSound 的 Bang & Olufsen,品牌為此舉辦了名為“和聲音住在一起的新方法”展覽。在這裡,你幾乎找不到任何高科技元素存在的影子,只能看見牆面上裝飾著的幾何形彩磚。

圖片來自:dezeen

“我們希望室內音樂應該是一種和陽光、空氣一樣的存在,它既是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又是自然的。” Marie Kristine Schmidt , B&O 設計、行銷部門的副總裁說:“現代的奢侈感不關乎于大量生產,我認為我們正在向這樣一種潮流進發——我們不需要太多東西,我們需要真正能讓我們快樂的東西。”

“我相信,在未來,對於工業設計師真正的挑戰是在由新技術提供的功能性和產品對人所產生的情感之間不斷尋找平衡。” Claudio Luti,米蘭傢俱展的總負責人在每年米蘭傢俱展所發佈的趨勢報告中提到。

Wallpaper 的主編 Tony Chambers 曾經在新加坡設計周上向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透露了今年米蘭設計周上 Handmade 專案的獨特主題。Chambers 敏感地指出,在當下這個充滿變化、衝突的社會環境下,人們也許會更喜歡一些充滿精神力量的物品。

Wallpaper 今年的 Holy!Handmade 項目展覽設於一座世俗用途化的教堂內。

他的話恰好代表了今年米蘭設計周上一部分設計師的呼聲。包括天天門口排起長隊的、由 Studio Swine 為時尚品牌 COS 設計的互動雕塑 New Spring,坐落在一個被覆蓋成全黑的劇場裡。場地中央,一棵噴出白色煙霧球的樹狀雕塑閃閃發光。設計師表示,希望能用這個令人平靜、放鬆的裝置來回應當下的“變化和危機”。

“我們擁有太多東西了,有時候精簡反而是一種奢侈。” Alexander Groves,英國藝術家、Studio Swine 的創始人之一在展覽開幕時向觀眾解釋:“我們很高興能夠設計一個不需要被售賣的事物——設計師可以僅僅設計一種體驗,而不是更多商品。”

“今年的米蘭設計周有所不同。”一名工作人員在 Moroso 今年和出版社 Phaidon 合作的快閃店裡向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解釋道。“去年,氛圍是完全不同的。我們為了慶祝和設計師 Ron Arad 的合作,把這裡塗成了完全漆黑的空間,用來展示他的作品。但今年,你看到,我們邀請了 16 歲的藝術家 Achilleas Souras 來和我們合作。 Moroso 和他一起打造了這座用從希臘海灘上回收來的救生衣做成的避難帳篷。我們認為,歐洲正在發生變化, 去年發生了很多事情,而我們應該關注到這一點。”

小的這個是藝術家 Achilleas Souras 之前的作品。大的這個是為米蘭設計周展覽所特別製作的。Souras 堅持自己完成所有的設計和製作。

“今年的米蘭設計周的主題並沒有和 2016 年在概念上有著戲劇化、或完全不同的詮釋。”來自 CNN 的評論員 Fiona Sinclair Scott 在一篇今年米蘭設計周趨勢的文章中寫到:“設計產業和藝術、時尚界很相似,對於世界的變化非常敏感,因此,回收材料再利用、對物質浪費的轉變仍然會在此後成為設計界的主要話題。”

在三年展設計博物館裡,來自比利時的 ECO-Oh! 公司向人們呈現了一場名叫“讓我們回收生活”的展覽,介紹了該公司在研發塑膠回收技術所獲得的成果。

“我們會把塑膠分類,比如塑膠包裝紙是一類,容器、瓶蓋、塑膠電子產品等是另外一類。然後再沖洗、磨碎它們。”Eco-Oh! 的工作人員告訴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把這些不同性質的塑膠利用我們的特殊技術製成堅硬耐磨的板材。這整個過程中,所有的塑膠都是 100% 回收的。”

三名來自丹麥紡織品品牌 Kvadrat 的工作夥伴一起創立了一家名叫 Really 的紡織品公司,並聯合研發出了一種由回收棉花及羊毛做成的堅硬布料,可用於製作傢俱、書封等。今年,Really 在米蘭設計周上也策劃了一場名叫 “Really:為回收而設計”的展覽,試圖探討如何解決現在數量越來越龐大的廢棄服裝、床單等再利用的問題。

用 Really 公司開發的材料做成的長椅。圖片來自:fuorisalone

“我們相信回收利用必然會成為未來的一個趨勢。”來自斯德歌爾摩的 Bemz 公司告訴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他們是一家專門為所有宜家沙發製作沙發套的獨立線上零售公司,今年受到 Tom Dixon 的邀請來到 Multiplex 參展:“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設計,人們可以不要那麼輕易地扔掉一些東西。有時候,一點小小的改變也可以讓你重新愛上它!”

設計周太大,還有太多沒能在這 6 天裡看到的展覽、參加到的活動和論壇。以下,我們整理了一部分今年設計周上的幾個重要傢俱展覽,也是好奇心在設計周預告中提及的一部分展覽的觀後彙報:

Louis Vuitton: Objects Nomades

如果在Press day之後想要進入Louis Vutton 的展廳裡觀展,人們或多或少都需要排一小會兒隊。

這個展覽之所以如此受歡迎,很大程度上還是由於品牌所邀請到的設計師陣容都是幾個耳熟能詳的名字——來自巴西的 Campana 兄弟、吉岡德仁、Marcel Wanders、Nendo、Atlier Oi 等人。他們為今年第 5 屆 LV 舉辦的有關“旅行”的傢俱系列再添加了 10 件新品。

看這個展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視覺享受,尤其是當你進入一間裝滿了 Atlier Oi 設計的吊燈組裝成的鏡屋時,會恍惚地覺得走入了燈火輝煌的宮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吉岡德仁設計的一套花瓣椅。為了呼應“旅行”主題,這裡的大部分傢俱都可以以一種巧妙的方式拆卸收納的,這張可愛小巧的花瓣椅也不例外。它僅僅是由幾片彎曲異形的板拼搭而成,原理出乎意料的簡單,卻形成了一種流暢的美感。

Hermès

喜歡馬術文化的愛馬仕用今年的一場展覽把這種貴族運動風潮的元素運用得淋漓盡致。讓人想像不到原來皮革、金屬搭扣和繩結還能有這麼多變化和運用。

此次品牌在設計桌上推出的全新傢俱產品包括餐具、桌子、凳子、小餐車、衣帽掛鉤、絲巾等,被分為 7 個系列,採用了木頭、漆藝、柳條、水晶、金屬等材質。

展覽一開始,解說員告 訴在場觀眾:“通常,皮具總是和馬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愛馬仕把動物從阻礙它自由運動的束縛下解放出來,讓皮具去為居家空間帶來更真實的美。我們此次的展覽包含了兩層意思——美,在視覺上可見;功能性,始終便於攜帶和使用。”

儘管始終強調自己的工藝和用料、並自己親自設計製造傢俱產品,愛馬仕工作室也會和著名的設計師、建築師合作。今年,曾獲得普利策建築獎的建築師 Alvaro Siza 設計了一把三角小凳、產品設計工作室 ararber & osgerby 設計了一張黑色茶几 、以及法國設計師 Pierre Charpin 設計的餐盤系列。

Jaime Hayon X Caesarstone

在和凱撒金石(Caesarstone)的第一次合作裡,來自西班牙的 Jaime Hayon 保持了他一貫的頑童本色,此次他用各種各樣的石材設計出了一座遊樂場——小丑形狀的櫥櫃、飛鳥形狀的桌子,還有可以旋轉的圓形座椅、彩色宮殿,並將這個項目起名為 “石器時代的人們(Stone Age Folks)”。

其中這座彩色的宮殿,Hayon 表示其靈感來自於 1851 年在倫敦海德公園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展館水晶宮。設計師利用了 40 種顏色、透明度、形狀均不同的石料安裝在黑色的鐵架上,在燈光的照射下,不論是展廳的牆面還是宮殿內部的地面,都反射出漂亮迷人的彩色光線,就像日光透過教堂彩色的玫瑰窗映射在地板上一般。

圖片由 Caesarstone 提供。 Nendo

Nendo 今年與時尚品牌 Jil Sander 合作,在一間兩層樓的 Showroom 裡開設了自己工作室的展覽,其中包括設計工作室和 Jil Sander 一起聯名推出的 T 恤,以及設計師為 Alias、Cappellini、moroso 等品牌設計的傢俱,為英國燈具品牌 Flos 所做的概念燈等。整體類似是對 Nendo 工作室近兩年的作品回顧。

不過,這也沒有阻攔 Nendo 的這間小小展廳成為今年米蘭城又一個熱門之地——排在 Nendo 門口外面的隊要比 Louis Vuitton 更長。參觀者們紛紛湧來觀看那個早在設計周之前就已經成名的裝置——一套透明矽膠花瓶。

這套花瓶被浸在一隻玻璃水缸裡,薄而泛藍的透明瓶身是用矽膠做的,在水裡如同水母一般搖曳著,不論從什麼角度看,都能形成一幅奇妙的視覺圖像。

Cassina 9.0

Cassina 今年的 90 周年慶典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位於米蘭大教堂後、精品街上的 Showroom,那裡不僅展示了包括 Gio Ponti 設計的椅子等經典產品,還有設計師 Patricia Urquiola、Konstantin grcic設計的新沙發系列。

另外一個場地,則設立於由 Herzog & De Meuron 建築公司設計建成的 Fondazione Giangiacomo Feltrinelli 大樓內。這是一座長條形的尖頂建築,由 Patricia Urquiola 策展的 Cassina 9.0 展覽分別在這座大樓一角的 1 樓和 5 樓。

儘管 1 樓色彩鮮豔的牆面和 Cassina 傢俱創造了趣味十足的室內空間,品牌和策展人還特地加入了 VR 設備等最新技術體驗,但 5 樓部分無疑還是這次展覽的亮點所在。不僅得益於這裡是整座建築的制高點,參觀者可以盡覽米蘭的風光,還因為此次 Cassina 搬出了重新修復過的、由著名設計師 Charlotte Perriand 和 Pierre Jeanneret 在 1938 年設計的 Refuge Tonneau。

這做迷你型的移動建築是喜愛登山 Charlotte Perriand 想出來的,後來 Pierre Jeanneret 加入,二人一起完成了內部裝飾設計。其中的傢俱擺設非常精簡實用,是極端天氣下的移動建築典範。

位於 Tortona 設計周的《融》展覽今年舉辦到第五年,在過去,這個系列展覽往往以一種材料為主題進行策展,但今年,策展人、同時也是杭州設計工作室品物流行的創始人之一張雷把過去五年裡與 50 位設計師合作的工業設計作品全部集結起來舉辦了一個展覽。可以說是這個“融”項目的一次總覽。

根據展覽發佈的資料,這個展覽中一共展現了 51 種來自中國本土的手工藝,材料包括竹、絲、土、銅、紙五大門類,近 500 種傳統材料。

展覽本身面積不大,分成三個房間。由於內容豐富,展品陳列十分密集,內容有裝飾品、椅子、器皿、時裝、藝術裝置等等。其中,由品物流行創始人 Jovana Zhang 用 15 張巨型剪紙做成的“樂堤花園”、From 余杭融設計圖書館聯合創始人 Christoph John 利用非常細的銅絲編織技術創作的“湖”專案是其中規模最大、最吸引眼球的兩件作品。

另外一個比較有趣的部分是,展覽上展示出了許多手工藝技術的詳細過程,以及不同材料的特性和使用方法,比如如何製作一隻銀色花紋的漆器木盒,不同刺繡工藝的特點等。這些細節即使對於中國參觀者來說,都是較為新鮮的看點。

題圖來自 dezeen,文內未標出處的圖片來自現場拍攝。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

汽車品牌奧迪在一座神學院的庭院裡展示了兩組聲音收集裝置,用於體現該公司自主研發的人工智慧技術。

有人認為這是好事,Dezeen 雜誌的主編 Marcus Fairs 在去年便曾撰文讚揚這個現象:“這些展覽非有趣,事實上,它們是市中心最棒的部分。在從前,這些品牌是不受歡迎的——它們正在用一種全新的行銷手段和實驗性展覽讓米蘭變得如此特別。”

但也有人認為這種複雜的局面讓傢俱展看上去變得身份不明。“在城市中尋找那些展覽讓人疲憊不堪,為了一個位於邊緣地區的小展覽不得不穿越擁擠的街道。”設計評論家 Alice Rowthorn 在一篇為 Frieze 雜誌撰寫的文章中說道:“而大部分內容,都是無恥的宣傳手段,與傢俱其實並沒有太大關係。因此英國設計師 Jasper Morrison還曾經建議把‘米蘭傢俱展(Salone del Mobile)’這個名字直接改為‘米蘭行銷展(Salone del Marketing)’。”

Jasper Morrison 也許一針見血,但人們似乎並不介意米蘭設計周變成一個同時介於商業展覽和創新平臺之間的產物。因為這樣一來,每個人都能在這個熱鬧的活動中找到合適自己的位置。

Tom Dixon 和宜家似乎也如此理解設計周正在發生的變化。今年,由設計師自己策展的 Multiplex 和宜家在 Lambrate 區舉辦的 IKEA Festival 體現了這種直接將創意和售賣結合在一起的特點。

把展區設在一家 50 年代電影院裡, Tom Dixon 今年的展覽內容基本分為樓上的裝置區和樓下的快閃店區。裝置區由一間放映廳和其它幾個公共空間組成,主要呈現了 Tom Dixon 與宜家合作的模組化沙發的整個設計概念,以及 Dixon 與 75 位來自紐約帕森斯、英國皇家藝術學院以及日本設計專業的學生一起來探討未來模組化傢俱的可能性。

而在一樓,則是一條寬闊的走廊,兩邊分別是包括 sonos、宜家、IOTA Project (一個旨在為全世界失業人群創造工作崗位的項目,專注於生產漂亮編織產品)、及 Tom Dixon 燈具等臨時店鋪。不同于普通展覽的純展示功能,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商店,人們可以立即在這裡買到一盞 Tom Dixon 的燈、一塊手工毛毯、一隻最新的宜家睡袋或一台 sonos 藍牙音響。

從 Multiplex 電影院門口,你可以方便地坐上一輛短途接駁巴士,直接來到 Lambrate 區域,同時也是受到高度關注的 IKEA Fetival 的所在地。宜家今年租下了一座超過 3500 平方米大小的老廠房,並將新品展設立於此。

與其說這是一座展覽,它更像是一個綜合性市集。一進門,之前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報導過的參與宜家藝術節海報設計的美國設計師 Kevin Lyons 正在一面巨大的白牆上畫滿他創造的小怪獸。

再向內走,倫敦藝術家 Faye Toogood 做了一個關於“玩”的展覽 Enfant Terrible ,人們還可以在這個區域拿一塊宜家防滑墊滑一次滑滑梯。除此之外,這裡有飄蕩著大提琴演奏聲的會客廳、綠植工作坊一般的書房、以及通過提前編寫好的程式進行創作的繪圖機器人等等。

以上圖片:英國藝術家 Faye Toogood 做了一個關於“玩”的展覽 Enfant Terrible。

瑞士洛桑藝術大學(ECAL)的學生開發的繪圖機器人。

宜家把自己的傢俱藏在所有這些主題性活動和展示區域內。並且,不論是海報還是彩色的地毯、拼接沙發,除了一部分未正式發售的新品(比如宜家與 Hay 合作的 VIMLE 系列將會在今年 10 月後發售),大部分都是可以立即買到的商品。

科技和互聯網也理所當然地正在改變設計周,更多智慧傢俱、燈具出現在傢俱展和概念展上。不過,今年的傢俱展,“隱形的技術”、“用科技營造奢侈感”成了關鍵字。設計師們紛紛開始考慮:“如何將技術隱藏到工藝背後?如何將技術和傳統材料更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獲得了今年米蘭設計大獎最佳故事獎的“當電子遇見工藝”專案便是嘗試探討這個問題。

日本電器品牌松下與京都的傳統工藝老鋪聯盟 GO ON 合作,展開了名為“Electronics Meets Crafts”( 當電子遇見工藝)的企劃。

GO ON 成員包括:包括西陣織“細尾”的細尾真孝,茶陶“朝日燒”的松林豐齋、竹子工藝品“公長齋小菅”的小菅達之、茶筒“開化堂”的八木隆裕等眾多手工藝人。這個組織於 2012 年起開始活動。

松下與 GO ON 合作的這個專案,旨在開發出可以影響人的五感與記憶的家電,於 2016 年 9 月發佈了第一個正式的產品系列。

此次米蘭展上展出的作品包括與開化堂合作的、茶葉筒造型的音響,可以通過筒蓋的開合控制音樂。與公長齋小菅合作的一款“月燈”,運用了傳統的日本竹編織工藝,創造出富有自然韻律的光影變化效果。與中川木工藝合作、可以在電磁爐上使用的溫酒器,以及用來冷卻酒的木桶。

圖片來自:fashion snap

評選組委會對此給予的評價是:“將展覽主題轉變成一段流動的歷史,在那裡,技術被隱藏在了工藝傳統背後的故事裡。”

同樣的,還有在米蘭設計周上發佈了新牆面音響系列 BeoSound 的 Bang & Olufsen,品牌為此舉辦了名為“和聲音住在一起的新方法”展覽。在這裡,你幾乎找不到任何高科技元素存在的影子,只能看見牆面上裝飾著的幾何形彩磚。

圖片來自:dezeen

“我們希望室內音樂應該是一種和陽光、空氣一樣的存在,它既是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又是自然的。” Marie Kristine Schmidt , B&O 設計、行銷部門的副總裁說:“現代的奢侈感不關乎于大量生產,我認為我們正在向這樣一種潮流進發——我們不需要太多東西,我們需要真正能讓我們快樂的東西。”

“我相信,在未來,對於工業設計師真正的挑戰是在由新技術提供的功能性和產品對人所產生的情感之間不斷尋找平衡。” Claudio Luti,米蘭傢俱展的總負責人在每年米蘭傢俱展所發佈的趨勢報告中提到。

Wallpaper 的主編 Tony Chambers 曾經在新加坡設計周上向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透露了今年米蘭設計周上 Handmade 專案的獨特主題。Chambers 敏感地指出,在當下這個充滿變化、衝突的社會環境下,人們也許會更喜歡一些充滿精神力量的物品。

Wallpaper 今年的 Holy!Handmade 項目展覽設於一座世俗用途化的教堂內。

他的話恰好代表了今年米蘭設計周上一部分設計師的呼聲。包括天天門口排起長隊的、由 Studio Swine 為時尚品牌 COS 設計的互動雕塑 New Spring,坐落在一個被覆蓋成全黑的劇場裡。場地中央,一棵噴出白色煙霧球的樹狀雕塑閃閃發光。設計師表示,希望能用這個令人平靜、放鬆的裝置來回應當下的“變化和危機”。

“我們擁有太多東西了,有時候精簡反而是一種奢侈。” Alexander Groves,英國藝術家、Studio Swine 的創始人之一在展覽開幕時向觀眾解釋:“我們很高興能夠設計一個不需要被售賣的事物——設計師可以僅僅設計一種體驗,而不是更多商品。”

“今年的米蘭設計周有所不同。”一名工作人員在 Moroso 今年和出版社 Phaidon 合作的快閃店裡向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解釋道。“去年,氛圍是完全不同的。我們為了慶祝和設計師 Ron Arad 的合作,把這裡塗成了完全漆黑的空間,用來展示他的作品。但今年,你看到,我們邀請了 16 歲的藝術家 Achilleas Souras 來和我們合作。 Moroso 和他一起打造了這座用從希臘海灘上回收來的救生衣做成的避難帳篷。我們認為,歐洲正在發生變化, 去年發生了很多事情,而我們應該關注到這一點。”

小的這個是藝術家 Achilleas Souras 之前的作品。大的這個是為米蘭設計周展覽所特別製作的。Souras 堅持自己完成所有的設計和製作。

“今年的米蘭設計周的主題並沒有和 2016 年在概念上有著戲劇化、或完全不同的詮釋。”來自 CNN 的評論員 Fiona Sinclair Scott 在一篇今年米蘭設計周趨勢的文章中寫到:“設計產業和藝術、時尚界很相似,對於世界的變化非常敏感,因此,回收材料再利用、對物質浪費的轉變仍然會在此後成為設計界的主要話題。”

在三年展設計博物館裡,來自比利時的 ECO-Oh! 公司向人們呈現了一場名叫“讓我們回收生活”的展覽,介紹了該公司在研發塑膠回收技術所獲得的成果。

“我們會把塑膠分類,比如塑膠包裝紙是一類,容器、瓶蓋、塑膠電子產品等是另外一類。然後再沖洗、磨碎它們。”Eco-Oh! 的工作人員告訴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把這些不同性質的塑膠利用我們的特殊技術製成堅硬耐磨的板材。這整個過程中,所有的塑膠都是 100% 回收的。”

三名來自丹麥紡織品品牌 Kvadrat 的工作夥伴一起創立了一家名叫 Really 的紡織品公司,並聯合研發出了一種由回收棉花及羊毛做成的堅硬布料,可用於製作傢俱、書封等。今年,Really 在米蘭設計周上也策劃了一場名叫 “Really:為回收而設計”的展覽,試圖探討如何解決現在數量越來越龐大的廢棄服裝、床單等再利用的問題。

用 Really 公司開發的材料做成的長椅。圖片來自:fuorisalone

“我們相信回收利用必然會成為未來的一個趨勢。”來自斯德歌爾摩的 Bemz 公司告訴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他們是一家專門為所有宜家沙發製作沙發套的獨立線上零售公司,今年受到 Tom Dixon 的邀請來到 Multiplex 參展:“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設計,人們可以不要那麼輕易地扔掉一些東西。有時候,一點小小的改變也可以讓你重新愛上它!”

設計周太大,還有太多沒能在這 6 天裡看到的展覽、參加到的活動和論壇。以下,我們整理了一部分今年設計周上的幾個重要傢俱展覽,也是好奇心在設計周預告中提及的一部分展覽的觀後彙報:

Louis Vuitton: Objects Nomades

如果在Press day之後想要進入Louis Vutton 的展廳裡觀展,人們或多或少都需要排一小會兒隊。

這個展覽之所以如此受歡迎,很大程度上還是由於品牌所邀請到的設計師陣容都是幾個耳熟能詳的名字——來自巴西的 Campana 兄弟、吉岡德仁、Marcel Wanders、Nendo、Atlier Oi 等人。他們為今年第 5 屆 LV 舉辦的有關“旅行”的傢俱系列再添加了 10 件新品。

看這個展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視覺享受,尤其是當你進入一間裝滿了 Atlier Oi 設計的吊燈組裝成的鏡屋時,會恍惚地覺得走入了燈火輝煌的宮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吉岡德仁設計的一套花瓣椅。為了呼應“旅行”主題,這裡的大部分傢俱都可以以一種巧妙的方式拆卸收納的,這張可愛小巧的花瓣椅也不例外。它僅僅是由幾片彎曲異形的板拼搭而成,原理出乎意料的簡單,卻形成了一種流暢的美感。

Hermès

喜歡馬術文化的愛馬仕用今年的一場展覽把這種貴族運動風潮的元素運用得淋漓盡致。讓人想像不到原來皮革、金屬搭扣和繩結還能有這麼多變化和運用。

此次品牌在設計桌上推出的全新傢俱產品包括餐具、桌子、凳子、小餐車、衣帽掛鉤、絲巾等,被分為 7 個系列,採用了木頭、漆藝、柳條、水晶、金屬等材質。

展覽一開始,解說員告 訴在場觀眾:“通常,皮具總是和馬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愛馬仕把動物從阻礙它自由運動的束縛下解放出來,讓皮具去為居家空間帶來更真實的美。我們此次的展覽包含了兩層意思——美,在視覺上可見;功能性,始終便於攜帶和使用。”

儘管始終強調自己的工藝和用料、並自己親自設計製造傢俱產品,愛馬仕工作室也會和著名的設計師、建築師合作。今年,曾獲得普利策建築獎的建築師 Alvaro Siza 設計了一把三角小凳、產品設計工作室 ararber & osgerby 設計了一張黑色茶几 、以及法國設計師 Pierre Charpin 設計的餐盤系列。

Jaime Hayon X Caesarstone

在和凱撒金石(Caesarstone)的第一次合作裡,來自西班牙的 Jaime Hayon 保持了他一貫的頑童本色,此次他用各種各樣的石材設計出了一座遊樂場——小丑形狀的櫥櫃、飛鳥形狀的桌子,還有可以旋轉的圓形座椅、彩色宮殿,並將這個項目起名為 “石器時代的人們(Stone Age Folks)”。

其中這座彩色的宮殿,Hayon 表示其靈感來自於 1851 年在倫敦海德公園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展館水晶宮。設計師利用了 40 種顏色、透明度、形狀均不同的石料安裝在黑色的鐵架上,在燈光的照射下,不論是展廳的牆面還是宮殿內部的地面,都反射出漂亮迷人的彩色光線,就像日光透過教堂彩色的玫瑰窗映射在地板上一般。

圖片由 Caesarstone 提供。 Nendo

Nendo 今年與時尚品牌 Jil Sander 合作,在一間兩層樓的 Showroom 裡開設了自己工作室的展覽,其中包括設計工作室和 Jil Sander 一起聯名推出的 T 恤,以及設計師為 Alias、Cappellini、moroso 等品牌設計的傢俱,為英國燈具品牌 Flos 所做的概念燈等。整體類似是對 Nendo 工作室近兩年的作品回顧。

不過,這也沒有阻攔 Nendo 的這間小小展廳成為今年米蘭城又一個熱門之地——排在 Nendo 門口外面的隊要比 Louis Vuitton 更長。參觀者們紛紛湧來觀看那個早在設計周之前就已經成名的裝置——一套透明矽膠花瓶。

這套花瓶被浸在一隻玻璃水缸裡,薄而泛藍的透明瓶身是用矽膠做的,在水裡如同水母一般搖曳著,不論從什麼角度看,都能形成一幅奇妙的視覺圖像。

Cassina 9.0

Cassina 今年的 90 周年慶典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位於米蘭大教堂後、精品街上的 Showroom,那裡不僅展示了包括 Gio Ponti 設計的椅子等經典產品,還有設計師 Patricia Urquiola、Konstantin grcic設計的新沙發系列。

另外一個場地,則設立於由 Herzog & De Meuron 建築公司設計建成的 Fondazione Giangiacomo Feltrinelli 大樓內。這是一座長條形的尖頂建築,由 Patricia Urquiola 策展的 Cassina 9.0 展覽分別在這座大樓一角的 1 樓和 5 樓。

儘管 1 樓色彩鮮豔的牆面和 Cassina 傢俱創造了趣味十足的室內空間,品牌和策展人還特地加入了 VR 設備等最新技術體驗,但 5 樓部分無疑還是這次展覽的亮點所在。不僅得益於這裡是整座建築的制高點,參觀者可以盡覽米蘭的風光,還因為此次 Cassina 搬出了重新修復過的、由著名設計師 Charlotte Perriand 和 Pierre Jeanneret 在 1938 年設計的 Refuge Tonneau。

這做迷你型的移動建築是喜愛登山 Charlotte Perriand 想出來的,後來 Pierre Jeanneret 加入,二人一起完成了內部裝飾設計。其中的傢俱擺設非常精簡實用,是極端天氣下的移動建築典範。

位於 Tortona 設計周的《融》展覽今年舉辦到第五年,在過去,這個系列展覽往往以一種材料為主題進行策展,但今年,策展人、同時也是杭州設計工作室品物流行的創始人之一張雷把過去五年裡與 50 位設計師合作的工業設計作品全部集結起來舉辦了一個展覽。可以說是這個“融”項目的一次總覽。

根據展覽發佈的資料,這個展覽中一共展現了 51 種來自中國本土的手工藝,材料包括竹、絲、土、銅、紙五大門類,近 500 種傳統材料。

展覽本身面積不大,分成三個房間。由於內容豐富,展品陳列十分密集,內容有裝飾品、椅子、器皿、時裝、藝術裝置等等。其中,由品物流行創始人 Jovana Zhang 用 15 張巨型剪紙做成的“樂堤花園”、From 余杭融設計圖書館聯合創始人 Christoph John 利用非常細的銅絲編織技術創作的“湖”專案是其中規模最大、最吸引眼球的兩件作品。

另外一個比較有趣的部分是,展覽上展示出了許多手工藝技術的詳細過程,以及不同材料的特性和使用方法,比如如何製作一隻銀色花紋的漆器木盒,不同刺繡工藝的特點等。這些細節即使對於中國參觀者來說,都是較為新鮮的看點。

題圖來自 dezeen,文內未標出處的圖片來自現場拍攝。

喜歡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每天看點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