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傳裸照罵蕩婦,毀掉我一生的人,被我親手送進監獄

有人說,很多孩子的惡意,往往比成人更可怕,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底線。

他們敢上手就是十幾巴掌地扇在別人臉上,幾個人擁上扒掉女生上衣拍裸照錄視頻,到處傳播蕩婦羞辱的謠言,用尿和屎屎潑在別人身上,把垃圾筐扣在別人頭上……

而被霸淩者往往恐懼無力,經受著他人無法理解的絕望,厭學、輕生、抑鬱……

而最近,終於有受害者敢站出來,翻開殘酷的校園物語,捍衛自己的權益。

26歲的王晶晶,從2008考入高中開始遭受校園霸淩,被同學孤立排擠,被罵成“整容女”“炫富女”“神女”,遭同學惡意P圖,甚至肢體暴力……

就像所有經歷過校園霸淩的孩子一樣,當時的王晶晶對這個世界感到絕望。

厭倦、抑鬱的情緒使她的成績從班級前五跌落穀底,最後參加高考複考,也只考上一所普通大專。

惡意霸淩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

九年時間,霸淩者像魔鬼一樣追在她身後,在大學的貼吧裡,母嬰平臺裡,社交媒體裡,他們肆意誹謗謾駡王晶晶。

直到去年,她決定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將一名帶頭惡意攻擊她的校友蔣某告上了法庭。

就在前幾天,王晶晶勝訴了,法院認定蔣構成誹謗罪,判處拘役三個月。

年少的委屈通過法律討回了些許,王晶晶的人生卻無法重頭來過。

漫長的霸淩史

校園霸淩的起因往往很簡單,長得醜、汗味重、成績太好、樣貌出眾……

而王晶晶受傷害的源頭,更簡單得讓人瞠目。

2009年2月,兩位同學不小心打碎了王晶晶的一個杯子,她的同桌為了緩解氣氛,調侃道:“王晶晶這個杯子要三百萬,你們慘了居然給打碎了。”

這一句小小的玩笑話,成了王晶晶高中三年的痛。

有人把這句話發到貼吧,說王晶晶自稱茶杯300萬。明眼人一戳即破的謠言,

被一群中學生謠傳成了三年的笑點。

一些校友們看出這個謊言,作勢要揭發這個“虛偽”的女生。

“可是我看她週末返校時穿的衣服很土,廉價。”

“她裝逼啊,用的手機還是一兩百塊便宜的老人機哎。”

“正義感”驅使他們攻擊她穿著老土廉價、用老人機、齙牙,還有些胖,家境貧寒卻愛亂吹牛。

儘管王晶晶嘗試去解釋那句話不是她說的,卻沒人願意相信,幾個男生一口咬定親耳聽到。

謠言並沒有因王晶晶的忍氣吞聲而平息,當年的一點虛榮也成了同學攻擊的話柄。加上她說因自己的清高被看不慣,遭到的暴力反而變本加厲。

他們把王晶晶矯正牙齒的事情,扭曲成了她從小學就整容;

同學編排她喜歡班上一男生,她澄清不喜歡,不缺個男朋友,話傳出去就扭曲成她男友成群;

剪了短髮被說成遭人強☆禁☆姦,變成同性戀才剪的;

被取名“神女”(意為娼妓),謠傳賣淫,當年學校貼吧搜索“神女”就會有數十條資訊。

言語從來不是攻擊的盡頭,一位學姐直接扇她二十多巴掌,踹了她幾腳。

父親發現後帶她回學校討說法,最後卻不了了之。被霸淩的孩子斷掉的最後一根稻草,大概是父母也沒辦法保護自己。

最絕望的時候,一位校友謝某提出要做她朋友。像是黑暗中照進的光,王晶晶對他言聽計從,甚至答應他的要求給他發了一張只穿內衣的照片。

而謝某卻將它轉發到學校貼吧,加入霸淩者的行列。

多年之後謝某找到王晶晶,一句道歉也不說,只是雲淡風輕地說小時候調皮。

崩潰的王晶晶,嘗試煤氣自殺失敗。

在掙扎中走完了高中三年,噩夢卻沒有因畢業停止。

高中的霸淩者在她的大學貼吧繼續散播她的謠言,在不同的網站複製粘貼她的高中“經歷”。

就連幫助她說話的網友也遭到威脅和攻擊。

他們說王晶晶編造故事抹黑學校,滿口胡言,可當被問哪一句是假話,他們卻搪塞到其他話題:“一個人罵你也許是別人的問題,這麼多人罵你就是你的問題了”“我們溫中校友以前哪有迫害你,都是你誇大事實”。

素未謀面的校友蔣某更是發帖:“退後,我要開始扒皮了!”翻出九年前的謠言,配上照片,添油加醋抹黑王晶晶。

並將她一張被貓抓傷的圖片改成“500包夜,不用T”這樣露骨的文字。

而這一次,王晶晶沒再選擇退讓,將蔣某告上了法庭。

當年打王晶晶的學姐聞風趕來,發長文挽回這段校友情。

文字開頭,先撇清關係,表明自己從不知道300萬的杯子是什麼事,也從未參與過任何造謠誹謗,只是一個“乾淨”的局外人。

隨後,這位局外人談及當年自己扇巴掌的事情,硬生生把二十個巴掌說成兩個,連踢人的原因也推卸到王晶晶身上。

大概傷不在自己身上,所以也不記得。

這位學姐又指責王晶晶莫名其妙拿出九年的事情炒冷飯,通過網路曝光,導致她深受傷害。

虛情假意道個歉之後,提出自己最終的目的:配合刪除和她的有關內容。

多年過去,施暴者不曾為自己年少犯的錯有絲毫歉意,反而居高臨下地要求王晶晶配合,撇清干係。

法院宣判之後,很多人勸王晶晶得饒人處且饒人,她拒絕了。

“高中三年校友們的校園暴力,跟風辱駡,蕩婦羞辱,我今天在他一個人身上討回來些許,不過我的人生也不能重來了。”

更多傷害等不來一句道歉

東野圭吾在小說《惡意》裡寫道:“就好像某天突然被貼上惡魔的符咒一樣,校園霸淩事件就這麼開始了。”

這可以說是所有校園霸淩的共同點,可能是因為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也可能沒有任何緣由,一個人突然就變成了被霸淩的物件。

像王晶晶這樣站出來的,是少數,絕大多數的校園霸淩一生都不被人看到。

學者對河南省部分小學的校園霸淩調查顯示,被霸淩人數占到了總人數的28.3%,將近三分之一的小學生經歷過校園霸淩。

資料顯示,中國有20-30%的青少年至少遭受過一次霸淩

但在這些孩子中,超過一半人表示不會告訴老師、家長;超過40%的霸淩者沒有受到老師或家長的批評。

美國教育發展中心也做過類似的調查,研究報告顯示:64%的孩子在被霸淩後,不會選擇告訴他人。

山東電視臺報導過一起校園霸淩的事件,濟南市某中學的女生小薇遭遇校園霸淩,被同班的男生打到休克。

在監控錄影裡可以看到,男生人高馬大,瘦小的小薇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即使周圍同學勸阻,男生也沒有半點停手的意思。

隨後小薇決定去找老師,沒想到在走廊上被男生一巴掌扇到了太陽穴上,當場就失去了意識。

醒來時,她已經在老師的辦公室裡了。

可老師並沒有立即帶小薇就醫,也沒有通知家長,反而告訴小薇不要把事情鬧大,如果鬧到了政教處,雙方都會被記處分。

因為害怕處分記錄會被寫進自己的檔案,小薇沒有告訴家長,直到第二天,在吃飯時又一次暈倒,同學才通知了她的媽媽。

到最後,小薇和她的媽媽也沒有收到男生的道歉。

霸淩事件對學校而言,是一個必須拼命藏起來的黴菌,即使任由這塊黴菌在陰暗的角落裡擴散開來,也不能被暴露在陽光下。

當被霸淩者在黑暗中獨自掙扎,找不到可以訴說的物件,也沒人願意拉自己一把時,悲劇難免發生。

青海一名15歲的小陶在六一兒童節服毒自殺。當家人看到他留下的三封遺書時,才找到了原因。

“我因受不了幾名同學的欺淩,所以選擇離你們遠去了。”他在遺書中訴說了自己被同學使喚倒洗腳水、時不時被毆打的慘痛經歷。

其實,小陶的自殺早有徵兆。

一個月前,他就因受不了欺淩而翹課回家,母親卻不以為然,責駡一頓後把他送回學校;

第二次,小陶沒敢回,翹課去了一家飯館打工。母親知道後,仍是勸說他不能翹課。

孩子的心裡陰霾從未得到過重視,校園霸淩也似乎沒走進家人的視野。

一切就如同王晶晶自殺未遂後,父母說她不是抑鬱症,而是裝病逃避一樣。

校園對受害者來說就像一個小小的四角擂臺,別人的惡語或拳頭口水,他們都無處可逃。

大多數霸淩不被看見也得不到道歉,到最後,孩子們的悲慘遭遇被遺忘,或形成無盡的惡性循環。

我們的文化裡,有沉默的習慣,也有息事寧人的“寬容”。而這些,會讓受害者的傷口更難以癒合。

校園霸淩沒人是贏家

施暴者的行為是暫時的,對受害者的傷害卻能長達一輩子。

21歲的女生淩瀟瀟常因夢見初中的事情而驚醒。

她曾在初中時遭遇校園霸淩,儘管已經過去快十年,陰影也沒能減輕。

淩瀟瀟是當時班裡的轉學生,又擔任課代表,會登記不交作業的同學,於是成了一些同學欺淩的物件。經歷了被扯頭髮、扇耳光、關進廁所裡等一系列的欺辱,最絕望的時候,淩瀟瀟甚至寫下過一份遺書。

這段遭遇在淩瀟瀟身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她說:“因為初中被欺淩的經歷,我整個人生都被毀了,我沒有辦法戀愛,看見異性就噁心反胃,與人視線交匯時,我會下意識地想,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

2014年,《美國精神病學雜誌》發佈的一項研究顯示,哪怕是童年時偶爾被欺淩過的人,在人生中都會遇到更多的問題。

一方面,這些人會有更多的心理困擾,對生活和未來更加悲觀。他們很少見人,和伴侶一起生活的可能性更低,哪怕在生病的情況下也不願意給朋友打電話。

另一方面,他們的身體健康也可能會受到損害,比如患上一些慢性疾病。

更可怕的是,霸淩對受害者的影響,會一直持續到他們中年。

研究發現,那些童年時經常遭受欺淩的人,在45歲時,會存在著更高的焦慮、抑鬱和自殺的風險。

難以想像,他們到底經歷了怎樣的絕望。

對於一部分年紀稍長的學生來說,在遭受園霸淩時,往往會選擇“打回去”。在這過程中,受害者轉變為施暴者,走向了另一種深淵。

電影《大象》中,兩名在學校長期受到欺負的男生,偶然在互聯網上買到槍支後,回到學校進行槍擊掃射導致數人死亡。

影片再現了美國1994年的校園槍擊案,讓我們看到“以暴制暴”可能會造成的摧毀性後果。

校園霸淩中,從來沒有贏家。

部分有過校園霸淩行為的孩子,會因惹事生非,不被老師同學喜愛,而擁有較低的自尊感。

一旦進入寬容度更低的社會,會更加難以適應現實環境,從而出現更強的敵意和侵略性。

英國的一個研究團隊,調查了一組14歲的男孩,詢問他們是否有過校園霸淩行為。等到這些男孩18歲和32歲時,該團隊又兩次對他們進行了訪問。研究發現,那些14歲時表示有過霸淩行為的男孩,其中有18%到了32歲依然有霸淩行為或是犯罪記錄。

這意味著,施暴者將會和受害者一樣,需要面對更加艱難的人生。

在校園霸淩中,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向受害者伸出援手,其實也是保護我們自己。

不做沉默的幫兇,給文章分享出去,讓我知道,這個世界還是溫暖常在。

謠傳賣淫,當年學校貼吧搜索“神女”就會有數十條資訊。

言語從來不是攻擊的盡頭,一位學姐直接扇她二十多巴掌,踹了她幾腳。

父親發現後帶她回學校討說法,最後卻不了了之。被霸淩的孩子斷掉的最後一根稻草,大概是父母也沒辦法保護自己。

最絕望的時候,一位校友謝某提出要做她朋友。像是黑暗中照進的光,王晶晶對他言聽計從,甚至答應他的要求給他發了一張只穿內衣的照片。

而謝某卻將它轉發到學校貼吧,加入霸淩者的行列。

多年之後謝某找到王晶晶,一句道歉也不說,只是雲淡風輕地說小時候調皮。

崩潰的王晶晶,嘗試煤氣自殺失敗。

在掙扎中走完了高中三年,噩夢卻沒有因畢業停止。

高中的霸淩者在她的大學貼吧繼續散播她的謠言,在不同的網站複製粘貼她的高中“經歷”。

就連幫助她說話的網友也遭到威脅和攻擊。

他們說王晶晶編造故事抹黑學校,滿口胡言,可當被問哪一句是假話,他們卻搪塞到其他話題:“一個人罵你也許是別人的問題,這麼多人罵你就是你的問題了”“我們溫中校友以前哪有迫害你,都是你誇大事實”。

素未謀面的校友蔣某更是發帖:“退後,我要開始扒皮了!”翻出九年前的謠言,配上照片,添油加醋抹黑王晶晶。

並將她一張被貓抓傷的圖片改成“500包夜,不用T”這樣露骨的文字。

而這一次,王晶晶沒再選擇退讓,將蔣某告上了法庭。

當年打王晶晶的學姐聞風趕來,發長文挽回這段校友情。

文字開頭,先撇清關係,表明自己從不知道300萬的杯子是什麼事,也從未參與過任何造謠誹謗,只是一個“乾淨”的局外人。

隨後,這位局外人談及當年自己扇巴掌的事情,硬生生把二十個巴掌說成兩個,連踢人的原因也推卸到王晶晶身上。

大概傷不在自己身上,所以也不記得。

這位學姐又指責王晶晶莫名其妙拿出九年的事情炒冷飯,通過網路曝光,導致她深受傷害。

虛情假意道個歉之後,提出自己最終的目的:配合刪除和她的有關內容。

多年過去,施暴者不曾為自己年少犯的錯有絲毫歉意,反而居高臨下地要求王晶晶配合,撇清干係。

法院宣判之後,很多人勸王晶晶得饒人處且饒人,她拒絕了。

“高中三年校友們的校園暴力,跟風辱駡,蕩婦羞辱,我今天在他一個人身上討回來些許,不過我的人生也不能重來了。”

更多傷害等不來一句道歉

東野圭吾在小說《惡意》裡寫道:“就好像某天突然被貼上惡魔的符咒一樣,校園霸淩事件就這麼開始了。”

這可以說是所有校園霸淩的共同點,可能是因為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也可能沒有任何緣由,一個人突然就變成了被霸淩的物件。

像王晶晶這樣站出來的,是少數,絕大多數的校園霸淩一生都不被人看到。

學者對河南省部分小學的校園霸淩調查顯示,被霸淩人數占到了總人數的28.3%,將近三分之一的小學生經歷過校園霸淩。

資料顯示,中國有20-30%的青少年至少遭受過一次霸淩

但在這些孩子中,超過一半人表示不會告訴老師、家長;超過40%的霸淩者沒有受到老師或家長的批評。

美國教育發展中心也做過類似的調查,研究報告顯示:64%的孩子在被霸淩後,不會選擇告訴他人。

山東電視臺報導過一起校園霸淩的事件,濟南市某中學的女生小薇遭遇校園霸淩,被同班的男生打到休克。

在監控錄影裡可以看到,男生人高馬大,瘦小的小薇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即使周圍同學勸阻,男生也沒有半點停手的意思。

隨後小薇決定去找老師,沒想到在走廊上被男生一巴掌扇到了太陽穴上,當場就失去了意識。

醒來時,她已經在老師的辦公室裡了。

可老師並沒有立即帶小薇就醫,也沒有通知家長,反而告訴小薇不要把事情鬧大,如果鬧到了政教處,雙方都會被記處分。

因為害怕處分記錄會被寫進自己的檔案,小薇沒有告訴家長,直到第二天,在吃飯時又一次暈倒,同學才通知了她的媽媽。

到最後,小薇和她的媽媽也沒有收到男生的道歉。

霸淩事件對學校而言,是一個必須拼命藏起來的黴菌,即使任由這塊黴菌在陰暗的角落裡擴散開來,也不能被暴露在陽光下。

當被霸淩者在黑暗中獨自掙扎,找不到可以訴說的物件,也沒人願意拉自己一把時,悲劇難免發生。

青海一名15歲的小陶在六一兒童節服毒自殺。當家人看到他留下的三封遺書時,才找到了原因。

“我因受不了幾名同學的欺淩,所以選擇離你們遠去了。”他在遺書中訴說了自己被同學使喚倒洗腳水、時不時被毆打的慘痛經歷。

其實,小陶的自殺早有徵兆。

一個月前,他就因受不了欺淩而翹課回家,母親卻不以為然,責駡一頓後把他送回學校;

第二次,小陶沒敢回,翹課去了一家飯館打工。母親知道後,仍是勸說他不能翹課。

孩子的心裡陰霾從未得到過重視,校園霸淩也似乎沒走進家人的視野。

一切就如同王晶晶自殺未遂後,父母說她不是抑鬱症,而是裝病逃避一樣。

校園對受害者來說就像一個小小的四角擂臺,別人的惡語或拳頭口水,他們都無處可逃。

大多數霸淩不被看見也得不到道歉,到最後,孩子們的悲慘遭遇被遺忘,或形成無盡的惡性循環。

我們的文化裡,有沉默的習慣,也有息事寧人的“寬容”。而這些,會讓受害者的傷口更難以癒合。

校園霸淩沒人是贏家

施暴者的行為是暫時的,對受害者的傷害卻能長達一輩子。

21歲的女生淩瀟瀟常因夢見初中的事情而驚醒。

她曾在初中時遭遇校園霸淩,儘管已經過去快十年,陰影也沒能減輕。

淩瀟瀟是當時班裡的轉學生,又擔任課代表,會登記不交作業的同學,於是成了一些同學欺淩的物件。經歷了被扯頭髮、扇耳光、關進廁所裡等一系列的欺辱,最絕望的時候,淩瀟瀟甚至寫下過一份遺書。

這段遭遇在淩瀟瀟身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陰影,她說:“因為初中被欺淩的經歷,我整個人生都被毀了,我沒有辦法戀愛,看見異性就噁心反胃,與人視線交匯時,我會下意識地想,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

2014年,《美國精神病學雜誌》發佈的一項研究顯示,哪怕是童年時偶爾被欺淩過的人,在人生中都會遇到更多的問題。

一方面,這些人會有更多的心理困擾,對生活和未來更加悲觀。他們很少見人,和伴侶一起生活的可能性更低,哪怕在生病的情況下也不願意給朋友打電話。

另一方面,他們的身體健康也可能會受到損害,比如患上一些慢性疾病。

更可怕的是,霸淩對受害者的影響,會一直持續到他們中年。

研究發現,那些童年時經常遭受欺淩的人,在45歲時,會存在著更高的焦慮、抑鬱和自殺的風險。

難以想像,他們到底經歷了怎樣的絕望。

對於一部分年紀稍長的學生來說,在遭受園霸淩時,往往會選擇“打回去”。在這過程中,受害者轉變為施暴者,走向了另一種深淵。

電影《大象》中,兩名在學校長期受到欺負的男生,偶然在互聯網上買到槍支後,回到學校進行槍擊掃射導致數人死亡。

影片再現了美國1994年的校園槍擊案,讓我們看到“以暴制暴”可能會造成的摧毀性後果。

校園霸淩中,從來沒有贏家。

部分有過校園霸淩行為的孩子,會因惹事生非,不被老師同學喜愛,而擁有較低的自尊感。

一旦進入寬容度更低的社會,會更加難以適應現實環境,從而出現更強的敵意和侵略性。

英國的一個研究團隊,調查了一組14歲的男孩,詢問他們是否有過校園霸淩行為。等到這些男孩18歲和32歲時,該團隊又兩次對他們進行了訪問。研究發現,那些14歲時表示有過霸淩行為的男孩,其中有18%到了32歲依然有霸淩行為或是犯罪記錄。

這意味著,施暴者將會和受害者一樣,需要面對更加艱難的人生。

在校園霸淩中,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向受害者伸出援手,其實也是保護我們自己。

不做沉默的幫兇,給文章分享出去,讓我知道,這個世界還是溫暖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