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劇作家周祥光:一生甘為民寫戲,悲歡離合總關情

原標題:劇作家周祥光:一生甘為民寫戲,悲歡離合總關情

【人物名片】

周祥光,1956年7月出生於福清,1984年畢業於福建省藝術學校編劇班,國家一級編劇,原福州市藝術創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自幼愛好文學,圓夢全省首屆編劇大專班

1956年,周祥光出生在福清,原“音西公社”的松潭村。福清被稱為“閩劇之鄉”,在農村,除了戲曲,幾乎沒有其他藝術性的娛樂樣式。

小時候,周祥光經常去看戲,閩劇中生動的人物、故事以及舞蹈化的動作、質樸的對白、精美的唱詞和鏗鏘的音樂,深深地吸引了他。久而久之,他就對閩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對於老福州人來說,貽順哥、甘國寶、王蓮蓮等戲劇人物,

幾乎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周祥光記得,每當夏夜來臨,他從古井臺榕樹下的小河旁走過,在那一堆堆納涼的人群中,常能聽見一些老人們在講述這些人物的故事。不少人甚至能將“表姐弟盤答”(《甘國寶》劇中二人對唱)一字不漏、繪聲繪色地演唱出來。

“閩劇迷們一說起這些戲,仿佛這些人物就是他們身邊的人,劇中發生的一切他們全都親歷過。”從那時起,周祥光隱隱覺得,

只有反映市井生活、貼近百姓的戲,才能引起閩劇觀眾的共鳴和喜愛。小學一年級,周祥光就登上舞臺,在一個小節目裡,穿著母親的紅裙子,演一位老太婆,那惟妙惟肖的神態至今村裡人還津津樂道。

從小學到中學,文學和書法成為周祥光的最大愛好。有一次,同學借他一本長篇小說《第二次握手》,他如獲至寶,愛不釋手,將整部小說從頭到尾抄下來後,才還給同學。

2008年,周祥光奪得曹禺劇本獎。

因為文字功底好,又寫得一手漂亮的字,中學時,他是學校的語文科代表,作文也常被當成範文,朗讀給同學們聽,還張貼在學習園地裡。

1974年到1979年的五年間,周祥光應徵入伍當了兵,從報務員到文書,接觸了大量的文學書籍,

也開始隔三差五地寫點小說,發表在報刊雜誌上。

而第一次真正創作閩劇劇本,要感謝福清編劇界的著名“老前輩”周宏發,指導他獨立創作了第一部閩劇劇本《鄭和下西洋》,領著他進入神聖的閩劇殿堂。儘管還沒來得及排演,但卻成為他邁入福建省藝校首屆編劇大專班的“敲門磚”。彼時,該編劇班對外招生,沒想到競爭異常激烈,一兩百號人報考,最終只招收17人,周祥光幸運地憑藉發表過的小說作品和《鄭和下西洋》閩劇劇本“入圍”。

三年裡,福建省戲曲研究所專家和上海戲劇學院的教授紛紛前來講課,為周祥光打下扎實的戲劇理論功底,也更加堅定了他走編劇的道路。1984年,他被分配到了福州市閩劇院二團,《鄭和下西洋》經重新修改,更名為《三寶太監》,由二團排演,拿到省裡匯演二等獎,這算是“小試牛刀”。

之後,國內興起出國熱潮。在族人的幫助下,1988年,周祥光辦了停薪留職,去日本自費留學。吃苦耐勞的周祥光,在日本身兼數職、月薪過萬。但兩年後,他終歸割捨不下對閩劇的情緣,毅然回到家鄉,繼續埋頭創作劇本。他覺得,這才是自己該有的生活。

《王茂生進酒》劇照。福州閩劇院 供圖

捧出《王茂生進酒》,質樸情義郎助他奪得曹禺劇本獎

從日本回來後,周祥光潛心創作,將1986年就開始醞釀的《拜石記》反復打磨,直到1992年發表於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的《劇本》,這是一本專業戲劇文學創作月刊,引起國內戲劇界專家的關注。

《拜石記》是一部新編古代戲,講述清河縣令齊小石為官清廉,剛正不阿,利用御賜金鑾殿上的一塊墊腳石懲治貪官污吏的故事。1993年5月,第三屆中國戲劇節首次走出北京,移師福州舉辦。由福州閩劇院一團排演的《拜石記》一舉奪得優秀演出獎、劇本創作獎、導演獎、優秀舞臺設計獎、音樂設計獎與演員獎等。周祥光一炮打響。

《拜石記》劇照。福州閩劇院 供圖

然而,真正令周祥光在閩劇界大放異彩的,是改編自傳統劇碼《紅綾襖》的《王茂生進酒》。

“原劇講述的是千金小姐柳金花與落難公子薛仁貴的傳奇愛情故事,平民百姓王茂生只是配角,跑龍套的小人物,毫不起眼。”周祥光說,在重新改編時,他省略了薛仁貴的豐功偉業,簡化了薛仁貴和柳金花之間的情感曲折,另闢蹊徑,鎖定王茂生為故事核心,濃墨重彩地刻畫底層勞動者的善良質樸,彰顯小人物的不平凡。

《王茂生進酒》劇中大量使用了福州方言中的俗語、俚語、歇後語,體現出了福州特色;在音樂設計上,也採納十番音樂等福州民間民俗音樂,使得劇碼的“蝦油味”特別濃郁。此外,該劇還是福州閩劇裡為數不多的以丑角為主的戲,飾演重情重義的王茂生一角的陳景樺,正是福州閩劇院的著名丑角。

2017年,周祥光前往北京參加《蘇秦還鄉》展演節目後留影。(周祥光 供圖)

劇中的高☆禁☆潮,是一場賣母豬的戲。情節很簡單:薛仁貴投軍,王茂生主動擔負起撫養其家室的重任,大年三十孩子病了,沒錢找大夫,四處借不到錢,怎麼辦?本就窘迫的王茂生想起家裡還有一頭母豬能值點錢,準備賣掉,又怕老婆不同意,因為這是家裡僅存的生意之本,就想偷出來賣了救急,不料被老婆撞上,二人就在豬圈前上演了一幕催人淚下的人與人、人與豬之間的感情戲,最終老婆被王茂生的真情打動,忍痛割愛。

“這齣戲,不管在哪裡演出,演到這一場,台下觀眾都是一片唏噓,為這一對夫妻流下感動的熱淚。”周祥光以此為例,他說,他寫戲從不以劇情曲折離奇取勝,而是以真誠、豐富的情感吸引觀眾。“心中有情,筆下才有情;心中的情深了,筆下的情就淺不了;心中有了真情實感,筆下的情就假不了。只要戲中的情能撥動觀眾的心弦,觀眾就會捧著你。”

2007年,該劇獲福建省第23屆戲劇家會演優秀劇碼獎、優秀劇本獎、導演獎等多項大獎;2008年,獲第二屆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2009年,代表福建省晉京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獻禮進行專場演出。2015年又作為福建省唯一的劇碼參加第十四屆中國戲劇節展演。

在由文化部和財政部聯合主辦的2009年~2010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評選中,《王茂生進酒》從全國百餘部劇碼中脫穎而出,入選30台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資助專案,實現了福州市屬藝術院團在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方面零的突破。

周祥光近照。邱陵 攝

篤信閩劇藝術煥發新生機,呼籲劇作家深入生活還戲於民

近年來,周祥光仍舊筆耕不輟:《玉茶花》省25屆戲劇會演劇本徵文一等獎;《百蝶香柴扇》獲省25屆戲劇會演劇本獎;《一拂先生》獲省26屆戲劇會演劇本徵文一等獎;《申己殊途》獲省26屆戲劇會演劇本獎;《風雨蒼霞人》省第6屆藝術節一等獎……

一輩子與閩劇結緣,周祥光除了自己堅持創作外,還發動全市專業的、業餘的、新的、老的編劇共同創作,尤其注重發現和培育新人,專門為年輕編劇的作品召開劇本研討會。

“一些業界人士認為閩劇會滅亡。”周祥光說,“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許多專家學者就討論過戲曲危機問題,擔心會消亡,現在看來,戲曲仍有其生命力,閩劇也是如此。”

人才的青黃不接,往往是一個行業走向衰亡的徵兆。周祥光對閩劇的樂觀,並非空穴來風。“從這幾年福州市戲劇徵文報送的作品來看,青年編劇的劇本占多數,短期內不會存在年齡斷層的問題。”同時,市藝術學校專門培養閩劇人才,不斷有新鮮血液注入閩劇隊伍。

《王茂生進酒》劇照。黃立新 攝

周祥光認為,戲曲是大眾藝術,首先,一定要深入淺出,雅俗共賞,以情動人,以理服人,情與理都必須直達觀眾的內心深處,觀眾才喜聞樂見,戲曲才有傳承下去的希望。

其次,就要發揮地方劇種的方言優勢。“貽順哥燭蒂”這句來自閩劇的臺詞,如今成為福州人諷刺小氣鬼的方言。周祥光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許多閩劇傳統戲中的人物之所以有經久不衰的光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人物那絕妙的語言,也正是這些純粹的、地道的福州方言賦予了這些人物濃郁的“閩劇特色”,這些人物絕對是福州的“土特產”,他們從骨子裡透著福州味。

“今天市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他們的生活中有著說不盡的喜怒哀樂,如果閩劇的劇作家們能多寫一些他們中的故事,讓劇中的老百姓說上幾句漂亮的、地道的福州方言,也許這些劇碼會顯得格外有特色,格外讓觀眾著迷。”周祥光說。

在談到創作問題時,周祥光說,創作的關鍵在於創字,創就是創新、創造、創意,人云亦云、步人後塵、拾人牙慧,算不得“創”。他寫了50多部戲,基本上堅持做到不重複自己,不重複別人,雖然也有改編或移植,但都能儘量地避開舊套,另闢蹊徑,給觀眾全新的面貌,“一旦落俗、照搬或抄襲便無趣了,還談何‘創’?‘創’很難,可正因為難,才倍顯可貴。”

“我一輩子都在為老百姓寫戲,希望在我們手中,這門古老的藝術形式得以傳承下去。”展望明天,周祥光仍將以滿腔熱血為觀眾奉獻一部又一部精彩紛呈的閩劇,幫助和扶持一批有志於從事閩劇創作的年輕人勇攀藝術高峰。

2010年,周祥光被授予福州市首屆優秀人才稱號。(周祥光 供圖)

【各方評說】

李准(中國文聯榮譽委員、著名文藝評論家、原中國文聯副主席):《王茂生進酒》不寫帝王將相,也沒有才子佳人,講述的只是賣炭人王茂生和賣花線人花嫂夫妻二人濟困扶危、為踐行“有飯齊吃,有難齊幫”的諾言而傾其所有的故事。這是歷史題材戲曲中少見而又純粹的底層敘事,這種獨特的選擇也是對創作者功力的嚴峻挑戰和考驗:沒有宏大敘事也沒有纏綿浪漫,沒有豪華舞美也沒有武打動作,靠什麼來吸引觀眾,靠什麼來發揮戲曲藝術的優勢?顯然,只能靠對生活的發現,靠主創人員的藝術功力,只能靠在平凡中寫出深刻,在底層勞動者的日常生活敘事中提煉出真正的詩情畫意。尤其是第五場為救生病的小丁山要不要賣掉全家剩下的唯一收入來源的老母豬的戲,在人性深度的拷問上更堪稱重錘敲鼓、一波三折,令觀者無不動容。從賣豬這件凡人小事上寫出如此精彩的戲,具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這說明精神發現是何等重要,也展現出藝術家們出色的藝術呈現能力。

季國平(中國戲劇家協會黨組書記):閩劇《王茂生進酒》是一出百姓愛看、專家稱好的優秀劇碼。該劇所取得的成就對於當代戲曲新劇碼創作,也有著重要的啟迪意義。戲曲來源於民間,原本就是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千百年來的戲曲史已經證明,民間性賦予了戲曲藝術頑強的生命力,我以為,它也應該成為當代中國戲曲重新激發生命活力的源泉。質樸鮮活傳神,傳唱百姓心聲,閩劇《王茂生進酒》啟示我們,要繼承和弘揚優秀民族戲曲藝術,就應該立足民間,面向大眾,弘揚傳統,勇於創造,才能切實推動當代戲曲的發展,把還戲於民落到實處。

齊致翔(原中國劇本雜誌社社長兼主編、原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讀周祥光獲曹禺戲劇獎·劇本獎的閩劇劇本《王茂生進酒》,眼前一亮,暖意融融;賞福州閩劇院的演出光碟,迴腸盪氣,大快朵頤。我毫不懷疑,《進酒》所體現的新時期閩劇藝術的新觀念、新視角、新創意,新人文,所堅守的閩劇藝術虛實相生、以形傳神的的戲曲本體,所展現的閩劇藝術寫意、象徵、抒情、簡約、諧謔、變形的劇種特色,所提供的有利於演員進行情境和意境創造的精彩而賦予戲劇行動的語言和心理語言,都得益於他堅持長期為閩劇和演員寫戲的實踐和積累,值得從事編劇的人細細品味和學習。

福建省閩劇院排演的《王蓮蓮拜香》劇照。楊凡 攝

【代表作品】

1993年,劇本《拜石記》獲第三屆中國戲劇節劇本獎;2008年,劇本《王茂生進酒》獲第二屆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次年該劇代表福建參加新中國成立60周年晉京獻禮演出,2010年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2015年又作為福建省唯一的劇碼參加第十四屆中國戲劇節展演;劇本《王蓮蓮拜香》獲第22屆田漢戲劇獎劇本一等獎,2011年再度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

1988年,周祥光辦了停薪留職,去日本自費留學。吃苦耐勞的周祥光,在日本身兼數職、月薪過萬。但兩年後,他終歸割捨不下對閩劇的情緣,毅然回到家鄉,繼續埋頭創作劇本。他覺得,這才是自己該有的生活。

《王茂生進酒》劇照。福州閩劇院 供圖

捧出《王茂生進酒》,質樸情義郎助他奪得曹禺劇本獎

從日本回來後,周祥光潛心創作,將1986年就開始醞釀的《拜石記》反復打磨,直到1992年發表於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的《劇本》,這是一本專業戲劇文學創作月刊,引起國內戲劇界專家的關注。

《拜石記》是一部新編古代戲,講述清河縣令齊小石為官清廉,剛正不阿,利用御賜金鑾殿上的一塊墊腳石懲治貪官污吏的故事。1993年5月,第三屆中國戲劇節首次走出北京,移師福州舉辦。由福州閩劇院一團排演的《拜石記》一舉奪得優秀演出獎、劇本創作獎、導演獎、優秀舞臺設計獎、音樂設計獎與演員獎等。周祥光一炮打響。

《拜石記》劇照。福州閩劇院 供圖

然而,真正令周祥光在閩劇界大放異彩的,是改編自傳統劇碼《紅綾襖》的《王茂生進酒》。

“原劇講述的是千金小姐柳金花與落難公子薛仁貴的傳奇愛情故事,平民百姓王茂生只是配角,跑龍套的小人物,毫不起眼。”周祥光說,在重新改編時,他省略了薛仁貴的豐功偉業,簡化了薛仁貴和柳金花之間的情感曲折,另闢蹊徑,鎖定王茂生為故事核心,濃墨重彩地刻畫底層勞動者的善良質樸,彰顯小人物的不平凡。

《王茂生進酒》劇中大量使用了福州方言中的俗語、俚語、歇後語,體現出了福州特色;在音樂設計上,也採納十番音樂等福州民間民俗音樂,使得劇碼的“蝦油味”特別濃郁。此外,該劇還是福州閩劇裡為數不多的以丑角為主的戲,飾演重情重義的王茂生一角的陳景樺,正是福州閩劇院的著名丑角。

2017年,周祥光前往北京參加《蘇秦還鄉》展演節目後留影。(周祥光 供圖)

劇中的高☆禁☆潮,是一場賣母豬的戲。情節很簡單:薛仁貴投軍,王茂生主動擔負起撫養其家室的重任,大年三十孩子病了,沒錢找大夫,四處借不到錢,怎麼辦?本就窘迫的王茂生想起家裡還有一頭母豬能值點錢,準備賣掉,又怕老婆不同意,因為這是家裡僅存的生意之本,就想偷出來賣了救急,不料被老婆撞上,二人就在豬圈前上演了一幕催人淚下的人與人、人與豬之間的感情戲,最終老婆被王茂生的真情打動,忍痛割愛。

“這齣戲,不管在哪裡演出,演到這一場,台下觀眾都是一片唏噓,為這一對夫妻流下感動的熱淚。”周祥光以此為例,他說,他寫戲從不以劇情曲折離奇取勝,而是以真誠、豐富的情感吸引觀眾。“心中有情,筆下才有情;心中的情深了,筆下的情就淺不了;心中有了真情實感,筆下的情就假不了。只要戲中的情能撥動觀眾的心弦,觀眾就會捧著你。”

2007年,該劇獲福建省第23屆戲劇家會演優秀劇碼獎、優秀劇本獎、導演獎等多項大獎;2008年,獲第二屆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2009年,代表福建省晉京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獻禮進行專場演出。2015年又作為福建省唯一的劇碼參加第十四屆中國戲劇節展演。

在由文化部和財政部聯合主辦的2009年~2010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評選中,《王茂生進酒》從全國百餘部劇碼中脫穎而出,入選30台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資助專案,實現了福州市屬藝術院團在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方面零的突破。

周祥光近照。邱陵 攝

篤信閩劇藝術煥發新生機,呼籲劇作家深入生活還戲於民

近年來,周祥光仍舊筆耕不輟:《玉茶花》省25屆戲劇會演劇本徵文一等獎;《百蝶香柴扇》獲省25屆戲劇會演劇本獎;《一拂先生》獲省26屆戲劇會演劇本徵文一等獎;《申己殊途》獲省26屆戲劇會演劇本獎;《風雨蒼霞人》省第6屆藝術節一等獎……

一輩子與閩劇結緣,周祥光除了自己堅持創作外,還發動全市專業的、業餘的、新的、老的編劇共同創作,尤其注重發現和培育新人,專門為年輕編劇的作品召開劇本研討會。

“一些業界人士認為閩劇會滅亡。”周祥光說,“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許多專家學者就討論過戲曲危機問題,擔心會消亡,現在看來,戲曲仍有其生命力,閩劇也是如此。”

人才的青黃不接,往往是一個行業走向衰亡的徵兆。周祥光對閩劇的樂觀,並非空穴來風。“從這幾年福州市戲劇徵文報送的作品來看,青年編劇的劇本占多數,短期內不會存在年齡斷層的問題。”同時,市藝術學校專門培養閩劇人才,不斷有新鮮血液注入閩劇隊伍。

《王茂生進酒》劇照。黃立新 攝

周祥光認為,戲曲是大眾藝術,首先,一定要深入淺出,雅俗共賞,以情動人,以理服人,情與理都必須直達觀眾的內心深處,觀眾才喜聞樂見,戲曲才有傳承下去的希望。

其次,就要發揮地方劇種的方言優勢。“貽順哥燭蒂”這句來自閩劇的臺詞,如今成為福州人諷刺小氣鬼的方言。周祥光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許多閩劇傳統戲中的人物之所以有經久不衰的光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人物那絕妙的語言,也正是這些純粹的、地道的福州方言賦予了這些人物濃郁的“閩劇特色”,這些人物絕對是福州的“土特產”,他們從骨子裡透著福州味。

“今天市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他們的生活中有著說不盡的喜怒哀樂,如果閩劇的劇作家們能多寫一些他們中的故事,讓劇中的老百姓說上幾句漂亮的、地道的福州方言,也許這些劇碼會顯得格外有特色,格外讓觀眾著迷。”周祥光說。

在談到創作問題時,周祥光說,創作的關鍵在於創字,創就是創新、創造、創意,人云亦云、步人後塵、拾人牙慧,算不得“創”。他寫了50多部戲,基本上堅持做到不重複自己,不重複別人,雖然也有改編或移植,但都能儘量地避開舊套,另闢蹊徑,給觀眾全新的面貌,“一旦落俗、照搬或抄襲便無趣了,還談何‘創’?‘創’很難,可正因為難,才倍顯可貴。”

“我一輩子都在為老百姓寫戲,希望在我們手中,這門古老的藝術形式得以傳承下去。”展望明天,周祥光仍將以滿腔熱血為觀眾奉獻一部又一部精彩紛呈的閩劇,幫助和扶持一批有志於從事閩劇創作的年輕人勇攀藝術高峰。

2010年,周祥光被授予福州市首屆優秀人才稱號。(周祥光 供圖)

【各方評說】

李准(中國文聯榮譽委員、著名文藝評論家、原中國文聯副主席):《王茂生進酒》不寫帝王將相,也沒有才子佳人,講述的只是賣炭人王茂生和賣花線人花嫂夫妻二人濟困扶危、為踐行“有飯齊吃,有難齊幫”的諾言而傾其所有的故事。這是歷史題材戲曲中少見而又純粹的底層敘事,這種獨特的選擇也是對創作者功力的嚴峻挑戰和考驗:沒有宏大敘事也沒有纏綿浪漫,沒有豪華舞美也沒有武打動作,靠什麼來吸引觀眾,靠什麼來發揮戲曲藝術的優勢?顯然,只能靠對生活的發現,靠主創人員的藝術功力,只能靠在平凡中寫出深刻,在底層勞動者的日常生活敘事中提煉出真正的詩情畫意。尤其是第五場為救生病的小丁山要不要賣掉全家剩下的唯一收入來源的老母豬的戲,在人性深度的拷問上更堪稱重錘敲鼓、一波三折,令觀者無不動容。從賣豬這件凡人小事上寫出如此精彩的戲,具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這說明精神發現是何等重要,也展現出藝術家們出色的藝術呈現能力。

季國平(中國戲劇家協會黨組書記):閩劇《王茂生進酒》是一出百姓愛看、專家稱好的優秀劇碼。該劇所取得的成就對於當代戲曲新劇碼創作,也有著重要的啟迪意義。戲曲來源於民間,原本就是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千百年來的戲曲史已經證明,民間性賦予了戲曲藝術頑強的生命力,我以為,它也應該成為當代中國戲曲重新激發生命活力的源泉。質樸鮮活傳神,傳唱百姓心聲,閩劇《王茂生進酒》啟示我們,要繼承和弘揚優秀民族戲曲藝術,就應該立足民間,面向大眾,弘揚傳統,勇於創造,才能切實推動當代戲曲的發展,把還戲於民落到實處。

齊致翔(原中國劇本雜誌社社長兼主編、原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讀周祥光獲曹禺戲劇獎·劇本獎的閩劇劇本《王茂生進酒》,眼前一亮,暖意融融;賞福州閩劇院的演出光碟,迴腸盪氣,大快朵頤。我毫不懷疑,《進酒》所體現的新時期閩劇藝術的新觀念、新視角、新創意,新人文,所堅守的閩劇藝術虛實相生、以形傳神的的戲曲本體,所展現的閩劇藝術寫意、象徵、抒情、簡約、諧謔、變形的劇種特色,所提供的有利於演員進行情境和意境創造的精彩而賦予戲劇行動的語言和心理語言,都得益於他堅持長期為閩劇和演員寫戲的實踐和積累,值得從事編劇的人細細品味和學習。

福建省閩劇院排演的《王蓮蓮拜香》劇照。楊凡 攝

【代表作品】

1993年,劇本《拜石記》獲第三屆中國戲劇節劇本獎;2008年,劇本《王茂生進酒》獲第二屆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次年該劇代表福建參加新中國成立60周年晉京獻禮演出,2010年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2015年又作為福建省唯一的劇碼參加第十四屆中國戲劇節展演;劇本《王蓮蓮拜香》獲第22屆田漢戲劇獎劇本一等獎,2011年再度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