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瀋陽大東區全力建設“中國北方汽車名城”

為助力瀋陽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大東區開展多項專項整治行動,

徹底清除市容頑疾,爭取提前全面達標。大東區供圖

今年,大東區將圍繞打造“中國北方汽車名城”,不斷發展壯大汽車產業。大東區供圖

今年,大東區建成了高標準的新政務服務中心,設置了重點項目綠色通道,方便企業辦事。大東區供圖

“96115”市民服務平臺,及時解決群眾的突發事、瑣碎事、煩心事。大東區供圖

今年,大東區將打造集汽車研發、商貿、旅遊、文化、宜居為一體的汽車產業特色小鎮。大東區供圖

彰顯再展工業宏圖、再創工業輝煌的先鋒風采——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瀋陽市大東區正承載著發展使命,圍繞項目建設、營商環境優化、高品質民生保障和“三城聯創”等中心工作精心謀劃部署,制定未來的“奮鬥戰略圖”。

大東區的優勢在於集聚華晨寶馬、上汽通用北盛、華晨中華、華晨雷諾金杯四大整車廠和150餘家汽車零部件配套企業,汽車產業資源深厚、實力雄厚。未來,大東區將以占地74平方公里的瀋陽汽車城產業為主導,打造以生態宜居為特徵,兼具行政、文化、商業、居住、產業、生態等功能的中國北方汽車名城。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瀋陽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大幹實幹之年。

在全民奮鬥“大幹實幹”的環境中,大東區幹部群眾正以“馬上辦、釘釘子”的精神,秉持“項目為王”的理念,再鼓發展之勁,廣聚發展之力,大幹發展之事,穩步推進汽車城邁向汽車名城。

奮鬥大東之堅持項目為王

打造集汽車研發、商貿、旅遊、文化、

宜居為一體的汽車產業特色小鎮

“把正在幹的項目推進好、把能幹的專案落實好、把想幹的專案梳理好、把項目要素保障好”

2018年,大東區將按照“高的更高、矮的拔高、強的更強、弱的增強”總體發展思路,著力調優結構,不斷增強發展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全區樹立“項目為王”意識,今年全區共有市級重點項目29個,其中工業項目8個,服務業項目21個,總投資414.6億元。

以汽車產業為引領,大東區到2020年,區域汽車產業產值達到2300億元,成為瀋陽市首個3000億產業集群的核心組成部分;到2022年,大東區汽車產業產值達到3000億元,力爭瀋陽汽車城晉升為國家級開發區,基本建成“中國北方汽車名城”。

大東區憑藉東湖的天然優勢,依託汽車產業,規劃建設汽車產業特色小鎮項目,走產城融合之路。汽車小鎮專案總投資不低於300億元,先期規劃3.6平方公里,建設汽車研發創新中心、汽車金融商貿中心、汽車文化旅遊中心、汽車文化運動主題公園、國際化生活區等五大版塊,重點發展以研發設計檢驗檢測、金融商貿和現代物流為主的生產性服務業,以及以文化運動、商業街區、生態宜居為主的生活性服務業。

同時,大東區將堅持把園區專案建設作為重點,不斷強化園區的產業集聚力和區域發展帶動力,將瀋陽汽車城和東中街商業區打造成引領工業和服務業轉型發展的“雙引擎”。

奮鬥大東之優化營商環境

全省首創“七證合一”、“無件受理”

讓群眾進一扇門辦成所有事

“有事不用求人、小事不用遠走、急事不用久等、難事不出大東”

今年,大東區將以大幹實幹之風推動營商環境再上新臺階,通過優良的營商環境吸引重大項目、集聚創新資源,為大東實現轉型創新發展提供有力的環境支撐。

具體來說,大東區將涉及企業審批的服務事項向大廳集中,利用100天時間,建成2.45萬平高標準的新政務服務中心,將275個審批事項納入“最多跑一次”。同時,將涉及群眾所需的服務事項向街道社區集中,明確了185項社區便民服務清單,實現審批服務事項在社區一視窗辦理,讓群眾進一扇門辦成所有事。

針對政務服務不智慧、不高效等問題,大東區還將探索以“一鍵申報”為起點、電子要件存檔為手段、電子印章為安全屏障、證照列印為業務出口的全新網上審批工作模式,堅決防止辦事群眾“跑兩頭”。

同時,實行專案招商、簽約、審批、開工、竣工、運營的全過程和全鏈條服務,切實做到“發現一類問題、出臺一項政策、破解一個瓶頸”。通過積極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值得一提的是,大東區全國首創的“七證合一”,全省首創的公安派出所辦理身份證和出入境證照,全國首創的“無件受理、持件取照、履約踐諾、全程互信”企業登記服務模式,都真正做到了讓群眾一趟腿也不白跑,每次到視窗辦事都有收穫,讓群眾的幸福感在家門口得到了升級。

奮鬥大東之高品質城區建設

近七成財政支出投向民生領域

群眾訴求按期辦結率達100%

“人往基層走,錢往基層花,事在基層辦,問題在基層解決,成果在基層體現”

今年,大東區區財政安排民生支出30.1億元,同比增長29.7%,支出占比達到67.9%。大東區明確,只有讓低收入人群、保障群眾擁有了充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小康城區建設才能說“全面”,才具有真正的價值。

搭建平臺惠民生,開通“96115”市民服務熱線,形成九大民生訴求服務平臺,及時解決群眾的突發事、瑣碎事、煩心事,共受理群眾訴求件13萬件,按期辦結率100%。

打造品牌惠民生,以凝心、舒心、連心、誠心、同心“五心大東”為載體,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準。

服務社區惠民生,走出“歸位、賦權、減負、增效”四法。歸位,選派500名黨員幹部充實到社區一線;賦權和減負,梳理出185項社區服務清單,社區自治職能由72項減少到35項;讓這些成果最終體現在方便群眾、服務群眾的“增效”上。

優化環境惠民生,以“路平、草綠、燈亮、門嚴”為標準,開展向髒亂差宣戰的“春雷行動”,集中實施北洮昌等地區環境整治行動,打造清爽整潔、舒適宜居的城區環境。

大東區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切實將民生工作做在百姓的“家門口”“心坎上”“平常時”,讓群眾、企業的幸福感、獲得感在家門口升級。

奮鬥大東之攻堅三城聯創

改造67條背街小巷治理11處農貿

市場改造提質25個老舊社區

“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解決,一個目標一個目標完成,一個難點一個難點攻克”

為了打贏“三城聯創”的攻堅戰,春節期間,大東區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帶頭大幹實幹,千人加班加點,區委書記曾波、代區長李剛現場指揮調度,重點解決創衛疑難問題,保證創建持續不斷。

隨後,又集中精力把最差、最薄弱的方淩路周邊、北洮昌、朱爾屯、八家子等地區列入首戰之役重點加以突破。其中,方淩路按鐵路沿線拆違、衛生大清掃、綠化美化、沿街立面規範、路長包乾負責等五步驟進行,一個月內達標;朱爾屯按“先修路、拆違建、清雜物、上形象、常掃保”的方式逐步推進。

為助力瀋陽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大東區還計畫完成3600戶的棚戶改造、25個老舊社區的改造提升、67條背街小巷的改造工程,11處農貿市場的綜合治理,基本實現“路平、草綠、燈亮、門嚴”。同時,合力開展櫥窗牌匾、占道經營、靜態交通管理、舊物收購站、“八小行業”等執法管理類的專項整治行動,徹底清除市容頑疾,爭取提前全面達標。

為加強城市環境衛生治理,大東區從3月1日起機械化清掃率講達到90%,同時開展垃圾分類,新增1338個果皮箱。還對區內42座旱廁進行拆除和改建項目、進行綠化補植108條街路行道樹,實施9萬餘平方米裸☆禁☆露地面覆蓋工作,讓城區環境和衛生進一步提升。

遼沈晚報、聊沈用戶端記者 李那 特約通訊員 高旭

力爭瀋陽汽車城晉升為國家級開發區,基本建成“中國北方汽車名城”。

大東區憑藉東湖的天然優勢,依託汽車產業,規劃建設汽車產業特色小鎮項目,走產城融合之路。汽車小鎮專案總投資不低於300億元,先期規劃3.6平方公里,建設汽車研發創新中心、汽車金融商貿中心、汽車文化旅遊中心、汽車文化運動主題公園、國際化生活區等五大版塊,重點發展以研發設計檢驗檢測、金融商貿和現代物流為主的生產性服務業,以及以文化運動、商業街區、生態宜居為主的生活性服務業。

同時,大東區將堅持把園區專案建設作為重點,不斷強化園區的產業集聚力和區域發展帶動力,將瀋陽汽車城和東中街商業區打造成引領工業和服務業轉型發展的“雙引擎”。

奮鬥大東之優化營商環境

全省首創“七證合一”、“無件受理”

讓群眾進一扇門辦成所有事

“有事不用求人、小事不用遠走、急事不用久等、難事不出大東”

今年,大東區將以大幹實幹之風推動營商環境再上新臺階,通過優良的營商環境吸引重大項目、集聚創新資源,為大東實現轉型創新發展提供有力的環境支撐。

具體來說,大東區將涉及企業審批的服務事項向大廳集中,利用100天時間,建成2.45萬平高標準的新政務服務中心,將275個審批事項納入“最多跑一次”。同時,將涉及群眾所需的服務事項向街道社區集中,明確了185項社區便民服務清單,實現審批服務事項在社區一視窗辦理,讓群眾進一扇門辦成所有事。

針對政務服務不智慧、不高效等問題,大東區還將探索以“一鍵申報”為起點、電子要件存檔為手段、電子印章為安全屏障、證照列印為業務出口的全新網上審批工作模式,堅決防止辦事群眾“跑兩頭”。

同時,實行專案招商、簽約、審批、開工、竣工、運營的全過程和全鏈條服務,切實做到“發現一類問題、出臺一項政策、破解一個瓶頸”。通過積極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值得一提的是,大東區全國首創的“七證合一”,全省首創的公安派出所辦理身份證和出入境證照,全國首創的“無件受理、持件取照、履約踐諾、全程互信”企業登記服務模式,都真正做到了讓群眾一趟腿也不白跑,每次到視窗辦事都有收穫,讓群眾的幸福感在家門口得到了升級。

奮鬥大東之高品質城區建設

近七成財政支出投向民生領域

群眾訴求按期辦結率達100%

“人往基層走,錢往基層花,事在基層辦,問題在基層解決,成果在基層體現”

今年,大東區區財政安排民生支出30.1億元,同比增長29.7%,支出占比達到67.9%。大東區明確,只有讓低收入人群、保障群眾擁有了充分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小康城區建設才能說“全面”,才具有真正的價值。

搭建平臺惠民生,開通“96115”市民服務熱線,形成九大民生訴求服務平臺,及時解決群眾的突發事、瑣碎事、煩心事,共受理群眾訴求件13萬件,按期辦結率100%。

打造品牌惠民生,以凝心、舒心、連心、誠心、同心“五心大東”為載體,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準。

服務社區惠民生,走出“歸位、賦權、減負、增效”四法。歸位,選派500名黨員幹部充實到社區一線;賦權和減負,梳理出185項社區服務清單,社區自治職能由72項減少到35項;讓這些成果最終體現在方便群眾、服務群眾的“增效”上。

優化環境惠民生,以“路平、草綠、燈亮、門嚴”為標準,開展向髒亂差宣戰的“春雷行動”,集中實施北洮昌等地區環境整治行動,打造清爽整潔、舒適宜居的城區環境。

大東區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切實將民生工作做在百姓的“家門口”“心坎上”“平常時”,讓群眾、企業的幸福感、獲得感在家門口升級。

奮鬥大東之攻堅三城聯創

改造67條背街小巷治理11處農貿

市場改造提質25個老舊社區

“一個問題一個問題解決,一個目標一個目標完成,一個難點一個難點攻克”

為了打贏“三城聯創”的攻堅戰,春節期間,大東區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帶頭大幹實幹,千人加班加點,區委書記曾波、代區長李剛現場指揮調度,重點解決創衛疑難問題,保證創建持續不斷。

隨後,又集中精力把最差、最薄弱的方淩路周邊、北洮昌、朱爾屯、八家子等地區列入首戰之役重點加以突破。其中,方淩路按鐵路沿線拆違、衛生大清掃、綠化美化、沿街立面規範、路長包乾負責等五步驟進行,一個月內達標;朱爾屯按“先修路、拆違建、清雜物、上形象、常掃保”的方式逐步推進。

為助力瀋陽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大東區還計畫完成3600戶的棚戶改造、25個老舊社區的改造提升、67條背街小巷的改造工程,11處農貿市場的綜合治理,基本實現“路平、草綠、燈亮、門嚴”。同時,合力開展櫥窗牌匾、占道經營、靜態交通管理、舊物收購站、“八小行業”等執法管理類的專項整治行動,徹底清除市容頑疾,爭取提前全面達標。

為加強城市環境衛生治理,大東區從3月1日起機械化清掃率講達到90%,同時開展垃圾分類,新增1338個果皮箱。還對區內42座旱廁進行拆除和改建項目、進行綠化補植108條街路行道樹,實施9萬餘平方米裸☆禁☆露地面覆蓋工作,讓城區環境和衛生進一步提升。

遼沈晚報、聊沈用戶端記者 李那 特約通訊員 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