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搞懂這個行銷理論,你就知道為什麼羅振宇錯了!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扮演著多重角色,如何啟動消費者的相應角色促進銷售呢?

以下一段節選自羅振宇演講

我去逛建材之家看見一個馬桶,賣三萬多。我說你這什麼馬桶啊這麼貴,難道你們的馬桶能做飯嗎?(笑)

他說我這高科技的,叫靜音馬桶。

我說靜音嗎,原來就有了。

他說你講那個叫迴旋水式的,而那個東西衝力不夠,我這個衝力夠還靜音。現場試給我看,還真的是這樣。

我說那也不值三萬。

他說我打聽一下,你跟父母住一起嗎?

我說不是。

他說你是準備給父母買嗎?

我說不是。

他說那我建議你不要買,我們這一款專門賣給家裡有老人的。因為老人夜裡要起夜,沖一下聲音大,把另外一個就吵醒了,神經衰弱睡不著,睜眼到天亮。

所以他說我們這個馬桶賣的是你爹媽後半輩子睡得著,你說三萬值不值?

這是羅振宇在一個沙龍上講的案例,然後羅胖得出一個結論

所以表達已經成為這個時代非常重要的需求,

而不是功能。所以我們會看到各種各樣的產品正在變身,成為表達物,成為媒體。

產品的確是表達物,也可以做媒體。但這個案例運用的並不是什麼產品媒體化的理論,而是角色理論。

角色理論是社會心理學上的重要概念,明確了多重自我——不是精神分裂分析中的“多重人格”,

而是說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扮演著多重角色。

比方說吧

我老婆早上叫我起床

我扮演丈夫的角色

“去,給你兒子刷牙去”

她期望我扮演父親的角色

開車帶兒子去學校,被交警攔下來了

對於交警而言,我扮演司機的角色

到了學校,老師說你兒子最近表現不錯

對於老師,我扮演家長的角色

到了公司,老闆找我開會宣佈任務。

我扮演員工的角色

把老闆的意圖傳達給部門同事。

我扮演領導的角色

去給客戶提案。

我扮演乙方專家的角色

下了班去健身房,教練說你這麼練。

我扮演學員的角色。

接到我媽電話,“你去買個菜再回來”。

我扮演兒子的角色。

去菜市場,面對攤販

我扮演顧客的角色。

…… ……

只要我接觸不同的人,我就要調整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我們每天都在多種角色下變換——而特定的服裝、道具和臺詞,

在引領我們進入不同的角色。

我們僅憑服裝,就能判定角色身份

服裝和道具幫助我們完成角色

而不同角色對應的臺詞也是不同的。比如,我在公司可以跟我路和我缺說:這個漢能的項目是誰跟的?

但我跟倪姐就不會說:這個買菜的項目是誰跟的?我跟倪姐這麼說,倪姐就會抽我(嗯~倪姐是我媽)。我只會跟我媽說:媽,您看是您去買菜還是我去買?

因為扮演的角色不同,臺詞自然就會不同,臺詞串了,角色也就扮演不好。比如有些人在家說話還要擺老闆的譜兒,那就很糟糕。

作為行銷者,需要為消費者提供相關的服裝和道具(當然是賣給他們啦),以幫助他們完成角色。前提是相應的角色要被啟動。一旦角色被啟動,銷售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比如《魔獸》電影上映時,美特斯邦威的紀念T恤賣到脫銷。原因就是80後被啟動了魔獸玩家的狀態,急需相關的服裝和道具來完成自己wower身份的扮演。

為了部落!

那麼,如何啟動消費者的相應角色呢?主要有幾種辦法

1.選擇能啟動角色的情境和媒體

比如你新開發了一款健康的沙拉,去哪做推廣最好?

思考一下,3、2、1

當然是健身房啊,不止人群集中,同時“健身人士”的身份是被啟動的狀態。

如果賣牛油火鍋,去哪賣最好?

思考一下,3、2、1

答案是美食地圖。因為喜歡這個節目的人普遍被啟動了一個狀態,叫做吃貨。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垂直領域的公眾號,雖然流量未必有多大,但“帶貨”能力卻非常強悍。因為看他們帳號的人,普遍被啟動了一種角色。

比如我們打算賣一款刀具,那選擇文怡私房菜就比選擇咪蒙合適10倍,因為關注文怡的人首先是愛好美食的,打開文怡公眾號的那一刻,“吃貨”的狀態就被啟動了;但咪蒙則沒有這個功能——儘管從流量來說咪蒙會更大。

2.用合適的內容啟動角色

攜程當年做過一個H5,大概意思是說

你今年出去旅遊,去了很多城市,拉薩、大理、東京、曼谷啥啥啥,你玩的特別嗨;

當你在外面旅遊時,你也許會忽視,父母一直在朋友圈默默的注視著你,擔心著你。

其實,父母年輕時也有過環遊世界的夢想,畢竟誰不喜歡旅行呢?

用對比的方法,讓消費者產生“內疚”心理,你世界走了一圈,你爸媽原地沒動。

我們總說著要帶爸媽去旅行,有時候,他們拒絕你,只是出於一點點顧慮(怕花錢太多)

看到這兒的時候,消費者已經覺得自己不是人了,因為被啟動了“不肖子”的角色。

然後攜程為你提供道具:趁你的父母還能走得動,趕快帶她們去看看世界。

你知道嗎?其實旅行也可以超便宜,一件衣服的價格便可帶他們無顧慮出發。

點選連結,為父母送上一份承諾:2015,帶父母去旅行。

後面有個跳轉,一個促銷頁面,機票買二送一。

你一下就覺得划算:一千多買個“孝子”當當,值了!(對,還送三張機票呢)然後你就下單了。

其實這個案例複盤一下就能明白,攜程先推出了一個活動:機票買二送一。如果直接就這麼推的話,只能是一個普通的打折促銷,很難引發關注,而且吸引到的都是“佔便宜”的人群。

所以他們把產品包裝了一下,為了表孝心你帶爸媽去旅行,所以給爸媽買機票的話你的機票是送的。

再下來需要啟動消費者“孝子”的角色了,所以先做一個洞察:年輕人普遍出去玩兒的多,家裡的爸媽去玩兒得少。那就通過對比的辦法和文案的渲染,讓孝子的內疚心增大就OK了。

3.用角色衝突啟動角色

從上一個案例裡就能發現——目標客體會面臨角色衝突。比如古時講的“忠孝不能兩全”——想在家做孝子就不能去戰場殺敵為國盡忠,反之亦然;當年阿根廷國家隊的守門員卡洛斯羅阿是虔誠的教徒,他根據基督複臨安息日教會的指引,要在每個週六信守安息日——意味著不能在週六守門。信徒和職業球員的身份產生了衝突,於是,他退役了……

當產生角色衝突時,往往意味著巨大的行銷機會——因為會有內疚和補償的心理。比如前面羅胖子提到的三萬多的馬桶,可能就比較適合“整天忙於工作、忙於應酬,而忽略了家人、忽略了對父母的陪伴”的老闆。

4.用理想自我啟動角色

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沒經歷過也聽說過),某些姑娘會買小一碼的衣服——就是因為行銷人員啟動了她們的理想自我——一個瘦版的自己,她們覺得自己“肯定能減下來”,再穿這件衣服就是女神了……然後她們買回去之後,根本就不會穿,因為從來沒有瘦下來過。

理想自我的正向運用就是皮格馬利翁效應——洛克菲勒、傑克韋爾奇、松下幸之助等大牛貨都是此效應實踐者。

好啦,明白了怎麼“啟動”消費者的角色,再來講幾個需要注意的知識點

1、消費者每時每刻都只能啟動一種狀態。

培訓的時候有小朋友和我抬杠,說我在公司接到我媽的電話,我是不是既扮演員工又扮演女兒?我說你在公司扮演員工,接起電話的一瞬間你就變成女兒了,你不會用公司員工的臺詞跟你媽說話;掛了電話你又從女兒扮回公司員工了。

2、面對同一種產品或服務,啟動的身份不一,評價也不一。

比如你作為單身狗時,會認為情人節的鮮花“根本不值那麼多錢,傻X才會買”;但當你打算在情人節那天跟未來女友表白,你會自願去買一束“根本不值那麼多錢”的玫瑰。原因就是玫瑰花作為重要道具,可以幫助消費者完成自己的角色塑造。

而且,有時啟動的即便是同一種身份,但在不同的“關係框架”下,選擇的態度也會不同(時間不夠了,這個留著以後講吧)

3、本期最重要的一點:消費者所完成的角色,受社會制約,由自身和周圍的人共同完成。換句話說,每個角色的扮演,都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兒,而是一對社會關係;你完成了每個角色,也就完成了你社會關係的總和。

比如前面提到的“孝子”這個角色,就不僅涉及到你和父母的關係,你的妻子、兒女、岳父岳母、親朋好友、周圍鄰居,甚至同學同事、社會大眾,都對你扮演“孝子”這個角色有他們的認知和期待,你在完成這個角色的時候,會受到那麼多的品評和影響,想想還真是有難度……

總結一下,本期談到的重要內容

1、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扮演著多重角色——角色理論和多重自我

2、行銷者為消費者提供相關的服裝和道具,以幫助他們完成角色。

3、確保相應的角色被啟動,銷售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選擇能啟動角色的情境和媒體

用合適的內容啟動角色

用角色衝突啟動角色

用理想自我啟動角色

4、需要注意的知識點

消費者每時每刻都只能啟動一種狀態

啟動的身份不一,評價不一

扮演的角色受社會制約,由自己和周圍的人共同完成

比如,我在公司可以跟我路和我缺說:這個漢能的項目是誰跟的?

但我跟倪姐就不會說:這個買菜的項目是誰跟的?我跟倪姐這麼說,倪姐就會抽我(嗯~倪姐是我媽)。我只會跟我媽說:媽,您看是您去買菜還是我去買?

因為扮演的角色不同,臺詞自然就會不同,臺詞串了,角色也就扮演不好。比如有些人在家說話還要擺老闆的譜兒,那就很糟糕。

作為行銷者,需要為消費者提供相關的服裝和道具(當然是賣給他們啦),以幫助他們完成角色。前提是相應的角色要被啟動。一旦角色被啟動,銷售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比如《魔獸》電影上映時,美特斯邦威的紀念T恤賣到脫銷。原因就是80後被啟動了魔獸玩家的狀態,急需相關的服裝和道具來完成自己wower身份的扮演。

為了部落!

那麼,如何啟動消費者的相應角色呢?主要有幾種辦法

1.選擇能啟動角色的情境和媒體

比如你新開發了一款健康的沙拉,去哪做推廣最好?

思考一下,3、2、1

當然是健身房啊,不止人群集中,同時“健身人士”的身份是被啟動的狀態。

如果賣牛油火鍋,去哪賣最好?

思考一下,3、2、1

答案是美食地圖。因為喜歡這個節目的人普遍被啟動了一個狀態,叫做吃貨。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垂直領域的公眾號,雖然流量未必有多大,但“帶貨”能力卻非常強悍。因為看他們帳號的人,普遍被啟動了一種角色。

比如我們打算賣一款刀具,那選擇文怡私房菜就比選擇咪蒙合適10倍,因為關注文怡的人首先是愛好美食的,打開文怡公眾號的那一刻,“吃貨”的狀態就被啟動了;但咪蒙則沒有這個功能——儘管從流量來說咪蒙會更大。

2.用合適的內容啟動角色

攜程當年做過一個H5,大概意思是說

你今年出去旅遊,去了很多城市,拉薩、大理、東京、曼谷啥啥啥,你玩的特別嗨;

當你在外面旅遊時,你也許會忽視,父母一直在朋友圈默默的注視著你,擔心著你。

其實,父母年輕時也有過環遊世界的夢想,畢竟誰不喜歡旅行呢?

用對比的方法,讓消費者產生“內疚”心理,你世界走了一圈,你爸媽原地沒動。

我們總說著要帶爸媽去旅行,有時候,他們拒絕你,只是出於一點點顧慮(怕花錢太多)

看到這兒的時候,消費者已經覺得自己不是人了,因為被啟動了“不肖子”的角色。

然後攜程為你提供道具:趁你的父母還能走得動,趕快帶她們去看看世界。

你知道嗎?其實旅行也可以超便宜,一件衣服的價格便可帶他們無顧慮出發。

點選連結,為父母送上一份承諾:2015,帶父母去旅行。

後面有個跳轉,一個促銷頁面,機票買二送一。

你一下就覺得划算:一千多買個“孝子”當當,值了!(對,還送三張機票呢)然後你就下單了。

其實這個案例複盤一下就能明白,攜程先推出了一個活動:機票買二送一。如果直接就這麼推的話,只能是一個普通的打折促銷,很難引發關注,而且吸引到的都是“佔便宜”的人群。

所以他們把產品包裝了一下,為了表孝心你帶爸媽去旅行,所以給爸媽買機票的話你的機票是送的。

再下來需要啟動消費者“孝子”的角色了,所以先做一個洞察:年輕人普遍出去玩兒的多,家裡的爸媽去玩兒得少。那就通過對比的辦法和文案的渲染,讓孝子的內疚心增大就OK了。

3.用角色衝突啟動角色

從上一個案例裡就能發現——目標客體會面臨角色衝突。比如古時講的“忠孝不能兩全”——想在家做孝子就不能去戰場殺敵為國盡忠,反之亦然;當年阿根廷國家隊的守門員卡洛斯羅阿是虔誠的教徒,他根據基督複臨安息日教會的指引,要在每個週六信守安息日——意味著不能在週六守門。信徒和職業球員的身份產生了衝突,於是,他退役了……

當產生角色衝突時,往往意味著巨大的行銷機會——因為會有內疚和補償的心理。比如前面羅胖子提到的三萬多的馬桶,可能就比較適合“整天忙於工作、忙於應酬,而忽略了家人、忽略了對父母的陪伴”的老闆。

4.用理想自我啟動角色

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沒經歷過也聽說過),某些姑娘會買小一碼的衣服——就是因為行銷人員啟動了她們的理想自我——一個瘦版的自己,她們覺得自己“肯定能減下來”,再穿這件衣服就是女神了……然後她們買回去之後,根本就不會穿,因為從來沒有瘦下來過。

理想自我的正向運用就是皮格馬利翁效應——洛克菲勒、傑克韋爾奇、松下幸之助等大牛貨都是此效應實踐者。

好啦,明白了怎麼“啟動”消費者的角色,再來講幾個需要注意的知識點

1、消費者每時每刻都只能啟動一種狀態。

培訓的時候有小朋友和我抬杠,說我在公司接到我媽的電話,我是不是既扮演員工又扮演女兒?我說你在公司扮演員工,接起電話的一瞬間你就變成女兒了,你不會用公司員工的臺詞跟你媽說話;掛了電話你又從女兒扮回公司員工了。

2、面對同一種產品或服務,啟動的身份不一,評價也不一。

比如你作為單身狗時,會認為情人節的鮮花“根本不值那麼多錢,傻X才會買”;但當你打算在情人節那天跟未來女友表白,你會自願去買一束“根本不值那麼多錢”的玫瑰。原因就是玫瑰花作為重要道具,可以幫助消費者完成自己的角色塑造。

而且,有時啟動的即便是同一種身份,但在不同的“關係框架”下,選擇的態度也會不同(時間不夠了,這個留著以後講吧)

3、本期最重要的一點:消費者所完成的角色,受社會制約,由自身和周圍的人共同完成。換句話說,每個角色的扮演,都不是自己一個人的事兒,而是一對社會關係;你完成了每個角色,也就完成了你社會關係的總和。

比如前面提到的“孝子”這個角色,就不僅涉及到你和父母的關係,你的妻子、兒女、岳父岳母、親朋好友、周圍鄰居,甚至同學同事、社會大眾,都對你扮演“孝子”這個角色有他們的認知和期待,你在完成這個角色的時候,會受到那麼多的品評和影響,想想還真是有難度……

總結一下,本期談到的重要內容

1、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扮演著多重角色——角色理論和多重自我

2、行銷者為消費者提供相關的服裝和道具,以幫助他們完成角色。

3、確保相應的角色被啟動,銷售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選擇能啟動角色的情境和媒體

用合適的內容啟動角色

用角色衝突啟動角色

用理想自我啟動角色

4、需要注意的知識點

消費者每時每刻都只能啟動一種狀態

啟動的身份不一,評價不一

扮演的角色受社會制約,由自己和周圍的人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