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高曉松張靚穎的痛:關於原生家庭,這是最顛覆你認知的文章

我的人生之所以如此糟糕,都是我父母害的。——心悅君

文 | 盧悅

你媽的話,到底聽還是不聽?

最近有兩個熱點。

《奇葩大會》下架vs張靚穎疑似“離婚”。

看了朋友圈刷屏最多的兩篇文章,我很有話要說。

一篇是《武志紅:聽話,是一場代代相傳的騙局》,

另一篇是《張靚穎被爆離婚:你媽看不上的人,就別嫁了》。

前一篇說的是:《奇葩大會》上,高曉松首次公開提到原生家庭,提及和父親的關係。

他從小沒有問過父親任何一個問題(現場他重複了3遍這句話),在長達20多年出現了很多的問題:討厭別人干預自己、愛較勁等。

直到40歲後,他才慢慢地,真正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

這篇文章的結論是:我們要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

不要聽媽媽的話!要有自己的主見!

後一篇文章說張靚穎“疑似被離婚”:

雖然張靚穎去年在演唱會上“逼婚”馮珂,終於結束了愛情長跑,但今天被爆居無定所,已在酒店住了大半年。

這篇文章的論點是:當年你媽那麼瘋狂攔著你不要和這個渣結婚,現在傻眼了吧。所以,媽媽的話還是要聽。

那麼父母的話,我們聽還是不聽?

高曉松和原生家庭的陰影對抗20年,

張靚穎的人生也和母親糾纏不清。

圖注:張靚穎媽媽的公開信。

於是我們就要回到《奇葩說》裡馬東問武志紅的那句話:原生家庭,真有那麼大的影響嗎?

換句話說,“人生過的不夠好”這個鍋,原生家庭要背嗎?

武志紅說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當然很大,

但他的回答引發了另一個心理專家李松蔚的反對:“原生家庭”是“被製造出來”的問題,是用來諉過他人,回避人生責任的。

只要提到“原生家庭”,就會有這兩派觀點。

一方面,我們能看到,高曉松人生最大的痛就是得不到父親的認可,為此他用了大半生來化解。

而張靚穎,和一個不給她承諾的男人苦苦維持了十多年的感情,全世界都看衰她的情感,只有她在局中,

為什麼她做不到放手?

如果你知道小學一年級她父母離婚,為了父親每個月的100元撫養費,要大老遠騎著單車去低三下四的要,面對父親的臉色,她像是在乞討般被羞辱。15歲的時候她便去酒吧為家裡賺生活費,過度的的早熟就像急著吹起一個氣球,外面看著很大,而裡面卻是空洞的。

她的內心沒有父愛的支持,又被生存的焦慮不斷侵蝕,深層的脆弱和無力必然促使一個人無法保護和尊重自己。

從這個角度上看,似乎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

但另一派會說:你知道安·鄧納姆嗎?

誰?

奧巴馬的母親。

18歲,她生下奧巴馬,第二年,和丈夫分手。她獨自帶著奧巴馬,重返校園。

然後再婚,再離婚,生活窘迫,顛沛流離。

圖注:童年時代的奧巴馬和母親,奧巴馬笑起來像極了母親。

但奧巴馬卻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任黑人總統,他在自傳《來自我父親的夢想》中寫道:

在我的生命中,她(母親)是獨一無二的永恆。

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最仁慈,最高尚的精神。

我身上的所有優點都源于我的母親。

再舉一個例子:

著名鋼琴家郎朗,從小被逼苦練鋼琴,沒有任何遊戲和玩耍時間。9歲跟隨父親到達北京求學,拜訪第一位老師,就遭拒絕。

父親扔給郎朗一瓶安眠藥:要麼你將這些藥吃掉去死,要麼就更刻苦地練鋼琴!

這麼可怕的父親沒有毀了郎朗,嚴厲逼迫他成為鋼琴巨星。

這些例子又讓我們覺得,不是每個人有了不幸的童年都會有不幸的人生吧。

所以,原生家庭是不是一種矯情病?

原生家庭?是不是一種矯情病?

一旦一個問題變成了“辯論”模式,就意味著我們陷入了“盲人摸象”的陷阱:

每個人都掌握真理,但其實只是真理的一部分。

真正的真理,永遠都是辯證的。

我們辯論的,其實是兩個角度。

一個角度是:沉溺

一個角度是:隔離

同樣感覺到失去了父愛,林黛玉的選擇是“冷月葬詩魂”,那哀感頑豔的詩,看著梅花開,流一地眼淚,嘔一大灘血。

這叫做“沉溺”式的應對模式:把痛苦詩意化,減弱痛苦的銳度,沉溺在自我憐惜之中,回避“現實問題”。

而所謂“隔離”式的人,比如薛寶釵的哥哥,浪蕩敗家公子薛蟠,從小也失去父愛,而他的應對方法是遠離這些痛苦,什麼都不想,只顧驕奢淫逸,尋歡作樂就好。

對於這樣的人,面對內心的黑暗是最可怕的。他們發展了超級的回避功能,人生最大要務,就是遠離一切可能的痛苦。

在情感中,想得太多的“林黛玉”往往就會和基本上什麼都不想的“薛蟠”生活在一起。

“林黛玉”們天天都泡在“陰影裡”;而“薛蟠”們天天都要生活在“陽光下”。

學了原生家庭的理論後,“林黛玉”們就試圖跟“薛蟠”們分析:“你小時候因為父母經常吵架,所以你只有把痛苦藏起來,看上去似乎活得很瀟灑,其實這後面有創傷的!”

“薛蟠”們的回答是:狗屁,都是心理學那套歪理邪說給你洗腦,把你都弄魔怔了!

怎樣才是面對“原生家庭”的正確態度?

那麼說到底,什麼才是面對“原生家庭”的正確方法呢?

我的答案是:你說是黑,我要說是白,你若說是白,我就要跟你說是黑。

什麼意思?

如果來訪者來到諮詢室裡,頭一句話就是:

我的人生之所以如此糟糕,都是我父母害的。

對這樣的人,我一定不和他談“原生家庭”,而是要談“人生的責任”。“我們的命運是由我們活在當下決定的。”“我們有自由意志去選擇可以怎麼過。”

如果一個來訪者進來就跟我說:原生家庭?我知道你們諮詢師最喜歡談這個。不要扯那麼多,我就想解決當下的問題!

這樣的人,我一定要慢慢地讓他接觸原生家庭的問題。

為什麼這麼做?

因為我們的人生是分為兩種:“表”VS“裡”。

所謂“表”,就是我們正在過著的人生。

所謂“裡”,就是我們想過,但未能過的人生。

“林黛玉們”的“表”就是那些“詩”;

“薛蟠們”的“表”就是他們的“油膩生活”。

如果我問“林黛玉”,如果你不看書,不寫詩,不哭,會有什麼感覺?

“林黛玉”會說:我會很害怕。

怕什麼?

“林黛玉”會說:害怕被拒絕。

害怕拒絕什麼?

林黛玉:"我覺得這個世界上不會有人愛我,如果我對一個沒有愛的世界提出需要,結果就是被殘酷傷害,所以我會躲到詩的世界裡,通過悲情和浪漫來麻醉自己,讓我不用面對對依戀的渴望。"

如果我問“薛蟠”:"如果你不這麼讓自己像個機器人,人生會怎樣?"

薛蟠會說:"別看我長得糙,我也有一顆玻璃心,也是一個正常人,也需要溫暖和擁抱。"

這就是“林黛玉們”和“薛蟠們”的“裡”。

可以看到,我們的一生就在“表”與“裡”的衝突裡糾結著,衝突著,兩者越極端,衝突越大。

“林黛玉”們通過“假依賴”,否認強大,把自己的強大放在別人身上,總是寄託於他人的愛,才能勉強活下去。

“薛蟠”們,通過“假獨立”,否認弱小,把弱小放在他人身上,不斷打壓別人遠離脆弱。

“林黛玉”們把“原生家庭”妖魔化,而“薛蟠式”們則把“原生家庭的影響”虛無化。

重點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面對“裡”的態度:是不斷的自欺欺人,隔離自己內心的真實,還是拿出勇氣面對內心的黑暗和空洞,認真地療愈和成長?

什麼才是真正面對自己的“裡”?

做一下按摩就知道了。

按摩師會把你身上所有平時不覺察的痛點都找到,按摩的過程是痛苦的,但結果卻是渾身舒坦。

所謂成長就是找到病灶,按摩痛點,最後讓你經絡通暢,身心健康。

我們發現東西方最高深的學問到最後都是靜修和打坐。

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

就是所有的生命力都等著被看見。像向日葵渴望陽光,魚渴望水,人渴望愛一樣。

唯一的真理,就是去遇見那個未知的自己。

把原生家庭當成一面照見自我的鏡子,在鏡中看到真實的自己。

理解共情內在受傷的孩子,理解共情父母有缺陷的愛,理解共情整個家族的能量、情感與艱辛。

從深層讀到家族對我們的祝福,然後脫離出去成為自己。

尊重自我,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 心有助,不孤獨 —— 歡迎

-作者-

盧悅,心之助女性心理平臺聯合創始人,情感諮詢專家,作家。人生總有一段夜路要走,我就是黑暗中握住你的那雙手。著有《愛到絕處便逢生》、《愛情有毒》等作品。

♥ 有話想說就留言 ♥

她的內心沒有父愛的支持,又被生存的焦慮不斷侵蝕,深層的脆弱和無力必然促使一個人無法保護和尊重自己。

從這個角度上看,似乎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

但另一派會說:你知道安·鄧納姆嗎?

誰?

奧巴馬的母親。

18歲,她生下奧巴馬,第二年,和丈夫分手。她獨自帶著奧巴馬,重返校園。

然後再婚,再離婚,生活窘迫,顛沛流離。

圖注:童年時代的奧巴馬和母親,奧巴馬笑起來像極了母親。

但奧巴馬卻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任黑人總統,他在自傳《來自我父親的夢想》中寫道:

在我的生命中,她(母親)是獨一無二的永恆。

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最仁慈,最高尚的精神。

我身上的所有優點都源于我的母親。

再舉一個例子:

著名鋼琴家郎朗,從小被逼苦練鋼琴,沒有任何遊戲和玩耍時間。9歲跟隨父親到達北京求學,拜訪第一位老師,就遭拒絕。

父親扔給郎朗一瓶安眠藥:要麼你將這些藥吃掉去死,要麼就更刻苦地練鋼琴!

這麼可怕的父親沒有毀了郎朗,嚴厲逼迫他成為鋼琴巨星。

這些例子又讓我們覺得,不是每個人有了不幸的童年都會有不幸的人生吧。

所以,原生家庭是不是一種矯情病?

原生家庭?是不是一種矯情病?

一旦一個問題變成了“辯論”模式,就意味著我們陷入了“盲人摸象”的陷阱:

每個人都掌握真理,但其實只是真理的一部分。

真正的真理,永遠都是辯證的。

我們辯論的,其實是兩個角度。

一個角度是:沉溺

一個角度是:隔離

同樣感覺到失去了父愛,林黛玉的選擇是“冷月葬詩魂”,那哀感頑豔的詩,看著梅花開,流一地眼淚,嘔一大灘血。

這叫做“沉溺”式的應對模式:把痛苦詩意化,減弱痛苦的銳度,沉溺在自我憐惜之中,回避“現實問題”。

而所謂“隔離”式的人,比如薛寶釵的哥哥,浪蕩敗家公子薛蟠,從小也失去父愛,而他的應對方法是遠離這些痛苦,什麼都不想,只顧驕奢淫逸,尋歡作樂就好。

對於這樣的人,面對內心的黑暗是最可怕的。他們發展了超級的回避功能,人生最大要務,就是遠離一切可能的痛苦。

在情感中,想得太多的“林黛玉”往往就會和基本上什麼都不想的“薛蟠”生活在一起。

“林黛玉”們天天都泡在“陰影裡”;而“薛蟠”們天天都要生活在“陽光下”。

學了原生家庭的理論後,“林黛玉”們就試圖跟“薛蟠”們分析:“你小時候因為父母經常吵架,所以你只有把痛苦藏起來,看上去似乎活得很瀟灑,其實這後面有創傷的!”

“薛蟠”們的回答是:狗屁,都是心理學那套歪理邪說給你洗腦,把你都弄魔怔了!

怎樣才是面對“原生家庭”的正確態度?

那麼說到底,什麼才是面對“原生家庭”的正確方法呢?

我的答案是:你說是黑,我要說是白,你若說是白,我就要跟你說是黑。

什麼意思?

如果來訪者來到諮詢室裡,頭一句話就是:

我的人生之所以如此糟糕,都是我父母害的。

對這樣的人,我一定不和他談“原生家庭”,而是要談“人生的責任”。“我們的命運是由我們活在當下決定的。”“我們有自由意志去選擇可以怎麼過。”

如果一個來訪者進來就跟我說:原生家庭?我知道你們諮詢師最喜歡談這個。不要扯那麼多,我就想解決當下的問題!

這樣的人,我一定要慢慢地讓他接觸原生家庭的問題。

為什麼這麼做?

因為我們的人生是分為兩種:“表”VS“裡”。

所謂“表”,就是我們正在過著的人生。

所謂“裡”,就是我們想過,但未能過的人生。

“林黛玉們”的“表”就是那些“詩”;

“薛蟠們”的“表”就是他們的“油膩生活”。

如果我問“林黛玉”,如果你不看書,不寫詩,不哭,會有什麼感覺?

“林黛玉”會說:我會很害怕。

怕什麼?

“林黛玉”會說:害怕被拒絕。

害怕拒絕什麼?

林黛玉:"我覺得這個世界上不會有人愛我,如果我對一個沒有愛的世界提出需要,結果就是被殘酷傷害,所以我會躲到詩的世界裡,通過悲情和浪漫來麻醉自己,讓我不用面對對依戀的渴望。"

如果我問“薛蟠”:"如果你不這麼讓自己像個機器人,人生會怎樣?"

薛蟠會說:"別看我長得糙,我也有一顆玻璃心,也是一個正常人,也需要溫暖和擁抱。"

這就是“林黛玉們”和“薛蟠們”的“裡”。

可以看到,我們的一生就在“表”與“裡”的衝突裡糾結著,衝突著,兩者越極端,衝突越大。

“林黛玉”們通過“假依賴”,否認強大,把自己的強大放在別人身上,總是寄託於他人的愛,才能勉強活下去。

“薛蟠”們,通過“假獨立”,否認弱小,把弱小放在他人身上,不斷打壓別人遠離脆弱。

“林黛玉”們把“原生家庭”妖魔化,而“薛蟠式”們則把“原生家庭的影響”虛無化。

重點不是原生家庭,而是你面對“裡”的態度:是不斷的自欺欺人,隔離自己內心的真實,還是拿出勇氣面對內心的黑暗和空洞,認真地療愈和成長?

什麼才是真正面對自己的“裡”?

做一下按摩就知道了。

按摩師會把你身上所有平時不覺察的痛點都找到,按摩的過程是痛苦的,但結果卻是渾身舒坦。

所謂成長就是找到病灶,按摩痛點,最後讓你經絡通暢,身心健康。

我們發現東西方最高深的學問到最後都是靜修和打坐。

這樣做的意義是什麼?

就是所有的生命力都等著被看見。像向日葵渴望陽光,魚渴望水,人渴望愛一樣。

唯一的真理,就是去遇見那個未知的自己。

把原生家庭當成一面照見自我的鏡子,在鏡中看到真實的自己。

理解共情內在受傷的孩子,理解共情父母有缺陷的愛,理解共情整個家族的能量、情感與艱辛。

從深層讀到家族對我們的祝福,然後脫離出去成為自己。

尊重自我,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 心有助,不孤獨 —— 歡迎

-作者-

盧悅,心之助女性心理平臺聯合創始人,情感諮詢專家,作家。人生總有一段夜路要走,我就是黑暗中握住你的那雙手。著有《愛到絕處便逢生》、《愛情有毒》等作品。

♥ 有話想說就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