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古代的十大雄關

《孫子兵法》有雲“夫地形者,兵之助也”,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險關要隘等地理因素在戰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險關要隘成了眾多兵家的必爭要地,於是就出現了著名的十大雄關。

1.嘉峪關

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因地勢險要、巍峨宏偉,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嘉峪關始建於1372年,全長約60公里,形成五裡一燧,十裡一墩,三十裡一堡,百里一城的防禦體系。現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有懸壁長城、嘉峪關關城、長城第一墩、黑山石刻、木蘭城等自然和人文景觀。

2.潼關

始建于東漢(196年),北臨黃河,南踞山腰,是關中的東大門,這裡地勢高亢、崖絕穀深,扼控要衝,束禁東西通衢,勢成“關門扼九州,飛鳥不能逾”,故有“潼關固則全秦固”之說。後來為了修建三門峽水庫,把整個潼關城拆了,圖為現在複建的潼關城東門,力圖再現當年“虎踞雄關”的氣勢。

3.劍門關

三國時諸葛亮在此壘石為關,稱劍閣或劍閣關,唐以後多稱劍門關;李白在《蜀道難》中寫道“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使其名揚海內外。劍門關自然風光旖旎,有七十二峰、小劍山、翠屏峰、石筍峰等景點,且集蜀道文化、三國文化等於一體,留存有許多人文遺址景觀。

4.平型關

修建于1511年明朝,是內長城的一個關口,城周長1公里餘,今殘高6米;呈正方型,南北東各置一門,門額鐫刻“平型嶺”三個大字。這裡又因後來發生了舉世聞名的平型關戰役而聞名,成為我國抗日戰爭第一個大勝仗的遺址,是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具有歷史意義的軍事博物館。

5.山海關

俗話說,山聚仙乃奇,海藏龍而神,關踞險為雄,山海關是唯一一個以山、海、關合併命名的地方。2000多年前,秦始皇在這裡設下國門;600多年前,一代名將徐達在這裡築長城、建關隘,有著“兩京鎖鑰無雙地”之稱的山海關從此名揚天下。

6.雁門關

戰國中後期趙國君主趙武靈王建立了雁門,後來,李牧奉命常駐雁門,防備匈奴;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雁門關以“險”著稱,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雁門關有東、西二門,皆以巨磚疊砌,過雁穿雲,氣度軒昂北門未建樓頂,門額嵌鑲一方石匾,書曰“雁門關”三個大字。

7.娘子關

原名葦澤關,因唐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於此,平陽公主的部隊當時人稱“娘子軍”,故得今名。娘子關有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建有關門兩座,東門為一般磚券城門,額題“直隸娘子關”。另有承天寨、老君洞、妒女祠、烽火臺、點將台、洗臉盆、避暑樓等十多處。

8.居庸關

是京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形勢險要,東連盧龍,西屬太行山,實天下之險。居庸關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居庸關"。現存的關城是朱元璋派遣大將軍徐達督建的。居庸關中有長達18公里的溪穀,俗稱"關溝";這裡清流縈繞,翠峰重疊,有"居庸疊翠"之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

9.函谷關

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地勢天險。我國著名的古代思想家老子曾於此著述五千言《道德經》,千百年來,眾多海內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這裡朝聖祭祖。有關樓、雞鳴台、函關古道、道聖宮、太初宮、藏經樓等景點。

10.武勝關

歷史上的九大名關之一,武勝關關口在信陽雞公山,被稱為是“青分豫楚、氣壓嵩衡,襟扼三江”的風水寶地,中國南北地理的中點。所以武勝關是北望中原,南眺江漢的兵家必爭之地。

7.娘子關

原名葦澤關,因唐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於此,平陽公主的部隊當時人稱“娘子軍”,故得今名。娘子關有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建有關門兩座,東門為一般磚券城門,額題“直隸娘子關”。另有承天寨、老君洞、妒女祠、烽火臺、點將台、洗臉盆、避暑樓等十多處。

8.居庸關

是京北長城沿線上的著名古關城,形勢險要,東連盧龍,西屬太行山,實天下之險。居庸關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居庸關"。現存的關城是朱元璋派遣大將軍徐達督建的。居庸關中有長達18公里的溪穀,俗稱"關溝";這裡清流縈繞,翠峰重疊,有"居庸疊翠"之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

9.函谷關

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地勢天險。我國著名的古代思想家老子曾於此著述五千言《道德經》,千百年來,眾多海內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這裡朝聖祭祖。有關樓、雞鳴台、函關古道、道聖宮、太初宮、藏經樓等景點。

10.武勝關

歷史上的九大名關之一,武勝關關口在信陽雞公山,被稱為是“青分豫楚、氣壓嵩衡,襟扼三江”的風水寶地,中國南北地理的中點。所以武勝關是北望中原,南眺江漢的兵家必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