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民生工作民意立項”專案完成132個 住房改善社區養老齊落實

為進一步提高社會共建共治共用水準,去年年初,西城區委區政府提出建立覆蓋全區的民生工作民意立項制度。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民生工作民意立項”專案共計完成132個,涉及住房條件改善、公共設施、社區管理等領域,

居民的參與度、獲得感大大提高,民意立項機制成為各部門、各街道基本的工作方式,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發生了全面轉型。其中,德勝街道建立的新北社區便民菜店、養老驛站和德勝嬰幼兒早教中心基本上滿足了屬地居民吃菜、為老服務、早教的需求。

便民菜店 蔬菜每日更新獲居民點贊

王先生告訴記者,沒有便民菜店的時候,他和老伴幾乎每天都要步行到一公里外的物美超市:“如果不在超市買菜,我們就得去北四環那邊的菜市場,要倒兩趟車,好幾站地,更不方便。”

去年5月,街道民意立項的“頭炮”打響了,在新北大街西北角,黑底白字的“福臨生鮮”招牌格外顯眼。走進70多平方米的菜店,

記者看到架子上擺滿了番茄、茄子、土豆、蘋果等幾十樣果蔬。不到15分鐘,店裡來往的顧客就超過20人:“我們一年多一直堅持為百姓提供新鮮蔬菜。”負責人何經理對記者說。

算上何經理在內,店裡一共有6位元服務人員,從菜店掛牌伊始,他們每天早上7點半準時開門,晚上9點多甚至10點才下班。儘管空間有限,但菜店分區齊全,分別有蔬菜區、水果區、肉類分割區和副食品區,

各種蔬菜水果飲料不下六七十種。何經理說,這裡的菜和水果都是每天早上從新發地採購的,直接拉到菜店,“像黃豆芽一類容易腐敗的產品,儘管有保鮮膜和冷櫃,也堅持一天一換。”不久前,運營商福林大地在居民議事會上再次拿到了菜店的運營權,意味著小菜店將繼續陪伴新北社區的居民們:“一年多了,他們的付出我們都看在眼裡,能吃上新鮮菜,我們打心眼裡高興。
”居民宋女士坦言。

養老驛站 97歲老人在這裡找到“新家”

“都有一顆紅亮的心。”一曲唱罷,新北養老驛站裡響起掌聲。唱著《紅燈記》,穿一身紅色唐裝的老先生叫周寶林,今年97歲了:“我在這找到了家的感覺,他們對我特別好,幫我洗腳,洗澡,有的時候衣服髒了,也不嫌臭,親兒子親閨女也就這樣。”

周寶林就住在新北社區,由於年齡大,行動不便,養老問題一直是子女的心病。護理員王紅梅說,

自從去年11月1日養老驛站正式開業以來,周寶林老人就成了這裡的常客:“有的時候老先生白天來,晚上子女接走,有的時候就住這。”

記者看到,養老驛站內分為照料室、康復區、活動室、餐廳、淋浴室和衛生間:“這裡總面積386平方米,是去年疏解騰退出的空間,因為德勝地區老年人比例在25%左右,經過居民投票,決定設立養老驛站。”德勝街道社區服務中心主任厲敏表示,目前養老驛站涵蓋日間照料、助殘服務、心理慰藉等六項功能:“驛站從開業以來,日間照料人次超過100位,像周老先生這樣短期託管的也超過60位,同時解決了50多位老年人的吃飯問題。”

午休時間,王紅梅和同事們把周寶林推到了活動區,跟隨著音樂,老人在王紅梅的口令下握拳,扭動手腕,做起了“廣播體操”,這時從對面走來的米聖虹和老伴熱情的和周寶林打招呼。“能和同齡人交流,多好啊,在家只能我們老兩口大眼瞪小眼。”米聖虹說。

原來,米聖虹和老伴家住朝陽區二裡溝,由於兒女平時不在身邊,兩位老人的活動空間和交流物件都十分有限。“我們從家過來要一個多小時,有的時候也住在這裡,這裡老人多,大夥在一起熱鬧,有共同語言,我們在這個集體裡特別有存在感。”

厲敏表示,只要是老年人,經過驛站審核後就可以來此活動,並不局限于本社區。每一位老人“入駐”前,驛站會先給他們體檢,建立檔案和照顧日誌:“老人每天的情況會發到子女的手機上。便於老人回家後有針對性照顧。”

下一步,德勝街道持續加大養老服務供給,根據地區養老服務網點佈局,已建成的新北養老驛站、馬甸養老驛站、裕中西裡養老驛站、雙旗杆養老驛站將按照養老驛站六大基礎功能進行為老服務,黃寺24號院養老照料中心預計2018年下半年正式投入運營。大街西養老驛站和六鋪炕養老驛站也正在建設中:“等到這些工程都完成後,德勝地區將形成6個養老驛站加2個養老照料中心的格局,覆蓋德外大街的南部、中部和北部,基本解決屬地養老照料問題。”厲敏說。

早教中心 免費讓孩子更專業的“玩”

就在距離養老驛站幾十米遠的地方,德勝嬰幼兒早教中心內,八九個小朋友正和家長、老師們一起做遊戲。他們有的拿著積木在搭房子,有的則跟著非洲鼓的節拍起舞,被老師點到名字的姑娘“小紅果”兩手時而併攏,時而張開,比劃出各種動物形狀:“這種遊戲對孩子的協調性和頭腦發育特別好,都是這裡的專業老師們教的,家長都跟著學。”“小紅果”的爸爸李先生一邊用手機拍攝,一邊沖女兒伸出大拇指:“我們從一歲多就跟著早教中心上課了,現在三歲,學的很系統,這裡的老師針對每個階段的孩子都有課程設計,比家長自己在家帶效果好得多。”

早教中心負責人費准告訴記者,最初的早教中心在德勝裡,面積只有20多平方米,4月初剛剛搬到現在這個200多平方米的新址,很多孩子就跟了過來。“7個月的孩子能幹什麼,我們是真不知道,來了這才發現,可以一邊帶著孩子做手指遊戲,一邊讓她聽一些音樂。您看我們家閨女,現在兩歲半,能講故事,跟人溝通也特別流暢。”這位媽媽口中的小女孩叫汐汐,來早教中心前汐汐特別內向,短短一年她已經成了一位善於表現的小姑娘。每次上課,老師們會引導孩子與同齡人分享玩具,下課後則會逐一和孩子們擁抱:“我們用潛移默化的手段讓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學習,學會關心別人,和別人分享,並且遵守公共空間的秩序,同時也會顧及每一個人的感受,給他們擁抱和鼓勵。”茜茜老師說。

目前,德勝嬰幼兒早教中心已經運行兩年多,擁有專業幼師7人,經常來此活動的孩子超過20個:“中心針對7到48個月的孩子設計了7個階段的課程,不僅解決了低齡兒童去哪玩,怎麼玩的問題,還為德勝地區的家長們搭建了交流平臺,大家可以在這裡交流經驗,學習科學育兒方法。”費准表示,早教中心是完全免費的,德勝地區居民只需到所在社區開具聯繫單,進行資訊錄入,之後通過公眾號網上約課就可以帶著孩子一起來專業的“玩”了。

日間照料人次超過100位,像周老先生這樣短期託管的也超過60位,同時解決了50多位老年人的吃飯問題。”

午休時間,王紅梅和同事們把周寶林推到了活動區,跟隨著音樂,老人在王紅梅的口令下握拳,扭動手腕,做起了“廣播體操”,這時從對面走來的米聖虹和老伴熱情的和周寶林打招呼。“能和同齡人交流,多好啊,在家只能我們老兩口大眼瞪小眼。”米聖虹說。

原來,米聖虹和老伴家住朝陽區二裡溝,由於兒女平時不在身邊,兩位老人的活動空間和交流物件都十分有限。“我們從家過來要一個多小時,有的時候也住在這裡,這裡老人多,大夥在一起熱鬧,有共同語言,我們在這個集體裡特別有存在感。”

厲敏表示,只要是老年人,經過驛站審核後就可以來此活動,並不局限于本社區。每一位老人“入駐”前,驛站會先給他們體檢,建立檔案和照顧日誌:“老人每天的情況會發到子女的手機上。便於老人回家後有針對性照顧。”

下一步,德勝街道持續加大養老服務供給,根據地區養老服務網點佈局,已建成的新北養老驛站、馬甸養老驛站、裕中西裡養老驛站、雙旗杆養老驛站將按照養老驛站六大基礎功能進行為老服務,黃寺24號院養老照料中心預計2018年下半年正式投入運營。大街西養老驛站和六鋪炕養老驛站也正在建設中:“等到這些工程都完成後,德勝地區將形成6個養老驛站加2個養老照料中心的格局,覆蓋德外大街的南部、中部和北部,基本解決屬地養老照料問題。”厲敏說。

早教中心 免費讓孩子更專業的“玩”

就在距離養老驛站幾十米遠的地方,德勝嬰幼兒早教中心內,八九個小朋友正和家長、老師們一起做遊戲。他們有的拿著積木在搭房子,有的則跟著非洲鼓的節拍起舞,被老師點到名字的姑娘“小紅果”兩手時而併攏,時而張開,比劃出各種動物形狀:“這種遊戲對孩子的協調性和頭腦發育特別好,都是這裡的專業老師們教的,家長都跟著學。”“小紅果”的爸爸李先生一邊用手機拍攝,一邊沖女兒伸出大拇指:“我們從一歲多就跟著早教中心上課了,現在三歲,學的很系統,這裡的老師針對每個階段的孩子都有課程設計,比家長自己在家帶效果好得多。”

早教中心負責人費准告訴記者,最初的早教中心在德勝裡,面積只有20多平方米,4月初剛剛搬到現在這個200多平方米的新址,很多孩子就跟了過來。“7個月的孩子能幹什麼,我們是真不知道,來了這才發現,可以一邊帶著孩子做手指遊戲,一邊讓她聽一些音樂。您看我們家閨女,現在兩歲半,能講故事,跟人溝通也特別流暢。”這位媽媽口中的小女孩叫汐汐,來早教中心前汐汐特別內向,短短一年她已經成了一位善於表現的小姑娘。每次上課,老師們會引導孩子與同齡人分享玩具,下課後則會逐一和孩子們擁抱:“我們用潛移默化的手段讓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學習,學會關心別人,和別人分享,並且遵守公共空間的秩序,同時也會顧及每一個人的感受,給他們擁抱和鼓勵。”茜茜老師說。

目前,德勝嬰幼兒早教中心已經運行兩年多,擁有專業幼師7人,經常來此活動的孩子超過20個:“中心針對7到48個月的孩子設計了7個階段的課程,不僅解決了低齡兒童去哪玩,怎麼玩的問題,還為德勝地區的家長們搭建了交流平臺,大家可以在這裡交流經驗,學習科學育兒方法。”費准表示,早教中心是完全免費的,德勝地區居民只需到所在社區開具聯繫單,進行資訊錄入,之後通過公眾號網上約課就可以帶著孩子一起來專業的“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