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幼升小選拔現“神童簡歷”:懂核反應爐 學過微積分

新華社長沙4月21日電 一場8000人只能錄取60人的幼升小選拔,引來了一批“懂得核反應爐”“學微積分”的優秀的幼稚園“牛娃簡歷”,這些被戲謔“超過愛因斯坦”的神童,近幾天正在朋友圈刷屏。

由於家長急於為孩子順利升學積累優勢,“搶跑學習”“超前教育”在學齡前兒童中已經非常普遍。但專家指出,“超前教育”造成孩子“領跑”只是暫時的假像,將超前于孩子發展過程的知識技能強加于還沒有完全做好能力上準備的孩子,可能會帶來“揠苗助長”,上演現代版“傷仲永”的嚴重後果。

幼升小“牛娃”頻現引發集體“吐槽”

近日,一篇題為《幼升小的牛娃怕不是愛因斯坦轉世》的文章在朋友圈中廣為流傳。

文章中提到某名校幼升小報名人數8000多人,經過網選、機考、面試三輪,最終只錄取60人,競爭激烈程度令人咋舌。名校光環之下,不少家長精心撰寫了“牛娃簡歷”,希望為孩子爭得一張“入場券”。

文中發佈的一些“幼兒簡歷”截圖顯示,這些以孩子口吻寫出的“自我介紹”,成了父母們的“寫作比拼”。

“繼承了復旦碩士老媽的語言能力,三個半月我開口說話,一歲熟練表達意願,

旅途中還會主動和美國的遊客用英語聊美杜莎和居裡……”

“擁有清華博士老爸強大的數學基因,中班時就能進行百以內的混合運算,也知道小數、分數和負數……”

“托班的時候就學會了時間管理,懂得核反應爐、堿基配對以及RNA轉錄,和爸爸一起聽微積分學會了函數和極限,平時喜歡的遊戲是程式設計,會用Swift語言編寫代碼……”

簡歷中頻頻出現“高學歷”父母、超前能力、甚至一些專有學術名詞,

讓不少線民直呼“大開眼界”,更引發網友們的“吐槽”:“別人家的娃從沒讓我失望過”“三個半月就開口說話,違反了人類發展規律”“幼稚園就會這麼多,還讀什麼小學?老師都沒你懂得多”……

“‘牛娃簡歷’是否有誇大嫌疑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不難看出,‘牛娃’的背後是一群焦慮的父母,一群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想“搶跑”的家長。”湖南師範大學教授丁加勇說。

幼稚園“搶跑學習”“超前教育”現象普遍

曾戀是一位孩子的家長,最近孩子準備升小學的事情讓她極為焦慮。“帶小孩去心儀學校參觀,聽說120個招生名額4800個人搶。要想通過初試環節,就要把小孩的特長、參加過的活動、證書及獎勵一個個擺出來‘競爭’。”

“幼稚園裡教的東西太少了,小班只讓孩子學從1數到5,這樣怎麼去和別人競爭?”長沙市一位元幼兒家長姜女士告訴記者,從幼稚園小班開始,

她就給孩子報了各種補習班,英語、鋼琴、圍棋、機器人,高學歷的父母雙方還在家輔導孩子拼音、數學、唐詩、文言文。

有家長告訴記者,網上流傳的一份“普娃”“牛娃”“超級牛娃”的“能力表格”,已成為不少家長讓孩子學習的參照表。記者看到,其中普娃“識字量700,背誦100字的故事,會20以內加減法,英語能簡單的閱讀”,而“超級牛娃”則需要“識字量1500,背誦300字故事,拼音熟練,會乘除法,用英語熟練交流”。這些讓幼稚園兒童就要掌握的知識,已經遠遠“超綱”了,部分兒童竟然學到了小學高年級、中學內容。

許多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能進入“名校”,紛紛將孩子送入培訓班“惡補”。 新華社發 蔣躍新 作

“別人都在學,我們可不能落後。”姜女士告訴記者:“在此之外,還要為孩子打造一些不一樣的特長。孩子的父親在高校搞科研,我們經常帶孩子去實驗室讓他瞭解實驗的原理,培養他的科研能力。”

“我們也知道孩子太小、壓力太大,但是為了孩子的未來,家長只能順應規則,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曾戀說。

“現在不少小學確實存在‘課堂不學課後學’的怪圈。很多知識孩子已經學會了,他們對課堂毫無興趣,但考試起來分數高,家長還對此洋洋得意,課餘後繼續把孩子送到培訓班去‘超前教育’。”長沙市一位元小學老師告訴記者。

“孩子在上小學之前的亮眼成績,都是課外培訓而來,這需要家長大量時間和金錢做支撐。父母如果沒有厚實的知識能力、殷實的經濟基礎,在這麼殘酷的競爭中敲門磚都沒有。”一位家長頗為無奈地說。

是“領跑教育”還是“揠苗助長”?

“很多家長喜歡用超前教育讓孩子達到看上去‘比其他孩子更聰明’的狀態。”丁加勇說,“在本該無憂無慮的年紀被灌輸各類帶著功利性的知識,這種‘揠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並不適合,也不符合孩子的發展規律。”

丁加勇指出,已有科學家通過實驗論證,家長“搶跑”讓孩子早于同齡人掌握更多技能,但其實早期教育的“領跑”優勢並不會一直保持下去。這些兒童上小學四年級後,就會逐漸喪失這種優勢,而接受父母循序漸進教育的孩子通常都趕了上來。

不少受訪專家指出,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漸漸地開始支配他們的學習效果。超前教育的兒童在早年所體現出來的智商優勢並非他們真實能力的體現,而是建立在他們比其他孩子學習了更多知識的基礎上。

儲朝暉指出,教育部一直明令禁止幼稚園教拼音等內容,堅決防止和糾正“小學化”傾向,是因為很多知識在孩子成長到一定年紀時再學本是輕而易舉的事,而如果刻意超前學習,會讓孩子將寶貴的時間浪費在死板的機械記憶上,從而錯失了個性發展和品質培養的機會。

“孩子年紀小,理解能力、專注度有限,如果超負荷安排學習計畫,孩子就會產生逆反、排斥心理,不僅學不好,還會產生厭學情緒,結果會適得其反。”儲朝暉說,即使貌似孩子學會了,也容易造成一些知識掌握浮於表面、不求甚解,這樣的學習習慣也不利於孩子以後的發展。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家長不要過於急功近利,要考慮孩子的興趣愛好,讓孩子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玩自己喜歡的東西,這些對考試不一定有用,但對他未來的發展一定有用。”儲朝暉說。

這些讓幼稚園兒童就要掌握的知識,已經遠遠“超綱”了,部分兒童竟然學到了小學高年級、中學內容。

許多家長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不能進入“名校”,紛紛將孩子送入培訓班“惡補”。 新華社發 蔣躍新 作

“別人都在學,我們可不能落後。”姜女士告訴記者:“在此之外,還要為孩子打造一些不一樣的特長。孩子的父親在高校搞科研,我們經常帶孩子去實驗室讓他瞭解實驗的原理,培養他的科研能力。”

“我們也知道孩子太小、壓力太大,但是為了孩子的未來,家長只能順應規則,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曾戀說。

“現在不少小學確實存在‘課堂不學課後學’的怪圈。很多知識孩子已經學會了,他們對課堂毫無興趣,但考試起來分數高,家長還對此洋洋得意,課餘後繼續把孩子送到培訓班去‘超前教育’。”長沙市一位元小學老師告訴記者。

“孩子在上小學之前的亮眼成績,都是課外培訓而來,這需要家長大量時間和金錢做支撐。父母如果沒有厚實的知識能力、殷實的經濟基礎,在這麼殘酷的競爭中敲門磚都沒有。”一位家長頗為無奈地說。

是“領跑教育”還是“揠苗助長”?

“很多家長喜歡用超前教育讓孩子達到看上去‘比其他孩子更聰明’的狀態。”丁加勇說,“在本該無憂無慮的年紀被灌輸各類帶著功利性的知識,這種‘揠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並不適合,也不符合孩子的發展規律。”

丁加勇指出,已有科學家通過實驗論證,家長“搶跑”讓孩子早于同齡人掌握更多技能,但其實早期教育的“領跑”優勢並不會一直保持下去。這些兒童上小學四年級後,就會逐漸喪失這種優勢,而接受父母循序漸進教育的孩子通常都趕了上來。

不少受訪專家指出,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漸漸地開始支配他們的學習效果。超前教育的兒童在早年所體現出來的智商優勢並非他們真實能力的體現,而是建立在他們比其他孩子學習了更多知識的基礎上。

儲朝暉指出,教育部一直明令禁止幼稚園教拼音等內容,堅決防止和糾正“小學化”傾向,是因為很多知識在孩子成長到一定年紀時再學本是輕而易舉的事,而如果刻意超前學習,會讓孩子將寶貴的時間浪費在死板的機械記憶上,從而錯失了個性發展和品質培養的機會。

“孩子年紀小,理解能力、專注度有限,如果超負荷安排學習計畫,孩子就會產生逆反、排斥心理,不僅學不好,還會產生厭學情緒,結果會適得其反。”儲朝暉說,即使貌似孩子學會了,也容易造成一些知識掌握浮於表面、不求甚解,這樣的學習習慣也不利於孩子以後的發展。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家長不要過於急功近利,要考慮孩子的興趣愛好,讓孩子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玩自己喜歡的東西,這些對考試不一定有用,但對他未來的發展一定有用。”儲朝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