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阿裡巴巴收購中天微能改變什麼?看看最全的理性分析

最近阿裡巴巴收購中天微讓大家看到了國產晶片的希望,而阿裡巴巴在晶片上的佈局在本次中興事件發生前就開始了。我國一些有遠見的大企業,無不在進行晶片上的佈局。

只是有的因為貼近消費者所以為人所知,比如華為的麒麟。還有很多因為是面向企業用戶的,所以民眾並不知曉。

有很多人總覺得晶片設計現在都不夠高端了,一定要晶片生產設備才夠高端才夠“核心”,進而覺得中天微、麒麟、龍芯都不行,沒有晶片生產設備就啥都是空的。如果類比於抗戰,這就是失敗論。速勝論固然不可取,失敗論同樣不可取。爭奪產業領域技術制高點的過程,

不是一蹴而就,不是說還沒爬最後一個山坡就等於沒爬。路要一步一步走,飯要一口一口吃。

有了本土汽車總裝廠,才會有本土一級零部件供應商,然後才會培育出本土二級供應商。在工業領域,常常必須是先有需求,再有供給。如果沒有本土汽車總裝廠,

本土一級零部件供應商(如果存在)就得把東西造出來,然後越洋過海賣給外國的總裝廠,而且我們還是後發者,沒有技術優勢。這怎麼競爭得過外國的一級零部件供應商呢?那樣的話,本土的一級零部件供應商豈不是只有倒閉一條路?

晶片的需求在哪裡?在機電產業,在通訊產業,在互聯網產業。這些強大了以後,才會產生強烈的需求,刺激本土晶片設計商的崛起。

本土晶片設計商有更好的供貨穩定性,自然有可能能拿到訂單(尤其是出了本次的事件之後)。本土晶片設計商崛起以後,就對晶片的本地代工產生了強烈的需求。既然客戶(本土晶片設計商)和客戶的客戶(本土機電製造商之類)都在國內,自然晶片代工廠設在國內最賺錢。

有了強大的本土晶片代工廠,就會刺激本土晶片生產設備製造商的產生和發展。路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走的。中國晶片設備一直都有研發,但是沒幾個人買,畢竟代工產能都在國外。得要有人買,才能產生研發的正迴圈。初期的設備出問題會很頻繁,必須要有很好的售後才能推得開。這一點本土企業還是有優勢的。政府顯然也更喜歡補貼中國本土晶片代工廠來買本土晶片生產設備。

這就是需求和供給的關係。

還有人說,設計軟體也是人家的。其實當本土設計力量足夠強大的時候,尤其是智慧財產權更加嚴格之後(那時候大量中小企業才能體會到專業設計工具有多貴),必然也會出現自己的設計軟體。這些都會有的。

所以也大可不必諷刺說中國過去誤入歧途,在互聯網產業上投入太大。互聯網產業對其他產業的推動力非同小可。先進的實體經濟領域公司,沒有哪個不廣泛採用各種網路服務。這都會提升企業的競爭力。而互聯網產業本身,又有巨大的對晶片的需求。功成名就的互聯網巨頭,多多少少都會對晶片產生投資欲望。本次事件一出,互聯網巨頭們可能行動會更快一些。

——————————————————————————

有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企業會把一部分採購份額分給一個價格更高、品質更差的供應商。這裡就多說兩句。企業經營是有風險的。誰都害怕別的國家別的企業卡自己的脖子。

為什麼華為如今不太會被抓把柄?因為華為2008年前後和思科打了一次。那一次華為拼死努力,最終勉強逃脫。因為這個事情以及其他的原因,華為做了應對。第一個是把關鍵器件供應商再分散一些,培育了一批日本供應商,這就是在他們產品還不能和美國競爭者相比的時候就採購他們的器件;第二是花費了巨大的精力來保證自己在各地的經營活動符合法規,尤其是防止美國人抓小辮子。還有就是開始投入上萬的研發人員,以及數十億的資金來開發自己的晶片。

正如前文中講的某工業機器人製造商的例子。當企業發現自己有戰略風險的時候,就會尋找其他的供應商,降低斷料風險。這樣的風險規避就有賴於培育新的供應商。怎麼培育?無非就是在其產品還不夠好、不夠便宜的時候就開始採購,派出技術人員、品質人員乃至管理人員來幫助對方提高。

其實現在已經有不少國內公司在晶片領域佈局了。以後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內大公司開始在晶片領域佈局。這就會推動國內代工廠乃至晶片生產設備廠的誕生和發展。

———————————————————————————

最後還是解釋一下房地產吧。

中國的房地產行業的興起,是因為政府需要通過賣地收入來獲取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天量資金。

城市要擴張,就要建設地鐵、道路、供水設施、垃圾處理設施、廢水管路,乃至新的醫院、新的學校、新的公園等等。這都需要錢。房價越貴,後面收到的土地出讓金就越高,政府就越有能力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讓城市能夠承載更多的人口、更多的企業。

這是中國2000年後產業大發展的一個基礎。當然,這個路徑很快被炒房者利用,賺取了大量金錢。產生了社會矛盾。所以如今,這條道路逐漸就要被廢棄了。政府已經出臺了各種規定來控制房價。未來政府出手只會越來越狠。

接下來的路徑,可以看到政府正在進行嘗試,比如公租房等等。可以預料,如果新探索的路徑被證明為有效。那麼很快,各地政府就會紛紛對“土地財政”路線進行一個徹底的收尾,然後轉入新路徑。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房價最多只有一輪大的漲情。如果政府實驗順利的話,可能一輪都不會有了,那樣的話房價只會進入長期的停滯,被通貨膨脹慢慢把房價挫平。

先進的實體經濟領域公司,沒有哪個不廣泛採用各種網路服務。這都會提升企業的競爭力。而互聯網產業本身,又有巨大的對晶片的需求。功成名就的互聯網巨頭,多多少少都會對晶片產生投資欲望。本次事件一出,互聯網巨頭們可能行動會更快一些。

——————————————————————————

有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企業會把一部分採購份額分給一個價格更高、品質更差的供應商。這裡就多說兩句。企業經營是有風險的。誰都害怕別的國家別的企業卡自己的脖子。

為什麼華為如今不太會被抓把柄?因為華為2008年前後和思科打了一次。那一次華為拼死努力,最終勉強逃脫。因為這個事情以及其他的原因,華為做了應對。第一個是把關鍵器件供應商再分散一些,培育了一批日本供應商,這就是在他們產品還不能和美國競爭者相比的時候就採購他們的器件;第二是花費了巨大的精力來保證自己在各地的經營活動符合法規,尤其是防止美國人抓小辮子。還有就是開始投入上萬的研發人員,以及數十億的資金來開發自己的晶片。

正如前文中講的某工業機器人製造商的例子。當企業發現自己有戰略風險的時候,就會尋找其他的供應商,降低斷料風險。這樣的風險規避就有賴於培育新的供應商。怎麼培育?無非就是在其產品還不夠好、不夠便宜的時候就開始採購,派出技術人員、品質人員乃至管理人員來幫助對方提高。

其實現在已經有不少國內公司在晶片領域佈局了。以後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內大公司開始在晶片領域佈局。這就會推動國內代工廠乃至晶片生產設備廠的誕生和發展。

———————————————————————————

最後還是解釋一下房地產吧。

中國的房地產行業的興起,是因為政府需要通過賣地收入來獲取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天量資金。

城市要擴張,就要建設地鐵、道路、供水設施、垃圾處理設施、廢水管路,乃至新的醫院、新的學校、新的公園等等。這都需要錢。房價越貴,後面收到的土地出讓金就越高,政府就越有能力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讓城市能夠承載更多的人口、更多的企業。

這是中國2000年後產業大發展的一個基礎。當然,這個路徑很快被炒房者利用,賺取了大量金錢。產生了社會矛盾。所以如今,這條道路逐漸就要被廢棄了。政府已經出臺了各種規定來控制房價。未來政府出手只會越來越狠。

接下來的路徑,可以看到政府正在進行嘗試,比如公租房等等。可以預料,如果新探索的路徑被證明為有效。那麼很快,各地政府就會紛紛對“土地財政”路線進行一個徹底的收尾,然後轉入新路徑。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房價最多只有一輪大的漲情。如果政府實驗順利的話,可能一輪都不會有了,那樣的話房價只會進入長期的停滯,被通貨膨脹慢慢把房價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