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親歷長江源頭姜古迪如冰川:大美無言

(圖文均為原創,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

姜古迪如:大美無言

·稅曉潔 文/圖

路到底在哪裡

完全沒有路了,嚮導次仁紮西也不禁茫然,只能憑著感覺找准方向摸索著前進。風雪中,一頭公藏羚羊的屍骸出現在眼前。兩隻長長的尖角直直豎立,肉體已經全部腐敗,只留下一張皮毛,分不清是被狼所撕咬還是人類傷害。

我們在前往長江正源姜古迪如冰川的路上。這一天,白屁股的藏原羚我們看到不少,活的藏羚羊,卻沒有看到。

繼續前進很長時間,都是平緩的草原,植被並不好,稀稀拉拉,很多沼澤已經失水,變成一坨坨的草甸。小湖泊和水潭子很多,在風雪交加中閃著白茫茫的光,像一面面蒙著霧氣的鏡子。

心中其實很忐忑,走的只是大致方向,路到底在哪裡?嚮導次仁紮西也不能肯定。

走到一條大河的時候,楊勇心中有了數,這是切蘇美曲,我們的路線完全正確。

順著河流,我們不久就找到了從崗龍強瑪方向來的“大路”,踏上正途。接下來的行程順利,路邊出現了一座空無一人的牧人的土木房子,是冬季的定居點。房前的小河邊出現了兩道彩虹,讓大家大飽眼福。

過了那個土房子不久,開始爬坡,快到山頂的時候,天晴了。從山頂的景色俯瞰前方,

讓人心花怒放。左邊的雪山懷抱著亮晶晶的冰川。順著冰川往下看,切蘇美河谷清清楚楚展現在我們眼前,網狀河系像一條條彩帶,隨著太陽光芒變幻著色彩。

“無人區”裡有人家

太陽落山,我們繞到冰川下的一頂帳篷前。長江源並非一些人宣稱的所謂“無人區”,這是我十年前徒步長江的時候得知的。那次路過的崗加曲巴冰川下就有兩戶牧民。他們在此不僅有遊牧的帳篷,就在冰川下地勢更低的一塊臺地上,還建造了兩間土房子作為永久定居點。

長久以來,我們屢屢被媒體和一些所謂探險家誤導,城市人難以抵達的很多地方,被這些人為拔高自己而渲染成“無人區”。甚至,沱沱河以下至治多、曲麻萊縣的廣闊地域,也曾被誇張成“八百里無人區”。原玉樹州州長羅松達哇先生曾氣憤地對我說:“你們有些人,來探險的時候,說我們這裡是無人區;搞環保的時候,又說我們超載過牧。怎麼回事嘛……”

這是一個七口之家,男主人是41歲的那那。他和47歲的妻子蘇蒂有五個孩子:兩個女兒18歲的次央措姆、14歲的德興旺姆及16歲的大兒子才仁旺堆在家放牧,小女兒12歲的卓瑪觀瓊和小兒子9歲的尤拉在瑪曲鄉上學。這裡的孩子,讀書不但學雜費全免,書本費和部分伙食費也由政府承擔。

那那家有牛120頭,羊700多隻。在這裡,牛的價格是每頭2000元左右,羊300多元一隻,那那用牛羊換來了一台東風卡車、一台吉普車和一輛摩托車。那那熱情地為我們騰出了一頂帳篷,這裡是他們的夏季牧場,冬季,他們就住在更靠近冰川的土木房子裡。房子是1999年來自日喀則南木林縣的6名工匠幫他們建造的,花了一萬五千塊錢,工錢是七頭牛。

那那告訴我們,這個地方他們叫格尼,冰川稱作吉饒迪如。他還有一個雙胞胎兄弟熱勒,住在旁邊另一條山溝的冰川下。

各拉丹東地區冰川的確切數目,目前似乎還是個謎,有資料說是69條,然而安多縣的一份資料說“在南北長50公里,東西寬達15-20公里的範圍內,有30餘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峰,冰雪覆蓋面積達790平方公里,有冰川130餘條。”

事實上,我們對於母親和源頭的認識實在很有限。直到30年前,中國人才找到長江源頭。1976年8月23日,科學家終於確認了長江的正源是各拉丹東雪山西南側的姜古迪如冰川。長江全長不止5800公里,而是6300公里。至此,萬里長江這條我國第一大河取代密西西比河成為世界第三大河。

陷車陷車陷車

2006年8月29日,我們離開吉饒冰川下那那家的夏季遊牧帳篷,向姜古迪如冰川進發。

過切蘇美曲還算順利,小心翼翼順著河灘按照老經驗一次沖過。再向西,是一大片水草豐美的山下平坡,全是沼澤地。走了一兩個小時,大約一二十公里的樣子,車子又被陷住了。

到天黑也沒能把車子救出來,一干人馬只好心平氣和就地紮帳篷宿營,明日再戰。

次日睜開眼,大地一片白茫茫,昨夜的一場大雪讓周圍的一切都銀裝素裹。顧不上吃飯,先把車子弄出來要緊,昨日大半天的撿石頭、墊木板、打千斤頂的辛勞沒有白費工夫,加上氣溫驟降大地封凍,車子很快就被救了出來。

繼續前進,不久,左側的山溝又出現一個冰川。一個叫阿布的當地牧民告訴我們冰川的名字叫打魯迪如冰川。瑪曲鄉第六村村民阿布的家就在打魯冰川腳下的一個高地上,這裡也是各拉丹東雪山群的最北端。我們從此折向南,沿著沱沱河左岸繼續向姜古迪如冰川前進。

首先要過的是打魯冰川下很寬的河谷,寬到出乎我的想像,感覺有好幾公里。河灘裡滿是亂石,橫七豎八,尖石聳立,難走極了。繼續前進,一路的沼澤和爛泥灘使我們傷透了腦筋,不時被困。嚮導次仁紮西裹著軍大衣在前面找路,找得也有些發暈。這一段大約二三十公里的路,我們走了整整一個下午。

沿途山溝裡沖下的一條條亂石灘,也給了我們很大的考驗。這麼寬而且深的河溝以及這麼多的大石頭,是楊勇以前幾次在這裡考察時未曾見到的。他認為,這應該就是雪山、冰川融化的速度這幾年在明顯加快,以致形成冰川型泥石流或冰湖潰決型洪水的一個例證。

天氣的變化在這一天豐富多彩,忽陰忽晴,雲層翻動,也使得我們對面的尕恰迪如崗懷抱中的眾多冰川蒙上了一層神秘感。美極了,光線好的時候,我們的鏡頭裡同時能拍到四條冰川。

觸摸姜古迪如

8月30日19時,我們終於看見了姜古迪如冰川。車子越過牧民的土木房子,一直開到了冰川腳下一兩公里的一處高地,才停了下來。

很不錯的一處營地,雖然搭起帳篷的有些傾斜,晚上睡覺不是很舒服,打水要走很遠,但南北兩條冰川都能看見。月亮升了起來,冰川朦朦朧朧的,似乎觸手可及。

安頓下來,楊大廚開始做這一天的第一頓飯。我們正常是早晚各一頓飯。今天因為早上急著救車,接著就是看冰川和趕路,早飯也就省略了。點起煤氣罩,切菜配料,燒菜燉肉,楊勇在野外擁有的佐料總是遠遠超過我們家廚房。和這傢伙在一起的最大好處就是總能吃到有滋有味的正宗川菜。這傢伙在家,恨不得襪子都要人脫,野外做飯卻是他的專利,不容別人剝奪。

坐在夜幕下的姜古迪如營地,在月光下閃著銀輝的冰川掩映下聽水聲,和我們一個多月前在南源當曲的印象截然不同,最初的沱沱河已經儼然一條大川。

之後幾天,我們抓緊時間考察了冰川。沒有看到冰塔林之類的奇觀,冰磧湖也沒有找到。楊勇他們1986年“長漂”豎立的紀念碑已不見蹤影。

楊勇指著冰舌以下幾百米處的亂石灘說:“原來應該就在那裡,現在誰知道沖哪裡去了。”我們也沒有找到媒體上提到的其他各種各樣的探險隊留下的紀念碑,都被冰川後退留下的亂石沖得不知去向了。唯一見到的是2005年和2006年“綠色江河”在冰舌前新立的標誌碑,位置和堅固程度似乎也成問題。

9月1日,嚮導次仁紮西在冰舌前的一塊巨石表面發現了一層金粉,真正的金子,亮晶晶的,應該也是冰川後退留下的痕跡。

有人擔心姜古迪如冰川的退縮,是否影響到整個長江的長度?

離開姜古迪冰川的歸途,我們大膽走了河床,遠比來的時候要順利很多。

很快,就到達了1999年國家測繪局設立的“長江源”紀念碑。紀念碑兩邊,東西兩座雪山懷抱中的冰川栩栩生輝,動人的光芒讓人深刻感受到什麼叫大美無言。

阿布的帳篷過了,那那的帳篷過了,切蘇美冰川過了,歸途的速度快到出乎我們的意料,當天,我們甚至就走過了吉日鄉舊址,來到一條小河邊宿營。

吃完晚飯,楊勇卻有點後悔:走得太快了,應該在崗龍強瑪那裡拐到崗加曲巴冰川去看看。我說,是啊,真的應該去,如果能到那裡拍到十年前布托和那兩戶人家的對比照,該多好啊。

唉!只有留點遺憾吧,下次再來。

在這個河邊營地,看到的各拉丹東主峰已經只是遠遠的一個小三角了。在姜古迪如冰川,因為位置的關係,是看不到主峰的。歸途這一路,能看到的主峰,也遠遠沒有崗加曲巴那邊的尕爾曲河谷那裡漂亮。其實,欣賞各拉丹東雪峰最美的角度,是從雁石坪進來的那條傳統線路。

很難忘記10年前“徒步長江”時初見各拉丹東的震撼:黃昏時分,被風雪和陷車折磨了一天的我們精疲力盡,剛搭好帳篷準備宿營,天竟然一下子放晴了。我爬向不遠處的一個山坡,還沒到山頂,視線盡頭就突然閃出了金黃的金字塔尖。各拉丹東就在我最沒有準備的時候出現了。再往上,雪峰的大部分清清楚楚呈現在眼前。沒容我怎麼愣神,隨著太陽和雲彩的變幻,各拉丹東就玩起了色彩:金紅、火紅、深紅、嫣紅、鮮紅、淡紅、粉紅、橘紅、酒紅、玫紅、緋紅、桃紅、紫紅、洋紅、品紅,應有盡有,完全超出常識,感覺比色譜還豐富,能想出的關於顏色的詞語全用上也不夠……最神奇的是,隨著太陽下落,雪山以上開始被大片大片的烏雲籠罩,就山尖周圍不大的一塊亮亮的透出天空,卻從一片深紅變著變著變成了一片白。潔白的雪山和白色的背景,竟如此和諧。

那天,遙望雪峰,我竟有了想跪拜的衝動。這時有點明白了雪山的魅力,這麼純淨的東西,是最能喚醒人內心最柔軟的那麼一部分的。

(圖文均為原創,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

關於長江源:

目前關於江河源頭,全世界尚未達成共識。

長江源一帶共有五條大的河流。自北向南分別是:楚瑪爾河,沱沱河,尕爾曲(卡日曲),布曲和當曲。長辦1978年的報告認為:"長江河源定為‘三源’正源沱沱河、南源當曲、北源楚瑪爾河較為確切。”布曲和尕爾曲劃歸當曲水系。此外也有"一源論",即以沱沱河或當曲為正源;"兩源論",認為沱沱河、當曲可並列為南北兩源。

決定一條大河的正源有幾個關鍵性指標:長度、流量、流向。

一般認為,沱沱河的主源是姜古迪如冰川,當曲源於唐古喇山脈東段北麓紮西格君,當曲的長度和流量均大於沱沱河。儘管如此,沱沱河仍被很多人認為是是長江正源。因為沱沱河由西向東,非常順直,發源地是地勢較高的冰川;而當曲的源頭是海拔較低的沼澤,由很少的地下水彙集起來,且偏向東南,有個大拐彎。換而言之,決定正源的關鍵因素是流向。

(圖文均為原創,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

“無人區”裡有人家

太陽落山,我們繞到冰川下的一頂帳篷前。長江源並非一些人宣稱的所謂“無人區”,這是我十年前徒步長江的時候得知的。那次路過的崗加曲巴冰川下就有兩戶牧民。他們在此不僅有遊牧的帳篷,就在冰川下地勢更低的一塊臺地上,還建造了兩間土房子作為永久定居點。

長久以來,我們屢屢被媒體和一些所謂探險家誤導,城市人難以抵達的很多地方,被這些人為拔高自己而渲染成“無人區”。甚至,沱沱河以下至治多、曲麻萊縣的廣闊地域,也曾被誇張成“八百里無人區”。原玉樹州州長羅松達哇先生曾氣憤地對我說:“你們有些人,來探險的時候,說我們這裡是無人區;搞環保的時候,又說我們超載過牧。怎麼回事嘛……”

這是一個七口之家,男主人是41歲的那那。他和47歲的妻子蘇蒂有五個孩子:兩個女兒18歲的次央措姆、14歲的德興旺姆及16歲的大兒子才仁旺堆在家放牧,小女兒12歲的卓瑪觀瓊和小兒子9歲的尤拉在瑪曲鄉上學。這裡的孩子,讀書不但學雜費全免,書本費和部分伙食費也由政府承擔。

那那家有牛120頭,羊700多隻。在這裡,牛的價格是每頭2000元左右,羊300多元一隻,那那用牛羊換來了一台東風卡車、一台吉普車和一輛摩托車。那那熱情地為我們騰出了一頂帳篷,這裡是他們的夏季牧場,冬季,他們就住在更靠近冰川的土木房子裡。房子是1999年來自日喀則南木林縣的6名工匠幫他們建造的,花了一萬五千塊錢,工錢是七頭牛。

那那告訴我們,這個地方他們叫格尼,冰川稱作吉饒迪如。他還有一個雙胞胎兄弟熱勒,住在旁邊另一條山溝的冰川下。

各拉丹東地區冰川的確切數目,目前似乎還是個謎,有資料說是69條,然而安多縣的一份資料說“在南北長50公里,東西寬達15-20公里的範圍內,有30餘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峰,冰雪覆蓋面積達790平方公里,有冰川130餘條。”

事實上,我們對於母親和源頭的認識實在很有限。直到30年前,中國人才找到長江源頭。1976年8月23日,科學家終於確認了長江的正源是各拉丹東雪山西南側的姜古迪如冰川。長江全長不止5800公里,而是6300公里。至此,萬里長江這條我國第一大河取代密西西比河成為世界第三大河。

陷車陷車陷車

2006年8月29日,我們離開吉饒冰川下那那家的夏季遊牧帳篷,向姜古迪如冰川進發。

過切蘇美曲還算順利,小心翼翼順著河灘按照老經驗一次沖過。再向西,是一大片水草豐美的山下平坡,全是沼澤地。走了一兩個小時,大約一二十公里的樣子,車子又被陷住了。

到天黑也沒能把車子救出來,一干人馬只好心平氣和就地紮帳篷宿營,明日再戰。

次日睜開眼,大地一片白茫茫,昨夜的一場大雪讓周圍的一切都銀裝素裹。顧不上吃飯,先把車子弄出來要緊,昨日大半天的撿石頭、墊木板、打千斤頂的辛勞沒有白費工夫,加上氣溫驟降大地封凍,車子很快就被救了出來。

繼續前進,不久,左側的山溝又出現一個冰川。一個叫阿布的當地牧民告訴我們冰川的名字叫打魯迪如冰川。瑪曲鄉第六村村民阿布的家就在打魯冰川腳下的一個高地上,這裡也是各拉丹東雪山群的最北端。我們從此折向南,沿著沱沱河左岸繼續向姜古迪如冰川前進。

首先要過的是打魯冰川下很寬的河谷,寬到出乎我的想像,感覺有好幾公里。河灘裡滿是亂石,橫七豎八,尖石聳立,難走極了。繼續前進,一路的沼澤和爛泥灘使我們傷透了腦筋,不時被困。嚮導次仁紮西裹著軍大衣在前面找路,找得也有些發暈。這一段大約二三十公里的路,我們走了整整一個下午。

沿途山溝裡沖下的一條條亂石灘,也給了我們很大的考驗。這麼寬而且深的河溝以及這麼多的大石頭,是楊勇以前幾次在這裡考察時未曾見到的。他認為,這應該就是雪山、冰川融化的速度這幾年在明顯加快,以致形成冰川型泥石流或冰湖潰決型洪水的一個例證。

天氣的變化在這一天豐富多彩,忽陰忽晴,雲層翻動,也使得我們對面的尕恰迪如崗懷抱中的眾多冰川蒙上了一層神秘感。美極了,光線好的時候,我們的鏡頭裡同時能拍到四條冰川。

觸摸姜古迪如

8月30日19時,我們終於看見了姜古迪如冰川。車子越過牧民的土木房子,一直開到了冰川腳下一兩公里的一處高地,才停了下來。

很不錯的一處營地,雖然搭起帳篷的有些傾斜,晚上睡覺不是很舒服,打水要走很遠,但南北兩條冰川都能看見。月亮升了起來,冰川朦朦朧朧的,似乎觸手可及。

安頓下來,楊大廚開始做這一天的第一頓飯。我們正常是早晚各一頓飯。今天因為早上急著救車,接著就是看冰川和趕路,早飯也就省略了。點起煤氣罩,切菜配料,燒菜燉肉,楊勇在野外擁有的佐料總是遠遠超過我們家廚房。和這傢伙在一起的最大好處就是總能吃到有滋有味的正宗川菜。這傢伙在家,恨不得襪子都要人脫,野外做飯卻是他的專利,不容別人剝奪。

坐在夜幕下的姜古迪如營地,在月光下閃著銀輝的冰川掩映下聽水聲,和我們一個多月前在南源當曲的印象截然不同,最初的沱沱河已經儼然一條大川。

之後幾天,我們抓緊時間考察了冰川。沒有看到冰塔林之類的奇觀,冰磧湖也沒有找到。楊勇他們1986年“長漂”豎立的紀念碑已不見蹤影。

楊勇指著冰舌以下幾百米處的亂石灘說:“原來應該就在那裡,現在誰知道沖哪裡去了。”我們也沒有找到媒體上提到的其他各種各樣的探險隊留下的紀念碑,都被冰川後退留下的亂石沖得不知去向了。唯一見到的是2005年和2006年“綠色江河”在冰舌前新立的標誌碑,位置和堅固程度似乎也成問題。

9月1日,嚮導次仁紮西在冰舌前的一塊巨石表面發現了一層金粉,真正的金子,亮晶晶的,應該也是冰川後退留下的痕跡。

有人擔心姜古迪如冰川的退縮,是否影響到整個長江的長度?

離開姜古迪冰川的歸途,我們大膽走了河床,遠比來的時候要順利很多。

很快,就到達了1999年國家測繪局設立的“長江源”紀念碑。紀念碑兩邊,東西兩座雪山懷抱中的冰川栩栩生輝,動人的光芒讓人深刻感受到什麼叫大美無言。

阿布的帳篷過了,那那的帳篷過了,切蘇美冰川過了,歸途的速度快到出乎我們的意料,當天,我們甚至就走過了吉日鄉舊址,來到一條小河邊宿營。

吃完晚飯,楊勇卻有點後悔:走得太快了,應該在崗龍強瑪那裡拐到崗加曲巴冰川去看看。我說,是啊,真的應該去,如果能到那裡拍到十年前布托和那兩戶人家的對比照,該多好啊。

唉!只有留點遺憾吧,下次再來。

在這個河邊營地,看到的各拉丹東主峰已經只是遠遠的一個小三角了。在姜古迪如冰川,因為位置的關係,是看不到主峰的。歸途這一路,能看到的主峰,也遠遠沒有崗加曲巴那邊的尕爾曲河谷那裡漂亮。其實,欣賞各拉丹東雪峰最美的角度,是從雁石坪進來的那條傳統線路。

很難忘記10年前“徒步長江”時初見各拉丹東的震撼:黃昏時分,被風雪和陷車折磨了一天的我們精疲力盡,剛搭好帳篷準備宿營,天竟然一下子放晴了。我爬向不遠處的一個山坡,還沒到山頂,視線盡頭就突然閃出了金黃的金字塔尖。各拉丹東就在我最沒有準備的時候出現了。再往上,雪峰的大部分清清楚楚呈現在眼前。沒容我怎麼愣神,隨著太陽和雲彩的變幻,各拉丹東就玩起了色彩:金紅、火紅、深紅、嫣紅、鮮紅、淡紅、粉紅、橘紅、酒紅、玫紅、緋紅、桃紅、紫紅、洋紅、品紅,應有盡有,完全超出常識,感覺比色譜還豐富,能想出的關於顏色的詞語全用上也不夠……最神奇的是,隨著太陽下落,雪山以上開始被大片大片的烏雲籠罩,就山尖周圍不大的一塊亮亮的透出天空,卻從一片深紅變著變著變成了一片白。潔白的雪山和白色的背景,竟如此和諧。

那天,遙望雪峰,我竟有了想跪拜的衝動。這時有點明白了雪山的魅力,這麼純淨的東西,是最能喚醒人內心最柔軟的那麼一部分的。

(圖文均為原創,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

關於長江源:

目前關於江河源頭,全世界尚未達成共識。

長江源一帶共有五條大的河流。自北向南分別是:楚瑪爾河,沱沱河,尕爾曲(卡日曲),布曲和當曲。長辦1978年的報告認為:"長江河源定為‘三源’正源沱沱河、南源當曲、北源楚瑪爾河較為確切。”布曲和尕爾曲劃歸當曲水系。此外也有"一源論",即以沱沱河或當曲為正源;"兩源論",認為沱沱河、當曲可並列為南北兩源。

決定一條大河的正源有幾個關鍵性指標:長度、流量、流向。

一般認為,沱沱河的主源是姜古迪如冰川,當曲源於唐古喇山脈東段北麓紮西格君,當曲的長度和流量均大於沱沱河。儘管如此,沱沱河仍被很多人認為是是長江正源。因為沱沱河由西向東,非常順直,發源地是地勢較高的冰川;而當曲的源頭是海拔較低的沼澤,由很少的地下水彙集起來,且偏向東南,有個大拐彎。換而言之,決定正源的關鍵因素是流向。

(圖文均為原創,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