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八九十年代的中師生,是迄今為止素質最高的基礎教育老師

我們為什麼懷念中師:八九十年代的中師生,是迄今為止素質最高的基礎教育老師

謝新茂

湖南省第一師範

我們為什麼懷念中師:八九十年代的中師生,是迄今為止素質最高的基礎教育老師

在糾結了近二十年之後,有關部門終於遮遮掩掩地承認,我國的師資培養體系出了大問題。

年初頒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用一句“大力振興教師教育”,為教師隊伍建設出現的大問題提供了最有力的注腳。

所謂“振興”,就是原來曾經“興”過,後來蔫不拉嘰地蔞了,再重新試圖“振”起來。

一聲歎息。

中國的師範教育,自上世紀初開始濫觴,經過清末、民國及共和國三個時期的大力建設,基本形成了科學的三級師範教育體系,大學師範本科、師範專科、中等師範,分別對應培養高中、初中、小學教師。

而在這三級師範體系中,以培養小學師資的中師最為出色。

自上世紀初開始,

中師教育就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民國時期,每個省的省立師範都有好幾所。最出名的一所,當然是湖南省立第一師範。“中國出了個毛澤東。”這個從湖南省立第一師範走出來的中師生,成了現代中國最偉大的政治家和理論家、詩人、書法家。

共和國成立之初,為適應基礎教育發展的需要,中師教育向基層推進,每個專署都設置了一所以上的中師學校。我的故鄉、當年的邵陽專署,

就先後設立了邵陽師範、武岡師範、新化師範三所中師。雖然當年中師學校的辦學規模都不大,每所師範年招生人數在100人左右,“文革”時期甚至大多數年份停招,但仍然為共和國大規模的基礎教育,培養了第一批合格的師資。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師教育迎來了最輝煌的時期。

一是學校多。各省的中師學校,除了省屬中師,每個地級市、每個地區,都開辦有兩所以上的中師學校。

湖南省14個地州市,擁有中師學校32所。個別省市甚至每個縣都辦有中師學校。

二是招生人數明顯增多。全國每年的中師招生人數,1982年之後,每年都達到10萬人以上,最高峰甚至達到25萬人以上。每所中師學校的年招生人數,最少200人,最多達近400人。

最關鍵的是,這個時期的中師學生,是同代人中素質最高的那一批孩子。

大約從1983年開始,為了解決基礎教育師資大量短缺的問題,

中師學校全面面向初中畢業生招生(有些省份最早從1980年就開始在初中畢業生中招生)。當年的政策規定:一旦考上中師,經過學校培養合格,由國家安排擔任小學教師,一般面向鄉村;解決城鎮戶口。

解決城市戶口並擁有一份固定的工作,每月有一份穩定的收入,這些條件對當年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對從小在鄉村長大沒見過什麼世面的孩子來說,其誘惑是無法阻擋的。那些在初中時期學習成績最優秀的一批孩子,幾乎都將中師當作自己“洗腳上岸”、成為國家工作人員的橋樑。而中師學校就猶如一台優質收割機,將這批最優秀的孩子“收割”進了自己的校園裡。

這批人優秀到什麼程度?

我曾經在《初中畢業上中師》一文中對他們的優秀進行了具體的描述。作為一名曾經在中師學校任教19年的教師,我覺得這句話最到位:一個老師最大的幸運,是能夠“攬天下英才而教之”。而能夠成為這批整體素質尤為出色的中師生的老師,就是我一生最大的幸運。我在臺上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個表情、一句話甚至一個單獨來看毫無意義的“那麼”、“可是”一詞,基本上就能夠得到如下學生準確的回應。他們的悟性令人驚歎,而那種師生之間教與學的默契,那種由默契而由內心生髮出來的愉悅,讓我的教學生涯既輕鬆又能夠將自己的才識發揮得淋漓盡致。

當然作為老師,我在臺上發揮得淋漓盡致,還帶有和他們暗中較勁的意思。我要配得上做他們的老師啊!我在十五歲應屆高中畢業考上重點大學、自詡也是個高智商的人,不能在教室裡輸給他們呀。

這也是另一種“教學相長”吧。

總之,在中師任教,是我最愉快的一段人生經歷。

然而,即使這樣,現在回過頭來看,在智商和學習能力上,我還是輸給了他們中的一部分人。

他們中極小一部分畢業生,畢業後被保送進了師範大學。進校後,這批保送生絕大多數立即在同學中嶄露頭角,並在此後的人生道路上取得了驕人的成就。

這些畢業生的優異且不說。那些分配到偏遠鄉村小學任教的中師畢業生,在完全沒有老師指點的前提下,通過自學考上大學、考上研究生成為大學教授、學者的,為數不少;通過自身的努力,成為作家、畫家、書法家、律師等業界翹楚的,也為數不少。成為特級教師的,更多。

我得承認,這批人的智商和學習能力,都超過了我。

這批天分卓越、素質超群的孩子能夠進入教師隊伍,是中國教育最大的幸運。

他們能夠成為優秀的教師,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得益於中師學校科學的培養模式及潤物無聲的專業教育。

當年的中師教育,是真正的素質教育。什麼素質?教師素質。從上世紀初一直在八九十年代,經過八九十年的中師辦學,中師的辦學底蘊已經非常深厚。即使是那些剛剛成立的中師學校,也幾乎都從老中師調去了一批骨幹作為辦學的“壓艙石”,有現成的中師培養方案可以借鑒,不需要再“摸著石頭過河”。這個培養方案,其實就是教師素質培養方案。

根據這個培養方案,這批中師生在學校裡,在掌握各門課程基礎知識的同時,要會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並掌握表達的藝術;要掌握“三筆字”即毛筆字、粉筆字、鋼筆字的書寫,掌握透視的基本要領並會畫簡筆劃;要學會吹拉彈唱,能歌善舞;要學會至少一個球類項目;要掌握課堂教學的基本要領,基本程式以及師生互動的藝術技巧。所有這些,都必須考核合格,才能取得畢業證書。

所以,在當年的中師校園裡,都呈現著這樣的一幅幅風景:

早自習時,教室裡書聲朗朗,琴房裡琴聲悠揚,田徑場生龍活虎。下午上課的前二十分鐘,是書法寫作時間,每個學生都在課桌上規規矩矩一筆一畫寫著。晚自習前半個小時,則是練習普通話的時間,每個班的學生,都在學生推普員的帶領下,認真地練習普通話的發音。而那些對其中某一個專案有特別興趣的同學,則在課後利用大量的業餘時間,埋頭於興趣項目,並且成績斐然。

從入校的第二學期開始,他們就開始接受教師角色訓練。先是見習,在老師的帶領下,到小學去跟班聽課一周。二是模擬實習,一個班分成幾個模擬實習小組,每個同學在實習小組模擬上課。指導老師及其他同學進行點評。再進一步是小實習。到小學去實習兩周,每個學生至少正式上三節以上的課。最後是大實習。安排在最後一個學期,一般是五周時間。在中師老師與小學老師的雙重指導下,全面接管班級課程教學與管理。

因為他們擁有超強的學習能力,所以他們的教師素質提高得非常快。基本上,每個學生都能夠規範書寫漢字,能夠掌握每個字的正確讀音及不同讀音。而且,他們的字大多寫得很漂亮。他們的普通話非常出色。現在全國各地的省級、國家級普通話測試員,大多都是中師畢業生。至於畢業後即成為所在學校或者工作單位的文體骨幹,那更是水到渠成的事。

可以說,只要他們勤奮,畢業後埋頭於音樂、體育、文學、美術或者演講、普通話、書法等的其中一項,他們就能夠取得出色的成就。如若不信,我們可以到全國各地做一個調查,我相信,在當地頗有名氣的書法家、普通話測試員、畫家、作家、詩人、演講家,中師畢業生不在少數。

中國的基礎教育尤其是鄉村基礎教育,因為有了這批人的參與,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呈現出勃勃的生機。剛開始的幾屆畢業生,幾乎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才華,撐起一所學校。他們讓那些長年蝸居于深山老林中的偏遠鄉村小學,逐漸走上了正規辦學的道路,也讓更多的鄉村孩子,開始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並通過他們的培養,飛到山外,走進了更廣闊的天地,走上了更廣闊的人生道路。九十年代的基礎教育達標,他們的功績不可磨滅,幾乎每所鄉村中小學,都主要得力於他們的努力,方才通過達標。而他們自己,也在工作中不斷成長,成為基礎教育的基層管理者,為中國的基礎教育貢獻著自己的光和熱。

正是他們的付出,撐起了中國基礎教育尤其是鄉村基礎教育的藍天。

(我當年供職的中師學校,一個在校時即已出版長篇小說的學生。)

能夠讓這批天資卓越的孩子走上教師崗位,應該說是利益于當年的招生政策。

在當年城鄉二元化的體制下,當年的城市人口非常少、進城的橋樑非常窄,這批農民的孩子,通過考上中師,能夠獲得一個小學教師的崗位,吃國家糧、擁有城市戶口,其誘惑力是非常大的。一個有三四個孩子的農村大家庭,解決了一個孩子的出路問題,幾乎就解決了全家的生存問題。也因此,儘管這個平臺非常低,它依然能夠將那批農村孩子中最優秀的分子,吸引到小學教師的師資隊伍中,奠定了中國基礎教育八十年代後期以來超常規發展的基礎。

這一非常有利於基礎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政策,隨著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高校招生的並軌,戛然而止。

1999年之後,國家政策改三級師範為兩級師範,師範只保留本、專科兩級,全國中師停止招生,中師學校全部撤銷,自尋出路。湖南省當年32所師範學校,只有第一師範因為出了個毛澤東,沒有撤銷,續招收小教大專學生,後來升本成了“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另外還保留了幼兒師範學校及特殊教育師範學校,其餘的中師全部被撤銷,或者被吞併,或者辦高中,亦或者辦職業中專苟延殘喘。

自此之後,中師成了一個歷史名詞。

三級師範改兩級師範後,全國的高等師範專科學校,又在21世紀之初的升本潮中,幾乎全部升格為本科,也幾乎全部取消了師範名號。大概在2005年左右,師專也成了一個歷史名詞。

此後師範只剩下了本科一級。而這一級,也大多成了名義上的師範大學。比如湖南,湖南師大、衡陽師院雖然一直保留著師範名號,但師範生所占比例很小。而湘潭師範學院,更是改名為湖南科技大學,連師範的名字都改沒了。

如此師範教育,怎能不需要“振興”呢?

而要振興師範教育,依我個人愚見,恢復師範類學生在初中畢業生中大規模招收公費生,延長在校學習時間,在接受師範教育訓練的前提下,用更多的時間來掌握一門專業課程知識,是一個值得我們認真選擇的途徑。

其實基礎教育老師尤其是小學教師,並不需要那麼高深的專業知識,出色的個人素質及教學藝術更為關鍵。而當年的中師人才培養模式,是培養基礎教育教師的最佳方式。

更為重要的是,即使在一個人的發展道路越來越寬闊的今天,能夠獲得一個事業單位的編制,從此有一個穩定的工作,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對廣大鄉村學子甚至生活在城市普通階層的孩子來說,依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如果恢復中師公費招生,依然能夠將一批天資出色的孩子吸引到基礎教育隊伍中。

而如果如《意見》中規定的那樣,小學老師需要全日制本科學歷,還有可能在天資上、在職業熱愛程度上比不上中師生。那些天資出色的學生會這樣想,我既然能夠考上一本,又為什麼要去就讀能夠看得到未來的師範類大學呢?如果是這樣,公費師範生就很難招收到天資卓越、天分出眾的人才。

但願我的擔心是多餘的。

那些在初中時期學習成績最優秀的一批孩子,幾乎都將中師當作自己“洗腳上岸”、成為國家工作人員的橋樑。而中師學校就猶如一台優質收割機,將這批最優秀的孩子“收割”進了自己的校園裡。

這批人優秀到什麼程度?

我曾經在《初中畢業上中師》一文中對他們的優秀進行了具體的描述。作為一名曾經在中師學校任教19年的教師,我覺得這句話最到位:一個老師最大的幸運,是能夠“攬天下英才而教之”。而能夠成為這批整體素質尤為出色的中師生的老師,就是我一生最大的幸運。我在臺上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個表情、一句話甚至一個單獨來看毫無意義的“那麼”、“可是”一詞,基本上就能夠得到如下學生準確的回應。他們的悟性令人驚歎,而那種師生之間教與學的默契,那種由默契而由內心生髮出來的愉悅,讓我的教學生涯既輕鬆又能夠將自己的才識發揮得淋漓盡致。

當然作為老師,我在臺上發揮得淋漓盡致,還帶有和他們暗中較勁的意思。我要配得上做他們的老師啊!我在十五歲應屆高中畢業考上重點大學、自詡也是個高智商的人,不能在教室裡輸給他們呀。

這也是另一種“教學相長”吧。

總之,在中師任教,是我最愉快的一段人生經歷。

然而,即使這樣,現在回過頭來看,在智商和學習能力上,我還是輸給了他們中的一部分人。

他們中極小一部分畢業生,畢業後被保送進了師範大學。進校後,這批保送生絕大多數立即在同學中嶄露頭角,並在此後的人生道路上取得了驕人的成就。

這些畢業生的優異且不說。那些分配到偏遠鄉村小學任教的中師畢業生,在完全沒有老師指點的前提下,通過自學考上大學、考上研究生成為大學教授、學者的,為數不少;通過自身的努力,成為作家、畫家、書法家、律師等業界翹楚的,也為數不少。成為特級教師的,更多。

我得承認,這批人的智商和學習能力,都超過了我。

這批天分卓越、素質超群的孩子能夠進入教師隊伍,是中國教育最大的幸運。

他們能夠成為優秀的教師,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得益於中師學校科學的培養模式及潤物無聲的專業教育。

當年的中師教育,是真正的素質教育。什麼素質?教師素質。從上世紀初一直在八九十年代,經過八九十年的中師辦學,中師的辦學底蘊已經非常深厚。即使是那些剛剛成立的中師學校,也幾乎都從老中師調去了一批骨幹作為辦學的“壓艙石”,有現成的中師培養方案可以借鑒,不需要再“摸著石頭過河”。這個培養方案,其實就是教師素質培養方案。

根據這個培養方案,這批中師生在學校裡,在掌握各門課程基礎知識的同時,要會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並掌握表達的藝術;要掌握“三筆字”即毛筆字、粉筆字、鋼筆字的書寫,掌握透視的基本要領並會畫簡筆劃;要學會吹拉彈唱,能歌善舞;要學會至少一個球類項目;要掌握課堂教學的基本要領,基本程式以及師生互動的藝術技巧。所有這些,都必須考核合格,才能取得畢業證書。

所以,在當年的中師校園裡,都呈現著這樣的一幅幅風景:

早自習時,教室裡書聲朗朗,琴房裡琴聲悠揚,田徑場生龍活虎。下午上課的前二十分鐘,是書法寫作時間,每個學生都在課桌上規規矩矩一筆一畫寫著。晚自習前半個小時,則是練習普通話的時間,每個班的學生,都在學生推普員的帶領下,認真地練習普通話的發音。而那些對其中某一個專案有特別興趣的同學,則在課後利用大量的業餘時間,埋頭於興趣項目,並且成績斐然。

從入校的第二學期開始,他們就開始接受教師角色訓練。先是見習,在老師的帶領下,到小學去跟班聽課一周。二是模擬實習,一個班分成幾個模擬實習小組,每個同學在實習小組模擬上課。指導老師及其他同學進行點評。再進一步是小實習。到小學去實習兩周,每個學生至少正式上三節以上的課。最後是大實習。安排在最後一個學期,一般是五周時間。在中師老師與小學老師的雙重指導下,全面接管班級課程教學與管理。

因為他們擁有超強的學習能力,所以他們的教師素質提高得非常快。基本上,每個學生都能夠規範書寫漢字,能夠掌握每個字的正確讀音及不同讀音。而且,他們的字大多寫得很漂亮。他們的普通話非常出色。現在全國各地的省級、國家級普通話測試員,大多都是中師畢業生。至於畢業後即成為所在學校或者工作單位的文體骨幹,那更是水到渠成的事。

可以說,只要他們勤奮,畢業後埋頭於音樂、體育、文學、美術或者演講、普通話、書法等的其中一項,他們就能夠取得出色的成就。如若不信,我們可以到全國各地做一個調查,我相信,在當地頗有名氣的書法家、普通話測試員、畫家、作家、詩人、演講家,中師畢業生不在少數。

中國的基礎教育尤其是鄉村基礎教育,因為有了這批人的參與,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呈現出勃勃的生機。剛開始的幾屆畢業生,幾乎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才華,撐起一所學校。他們讓那些長年蝸居于深山老林中的偏遠鄉村小學,逐漸走上了正規辦學的道路,也讓更多的鄉村孩子,開始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並通過他們的培養,飛到山外,走進了更廣闊的天地,走上了更廣闊的人生道路。九十年代的基礎教育達標,他們的功績不可磨滅,幾乎每所鄉村中小學,都主要得力於他們的努力,方才通過達標。而他們自己,也在工作中不斷成長,成為基礎教育的基層管理者,為中國的基礎教育貢獻著自己的光和熱。

正是他們的付出,撐起了中國基礎教育尤其是鄉村基礎教育的藍天。

(我當年供職的中師學校,一個在校時即已出版長篇小說的學生。)

能夠讓這批天資卓越的孩子走上教師崗位,應該說是利益于當年的招生政策。

在當年城鄉二元化的體制下,當年的城市人口非常少、進城的橋樑非常窄,這批農民的孩子,通過考上中師,能夠獲得一個小學教師的崗位,吃國家糧、擁有城市戶口,其誘惑力是非常大的。一個有三四個孩子的農村大家庭,解決了一個孩子的出路問題,幾乎就解決了全家的生存問題。也因此,儘管這個平臺非常低,它依然能夠將那批農村孩子中最優秀的分子,吸引到小學教師的師資隊伍中,奠定了中國基礎教育八十年代後期以來超常規發展的基礎。

這一非常有利於基礎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政策,隨著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高校招生的並軌,戛然而止。

1999年之後,國家政策改三級師範為兩級師範,師範只保留本、專科兩級,全國中師停止招生,中師學校全部撤銷,自尋出路。湖南省當年32所師範學校,只有第一師範因為出了個毛澤東,沒有撤銷,續招收小教大專學生,後來升本成了“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另外還保留了幼兒師範學校及特殊教育師範學校,其餘的中師全部被撤銷,或者被吞併,或者辦高中,亦或者辦職業中專苟延殘喘。

自此之後,中師成了一個歷史名詞。

三級師範改兩級師範後,全國的高等師範專科學校,又在21世紀之初的升本潮中,幾乎全部升格為本科,也幾乎全部取消了師範名號。大概在2005年左右,師專也成了一個歷史名詞。

此後師範只剩下了本科一級。而這一級,也大多成了名義上的師範大學。比如湖南,湖南師大、衡陽師院雖然一直保留著師範名號,但師範生所占比例很小。而湘潭師範學院,更是改名為湖南科技大學,連師範的名字都改沒了。

如此師範教育,怎能不需要“振興”呢?

而要振興師範教育,依我個人愚見,恢復師範類學生在初中畢業生中大規模招收公費生,延長在校學習時間,在接受師範教育訓練的前提下,用更多的時間來掌握一門專業課程知識,是一個值得我們認真選擇的途徑。

其實基礎教育老師尤其是小學教師,並不需要那麼高深的專業知識,出色的個人素質及教學藝術更為關鍵。而當年的中師人才培養模式,是培養基礎教育教師的最佳方式。

更為重要的是,即使在一個人的發展道路越來越寬闊的今天,能夠獲得一個事業單位的編制,從此有一個穩定的工作,有一份穩定的收入,對廣大鄉村學子甚至生活在城市普通階層的孩子來說,依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如果恢復中師公費招生,依然能夠將一批天資出色的孩子吸引到基礎教育隊伍中。

而如果如《意見》中規定的那樣,小學老師需要全日制本科學歷,還有可能在天資上、在職業熱愛程度上比不上中師生。那些天資出色的學生會這樣想,我既然能夠考上一本,又為什麼要去就讀能夠看得到未來的師範類大學呢?如果是這樣,公費師範生就很難招收到天資卓越、天分出眾的人才。

但願我的擔心是多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