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8最具創新力大學百強榜發佈,有你們的學校嗎?

作者:謝良兵(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長) 彭露(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一個月前,教育部印發《關於公佈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專案的通知》,要求推進“新工科”建設,認定了612個項目為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專案。這是“新工科”這一概念在2017年大熱之後真正揭開了其神秘面紗。

經濟學科熱之後,工科大學再次迎來發展良機

對於中國的工科大學而言,“新工科”的出現讓它們再次迎來了發展機遇。

中國的高教格局大抵經歷過三次大的調整。

第一次是1952年,彼時借鑒的是蘇聯模式,國家機構劃分得非常細緻,相應的,高校也因由這些部委的存在而進行了分拆。大部分的綜合性高校都被分拆為了各類單科性大學,其中多為理工科大學。第二次是1978年恢復高考之後,新添了很多部委院校。

傳統工科主要有四大專業,分別是土木工程、化學工程、機械工程和電氣工程。工科大學發展的黃金時期正是從這兩個階段開始。

“建築老八校”“兵工七子”“電氣五虎”“機械四小龍”“兩電一郵”等都是這時候興起的,這些院校的傳統工科非常強大。

2000年前後,中國的高校進行了大規模的合併潮。此後,教育部開始了“211”工程、“985”工程,大部分的工科大學由單科性向多科性發展。甚至很多理工科大學改名為綜合性院校,儘量淡化工科色彩。此時,也正是經濟類專業大熱的時期,傳統工科開始式微。

什麼樣的專業最熱?從每年的高考錄取分數線就能看出一二。

上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類學科專業一直高居錄取分數的前列,一些頂尖大學的經濟類專業甚至將各省的高考狀元納入囊中。

但風水輪流轉。這兩年開始,隨著互聯網工業的發展,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新興專業開始大熱。這些熱門專業在2017年被定義為了“新工科”專業,“新工科”大學的建設也隨之提上了日程。

2017年2月,教育部發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於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復旦大學召開了高等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討會,達成共識:我國高校要加快建設和發展新工科。2017年4月8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學召開新工科建設研討會。2017年6月9日,教育部在北京召開新工科研究與實踐專家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會議,全面啟動、系統部署新工科建設。

連結中國製造2025,

新工科大學的本質是創新

有人形容“新工科”是“橫空出世”“平地驚雷”,但實際上,最近幾年相關的工作一直都在進行,只是大家都還未能明確“新工科”的概念。自從教育部認定了612個專案為首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專案之後,“新工科”才算真正浮出水面。

“新工科”建設的背景實際上是中國多年來積累的實踐人才不足、高技能人才缺乏、中國製造2025面臨重大挑戰等問題。因此,“新工科”建設是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戰略行動,國家一系列重大戰略深入實施,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提升國家硬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等等,均需要“新工科”的建設。

“新工科”的本質是創新。“新工科”是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為特徵的新經濟的產物。與老工科相比,“新工科”更強調學科的實用性、交叉性與綜合性,尤其注重資訊通訊、電子控制、軟體設計等新技術與傳統工業技術的緊密結合。

在教育部的話語體系裡,要把握好“新工科”建設的內涵,統籌考慮“新的工科專業、工科的新要求”,加快培養新興領域工程科技人才,改造升級傳統工科專業,主動佈局未來戰略必爭領域人才培養。創新大學組織形式,促進“理工”“工工”結合、“工醫”“工農”“工文”交叉。

當前世界已經邁步跨入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依然是立國之本,互聯網產業化,工業智慧化,工業一體化將是未來工業的主要發展方向。德國有“工業4.0”戰略,美國有“工業互聯網”戰略,中國則有“中國製造2025”。因此,“新工科”建設是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

統計資料顯示,到2020年,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電力裝備、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新材料將成為人才缺口最大的幾個專業。到2025年,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人才缺口將達到950萬人,電力裝備的人才缺口也將達到909萬人。

工科高校將重新洗牌,誰會是新工科大學霸主

路透社每年都會發佈全球最具創新力大學百強榜,入選的高校基本都是美國、德國等工業強國的高校,這些高校也都是傳統工科和新工科的代表。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從2016年開始,每年會和優客工廠主辦全球INS大會,這是一個聚焦創新的科技類峰會。

每年的全球INS大會啟動儀式上,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都會和優客工廠聯合發佈一份“中國最具創新力大學百強榜”。榜單旨在遴選出那些促進新技術進步、創新發展,助推中國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大學。榜單參照的正是路透社的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再加上符合中國高校實際的二級指標。

榜單採用了各種權威機構的原始資料,從科研能力、創新潛能、學術水準、平臺建設四方面的指標來體現高校的創新力。這些原始資料包括企業科研經費總額、國家科技獎獲獎數目、發明專利授權量、中國專利獎獲獎數目、ESI世界前1%學科數目、國際頂級期刊論文數量、自然指數、高層次人才數量、重點學科數量、國家級創新創業訓練計畫數目等。

在此基礎上,得出了“2018中國最具創新力大學百強榜”。其中,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四川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中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位列榜單前十名。

百強高校的分佈和中國製造業基地的分佈基本重合。榜單顯示,百強高校分佈在23個省市的36個城市。其中,北京市有18所高校入列百強,江蘇省有17所,廣東省有9所,上海市8所,陝西省6所,湖北省5所,安徽省5所。

安徽省值得關注。合肥因為有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傳統工科強校,這幾年在創新方面突飛猛進,也帶動了整個安徽高校的創新。此次榜單入圍5所高校,與陝西、湖北等相當,這對於高校數量並不算多的安徽來說實屬不易。

如果以城市分佈來看,北京依然是上榜大戶,有18所高校入圍百強。南京作為高校數量、211工程、雙一流大學等數量居多的城市,有11所大學入圍百強,算是正常。這說明,在研究創新、推動工業和市場應用領域,工業發達城市是有優勢的。

資金扶持成為高校保持創新力的重要源泉。榜單顯示,百強中67%為部屬院校,雖然“211工程”已取消,但77%的百強高校為原“211工程”院校,82%的百強院校為“雙一流”大學。毫無疑問,這些來自中央層面的資金扶持成為了創新力的重要保障。而入榜的地方院校也基本都是地方重點建設大學。

與去年的榜單相比,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跌出了前十,位列第11,這和評價體系有關係。在創新創業訓練計畫這一數目中,以學術為主的中科大並不佔優勢,另一方面,每年的科技獎雖然是高校科研能力的體現,但獲獎數目存在一定的運氣成分。這也是導致每年榜單名次會有比較大差異的重要原因。

由於評價體系的側重點在創新和科研,這個榜單本質上是一個工科大學佔優勢的排行榜,因此可以看到中國人民大學這樣的偏文科性質的高校排名並不占優,雖然也擠入了百強榜單,但位次不高。

榜單同時也顯示,中國的工科大學將重新洗牌。一些傳統的工科大學雖然還能入榜百強,但排名已不如其在傳統工科時代應有的位置。比如天津大學的化學工程、同濟大學的土木工程等等,在第四次學科評比中依然高居首位,但在“新工科”大學的競爭中已經稍顯落後。

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介紹

作為創邑傳媒下設研究機構,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霍爾果斯標準排名資訊諮詢有限公司)成立於2017年7月,脫胎于2014年創立的標準排名研究院(已撤銷)城市研究部,是獨立協力廠商的城市大資料分析機構,也是城市相關榜單及報告的內容生產機構。

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曾推出“鬼城指數”“最宜創業城市”“養老城市”等諸多有影響力的城市排行榜;每年9月的第二個週六,與優客工廠聯合主辦全球INS大會,並在大會上發佈《中國創新創業報告》及《未來趨勢報告》。

聯繫方式:xieliangbing@5icity.net

“新工科”建設的背景實際上是中國多年來積累的實踐人才不足、高技能人才缺乏、中國製造2025面臨重大挑戰等問題。因此,“新工科”建設是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戰略行動,國家一系列重大戰略深入實施,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提升國家硬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等等,均需要“新工科”的建設。

“新工科”的本質是創新。“新工科”是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為特徵的新經濟的產物。與老工科相比,“新工科”更強調學科的實用性、交叉性與綜合性,尤其注重資訊通訊、電子控制、軟體設計等新技術與傳統工業技術的緊密結合。

在教育部的話語體系裡,要把握好“新工科”建設的內涵,統籌考慮“新的工科專業、工科的新要求”,加快培養新興領域工程科技人才,改造升級傳統工科專業,主動佈局未來戰略必爭領域人才培養。創新大學組織形式,促進“理工”“工工”結合、“工醫”“工農”“工文”交叉。

當前世界已經邁步跨入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依然是立國之本,互聯網產業化,工業智慧化,工業一體化將是未來工業的主要發展方向。德國有“工業4.0”戰略,美國有“工業互聯網”戰略,中國則有“中國製造2025”。因此,“新工科”建設是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

統計資料顯示,到2020年,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電力裝備、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新材料將成為人才缺口最大的幾個專業。到2025年,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人才缺口將達到950萬人,電力裝備的人才缺口也將達到909萬人。

工科高校將重新洗牌,誰會是新工科大學霸主

路透社每年都會發佈全球最具創新力大學百強榜,入選的高校基本都是美國、德國等工業強國的高校,這些高校也都是傳統工科和新工科的代表。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從2016年開始,每年會和優客工廠主辦全球INS大會,這是一個聚焦創新的科技類峰會。

每年的全球INS大會啟動儀式上,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都會和優客工廠聯合發佈一份“中國最具創新力大學百強榜”。榜單旨在遴選出那些促進新技術進步、創新發展,助推中國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的大學。榜單參照的正是路透社的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再加上符合中國高校實際的二級指標。

榜單採用了各種權威機構的原始資料,從科研能力、創新潛能、學術水準、平臺建設四方面的指標來體現高校的創新力。這些原始資料包括企業科研經費總額、國家科技獎獲獎數目、發明專利授權量、中國專利獎獲獎數目、ESI世界前1%學科數目、國際頂級期刊論文數量、自然指數、高層次人才數量、重點學科數量、國家級創新創業訓練計畫數目等。

在此基礎上,得出了“2018中國最具創新力大學百強榜”。其中,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四川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中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位列榜單前十名。

百強高校的分佈和中國製造業基地的分佈基本重合。榜單顯示,百強高校分佈在23個省市的36個城市。其中,北京市有18所高校入列百強,江蘇省有17所,廣東省有9所,上海市8所,陝西省6所,湖北省5所,安徽省5所。

安徽省值得關注。合肥因為有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傳統工科強校,這幾年在創新方面突飛猛進,也帶動了整個安徽高校的創新。此次榜單入圍5所高校,與陝西、湖北等相當,這對於高校數量並不算多的安徽來說實屬不易。

如果以城市分佈來看,北京依然是上榜大戶,有18所高校入圍百強。南京作為高校數量、211工程、雙一流大學等數量居多的城市,有11所大學入圍百強,算是正常。這說明,在研究創新、推動工業和市場應用領域,工業發達城市是有優勢的。

資金扶持成為高校保持創新力的重要源泉。榜單顯示,百強中67%為部屬院校,雖然“211工程”已取消,但77%的百強高校為原“211工程”院校,82%的百強院校為“雙一流”大學。毫無疑問,這些來自中央層面的資金扶持成為了創新力的重要保障。而入榜的地方院校也基本都是地方重點建設大學。

與去年的榜單相比,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跌出了前十,位列第11,這和評價體系有關係。在創新創業訓練計畫這一數目中,以學術為主的中科大並不佔優勢,另一方面,每年的科技獎雖然是高校科研能力的體現,但獲獎數目存在一定的運氣成分。這也是導致每年榜單名次會有比較大差異的重要原因。

由於評價體系的側重點在創新和科研,這個榜單本質上是一個工科大學佔優勢的排行榜,因此可以看到中國人民大學這樣的偏文科性質的高校排名並不占優,雖然也擠入了百強榜單,但位次不高。

榜單同時也顯示,中國的工科大學將重新洗牌。一些傳統的工科大學雖然還能入榜百強,但排名已不如其在傳統工科時代應有的位置。比如天津大學的化學工程、同濟大學的土木工程等等,在第四次學科評比中依然高居首位,但在“新工科”大學的競爭中已經稍顯落後。

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介紹

作為創邑傳媒下設研究機構,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霍爾果斯標準排名資訊諮詢有限公司)成立於2017年7月,脫胎于2014年創立的標準排名研究院(已撤銷)城市研究部,是獨立協力廠商的城市大資料分析機構,也是城市相關榜單及報告的內容生產機構。

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曾推出“鬼城指數”“最宜創業城市”“養老城市”等諸多有影響力的城市排行榜;每年9月的第二個週六,與優客工廠聯合主辦全球INS大會,並在大會上發佈《中國創新創業報告》及《未來趨勢報告》。

聯繫方式:xieliangbing@5icit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