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紮心!原來這才是很多人不發朋友圈的原因

先講一個真實故事。

小蜜君原來有一個同事,是一個喜歡旅遊和美食的女孩,在我所有的朋友裡面,她算是比較喜歡發朋友圈的了,但是她卻在不久再也沒有發過朋圈,

後來在一個商場偶遇到了她,

便問她緣由,她無奈地想我訴說了一番。

原因就是她發的這個朋友圈:

“寂寞的夜啊,讓我看到了人生的真相,不知道為什麼,越長大就越孤單,現在的生活,似乎再也沒有了曾經的快樂,走進我生命中的那些人,走出我生命中的那些事,讓我感到困擾。簡單的生活好幸福,可是,我再也無法簡單了!”

接著配了一張她抽煙的圖片。

發完後,跟往常一樣,關機睡覺。可是第二天醒來:

男友給她發了一條微信,劈頭蓋臉的把她說了一頓。男友說他的很多朋友看到這條微信都在問,是不是他們出了問題,說她的這條朋友圈給自己帶來了非常多的困擾,讓她趕緊刪除掉。

緊接著她媽媽也發來了微信,說不要一天到晚的胡說,

一個女孩要注意影響,還說讓她趕緊刪了那條朋友圈那張抽煙的圖片,會讓別人誤會的。

她無力辯解,也不想刪除,因為她真的沒有要針對任何人,也不想表達什麼意思,她只是堅強了太久,想要趁著黑夜脆弱一下而已。

她告訴我,那一刻,突然對朋友圈心生畏懼,原來這個曾經可以隨意吐槽,肆無忌憚抒發情感的地方,早已變了模樣。

有時候,我們不是不願發,而是不敢發。

微信裡有各種朋友,有上司,下屬,同事,鄰居,同學,甚至只是一面之交的人……

這樣龐大雜亂的關係群體,讓我們如何通過朋友圈表達真實的自己呢?

其實不發朋友圈的苦衷還遠不止於此。

曾幾何時,一個朋友業績出眾,公司給發了些獎金,她一時很開心,

就把這種心情編輯成為文字發到了朋友圈。她的一個要好的朋友火速來私聊她,說你怎麼可以發這樣的朋友圈?某某剛出了點事,很不開心啥啥的……,以非常誠懇的語氣,語重心長地說我朋友現在報喜有點不合適。

意思是別人現在很傷心,你就不要發自己開心的消息了

朋友很無語,什麼鬼,她又不是天天關注別人的事,怎麼知道誰誰發生不好的事情?怎麼就不合適了?

可是為了顧及她朋友的感受,我朋友還是刪掉了那條朋友圈,接下來幾天都沒發朋友圈,免得朋友又來說。

事實上就是這樣,人的情緒不同步,有人開心,有人傷心,朋友圈幾百甚至是上千號人,誰又怎麼能夠注意到誰誰高興不高興?

可是一旦你發了歡喜的消息,恰好有人心情低落,看著你的消息就覺得不舒服,覺得你就是炫……無辜躺槍,莫名拉仇恨。

這樣誰還有心情發朋友圈?

除了每個人的情緒不同步之外,每個人的生活態度都是不一樣的。

有些人生活是過給自己看,所以很少發朋友圈,有些人喜歡被別人關注,才有了每天在朋友圈更新動態。

小蜜君的朋友圈大概800+人,但是能聊天深交的少之又少。個人感覺還是普普通通生活最好,逛街買東西吃飯啥的隨手拍了也是留給自己紀念或者跟很好的朋友分享,很少發到朋友圈。

畢竟,懂你的人真的就只有那幾個,不懂的人,根本就不關心你過得怎樣。

人與人之間,是一顆心的距離。

還有一個朋友,從之前天天發朋友圈,到後來幾天發一條,再到現在幾個月才發一條。我問她為什麼不發了?

她說,朋友圈上面不是曬旅遊炫吃炫喝就是秀恩愛,覺得天天看這些消息沒意思,尤其受不了有些人天天發自拍,以為自己很美很驚豔,等著大家來點贊……逛朋友圈還不如把時間留給做別的事情。

對此,小蜜君也深有感觸。

微信的通訊作用仿佛越來越小了,人們逛朋友圈發朋友圈,發現許多跟自己沒有關係的消息,慢慢也就沒有多大興趣關注朋友圈,也沒有什麼興趣發自己的動態。

因為得到的不過是別人的點贊,幾句聊甚於無的留言,而那個給你點贊最多的人,未必是那個陪你暢聊的朋友。尤其是在生病、受傷、受挫等心靈脆弱的時候,更是無人問津。

反而那個陪你迎風流淚的人,卻不是給你評論在最多的人。

甚至,我們將自己的心情和日常發佈在朋友圈,而這在有些人的眼裡變成了刷存在感和曬優越。

你在和這些人爭辯和證明的時候,你突然發現,在朋友圈這個精彩的喜劇裡面,我們既是故事的主角,也是故事的觀眾。

然而,最終也只是一個匆匆過客。

一定程度上講,與其說某些人越來越不愛發朋友圈了,倒不如說他們越來越願意在現實生活中和朋友說說知心話了。

除了這些以外,還有的人覺得發微信朋友圈時間成本太高了。

我們都捫心自問:

能保持兩天不看朋友圈嗎?

睜眼第一個和閉眼最後一個看到的東西可以超出手機螢幕嗎?

如果發了朋友圈,能不每3分鐘就刷一次點贊量嗎?

… …

據不完全統計,微信每個月的活躍用戶是9.38億,而其中4.69億的用戶每天使用微信的時間是90分鐘,80後與90後日均發送資訊74次。花在朋友圈的時間沒有統計,但相信也不會低到哪去。

我們一天在微信上付出的時間,比一個月和爸媽聊天的時間要多,比一周喝咖啡欣賞偉人經典的時間還要多,甚至有些比跟身邊的人開口聊天的時間要多。

當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微信朋友圈的時間成本太高時,不由得就對其“望而卻步”了。

還有人認為,不是我們變了,而是微信圈變了。

以前的朋友圈:人不多,但個個是話癆:看一部電影,要寫個長長的感想;吃到好吃的蛋糕,要@幾個死黨;看到了一張老照片,要感慨一下回憶中的情感;路上遇到秋風蕭瑟,也要為落葉感歎神傷一下;當然,還有吐槽、抱怨......

現在的朋友圈:人開始多了,家人、同事、親戚、上司、客戶...事也開始多了,賣東西的、曬孩子的、集贊的、投票的、獻愛心的、求轉發的、不轉不是中國人的,一天又一天的刷著螢幕。

太多的無效資訊讓他們感覺到厭倦,於是不再看別人的朋友圈了,自己也不發朋友圈了。

而且不禁感慨:朋友圈,我的朋友都哪去了?

其實,和朋友圈說再見的過程,並不是一個陌生的過程。

就像我們曾經熱衷於某個論壇,論壇的人多了,調子變了,我們就不再去了。

就像我們曾經喜歡在某個戰隊打遊戲,組隊的人換了,默契也就不再了,我們也沒有了往日的熱情。

就像我們曾今喜歡一部電視劇,從第一季到第二季,演員換了,我們都覺得變了味道,似乎這個故事沒那麼吸引人了。

我們在變,朋友圈也在變,我們變的越來越不發朋友圈了,僅僅是因為我們因變化而選擇和一些東西告別,如此而已。

- END -

恰好有人心情低落,看著你的消息就覺得不舒服,覺得你就是炫……無辜躺槍,莫名拉仇恨。

這樣誰還有心情發朋友圈?

除了每個人的情緒不同步之外,每個人的生活態度都是不一樣的。

有些人生活是過給自己看,所以很少發朋友圈,有些人喜歡被別人關注,才有了每天在朋友圈更新動態。

小蜜君的朋友圈大概800+人,但是能聊天深交的少之又少。個人感覺還是普普通通生活最好,逛街買東西吃飯啥的隨手拍了也是留給自己紀念或者跟很好的朋友分享,很少發到朋友圈。

畢竟,懂你的人真的就只有那幾個,不懂的人,根本就不關心你過得怎樣。

人與人之間,是一顆心的距離。

還有一個朋友,從之前天天發朋友圈,到後來幾天發一條,再到現在幾個月才發一條。我問她為什麼不發了?

她說,朋友圈上面不是曬旅遊炫吃炫喝就是秀恩愛,覺得天天看這些消息沒意思,尤其受不了有些人天天發自拍,以為自己很美很驚豔,等著大家來點贊……逛朋友圈還不如把時間留給做別的事情。

對此,小蜜君也深有感觸。

微信的通訊作用仿佛越來越小了,人們逛朋友圈發朋友圈,發現許多跟自己沒有關係的消息,慢慢也就沒有多大興趣關注朋友圈,也沒有什麼興趣發自己的動態。

因為得到的不過是別人的點贊,幾句聊甚於無的留言,而那個給你點贊最多的人,未必是那個陪你暢聊的朋友。尤其是在生病、受傷、受挫等心靈脆弱的時候,更是無人問津。

反而那個陪你迎風流淚的人,卻不是給你評論在最多的人。

甚至,我們將自己的心情和日常發佈在朋友圈,而這在有些人的眼裡變成了刷存在感和曬優越。

你在和這些人爭辯和證明的時候,你突然發現,在朋友圈這個精彩的喜劇裡面,我們既是故事的主角,也是故事的觀眾。

然而,最終也只是一個匆匆過客。

一定程度上講,與其說某些人越來越不愛發朋友圈了,倒不如說他們越來越願意在現實生活中和朋友說說知心話了。

除了這些以外,還有的人覺得發微信朋友圈時間成本太高了。

我們都捫心自問:

能保持兩天不看朋友圈嗎?

睜眼第一個和閉眼最後一個看到的東西可以超出手機螢幕嗎?

如果發了朋友圈,能不每3分鐘就刷一次點贊量嗎?

… …

據不完全統計,微信每個月的活躍用戶是9.38億,而其中4.69億的用戶每天使用微信的時間是90分鐘,80後與90後日均發送資訊74次。花在朋友圈的時間沒有統計,但相信也不會低到哪去。

我們一天在微信上付出的時間,比一個月和爸媽聊天的時間要多,比一周喝咖啡欣賞偉人經典的時間還要多,甚至有些比跟身邊的人開口聊天的時間要多。

當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微信朋友圈的時間成本太高時,不由得就對其“望而卻步”了。

還有人認為,不是我們變了,而是微信圈變了。

以前的朋友圈:人不多,但個個是話癆:看一部電影,要寫個長長的感想;吃到好吃的蛋糕,要@幾個死黨;看到了一張老照片,要感慨一下回憶中的情感;路上遇到秋風蕭瑟,也要為落葉感歎神傷一下;當然,還有吐槽、抱怨......

現在的朋友圈:人開始多了,家人、同事、親戚、上司、客戶...事也開始多了,賣東西的、曬孩子的、集贊的、投票的、獻愛心的、求轉發的、不轉不是中國人的,一天又一天的刷著螢幕。

太多的無效資訊讓他們感覺到厭倦,於是不再看別人的朋友圈了,自己也不發朋友圈了。

而且不禁感慨:朋友圈,我的朋友都哪去了?

其實,和朋友圈說再見的過程,並不是一個陌生的過程。

就像我們曾經熱衷於某個論壇,論壇的人多了,調子變了,我們就不再去了。

就像我們曾經喜歡在某個戰隊打遊戲,組隊的人換了,默契也就不再了,我們也沒有了往日的熱情。

就像我們曾今喜歡一部電視劇,從第一季到第二季,演員換了,我們都覺得變了味道,似乎這個故事沒那麼吸引人了。

我們在變,朋友圈也在變,我們變的越來越不發朋友圈了,僅僅是因為我們因變化而選擇和一些東西告別,如此而已。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