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315”與“假股票”--揭露2017的一條投資暗線

最近流行說“假××”,“315”臨近,股民們也開始討論“假股票”的話題——“對於這麼不聽話的股票,

應該仔細調查一下,在3·15晚會上曝光一下,看看股民到底是不是買到了假股票!”

假股票,我理解應該包括“那些有業績卻不漲的票”,應該包括“那些該有業績而不出業績的票”,應該更包括“哪些弄虛作假的上市公司”!

上週五,證監會通報九好集團借殼鞍重股份的忽悠式重組 大案,這也回應了2月26日,證監會記招上劉主席說的:“過段時間,證監會還會公佈一些有影響力的案子。

為滿足資本市場對於收入和利潤等財務指標的要求,九好集團通過多次資金的自迴圈,完成虛構交易中的假賬計入,虛增2013-2015年服務費收入2.6億餘元,虛增2015年貿易收入57萬餘元,虛構銀行存款3億元。為掩飾資金缺口,借款購買理財產品或定期存單,並立即為借款方關聯公司質押擔保。連銀行存款都虛構,為了上市真是不擇手段。

而鞍重股份為什麼會被借殼,

這就是另一類“假股票”,從股市融資後,不好好經營,結果該出的業績沒有出,雖然可以連續不斷的“忽悠”但也終有“蓋不住火”的一天。“蓋不住了”就只有弄虛作假、忽悠重組、虛擬題材的“假股票”。在A股,這樣的例子可以寫出一本故事大全。遠的如“銀廣夏”,近的如“欣泰電氣”,都是“有毒資產”。

為什麼會這樣?

一家股份制公司,要穩健經營達到A股上市要求本身就不容易,全國三千萬家企業,

上市公司僅僅3000多家,萬里挑一,自然要求很高,因此上市回報也很高,極低廉的融資成本和“做大做強”的光環足以讓眾多企業前赴後繼。

不過,對於一般企業來說,雖然上市是自身優秀的檢驗標準,但上市本身就是“一個大坑”。因為上市後對企業自身有更高的要求,對於大部分上市企業,為上市都是勒緊褲腰帶、使出渾身解數、動用一切資源和十八班武藝,滿足了上市指標的。

一句話:為了上市,很“透資”。

而上市後,一大筆錢擺在自己的面前,上市公司更難,你得有本事花出去,這種痛苦可是真不一般。有人會說,“花錢還不容易啊?”,真的不容易,因為花出去必須賺回更多錢!!!我之前在某公司的IPO工作組,財務老總看著不斷增長的業績,憂從中來,“上市後,給我們一大筆錢,能花出去麼,能花好麼,能賺回來還能持續增長麼?”

所有這些問題,都不是你上市公司說了算,

是你所在的行業市場和資本市場說了算。所以,上市後你獲得了更多資源也要承擔更多義務。有一大批公司為了不斷增長的業績壓力,只能不斷融資、定增 ,不斷搞出新項目新概念,所以我們就看到了A股市場推陳出新的概念和題材。而要管理好自己原有的業態都不容易,如果再弄一堆項目和公司,又成了更加消耗精力的事兒,最終就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所以,我最敬佩兩種企業家,一類是悶聲發大財不需要上市的;一類是上市以後還能真正做得好的——能上市真的不代表你行,上市還能做好才是真的行!

可見,對於那種業 績好卻股票價格不上漲的公司,說他們是“假股票”是一句真戲言。在美國這樣的成熟市場,上市公司業績符合和超過預期,股價就上漲;業績不符合預期,即便業績增長,股價也會跌,等下一季符合預期再說咯。

而A股出現業績好,價格不漲就很正常,因為大家都不是來炒業績的。我常說這不是業績沒準備好,是主力沒準備好。大家都看好的公司,往往大量散戶小額資金在裡面,主力難做!

所以,我最敬佩兩種企業家,一類是悶聲發大財不需要上市的;一類是上市以後還能真正做得好的——能上市真的不代表你行,上市還能做好才是真的行!

可見,對於那種業 績好卻股票價格不上漲的公司,說他們是“假股票”是一句真戲言。在美國這樣的成熟市場,上市公司業績符合和超過預期,股價就上漲;業績不符合預期,即便業績增長,股價也會跌,等下一季符合預期再說咯。

而A股出現業績好,價格不漲就很正常,因為大家都不是來炒業績的。我常說這不是業績沒準備好,是主力沒準備好。大家都看好的公司,往往大量散戶小額資金在裡面,主力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