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產城融合,深圳的下一個黃金時代

從1978至2018,中國走過了40年的改革開放歷程,本地一批企業也許是以極其偶然的機會像一顆種子落在土地上,

或應勢而起,或險些折戟,但走過風雨存活下來的,都成為行業內一杆杆鮮明的旗幟。

出於人類工作、生活和消費等需求,城市的發展、擴張、轉型、升級與房地產這個產業息息相關。在改革開放40年之際,從產城融合的角度審視房產變遷,及傳統房企在互聯網時代改革,對城市及居住在城市裡的人的生長形態與日常的生活反作用,

可以以一種更加人本的角度和更高的視野,看待行業的發展。

如果把過去二、三十年裡,房企們在城市中的擴張比作在拼一張巨大的拼圖,用建築物面積覆蓋未納入王國的版圖;那麼,近十年來,傳統房企的轉型就是從二D視角切換到3D立體視角,空間的維度更多了,層次更豐富了,維度也更多元了。商業、工作、教育、醫療、科技層層套嵌,打造出一個個新場景。空間沒有變,

但功能的附加和互動激發了更多的創意和創造出了更多的可能性。

4月22日,萬科城市共創大會邀請了相關企業家和專家圍繞“城市多樣性”、“友好城市空間”、“未來教育”、“消費升級與新零售”、“產業創新與產城融合”五個方向進行深度探討。萬科意在發起這樣一個探討平臺,一同打撈這那些“可昭示未來的過去”,析出城市的下一個40年可能性。

未來的城市是什麼形態?城市與企業相互作用,

前者為後者提供舞臺和服務,後者創造了更豐盛的城市生活。下一個黃金時代即將來,城市和企業,在創新浪潮中如何緊密擁抱。

城市的本質在於連結,技術來幫忙

城市是一個空間,而空間的本質在於連接。

深圳蕾奧城市規劃設計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富海指出,新技術的變革對城市的形態會有極大的影響。新技術核心是智慧化和資訊化,而技術會影響人居狀態。

為了說明觀點,他拿深圳市的城市形態舉例子。

深圳蕾奧城市規劃設計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富海

從衛星雲圖上看,深圳的城市形狀不是組團式的,而是單中心城市,南山區以高科技產業發達,寫字樓林立,交通潮汐向這裡湧來,因此深圳是邊緣型單中心城市。

他暢想未來的城市形態,又由一場技術革命牽一髮而動全身,效率提升使得人們用更少的時間辦公、或遠端辦公,中心區職能會弱化,文化與交往屬性反而在空間裡更加突出。社區不再複雜,而是像一個個區塊被無限連接起來。他把這樣的城市叫做“區塊鏈城市”,去中心化實現了人居生活的高效率和平等交流。

什麼可以作為連結社區的紐帶呢?騰訊雲副總裁王濤認為,智慧城市已經進入2.0版本,未來的城市當中,數位流、大資料、人工智慧將會成為連結區塊的主要動力。比如在出行上,自動化交通檢測、事前預警、卡口資料彙集可以達到優化信號燈,達到交通治理的目的,社區交往更暢通。

騰訊雲副總裁王濤

智慧城市的落地不僅僅需要一個策劃方案,更要有細節全面的落實方案,技術成為鏈子,連結更多的行業與產業,覆蓋更多的服務範圍。

下一個40年,城市如何發展

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的城市,深圳一直為投資創業者們所喜愛。可以說,深圳是國家政策的結果。深圳在耕耘的途中,政策紅利對城市的扶持成長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未來的時間裡,企業與政策如何再創造一個40年輝煌。

萬科集團創始人、董事會名譽主席王石在開幕式改革開放40周年主旨演講時對40年來,深圳在改革開放路上,關於企業與政府的關係分享了自己的體會:“一講到創新、就講到企業、和企業創始人。當然我也其中一位。深圳的代表一代一代地已經茁壯起來,但大家往往忽略了一點,就是政府的職能。政府的作用代表未來,這是非常清晰的。”

萬科集團創始人、董事會名譽主席王石

政策扶助了一批深圳企業的崛起,有些做的還非常不錯。碳雲智慧聯合創始人兼首席資訊官黎浩對於深圳為何能誕生如此多獨角獸企業,有自己的看法。他說,從過去看,深圳沒有太多的歷史包袱。實然,作為沒有改革開放經驗借鑒範本的排頭兵,深圳有極大的空間去嘗試多種了可能性。黎浩感慨地說:“沒有太多枷鎖的路,才是最好的路。從引導看,深圳市政府很早開始進行產業佈局,這是在產業崛起還不明朗時,就已經開始做的事情。

碳雲智慧聯合創始人兼首席資訊官黎浩

深圳的創新絕不是單方面的創新,而是一種構成,其中包括敢闖敢試的精神、政府關係和物質空間等等。深圳蕾奧城市規劃設計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富海指出,“低成本高配套”的創業環境、讓“企業像野草一樣生長,不一定哪天就從小草長成了大樹。”

深圳要如何保持創新的勢頭?政策利好開了一個好頭,接下去的又一個40年,尤其是面臨著國際市場開放,企業的積極推進將會對深圳這座城市,乃至整個中國起關鍵作用。

萬科的產城融合之路

萬科集團創始人,董事會名譽主席王石在城市共創大會的改革開放40周年主旨演講中提到,萬科的轉型的產業佈局已經在十幾年前開始。

萬科在2013年就開始不斷向外釋放戰略轉型的資訊。2013年在致股東信中,明確提出要尋找並培育新的“企業增長點”,萬科表示要用十年的時間,找到持續保持企業高速增長的“替代模式”。

據億歐網整理,截至目前為止,正在轉型的萬科涉及到的領域有社區O2O、社區金融、家裝O2O、養老地產、物流地產、商業地產、體育、教育八個。2014年,萬科將定位延展為“城市配套服務商,2017年12初,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首次對外宣佈,萬科要做城市配套服務商,並具體細化為四個角色:美好生活場景師,實體經濟生力軍,創新探索試驗田,和諧生態建設者。

深圳萬科執行合夥人姜浩如此形容萬科的企業性格:“萬科的骨子裡就有學習和創新的基因。”成立于1988年的萬科早期在改革的春風下成長起來,業務佈局上,萬科當年就在多方面進行嘗試,如搞百貨商場、拍電影、商貿、文化傳播等多元化業務。

30年後,萬科同樣面臨一股時代潮流,萬科的“左右出擊”比30年前來的更有章法和理性。大會上,薑浩說:“我們從做事初期開始,就不會一味地認定既有的模式和方法,而是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和認識,也在不停地摸索和探索,我們萬科內部把這個叫試錯。”

深圳萬科執行合夥人、資產管理事業中心總經理高駿

如何去平衡創新與傳統的力度?深圳萬科執行合夥人、資產管理事業中心總經理高駿說:“當好農民種好地,萬科會堅持空間的開發與運營。”做的是老本行,但是要用新知識、新方法去做。1988年,萬科正式進入房地產行業,主營業務包括房地產開發和物業服務。據萬科銷售簡報。2012年,萬科集團銷售額突破千億大關,2017年萬科合同銷售金額達5298.8億元。傳統的城市開發業務已經抵達某種成熟度,要逃離舒適圈,需要一些勇氣。

但是回頭看,不管是在業務佈局還是人才創新機制方面,萬科一直都有吸收新經驗、新血液的創新態度。2014年,萬科推出事業合夥人機制,是對自企業誕生以來,因經營和管理權分離而不斷成熟的職業經理人制度的一種挑戰。

如今的萬科正在構建一個以居住為中心的生態系統。據億歐記者瞭解,深圳萬科將會在設計、辦公、數字創意、金融和科技領域整合產業資源,通過改造、創建等手法推出一系列產業園區,孵化產業全新生態系統。比如,2015年,萬科推出萬科雲設計公社。生活、辦公及工廠加工將在同一個生態環境裡共存,建築空間散落在巨大的城市公園裡,所有創造者共用陽光、空氣、水和各具特色的社會資源。

2016年,星火ONLINE正式開園,標誌萬科正式進入文化創意園運營領域,星火ONLINE在原有建築物上進行升級改造,以文化和數字創新產業為依託,完成一次對舊建築物的翻新改建,不僅將老建築改造為具有工業美感的創新空間,更賦予其全新的功能,入駐其中的個體都能夠尋找資源,跨界融合。

新時代,房地產企業需要不斷給自己“加碼”,既要配合政府,積極履行城市建設的職責,又要去努力思考如何在新時代擴大到更大的體量的同時,增添城市多樣性和異質性,為下一個黃金時代的到來做好準備。

未來會給萬科留機會嗎?深圳萬科執行合夥人、資產管理事業中心總經理高駿很有信心:“萬科不是在近十年的這股創新浪潮中出生的,雖然沒有含在嘴裡的“金鑰匙“,但是抓好未來創新的兩個方向,萬科還是有機會的。”第一個方向是客戶至上;第二個方向是科技與智慧,抓住高科技的機會,就具備未來的基礎競爭力。”

智慧城市已經進入2.0版本,未來的城市當中,數位流、大資料、人工智慧將會成為連結區塊的主要動力。比如在出行上,自動化交通檢測、事前預警、卡口資料彙集可以達到優化信號燈,達到交通治理的目的,社區交往更暢通。

騰訊雲副總裁王濤

智慧城市的落地不僅僅需要一個策劃方案,更要有細節全面的落實方案,技術成為鏈子,連結更多的行業與產業,覆蓋更多的服務範圍。

下一個40年,城市如何發展

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的城市,深圳一直為投資創業者們所喜愛。可以說,深圳是國家政策的結果。深圳在耕耘的途中,政策紅利對城市的扶持成長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未來的時間裡,企業與政策如何再創造一個40年輝煌。

萬科集團創始人、董事會名譽主席王石在開幕式改革開放40周年主旨演講時對40年來,深圳在改革開放路上,關於企業與政府的關係分享了自己的體會:“一講到創新、就講到企業、和企業創始人。當然我也其中一位。深圳的代表一代一代地已經茁壯起來,但大家往往忽略了一點,就是政府的職能。政府的作用代表未來,這是非常清晰的。”

萬科集團創始人、董事會名譽主席王石

政策扶助了一批深圳企業的崛起,有些做的還非常不錯。碳雲智慧聯合創始人兼首席資訊官黎浩對於深圳為何能誕生如此多獨角獸企業,有自己的看法。他說,從過去看,深圳沒有太多的歷史包袱。實然,作為沒有改革開放經驗借鑒範本的排頭兵,深圳有極大的空間去嘗試多種了可能性。黎浩感慨地說:“沒有太多枷鎖的路,才是最好的路。從引導看,深圳市政府很早開始進行產業佈局,這是在產業崛起還不明朗時,就已經開始做的事情。

碳雲智慧聯合創始人兼首席資訊官黎浩

深圳的創新絕不是單方面的創新,而是一種構成,其中包括敢闖敢試的精神、政府關係和物質空間等等。深圳蕾奧城市規劃設計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富海指出,“低成本高配套”的創業環境、讓“企業像野草一樣生長,不一定哪天就從小草長成了大樹。”

深圳要如何保持創新的勢頭?政策利好開了一個好頭,接下去的又一個40年,尤其是面臨著國際市場開放,企業的積極推進將會對深圳這座城市,乃至整個中國起關鍵作用。

萬科的產城融合之路

萬科集團創始人,董事會名譽主席王石在城市共創大會的改革開放40周年主旨演講中提到,萬科的轉型的產業佈局已經在十幾年前開始。

萬科在2013年就開始不斷向外釋放戰略轉型的資訊。2013年在致股東信中,明確提出要尋找並培育新的“企業增長點”,萬科表示要用十年的時間,找到持續保持企業高速增長的“替代模式”。

據億歐網整理,截至目前為止,正在轉型的萬科涉及到的領域有社區O2O、社區金融、家裝O2O、養老地產、物流地產、商業地產、體育、教育八個。2014年,萬科將定位延展為“城市配套服務商,2017年12初,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首次對外宣佈,萬科要做城市配套服務商,並具體細化為四個角色:美好生活場景師,實體經濟生力軍,創新探索試驗田,和諧生態建設者。

深圳萬科執行合夥人姜浩如此形容萬科的企業性格:“萬科的骨子裡就有學習和創新的基因。”成立于1988年的萬科早期在改革的春風下成長起來,業務佈局上,萬科當年就在多方面進行嘗試,如搞百貨商場、拍電影、商貿、文化傳播等多元化業務。

30年後,萬科同樣面臨一股時代潮流,萬科的“左右出擊”比30年前來的更有章法和理性。大會上,薑浩說:“我們從做事初期開始,就不會一味地認定既有的模式和方法,而是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和認識,也在不停地摸索和探索,我們萬科內部把這個叫試錯。”

深圳萬科執行合夥人、資產管理事業中心總經理高駿

如何去平衡創新與傳統的力度?深圳萬科執行合夥人、資產管理事業中心總經理高駿說:“當好農民種好地,萬科會堅持空間的開發與運營。”做的是老本行,但是要用新知識、新方法去做。1988年,萬科正式進入房地產行業,主營業務包括房地產開發和物業服務。據萬科銷售簡報。2012年,萬科集團銷售額突破千億大關,2017年萬科合同銷售金額達5298.8億元。傳統的城市開發業務已經抵達某種成熟度,要逃離舒適圈,需要一些勇氣。

但是回頭看,不管是在業務佈局還是人才創新機制方面,萬科一直都有吸收新經驗、新血液的創新態度。2014年,萬科推出事業合夥人機制,是對自企業誕生以來,因經營和管理權分離而不斷成熟的職業經理人制度的一種挑戰。

如今的萬科正在構建一個以居住為中心的生態系統。據億歐記者瞭解,深圳萬科將會在設計、辦公、數字創意、金融和科技領域整合產業資源,通過改造、創建等手法推出一系列產業園區,孵化產業全新生態系統。比如,2015年,萬科推出萬科雲設計公社。生活、辦公及工廠加工將在同一個生態環境裡共存,建築空間散落在巨大的城市公園裡,所有創造者共用陽光、空氣、水和各具特色的社會資源。

2016年,星火ONLINE正式開園,標誌萬科正式進入文化創意園運營領域,星火ONLINE在原有建築物上進行升級改造,以文化和數字創新產業為依託,完成一次對舊建築物的翻新改建,不僅將老建築改造為具有工業美感的創新空間,更賦予其全新的功能,入駐其中的個體都能夠尋找資源,跨界融合。

新時代,房地產企業需要不斷給自己“加碼”,既要配合政府,積極履行城市建設的職責,又要去努力思考如何在新時代擴大到更大的體量的同時,增添城市多樣性和異質性,為下一個黃金時代的到來做好準備。

未來會給萬科留機會嗎?深圳萬科執行合夥人、資產管理事業中心總經理高駿很有信心:“萬科不是在近十年的這股創新浪潮中出生的,雖然沒有含在嘴裡的“金鑰匙“,但是抓好未來創新的兩個方向,萬科還是有機會的。”第一個方向是客戶至上;第二個方向是科技與智慧,抓住高科技的機會,就具備未來的基礎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