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講好溫州的地球故事:珍惜自然資源 呵護美麗國土

今年4月22日是第49個世界地球日。近年來,溫州市國土資源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落實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強化地質生態環境保護,

著力打造安全和諧、寧靜美麗的生活環境,讓群眾共用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

推進綠色礦山創建,礦區披上綠衣盛裝

一行行鬱鬱蔥蔥的行道樹,一叢叢爭奇鬥豔的夾竹桃花,水泥道路整潔寬敞,房前屋後綠樹成蔭,走進溫州市龍灣區瑤溪鎮底嶺下礦區,一定會讓你對礦山的印象有所改觀。漫步礦區,開採平臺規範整齊,運輸道路乾淨整潔,機械設備擺放有序,

礦容礦貌煥然一新。舊時礦區開採加工揚塵漫天,河裡污水橫流,運輸道路坑坑窪窪的場面一去不復返了。

不僅是溫州市龍灣區瑤溪鎮底嶺下礦山,如今我市大部分礦山早已擺脫了“髒、亂、差”的標籤。礦區的淨與美,是對綠色礦山最好的詮釋。

如何在環境保護優先的前提下,

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以最小的生態環境代價,獲得礦產資源開發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近十多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溫州市國土資源局以生態保護和供需保障協調發展為目標,以建設綠色礦山、發展綠色礦業為抓手,探索了一條礦產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新路子,為溫州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制定標準,
示範引領

為實現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發展,2008年9月,溫州市國土資源局以全省開展“百礦示範、千礦整治”活動為契機,會同環保部門制定了《溫州市綠色礦山創建指南》、《綠色礦山評分標準》等規範性檔,印發了《溫州市市級綠色礦山創建管理實施方案》,明確綠色礦山建設標準為:“礦產資源利用集約化、開採方式科學化、生產工藝環保化、企業管理規範化、閉坑礦區生態化”的礦山,

要求各地建立試點,總結經驗,不斷完善綠色礦山創建的指標體系,探索一條適合我市綠色礦山建設工作的有效途徑,並將綠色礦山創建工作納入溫州生態市建設考核。同年全市啟動了4家綠色礦山創建工作。

整頓秩序,調整結構

過去多年溫州各地原來礦山小、散、亂現象突出,2001年,全市礦山數達到584個,平均規模不足2萬噸,生態負面影響較大。為建設生態溫州,

最大限度減少礦業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市國土資源局牽頭編制了《溫州市礦產資源規劃》,從佈局著手,提升礦山開發規模、准入門檻、技術水準,大刀闊斧實施礦山關、停、並、轉,實現了開採區集聚,限采區收縮,禁采區關停的目標。石料礦山總數從584個壓縮到51個,減少了90%以上;單個礦山平均規模從2萬噸提高到270萬噸,提高了135倍,規模化、集約化水準不斷提升,從而全面提升礦產開發利用水準和礦山生態保護水準。

嚴控幹線兩側佈局。2013年底開始,全市開始收縮“四邊”和“兩路兩側”的現有礦山佈局,關停國省道公路、鐵路沿線礦山26個。2014年初,溫州市國土資源局發文明確,新設經營性採礦權,年開採規模不得低於80萬噸,開採年限不得少於10年,新設礦山須嚴格遵循“三區管理”原則,在充分考慮資源狀況以及礦山開採對生態環境影響程度的基礎上,選擇在資源條件允許、環境影響小、區位較隱蔽的地區。2016年1月1日起,國省道公路、鐵路、航道兩側可視範圍內一律不許設置新的經營性採礦區。2017年,新一輪溫州市礦產資源規劃實施,經營性礦山設置必須先將其列入開採規劃區塊。

完善標準,應創盡創

市國土資源局對全市礦山進行調查梳理,對採礦權出讓剩餘年限在3年以上的礦山原則上均要求其創建綠色礦山,擬新設礦山在出讓公告以及出讓合同中就明確要求其創建綠色礦山及違約責任,做到“應建必建”。

綠色礦山建設實現礦產資源可持續開採,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使礦區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帶來良好的生態效益。

綠色礦山建設使礦山面貌煥然一新,給企業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為企業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綠色礦山建設使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間的關係更加和諧,是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也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更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這些綠色礦山的典型,向社會彰顯了礦山企業正面形象,起到了很好的示範和帶動作用,在社會上產生了積極影響,已成為體現礦山企業經營管理綜合水準的重要品牌。”市國土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說。

截止2017年,全市“應建必建”切實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建成各級綠色礦山43個,其中省級綠色礦山5個,4個已納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庫,“應建礦山”綠色礦山建成率達80%以上,礦山及周邊生態環境明顯好轉。

制度保障,全面建設

2018年起,市國土資源局牽頭實施綠色礦山建設三年專項行動,通過建立“企業主建、協力廠商評估、達標入庫、資訊公開”的綠色礦山建設評價工作新模式,全面建設綠色礦山。目標是到2020年底,全市所有生產礦山均完成綠色礦山建設工作,並納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庫。

今後我市將通過強化綠色礦山契約管理,建立協力廠商評估機制,完善綠色礦山監管新機制,探索出臺鼓勵政策等機制達到綠色礦山建設要求,且在全省同類行業中具有引領示範作用的礦山企業,對礦山開發後用地享受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除經營性房地產用途外專案可採用協定出讓方式供地等礦地利用獎勵政策。

通過開展綠色礦山建設行動,改善了礦山生態環境,逐步形成了一批開採規模大、工藝技術先進、安全生產條件好、綠色環保、經濟社會效益好的優勢企業。該行動不僅是將礦產開發管理納入到源頭預防、程序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也是貫徹落實“營商環境提升年”行動的重要舉措,有力提升了服務基層、服務群眾、服務發展的能力。

加強地質災害防治,“除險安居”為民惠民

開展地質災害隱患綜合治理是市政府確定的2017年十大民生實事之首。根據省委、省政府的部署,2017年以來,我市全面啟動地質災害隱患綜合治理三年行動,提出了“決戰第一年、衝刺第二年、清零第三年”的目標,以首戰即決戰之姿,大搬快拆,細查優治,全力推進“除險安居”。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市共完成地質災害隱患綜合治理766處,其中避讓搬遷471處,工程治理295處,減少威脅人數23021人,消除了全市50%的地質災害隱患,一年的治理成果是十二五期間治理總量5倍。

群策群力,以最快的速度除險

地質災害隱患綜合治理工作是一項與時間賽跑的“生命”工程,為加快進度,我市實行掛圖作戰,主要領導圍繞“除險安居”工作,多次專題研究、深入一線督查,並對這項工作每日發佈動態、每週通報點評、每月互學互比,市級主要媒體進行全程跟蹤督辦。2017年6月、7 月、9月、11月市政府連續四次召開現場推進會,比學趕超,要求將“除險安居”工作提速提效。市國土資源局建立了局領導分片掛鉤聯繫制度,派出工作組奔赴一線指導督查。各地將這項民生工程作為重大的政治任務,鉚足幹勁,克難攻堅,爭分奪秒,全力除險,全市上下大幹快上、齊抓共管的氛圍日益濃厚。

獻計獻策,以最優的政策惠民

除險安居,除險是要義,安居才是目的。各級黨委、政府立足群眾的需求,扛起沉甸甸的民生責任,全力護航百姓的安居之夢。

2017年4月,我市下發《關於加快推進地質災害避讓搬遷工作的指導意見》,對5個加快發展縣的地質災害避讓搬遷項目,在省級補助1.5萬元/人的基礎上市級再補助5500元/人。各地結合實際,進一步加強資金保障,里安搬遷安置財政預算從800萬一次性追加到8000萬,泰順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統籌落實資金1500萬元,基本滿足了群眾自行購房的資金需求。

加快集中安置,全市為地質災害避讓搬遷劃出基本農田544畝,保障避讓搬遷安置項目建設需求。各地將安全的地段、完善的設施提供給搬遷戶,樂清在大荊落實了100畝安置用地,用於龍西鄉、仙溪鎮等北部山區鄉鎮的避讓搬遷群眾的安置,蒼南建成靈溪壩頭社區、橋墩騰龍社區、馬站洋河社區等搬遷安置社區,確保群眾搬得出、住得下。

群測群防,以最全的體系防禦

在“三年行動”中,我市將綜合治理與群測群防兩手齊抓,做到未雨綢繆。落實防災責任制,不斷完善“地方負責、部門聯動、專業指導、全民參與、群測群防”的地質災害防治機制。積極開展高標準“十有縣”創建,截至2017年底已有9個縣(市)、區創成高標準“十有縣”,達到“應建必建”,創建成果位於全省首位。突出制度建設、風險調查、監測預警、巡查排查和應急處置五大抓手,抓好防災“最後一公里”的落實,保護群眾遠離地質災害威脅,努力實現汛期地質災害“零傷亡”。

加強地質環境保護,地質公園再譜新篇

2017年8月,雁蕩山世界地質公園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四年一次的中期評估。通過對公園建設管理、地質遺跡保護、科學研究普及活動等方面的實地考察,專家認為雁蕩山世界地質公園以其獨特的地方特色,完美融合了遺址價值與人文歷史,普及推廣了地質科學研究價值,實現了保護與開發相得益彰,發揮了以地質旅遊促進生態旅遊的作用。同年10月,國土資源部、科技部聯合發文命名32家單位為首批國家國土資源科普基地,雁蕩山世界地質公園名列其中。多年來,雁蕩山世界地質公園在科研與科普、網路與宣傳、保護與建設等方面做出大量工作,每年組織開展世界地球日科普宣傳等活動,有效保護了地質遺跡,為傳播地學知識、提升全民科學素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017年12月,在國土資源部召開的第四批國家礦山公園專家評審會上,蒼南礬山國家礦山公園被授予國家礦山公園資格。蒼南礬山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礬都”, 距今1.9億年強烈的燕山旋回興起地質構造運動,造就了礬山明礬,也留下了典型的火山流紋岩群,形成獨特的地質遺跡,薪火相傳640年的明礬生產生活,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旅遊價值。面對此前礬礦生產低效高耗、連續虧損的局面,當地政府充分挖掘和保護、利用礬山礦區珍貴的工業遺產資源,發揮地質環境資源優勢,經過科學治理規劃,礦礬遺址逐漸從傷痕累累、滿目瘡痍的荒涼景象,蛻變成一處處優美的風景區,走出了一條自然與人文融合、生態與產業對接的綠色轉型發展之路。

記者 周漢祥

通訊員 章郁瓊

嚴控幹線兩側佈局。2013年底開始,全市開始收縮“四邊”和“兩路兩側”的現有礦山佈局,關停國省道公路、鐵路沿線礦山26個。2014年初,溫州市國土資源局發文明確,新設經營性採礦權,年開採規模不得低於80萬噸,開採年限不得少於10年,新設礦山須嚴格遵循“三區管理”原則,在充分考慮資源狀況以及礦山開採對生態環境影響程度的基礎上,選擇在資源條件允許、環境影響小、區位較隱蔽的地區。2016年1月1日起,國省道公路、鐵路、航道兩側可視範圍內一律不許設置新的經營性採礦區。2017年,新一輪溫州市礦產資源規劃實施,經營性礦山設置必須先將其列入開採規劃區塊。

完善標準,應創盡創

市國土資源局對全市礦山進行調查梳理,對採礦權出讓剩餘年限在3年以上的礦山原則上均要求其創建綠色礦山,擬新設礦山在出讓公告以及出讓合同中就明確要求其創建綠色礦山及違約責任,做到“應建必建”。

綠色礦山建設實現礦產資源可持續開採,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使礦區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帶來良好的生態效益。

綠色礦山建設使礦山面貌煥然一新,給企業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為企業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綠色礦山建設使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間的關係更加和諧,是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的原則,也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更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這些綠色礦山的典型,向社會彰顯了礦山企業正面形象,起到了很好的示範和帶動作用,在社會上產生了積極影響,已成為體現礦山企業經營管理綜合水準的重要品牌。”市國土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說。

截止2017年,全市“應建必建”切實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建成各級綠色礦山43個,其中省級綠色礦山5個,4個已納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庫,“應建礦山”綠色礦山建成率達80%以上,礦山及周邊生態環境明顯好轉。

制度保障,全面建設

2018年起,市國土資源局牽頭實施綠色礦山建設三年專項行動,通過建立“企業主建、協力廠商評估、達標入庫、資訊公開”的綠色礦山建設評價工作新模式,全面建設綠色礦山。目標是到2020年底,全市所有生產礦山均完成綠色礦山建設工作,並納入全國綠色礦山名錄庫。

今後我市將通過強化綠色礦山契約管理,建立協力廠商評估機制,完善綠色礦山監管新機制,探索出臺鼓勵政策等機制達到綠色礦山建設要求,且在全省同類行業中具有引領示範作用的礦山企業,對礦山開發後用地享受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除經營性房地產用途外專案可採用協定出讓方式供地等礦地利用獎勵政策。

通過開展綠色礦山建設行動,改善了礦山生態環境,逐步形成了一批開採規模大、工藝技術先進、安全生產條件好、綠色環保、經濟社會效益好的優勢企業。該行動不僅是將礦產開發管理納入到源頭預防、程序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也是貫徹落實“營商環境提升年”行動的重要舉措,有力提升了服務基層、服務群眾、服務發展的能力。

加強地質災害防治,“除險安居”為民惠民

開展地質災害隱患綜合治理是市政府確定的2017年十大民生實事之首。根據省委、省政府的部署,2017年以來,我市全面啟動地質災害隱患綜合治理三年行動,提出了“決戰第一年、衝刺第二年、清零第三年”的目標,以首戰即決戰之姿,大搬快拆,細查優治,全力推進“除險安居”。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市共完成地質災害隱患綜合治理766處,其中避讓搬遷471處,工程治理295處,減少威脅人數23021人,消除了全市50%的地質災害隱患,一年的治理成果是十二五期間治理總量5倍。

群策群力,以最快的速度除險

地質災害隱患綜合治理工作是一項與時間賽跑的“生命”工程,為加快進度,我市實行掛圖作戰,主要領導圍繞“除險安居”工作,多次專題研究、深入一線督查,並對這項工作每日發佈動態、每週通報點評、每月互學互比,市級主要媒體進行全程跟蹤督辦。2017年6月、7 月、9月、11月市政府連續四次召開現場推進會,比學趕超,要求將“除險安居”工作提速提效。市國土資源局建立了局領導分片掛鉤聯繫制度,派出工作組奔赴一線指導督查。各地將這項民生工程作為重大的政治任務,鉚足幹勁,克難攻堅,爭分奪秒,全力除險,全市上下大幹快上、齊抓共管的氛圍日益濃厚。

獻計獻策,以最優的政策惠民

除險安居,除險是要義,安居才是目的。各級黨委、政府立足群眾的需求,扛起沉甸甸的民生責任,全力護航百姓的安居之夢。

2017年4月,我市下發《關於加快推進地質災害避讓搬遷工作的指導意見》,對5個加快發展縣的地質災害避讓搬遷項目,在省級補助1.5萬元/人的基礎上市級再補助5500元/人。各地結合實際,進一步加強資金保障,里安搬遷安置財政預算從800萬一次性追加到8000萬,泰順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統籌落實資金1500萬元,基本滿足了群眾自行購房的資金需求。

加快集中安置,全市為地質災害避讓搬遷劃出基本農田544畝,保障避讓搬遷安置項目建設需求。各地將安全的地段、完善的設施提供給搬遷戶,樂清在大荊落實了100畝安置用地,用於龍西鄉、仙溪鎮等北部山區鄉鎮的避讓搬遷群眾的安置,蒼南建成靈溪壩頭社區、橋墩騰龍社區、馬站洋河社區等搬遷安置社區,確保群眾搬得出、住得下。

群測群防,以最全的體系防禦

在“三年行動”中,我市將綜合治理與群測群防兩手齊抓,做到未雨綢繆。落實防災責任制,不斷完善“地方負責、部門聯動、專業指導、全民參與、群測群防”的地質災害防治機制。積極開展高標準“十有縣”創建,截至2017年底已有9個縣(市)、區創成高標準“十有縣”,達到“應建必建”,創建成果位於全省首位。突出制度建設、風險調查、監測預警、巡查排查和應急處置五大抓手,抓好防災“最後一公里”的落實,保護群眾遠離地質災害威脅,努力實現汛期地質災害“零傷亡”。

加強地質環境保護,地質公園再譜新篇

2017年8月,雁蕩山世界地質公園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四年一次的中期評估。通過對公園建設管理、地質遺跡保護、科學研究普及活動等方面的實地考察,專家認為雁蕩山世界地質公園以其獨特的地方特色,完美融合了遺址價值與人文歷史,普及推廣了地質科學研究價值,實現了保護與開發相得益彰,發揮了以地質旅遊促進生態旅遊的作用。同年10月,國土資源部、科技部聯合發文命名32家單位為首批國家國土資源科普基地,雁蕩山世界地質公園名列其中。多年來,雁蕩山世界地質公園在科研與科普、網路與宣傳、保護與建設等方面做出大量工作,每年組織開展世界地球日科普宣傳等活動,有效保護了地質遺跡,為傳播地學知識、提升全民科學素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017年12月,在國土資源部召開的第四批國家礦山公園專家評審會上,蒼南礬山國家礦山公園被授予國家礦山公園資格。蒼南礬山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礬都”, 距今1.9億年強烈的燕山旋回興起地質構造運動,造就了礬山明礬,也留下了典型的火山流紋岩群,形成獨特的地質遺跡,薪火相傳640年的明礬生產生活,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旅遊價值。面對此前礬礦生產低效高耗、連續虧損的局面,當地政府充分挖掘和保護、利用礬山礦區珍貴的工業遺產資源,發揮地質環境資源優勢,經過科學治理規劃,礦礬遺址逐漸從傷痕累累、滿目瘡痍的荒涼景象,蛻變成一處處優美的風景區,走出了一條自然與人文融合、生態與產業對接的綠色轉型發展之路。

記者 周漢祥

通訊員 章郁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