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情系“博愛之書”的倔老頭

“倔老頭個不高,逆境中鑄情操;癡文學多寫稿,得榮譽成才了;系博愛把書找,集書卷九百套;獻餘熱開門店,既快活又逍遙。”這是河南省博愛縣群眾對該縣十二生肖禮品店主人毋本舉的點贊。

與書籍結緣

1957年出生的毋本舉,曾經下過鄉、務過農、做過會計,擔任過博愛縣屬企業團總支書記、副廠長、集團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等職,先後榮獲“河南省職工自學成才獎”“河南輕工優秀管理工作者”等榮譽,傾情編寫的《青年成才處世365訣》榮獲“第四屆全國優秀青年讀物二等獎”“焦作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前不久,筆者懷著萬分崇敬的心情,徑直來到十二生肖禮品店。當問起他為何在花甲之年仍熱衷於收集“博愛之書”時,毋老右手一揮,精神倍增,一股腦將自己的經歷倒了出來。

1972年的冬天,毋本舉剛初中畢業,

就被迫成為了一名修車工。儘管失去了上學機會,但沒有毀掉有志青年的理想信念,他見縫插針讀完了《青春之歌》《紅岩》《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200餘部小說。到1981年,又自費參加了山西刊授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班,並以優異成績完成了15門課程。1984年,全國總工會號召開展“振興中華”讀書活動時,他就成了廠裡自學活動輔導小組組長。那時,毋本舉擠在自己幾平方米的臥室裡一邊苦讀,一邊寫些散文詩歌小說,沉浸在書籍的海洋裡……

把書“收進來”

2005年4月,離開工作崗位後,毋本舉在博愛縣城接手了一間門店,經營十二生肖工藝品與益智用品。這期間,他結識了一些博愛文化人,加上自幼對書的癡迷,次年春節萌發了專題收集寫有博愛人與事的書刊、資料的想法,

並將之稱為“博愛之書”。“收集‘博愛之書’就像我的事業,也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毋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一個人,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誘惑、穩得住根基、受得住嘲諷,一旦選擇就無怨無悔往前奔。

從2009年開始,僅憑博愛縣委統戰部印製的《天南地北博愛人通訊錄》小冊子,靠著發短信、打電話、寄信、交流互換等看似笨拙的方式聯繫徵集,迷書之路也讓他的生活充滿了自信、快樂和幸福。

2017年4月,原河南省科技廳幹部、博愛人劉長庚獲悉毋本舉收集書籍這件事後,喜出望外,利用返鄉的間隙,將自己102萬字的作品《緣椿齋三跡》贈與老毋2套,並欣然揮毫題詞。河南省社科院《中州學刊》雜誌社社長兼常務副主編李太淼,將自己6部作品贈予毋本舉,並開始逐月寄贈《中州學刊》。鄭州小小說傳媒公司董事兼副總編輯馬國興,5年來陸續將自己創作和參編的40餘種圖書捐贈。博愛作家樵聲、張海生、李福祥、黃淩、暗香、陳默、劉玲、樊瑞楠等人亦多次關注書展,並先後將各自創作的文學作品和珍藏的90餘種書刊贈予展覽、交流;博愛籍書畫界人士米鬧、買鴻鈞、宋文京、宋陸京、沈克明、張恒中等適時將書法冊、藝術畫輯寄贈參展……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靠著熱心、專心、耐心,贏得了著書人的讚譽與支持。“博愛之書”從零零星星十幾本舊書壯大到900種,涵蓋政治、法律、科技、教育,文化等多個類別。博愛人也熟知了這位個子不高、精神矍鑠、脾氣有點倔的“小老頭”,提起他都會不由地豎起大拇指,他的小店也為建設“書香博愛”增添了“春意”。

讓書“走出去”

在把書“收進來”的同時,還要讓書“走出去”。從2013年開始,他先後與博愛縣教育局、文廣新局、新華書店、圖書館等合作,舉辦了 6場大型博愛人士圖書、文獻展,組織交流1300餘冊,讓博愛之書走進社區、走進學校、走進機關……走近博愛每一個角落。

2017年9月,在博愛縣舉辦的文獻聯展活動上,毋老精心挑選586種書集中展出,受到該縣縣委副書記、縣長陳泓的高度稱讚。20多天的書展,吸引了來自鄭州、焦作、洛陽、新鄉等地的近1.5萬人次前來觀摩交流,在現場留言100餘條,獲贈相關書籍57種,贈送交流200餘冊。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央民族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代高峰聞訊後,冒雨從濟源市趕到博愛,代、毋兩人相談甚歡,成為了“忘年之交”。代高峰在書展現場不停地查找資料,隨後又將自己珍藏的《博愛文史資料(1—4輯)》(電子版)贈送給毋本舉。

在談話即將結束時,毋老緊緊握著筆者的手說:“作為博愛人,收集、交流‘博愛之書’,我真的很高興、很自豪!在有生之年,繼續以自己的微薄之力,為建設‘書香博愛’做些添磚加瓦的事!”

(該文發表在2018年4月20日《焦作日報》博愛版 副刊頭條處)

(文:趙蜘蒞 圖:丁治國)

喜出望外,利用返鄉的間隙,將自己102萬字的作品《緣椿齋三跡》贈與老毋2套,並欣然揮毫題詞。河南省社科院《中州學刊》雜誌社社長兼常務副主編李太淼,將自己6部作品贈予毋本舉,並開始逐月寄贈《中州學刊》。鄭州小小說傳媒公司董事兼副總編輯馬國興,5年來陸續將自己創作和參編的40餘種圖書捐贈。博愛作家樵聲、張海生、李福祥、黃淩、暗香、陳默、劉玲、樊瑞楠等人亦多次關注書展,並先後將各自創作的文學作品和珍藏的90餘種書刊贈予展覽、交流;博愛籍書畫界人士米鬧、買鴻鈞、宋文京、宋陸京、沈克明、張恒中等適時將書法冊、藝術畫輯寄贈參展……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靠著熱心、專心、耐心,贏得了著書人的讚譽與支持。“博愛之書”從零零星星十幾本舊書壯大到900種,涵蓋政治、法律、科技、教育,文化等多個類別。博愛人也熟知了這位個子不高、精神矍鑠、脾氣有點倔的“小老頭”,提起他都會不由地豎起大拇指,他的小店也為建設“書香博愛”增添了“春意”。

讓書“走出去”

在把書“收進來”的同時,還要讓書“走出去”。從2013年開始,他先後與博愛縣教育局、文廣新局、新華書店、圖書館等合作,舉辦了 6場大型博愛人士圖書、文獻展,組織交流1300餘冊,讓博愛之書走進社區、走進學校、走進機關……走近博愛每一個角落。

2017年9月,在博愛縣舉辦的文獻聯展活動上,毋老精心挑選586種書集中展出,受到該縣縣委副書記、縣長陳泓的高度稱讚。20多天的書展,吸引了來自鄭州、焦作、洛陽、新鄉等地的近1.5萬人次前來觀摩交流,在現場留言100餘條,獲贈相關書籍57種,贈送交流200餘冊。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央民族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代高峰聞訊後,冒雨從濟源市趕到博愛,代、毋兩人相談甚歡,成為了“忘年之交”。代高峰在書展現場不停地查找資料,隨後又將自己珍藏的《博愛文史資料(1—4輯)》(電子版)贈送給毋本舉。

在談話即將結束時,毋老緊緊握著筆者的手說:“作為博愛人,收集、交流‘博愛之書’,我真的很高興、很自豪!在有生之年,繼續以自己的微薄之力,為建設‘書香博愛’做些添磚加瓦的事!”

(該文發表在2018年4月20日《焦作日報》博愛版 副刊頭條處)

(文:趙蜘蒞 圖:丁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