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賣煎餅月入13萬的畢業生我沒見過,開餐館賠到家的倒是見過不少

這兩天有一個新聞:南京林業大學畢業生小魏,畢業之後回到母校,開始賣煎餅,生意不錯,有媒體聲稱“月入13萬”,上了熱搜。

不少人對此發表了評論,比如五嶽散人說:

而劉春則評論:

我算是瞭解餐飲行業,當一個人想創業做點事兒,總會先想到投身餐飲,對於小白用戶來說,餐飲業有許多顯而易見的優點:入行門檻相對低;商業邏輯好懂;現金流良好;但凡是想做這一行的人總覺得自己有比一般人不能比擬的優勢,

比如說:有個秘方,認識幾個廚師,有某類有價格優勢的食材資源,有一些選址優勢,或者跟自己之前的工作經歷相關。

▲截圖自網路

這種新聞看得多了,

“攤煎餅月入13萬”,“賣奶茶贏取白富美”,“開燒烤攤開寶馬”……在我看來,有一個做煎餅的攤檔,一個月銷售額13萬,並不覺得很過分,一家店,日流水4000多元,在校園內營業,口味不錯,有幾個夥計幫忙,甚至還有一點外賣,不算是很難的事。

然而“月入13萬”這個表述,很容易被人理解為淨利潤13萬,這是為了獲取眼球而刻意的誇大表述。對於一家正常的小店來說,成本大概會有以下部分:食材成本、人工成本、房租成本、設備成本、推廣成本、以及一些工商稅務等硬性成本,

在各方面成本控制良好的情況下,淨利潤可以有20%,已經是非常成功,也就是一個月可以收入2萬多元。對於一個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而言,算是一個不錯的營生,但並不值得引發如此大的討論。

在許多公共言論的烘托中,焦慮逐漸成為社會普遍話題,“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成為一種文體,

進一步擴大這種焦慮。

對於年輕人來說,看多了這種毒雞湯,不由自主的感覺自己被拋棄,小時候聽父母灌輸“別人家孩子”,長大後被灌輸“拋棄你的同齡人”。在道聼塗説中,心中惶惶。

前幾年有一波創業大潮,如今潮水散去,一地雞毛。當然我也是在那個塵囂時代入場的,到現在走過不少錯路,彷徨過,失望過,懷疑人生過,但好歹還活著。這些年,不斷有人跟我說:小寬,開個餐廳吧。

在他們看來,我似乎有天然的優勢:瞭解行業,熟悉各種內行,有一些資源。但是我都是笑笑,從不放在心上,既然做了食評人,就不要做運動員,我最多是個寫影評的,你非叫我去自編自導自演一部電影,這完全是隔行如隔山。

這些年,見著許多餐飲品牌拔地而起,然而更多的是曇花一現,轉瞬即逝。實話實說,這十幾年我看到的死掉的餐飲品牌,遠遠比做好的餐飲品牌多。

A以前是個媒體人,算是我的前同事,有一天他興沖沖的跟我說,想開一家非常獨特體驗的餐廳:黑暗餐廳。他說的時候覺得他將創造一個奇跡,但我僅僅感覺到了黑暗。還是開了,真是一家“黑店”,什麼都看不到,你不知道自己吃了什麼,不知道自己喝了什麼,完全是崩潰體驗。有人圖新鮮,來試試,但是基本沒有回頭客。幾個月之後,倒閉。

B是西北人,愛吃,自認為自己是一個吃貨,在北京北二環胡同邊上,找了一個場地,400平,價格不算高,上一家甚至只象徵性的收了一點轉讓費。B準備接手做蘭州牛肉麵和西北民間菜以及小吃。她把店面裝修的很精細,近來感覺更像是一個咖啡館。去了許多次蘭州,找師傅,尋原料。她想著對標的品牌是西貝蓧面村。幾個月之後,她跟我說:你身邊有沒有朋友想接手,她想轉讓。仔細一問,店裡準備的羊羔肉等大菜沒有人點,來的人都是一碗牛肉麵就走,人均消費30多塊錢,一天流水三四千,連房租都不夠。廚師也欺負她不懂,原料成本居高不下,找的店長也跟她擰著幹,說起來就是一把眼淚。“以後再也不做餐飲了。”

C算是大佬級人物了,身價過億,謙遜好學,心裡總有一個餐廳夢,想著做一家自己喜歡的餐館。前些年經常有這種人,想把餐廳會所化,平時招待朋友就足夠了,凡是這樣出發的餐廳,大多倒閉了。但是C不是這樣想,他是想做一家真正面向市場的大眾品牌,他反復找我聊品牌規劃,運營思路,市場定位,最終開了一家麵館,生意不錯,兩年開了四家。但是前些天,他找到我說:“不想做了,太累了,我之前經手的都是上億的資金,都沒有覺得這麼累。基層員工沒有契約精神,如果想要長期利益就綁定股權,一起發展,如果想要短期利潤,就提高工資與分紅比例,可是他們什麼都想要,什麼都還幹不好。”

D不算新手,十幾年前做過餐廳,後來轉行去了更有前景的房地產業。賺了不少錢,又覺得餐飲與線下消費升級是一個大風口,想重新拾起舊業。他也是找我聊了許多想法,他說自己最大的優勢在於選址,這些年在房地產行業積累下的人脈可以幫一些忙,一些熱門商業綜合體的門店他可以以相對低的價格拿到,“200平米的店,別人拿10塊,我拿9塊,一年成本就比別人節省七八萬。”開始他瞄準火鍋,後來瞄準串串香,再後來瞄準輕食健身餐,最終卻模仿喜茶開了一家茶店。茶飲加軟歐包,裝修用大量的黃銅與鏡面,試圖打造網紅店,未來連鎖加盟拿風投,一切想得蠻好,幾個月之後,還是倒閉了。

如果叫我講做餐飲成功者的例子,我能講的不過寥寥數語,如果想叫我講做餐飲失敗的例子,我估計可以講一千零一夜。

不進入這個行當,不知道其中水深火熱,不開店,就不知道以前上班的安穩生活是多麼難得。我見識過種種開店人的焦頭爛額:選址、找設計師、裝修、消防、衛生、證照、開業,行銷、找廚師、找店長、找服務員、研究外賣、採購、研發新菜、做功能表、培訓服務、做品牌、做銷售、求爺爺告奶奶、菜不好吃被人罵、生意不好著急、生意好排隊用戶體驗不好著急、成本核算發現沒賺錢著急、虧空太大還要投入著急、跟廚師著急、跟服務員著急、跟客人想著急又不敢著急……

所謂那些宣揚“月入13萬”“一家小店如何收入過億”等等不負責任的言論,隔三差五就要出來一次,我只是笑笑,默默走開。

之前有人問我,這輩子你吃吃喝喝,享盡人間美味,如果有來世,你覺得對你最狠的報復是什麼?

我想了想說:做餐飲。

文:小寬

圖:部分源於網路

歡迎關注一大口美食榜(微信ID:laiyidakou),回復關鍵字「茶葉」獲取一大口×講武堂單株古樹單叢定制禮。

算是我的前同事,有一天他興沖沖的跟我說,想開一家非常獨特體驗的餐廳:黑暗餐廳。他說的時候覺得他將創造一個奇跡,但我僅僅感覺到了黑暗。還是開了,真是一家“黑店”,什麼都看不到,你不知道自己吃了什麼,不知道自己喝了什麼,完全是崩潰體驗。有人圖新鮮,來試試,但是基本沒有回頭客。幾個月之後,倒閉。

B是西北人,愛吃,自認為自己是一個吃貨,在北京北二環胡同邊上,找了一個場地,400平,價格不算高,上一家甚至只象徵性的收了一點轉讓費。B準備接手做蘭州牛肉麵和西北民間菜以及小吃。她把店面裝修的很精細,近來感覺更像是一個咖啡館。去了許多次蘭州,找師傅,尋原料。她想著對標的品牌是西貝蓧面村。幾個月之後,她跟我說:你身邊有沒有朋友想接手,她想轉讓。仔細一問,店裡準備的羊羔肉等大菜沒有人點,來的人都是一碗牛肉麵就走,人均消費30多塊錢,一天流水三四千,連房租都不夠。廚師也欺負她不懂,原料成本居高不下,找的店長也跟她擰著幹,說起來就是一把眼淚。“以後再也不做餐飲了。”

C算是大佬級人物了,身價過億,謙遜好學,心裡總有一個餐廳夢,想著做一家自己喜歡的餐館。前些年經常有這種人,想把餐廳會所化,平時招待朋友就足夠了,凡是這樣出發的餐廳,大多倒閉了。但是C不是這樣想,他是想做一家真正面向市場的大眾品牌,他反復找我聊品牌規劃,運營思路,市場定位,最終開了一家麵館,生意不錯,兩年開了四家。但是前些天,他找到我說:“不想做了,太累了,我之前經手的都是上億的資金,都沒有覺得這麼累。基層員工沒有契約精神,如果想要長期利益就綁定股權,一起發展,如果想要短期利潤,就提高工資與分紅比例,可是他們什麼都想要,什麼都還幹不好。”

D不算新手,十幾年前做過餐廳,後來轉行去了更有前景的房地產業。賺了不少錢,又覺得餐飲與線下消費升級是一個大風口,想重新拾起舊業。他也是找我聊了許多想法,他說自己最大的優勢在於選址,這些年在房地產行業積累下的人脈可以幫一些忙,一些熱門商業綜合體的門店他可以以相對低的價格拿到,“200平米的店,別人拿10塊,我拿9塊,一年成本就比別人節省七八萬。”開始他瞄準火鍋,後來瞄準串串香,再後來瞄準輕食健身餐,最終卻模仿喜茶開了一家茶店。茶飲加軟歐包,裝修用大量的黃銅與鏡面,試圖打造網紅店,未來連鎖加盟拿風投,一切想得蠻好,幾個月之後,還是倒閉了。

如果叫我講做餐飲成功者的例子,我能講的不過寥寥數語,如果想叫我講做餐飲失敗的例子,我估計可以講一千零一夜。

不進入這個行當,不知道其中水深火熱,不開店,就不知道以前上班的安穩生活是多麼難得。我見識過種種開店人的焦頭爛額:選址、找設計師、裝修、消防、衛生、證照、開業,行銷、找廚師、找店長、找服務員、研究外賣、採購、研發新菜、做功能表、培訓服務、做品牌、做銷售、求爺爺告奶奶、菜不好吃被人罵、生意不好著急、生意好排隊用戶體驗不好著急、成本核算發現沒賺錢著急、虧空太大還要投入著急、跟廚師著急、跟服務員著急、跟客人想著急又不敢著急……

所謂那些宣揚“月入13萬”“一家小店如何收入過億”等等不負責任的言論,隔三差五就要出來一次,我只是笑笑,默默走開。

之前有人問我,這輩子你吃吃喝喝,享盡人間美味,如果有來世,你覺得對你最狠的報復是什麼?

我想了想說:做餐飲。

文:小寬

圖:部分源於網路

歡迎關注一大口美食榜(微信ID:laiyidakou),回復關鍵字「茶葉」獲取一大口×講武堂單株古樹單叢定制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