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太彪悍!解放軍某部驚現第一任女兵駕駛員

四月,黃海之濱某防空兵綜合訓練基地沙塵滾滾,一輛新型導彈發射裝填車上一名女上士手握方向盤,表情略帶凝重,安全搶佔陣地後大呼一口氣…… 

據該旅領導介紹,這個旅為了進一步順應軍改大潮,提升該旅女子導彈連戰鬥力,目前已培養出四名女特種車駕駛員。

謝亞男作為其中的一員,從衛生員到特種車駕駛員只花了6個月的時間,軍改前她是一名衛生兵,軍改後她成為了導彈操作手兼汽車兵,面對巨大的轉變,

她用“傳承”和“擔當”詮釋新時代女兵的英姿。

當前,這個旅導彈四營“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主題教育正火熱進行,而她在紅色故事會上大放光彩,官兵紛紛表示,向她看齊。

原來,謝亞男四代從軍,“滿門忠烈”!太爺爺謝氏三兄弟的事蹟感染著這個家族。

謝氏三兄弟,即大哥謝繼書(1901—1940),二弟謝繼洋(1916—1940),三弟謝繼良(1921—1940),安徽省渦陽縣人。三兄弟均年輕戰死沙場。

看得不過癮?想瞭解謝氏三兄弟,百度一下就知道。

因為傳承,爺爺謝鳳岐也義無反顧參加革命,他12歲時便帶領二三十人的隊伍,擔任新四軍兒童團團長,

在革命戰爭中拿著紅纓槍放哨。

因為傳承,爸爸謝洪波也參軍報國,曾在某特務連當偵察兵,參加過老山對越自衛反擊戰。

因為傳承,她很小的時候就堅定理想長大後要當軍醫,救死扶傷。實現夢想後,卻差點被現實打敗了!衛生員訓練遠遠沒有自己想像的那般簡單,她心理上抵觸靜脈輸液,害怕針頭,要想練好輸液這項技能,必須先在自己手上練針,每次訓練心裡都要掙扎一番,

手上佈滿了密密麻麻的針眼,手背都是淤青。

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努力後,功夫不負有心人,手背上的針眼沒有背叛,讓她成了輸液室技術最過硬的衛生員,當時部隊醫院對外開放,有很多老人和五六個月大的嬰兒患者,都點名讓她來輸液。

因為對軍人有特殊的“愛”,同是軍人的郭天怡與她走進婚姻的殿堂,她說:“嫁給軍人我自豪,因為軍人有擔當”。

隨著改革靴子落地,她迎來轉崗,從原來的衛生專業換成了導彈操作手,難度高了好幾個係數,好在她學習積極性較高,也肯琢磨,從最初的零基礎,到每次號手考核都能達到優秀,這其中的困難外人很難體會。

面對體能新大綱的試行,很多新科目之前都沒有接觸過。但想到不能因為個人拖連隊後腿,沒有困難要上,有困難,克服困難也要上。一點一點訓,慢慢訓,總能達標,訓練成績也慢慢趕了上去。

得知旅要自主培養女駕駛員,她雖已滿服役期,卻主動報名參加,她說要像王傑同志在日記裡寫的那樣:“向雷鋒學習,學習他那種邊學邊想邊改邊做、學一點做一點、學幾分做幾分的品質。”也是憑藉這股精神,於是有了開頭的那一幕。

她的故事雖然平凡,但她堅信把平凡的事幹好就是不平凡!

因為對軍人有特殊的“愛”,同是軍人的郭天怡與她走進婚姻的殿堂,她說:“嫁給軍人我自豪,因為軍人有擔當”。

隨著改革靴子落地,她迎來轉崗,從原來的衛生專業換成了導彈操作手,難度高了好幾個係數,好在她學習積極性較高,也肯琢磨,從最初的零基礎,到每次號手考核都能達到優秀,這其中的困難外人很難體會。

面對體能新大綱的試行,很多新科目之前都沒有接觸過。但想到不能因為個人拖連隊後腿,沒有困難要上,有困難,克服困難也要上。一點一點訓,慢慢訓,總能達標,訓練成績也慢慢趕了上去。

得知旅要自主培養女駕駛員,她雖已滿服役期,卻主動報名參加,她說要像王傑同志在日記裡寫的那樣:“向雷鋒學習,學習他那種邊學邊想邊改邊做、學一點做一點、學幾分做幾分的品質。”也是憑藉這股精神,於是有了開頭的那一幕。

她的故事雖然平凡,但她堅信把平凡的事幹好就是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