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重點關注!中高考“兩考合一”,各省市改革細則頻出,背後趨勢是

近日,各省將繼發佈“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相關措施,

通過制度改革實現初中畢業、高考招生“兩考合一”。

江西省教育廳發佈《江西省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意見(試行)》,意見指出,江西省將從2018年初一新生起,全面推行初中學業水準考試,並將初中畢業、高中招生“兩考合一”,統一規範為“初中學業水準考試”。學業水準考試科目共有13個,總分為850分。

就在江西省公佈新中考改革的前夕,上海也公佈了《上海市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意見》,

將實行“兩考合一”,計分科目總分由630分調整為750分。

對於此政策,也有很多家長誤讀為要取消中考。那麼,這項政策的影響到底如何?中考改革後,學生的負擔會不會更重?新中考改革後,學生需要加強哪方面的學習?通過這篇文章,

希望能為您帶來深度解讀。

中考改革,一場教育思維轉變的革命

以上海為例,這次新中考改革,最大的亮點就是更加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做小課題和小調查的能力。方案最後的落腳點肯定是在為了向社會提供更公平且有品質的教育,比如典型的就是要改善擇校熱這一老大難的社會現象。很明顯,這次改革利好公辦學校。”

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一位負責人表示,

新中考改革需要全面轉變教學方式,注重提升學生的四個關鍵能力:認知、合作、創新、職業能力。通過課程的統整重鉤,構建基礎性課程加拓展性課程的課程群。”

截止日前,上海各區已經建立學區和集團共182個(其中集團128個),

覆蓋學校1050所,市、區兩級新優質項目學校382所。根據公開信息,不完全統計了上海初中學校數量的分佈情況後發現:

其一,上海浦東新區學校數量為最多;其二,家長對民辦初中的積極性遠高於上公辦初中;其三,家裡物質條件越高、家長文化層次越高,對孩子上學的焦慮感越高。

一位家長表示:“為了孩子上學,我們年前就買了學區房,最開始想買靜安區這邊的,

由於太貴而不得不放棄。誰知道,去年才十多萬一平米的房子,現在已經漲到了20多萬一平米,而且絲毫沒有減弱的趨勢。

注重提升學生的四個關鍵能力:認知、合作、創新、職業能力。

尤其這次新中考方案公佈後,家長們對公辦學校的積極性一下就會扭轉過來。但是,我覺得其實公辦也不差,但為什麼一直不怎麼受重視呢?主要在於外面培訓機構的鼓吹,這些機構很懂得抓住家長的焦慮情緒進行煽動性宣傳,服務也比公辦好。其實,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本身,但這反而被很多人所忽略掉了。”

新中考能改善家長的焦慮嗎?

在上海的新中考方案中,除了傳統語數外各占150分外,還有道德與法治60分、歷史60分、體育與健身30分、理化生地等綜合測試150分。值得注意的是,“綜合測試”包括物理70分、化學50分、跨學科案例分析15分和物理化學實驗操作15分。

一位多年從事英語教學的老師感歎道:“對學生而言,雖然看似分數增加了不少,但實際上負擔減少了。對老師而言,要求的能力就提高了很多,尤其跨學科的能力。原來在內容方式上,存在的現象是學科知識系統過多,主題和專案學習太少;單一學科學習過多,而跨學科學習很少,這次改革都有所針對。”

“中國的基礎性課程還是比較有優勢的,因為成系統體系。但是相比國外不足的地方在於跨學科和探索性能力不夠,導致創新能力不足。我們現在提倡的是綠色升學率,兩個指標衡量:一個是輕負擔,一個是高品質。

新中考改革方案,目前面臨的最大阻礙是家長的迷茫和不理解,因為要轉變教育理念實在太難了。” 上海靜教院附校一位負責人補充道。

對學生而言,雖然看似分數增加了不少,但實際上負擔減少了。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賈煒對新中考改革做了一些說明,在他看來,目前改革最難的地方在於課程教學目標和評價方式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兩個方面。

所以未來要處理好三大關係,主題和問題、學科和跨學科、能力和品質關係,由以前的灌輸式學習轉變為激發為主。

那麼,新中考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家長們的焦慮嗎?兩年前就參與中考改革意見的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校長張人利認為,考試科目增加和學生負擔增加之間,並沒有必然關聯。

試想,如果我們的考試只考語數外三門,甚至只考一門,學生每天圍著這僅有的幾門科目學習、操勞,學習難度並不低,考試壓力會更大。有專家分析:

短期來看,家長如果不能及時轉變教育理念的話,很有可能會把自己的焦慮和迷茫轉移給孩子,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比較不利。所以教育部門要儘快落實相關新中考細則,學校和老師更要持續常態化的去宣講和引導家長。從而真正做到家門口就有好學校可上。

中考改革後,必須重視哪三個學科?

“得語文者,贏在中高考”

改革進行的轟轟烈烈,許多地方已在相繼增加語文中考總分,且高達30分。所以有人指出:“得語文者,贏在中高考”。

事實真的如此嗎?

通過《高考大綱》不難看出,高考改革後,三門統考課語文、數學、外語,其中外語可以多次參考,取最高分計入高考總分,就高考總分的區分度來講大大降低;數學在今後的命題中要大幅度降低難度,區分度也會較大下降;只有語文的廣度、難度提升。因此,語文在高考總分中區分度會最大,最容易拉開學生檔次,可見這句話的出現並非空穴來風。

既然語文對於中高考如此重要,那要如何學習語文呢?

一位參加高考閱卷的老師感慨道,當前的政治主觀題可以當閱讀理解題做了,閱讀能力強的孩子很佔優勢。換句話說,閱讀不好的孩子不僅語文拿不了高分,政治、歷史,甚至需要讀懂題意的數學等理科成績也會受影響。

所以,閱讀能力強的孩子,學習更輕鬆,未來更容易脫穎而出。

對閱讀能力強的孩子,只要在關鍵時候稍加點撥,他的分數就突飛猛進,最後考的高分甚至比一直看似勤奮的孩子更高,因為孩子的學習能力已經很高。

初中語文應該更側重於什麼考查?毫無疑問是注重學生能力素養的積累。對於課本知識要多角度品讀,多角度對話、多角度評論,不斷增強深度思考。把對語文的愛和閱讀習慣延續到未來,這是我們要努力抵達的目標。

這就要要求老師在上課時,注重對學生傳統文化經典。

增強對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經典文學作品、紅色主題作品的閱讀。包括但不限於二十四節氣的民俗、諺語、詩詞等。

同時努力培養學生成為一個獨立思考的人。

如果只是一味的大量的閱讀,而沒有正確的閱讀方法,即便擁有大量的閱讀知識,卻未經過自己頭腦的獨立思考而加以吸收,那麼這些學識就遠不如那些雖所知不多但卻經過認真思考的知識有價值。把所閱讀的書籍結合各方面來思考之後,才能真正理解、掌握這些知識,並使其為己所用。

物理學科將走下坡路?

從考試變化看,各省在改革方案中明確推行“3+3”模式:也就是:除語文、數學、英語3個統考科目之外,學生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個科目中自主選擇3科作為選考科目。

但在新高考實施的第一年,竟然出現了這樣的現象:浙江省29.13萬高考考生,其中選考物理的只有8萬人;在上海,選擇物理科目的考生僅占總考生人數的30%。而在浙江某市,甚至出現只有幾百個學生報考物理的現象。種種現象表明物理在高考中“爆冷”,被許多考生放棄。

所以,物理這項科目在考試中真的不重要了嗎?

2017年在上海、浙江招生的1400多所高校中,有70%的高校對選考科目有要求。兩所著名大學公佈的2017年浙江高考招生選考科目要求:

北京大學:32個專業(類)裡,20個專業有選考科目要求,其中近半要求選考物理。比如天文學類、心理學類、環境科學與工程類都要求選考物理。

復旦大學:共21個專業(類),其中11個專業要求選考物理。不難看出,排在前列的還是——物理!

為什麼物理成為重要學科之一?因為一個人的智力水準和學習能力如何,通過考物理最容易鑒別。這主要是由物理的學科特點決定的。物理是一個非常綜合的學科,能考察一個人的數理邏輯能力和計算能力以及記憶能力。

同時,物理也是有用的學科。最簡單的,比如:微波爐有害等謠言,稍微有點物理學基本常識就不會上當。比如電信詐騙猖獗,稍微有點學物理鍛煉的邏輯思維能力,就不會被騙。

物理很重要,但它的難度一度讓許多學生望而卻步。許多人都在問:中學生應該如何學好物理?小編整理了三個辦法,供大家參考。

物理是一個非常綜合的學科,能考察一個人的數理邏輯能力和計算能力以及記憶能力。

正確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

如果把物理學科比作大廈,概念和規律就是構成這座大廈的基石和鋼筋框架。如果基礎打不牢,又怎能在上面建起雄偉壯麗的大廈呢?每一個物理概念和規律都不是一個孤立的定義,概念之間、規律之間以及概念和規律之間都存在著聯繫,當然也存在著區別。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煉方法

學好物理,一定量的練習是必要的,關鍵在於明確做練習的目的。從練習中體會概念和規律的應用、明確物理問題的解題思路、掌握一些基本的分析方法,是物理練習特別關注的。

感受物理知識中的美

物理學本身是美的,物理學習中也處處蘊涵著美,物理美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比如簡潔美與深刻美、統一美與奇異美、模型美與和諧美、狀態美與過程美、結構美與對稱美等等。

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2,形式簡潔無比,但卻成為指導人類進一步認識核反應規律和從核反應中去獲得巨大能量的基礎理論,其深刻美勿容質疑。

在對原子、原子核等微觀粒子的探索和認識的過程中,一個個物理模型的建立與修正,推動著人們對物質結構認識的不斷深入和細緻,物理模型美與和諧美充盈其間,無不讓人心旌蕩漾……

體育將與語數外並駕齊驅

教育部明確表示:

今後中小學要把學生參加體育活動情況、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和運動技能等級納入初中、高中學業水準考試,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中考的錄取計分科目將由語文、數學、外語加上體育4個科目構成,其他科目均成為選考科目。將體育上升到了與“語數外”三大主科同等的地位。而在高考錄取時,實施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省(區、市),在高校招生錄取時,把學生體育情況作為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

這一系列的改革,意味著今後人才選拔的方向,將從原來智力考量的單一標準,逐漸走向德智體美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但是,我覺得其實公辦也不差,但為什麼一直不怎麼受重視呢?主要在於外面培訓機構的鼓吹,這些機構很懂得抓住家長的焦慮情緒進行煽動性宣傳,服務也比公辦好。其實,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本身,但這反而被很多人所忽略掉了。”

新中考能改善家長的焦慮嗎?

在上海的新中考方案中,除了傳統語數外各占150分外,還有道德與法治60分、歷史60分、體育與健身30分、理化生地等綜合測試150分。值得注意的是,“綜合測試”包括物理70分、化學50分、跨學科案例分析15分和物理化學實驗操作15分。

一位多年從事英語教學的老師感歎道:“對學生而言,雖然看似分數增加了不少,但實際上負擔減少了。對老師而言,要求的能力就提高了很多,尤其跨學科的能力。原來在內容方式上,存在的現象是學科知識系統過多,主題和專案學習太少;單一學科學習過多,而跨學科學習很少,這次改革都有所針對。”

“中國的基礎性課程還是比較有優勢的,因為成系統體系。但是相比國外不足的地方在於跨學科和探索性能力不夠,導致創新能力不足。我們現在提倡的是綠色升學率,兩個指標衡量:一個是輕負擔,一個是高品質。

新中考改革方案,目前面臨的最大阻礙是家長的迷茫和不理解,因為要轉變教育理念實在太難了。” 上海靜教院附校一位負責人補充道。

對學生而言,雖然看似分數增加了不少,但實際上負擔減少了。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副主任賈煒對新中考改革做了一些說明,在他看來,目前改革最難的地方在於課程教學目標和評價方式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兩個方面。

所以未來要處理好三大關係,主題和問題、學科和跨學科、能力和品質關係,由以前的灌輸式學習轉變為激發為主。

那麼,新中考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家長們的焦慮嗎?兩年前就參與中考改革意見的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校長張人利認為,考試科目增加和學生負擔增加之間,並沒有必然關聯。

試想,如果我們的考試只考語數外三門,甚至只考一門,學生每天圍著這僅有的幾門科目學習、操勞,學習難度並不低,考試壓力會更大。有專家分析:

短期來看,家長如果不能及時轉變教育理念的話,很有可能會把自己的焦慮和迷茫轉移給孩子,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比較不利。所以教育部門要儘快落實相關新中考細則,學校和老師更要持續常態化的去宣講和引導家長。從而真正做到家門口就有好學校可上。

中考改革後,必須重視哪三個學科?

“得語文者,贏在中高考”

改革進行的轟轟烈烈,許多地方已在相繼增加語文中考總分,且高達30分。所以有人指出:“得語文者,贏在中高考”。

事實真的如此嗎?

通過《高考大綱》不難看出,高考改革後,三門統考課語文、數學、外語,其中外語可以多次參考,取最高分計入高考總分,就高考總分的區分度來講大大降低;數學在今後的命題中要大幅度降低難度,區分度也會較大下降;只有語文的廣度、難度提升。因此,語文在高考總分中區分度會最大,最容易拉開學生檔次,可見這句話的出現並非空穴來風。

既然語文對於中高考如此重要,那要如何學習語文呢?

一位參加高考閱卷的老師感慨道,當前的政治主觀題可以當閱讀理解題做了,閱讀能力強的孩子很佔優勢。換句話說,閱讀不好的孩子不僅語文拿不了高分,政治、歷史,甚至需要讀懂題意的數學等理科成績也會受影響。

所以,閱讀能力強的孩子,學習更輕鬆,未來更容易脫穎而出。

對閱讀能力強的孩子,只要在關鍵時候稍加點撥,他的分數就突飛猛進,最後考的高分甚至比一直看似勤奮的孩子更高,因為孩子的學習能力已經很高。

初中語文應該更側重於什麼考查?毫無疑問是注重學生能力素養的積累。對於課本知識要多角度品讀,多角度對話、多角度評論,不斷增強深度思考。把對語文的愛和閱讀習慣延續到未來,這是我們要努力抵達的目標。

這就要要求老師在上課時,注重對學生傳統文化經典。

增強對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經典文學作品、紅色主題作品的閱讀。包括但不限於二十四節氣的民俗、諺語、詩詞等。

同時努力培養學生成為一個獨立思考的人。

如果只是一味的大量的閱讀,而沒有正確的閱讀方法,即便擁有大量的閱讀知識,卻未經過自己頭腦的獨立思考而加以吸收,那麼這些學識就遠不如那些雖所知不多但卻經過認真思考的知識有價值。把所閱讀的書籍結合各方面來思考之後,才能真正理解、掌握這些知識,並使其為己所用。

物理學科將走下坡路?

從考試變化看,各省在改革方案中明確推行“3+3”模式:也就是:除語文、數學、英語3個統考科目之外,學生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個科目中自主選擇3科作為選考科目。

但在新高考實施的第一年,竟然出現了這樣的現象:浙江省29.13萬高考考生,其中選考物理的只有8萬人;在上海,選擇物理科目的考生僅占總考生人數的30%。而在浙江某市,甚至出現只有幾百個學生報考物理的現象。種種現象表明物理在高考中“爆冷”,被許多考生放棄。

所以,物理這項科目在考試中真的不重要了嗎?

2017年在上海、浙江招生的1400多所高校中,有70%的高校對選考科目有要求。兩所著名大學公佈的2017年浙江高考招生選考科目要求:

北京大學:32個專業(類)裡,20個專業有選考科目要求,其中近半要求選考物理。比如天文學類、心理學類、環境科學與工程類都要求選考物理。

復旦大學:共21個專業(類),其中11個專業要求選考物理。不難看出,排在前列的還是——物理!

為什麼物理成為重要學科之一?因為一個人的智力水準和學習能力如何,通過考物理最容易鑒別。這主要是由物理的學科特點決定的。物理是一個非常綜合的學科,能考察一個人的數理邏輯能力和計算能力以及記憶能力。

同時,物理也是有用的學科。最簡單的,比如:微波爐有害等謠言,稍微有點物理學基本常識就不會上當。比如電信詐騙猖獗,稍微有點學物理鍛煉的邏輯思維能力,就不會被騙。

物理很重要,但它的難度一度讓許多學生望而卻步。許多人都在問:中學生應該如何學好物理?小編整理了三個辦法,供大家參考。

物理是一個非常綜合的學科,能考察一個人的數理邏輯能力和計算能力以及記憶能力。

正確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

如果把物理學科比作大廈,概念和規律就是構成這座大廈的基石和鋼筋框架。如果基礎打不牢,又怎能在上面建起雄偉壯麗的大廈呢?每一個物理概念和規律都不是一個孤立的定義,概念之間、規律之間以及概念和規律之間都存在著聯繫,當然也存在著區別。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煉方法

學好物理,一定量的練習是必要的,關鍵在於明確做練習的目的。從練習中體會概念和規律的應用、明確物理問題的解題思路、掌握一些基本的分析方法,是物理練習特別關注的。

感受物理知識中的美

物理學本身是美的,物理學習中也處處蘊涵著美,物理美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比如簡潔美與深刻美、統一美與奇異美、模型美與和諧美、狀態美與過程美、結構美與對稱美等等。

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2,形式簡潔無比,但卻成為指導人類進一步認識核反應規律和從核反應中去獲得巨大能量的基礎理論,其深刻美勿容質疑。

在對原子、原子核等微觀粒子的探索和認識的過程中,一個個物理模型的建立與修正,推動著人們對物質結構認識的不斷深入和細緻,物理模型美與和諧美充盈其間,無不讓人心旌蕩漾……

體育將與語數外並駕齊驅

教育部明確表示:

今後中小學要把學生參加體育活動情況、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和運動技能等級納入初中、高中學業水準考試,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中考的錄取計分科目將由語文、數學、外語加上體育4個科目構成,其他科目均成為選考科目。將體育上升到了與“語數外”三大主科同等的地位。而在高考錄取時,實施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省(區、市),在高校招生錄取時,把學生體育情況作為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

這一系列的改革,意味著今後人才選拔的方向,將從原來智力考量的單一標準,逐漸走向德智體美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