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家暴,只有零次和無數次的區別

今天最大的八卦,毫無疑問就是“白百合出軌事件”。

事情發展得很快,男主角已經被人扒出來了,而且還被爆料曾經對女朋友施暴。

波叔想起前幾天也有一條關於家暴的新聞。

備受關注的內蒙古女記者遭家暴致死案,被告人金柱(死者的丈夫)被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

據報導,夫妻倆婚後一年內,金柱對阿梅實施過5次家暴。

阿梅一次又一次原諒了丈夫,直到最後付出生命的代價。

誰能想到,曾經立下海誓山盟、結為最親密伴侶的他,卻以最殘暴的方式將她送上黃泉?

關於家暴,有一句話說得好:家暴只有零次和無數次的區別。

一旦開始,如果沒有得到嚴肅對待和嚴厲制止,家暴往往會再次發生,從而變成家常便飯,最終愈演愈烈。

如果今天的爆料是真的,白百合你可得長點心啊。

沒有親身經歷的小菠菜可能會問,受害者為什麼不反抗?不離婚?不報警?

也許,看完波叔講的這個故事,你會對“人性的無奈”有更深刻的理解。

這名女子名叫瑪麗‧克萊蒙斯(Mary Clemons)。

她的丈夫查克(化名)是這樣對待她的:

拳打腳踢,用刀和槍威脅她;

將她禁錮在家中整整5年;

把她當玩物一般,開著車追碾她;

把她扒光衣服綁在樹林裡;

一言不合就強☆禁☆姦她。

這樣的婚姻生活持續了整整15年。

瑪麗出生在一個單親家庭,從不知道親生父親是誰,母親帶著她改嫁過兩次,第二個繼父是個癮君子,動不動就毆打家人。

從小瑪麗就渴望一個完整而幸福的家庭,常到教堂裡祈譸,請上帝賜予她一個帥氣勇敢的王子,帶她走出悲慘的生活。

終於王子出現了,那就是查克。查克是機械修理師,長得英俊瀟酒,對瑪麗也溫柔體貼。只是偶爾露出霸道總裁的范兒,不允許別的男人靠近瑪麗。

這也是愛的一種表現,說明他很在乎我。瑪麗這樣想。

1987年,18歲的瑪麗嫁給了查克。半年後,他們的女兒艾曼達(Amanda)出生。

添了一個小寶寶,家庭本應該更加美滿和睦。但瑪麗的噩夢卻開始了。

第一次家暴出現了。

那天晚上,查克參加派對,回家比預想的要早。瑪麗隨口問了一句:

怎麼了?玩得不開心嗎?

剛說完,查克突然反手一掌打在瑪麗的臉上,惡狠狠地說:

關你屁事!

瑪麗被打懵了,她根本就不明白發生了什麼。

查克竟然還要求她道歉!

為了快點結束這一幕,瑪麗還是找了個理由向查克道歉。

這是她做得最錯的一件事。

從那以後,查克一發不可收拾,只要一不順心,就對瑪麗拳打腳踢,瑪麗一直忍氣吞聲了四年。

到了1991年,瑪麗開始離家出走,她曾躲到小姑子家裡,也去過收容所,甚至跑去跟婆婆哭訴。

但是哪個母親不護著自己的兒子?

婆婆與她徹夜長談,提醒她別忘了自己婚禮上的誓言,勸她要忍耐。婆婆告訴瑪麗,丈夫查克小時候就常常被他父親打,他其實是個可憐的孩子,所以你要遷就他。

瑪麗為何不回娘家?

別忘了,她還有個也會家暴的繼父,那裡好不到哪兒去。

波叔插一句,小時候遭受或目睹家暴的人,長大後成為家暴主動方和被動方的概率,比正常家庭裡成長的孩子高很多。

家暴毀掉的不是夫妻倆而已,而是好幾代人,流毒很大。

忍無可忍的時候,瑪麗可以逃走。

但每次她出走回家,查克都變了個人似的,像戀愛時一樣對她溫柔體貼,有時還會送花討她歡心。

瑪麗又驚又喜,所以不管查克下次怎麼對待她,內心裡總有一種“只要他恢復正常就什麼事都沒有了”的幻想。

這種軟硬兼施的手段,查克早已得心應手,屢試不爽,瑪麗就這樣被他玩弄於股掌之間,一次次淪陷。

也許瑪麗看到這張圖的話,會更清醒地認識到自己面臨的困境:

家暴的迴圈理論示意圖

第一步:不安開始增加。初級階段時,兩人開始衝突,出現交流障礙。

第二步:某個導火線事件之後,暴力發生。

第三步:施暴者道歉並尋找藉口。

第四步:暴力後的蜜月期。暴力之後,施暴者會表現得特別溫柔,討好受害者。

要銘記:暴力後的蜜月期是維持不了多長時間的。

果不其然,升級版的暴力終於來了。

這一次,查克把她綁起來,朝她肚子拳打腳踢足足3小時之久。瑪麗的兩隻手從手腕到肘部浮腫瘀青,腹部一片黑紫。

以家暴為主題的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是很多人的童年陰影

苦痛不堪的瑪麗終於意識到事態嚴重,打電話求祖父來接她。

這是她第6次出走。

瑪麗輪流住在親戚家裡,但寄人籬下的生活讓她倍受煎熬。於是她離開親戚家,住到貧民收容所裡,但收容所只答應讓她住30天。

30天之後呢?

失落迷茫的瑪麗只好再次回到丈夫的身邊。因為她還有最後的牽掛——女兒。

每次逃離,女兒的哭喊就縈繞在瑪麗腦海裡。這種千絲萬縷的牽引,都迫使她每次最終只能返回那個地獄般的地方。

為了孩子,打掉牙也可以往肚裡吞。

這也許是所有家暴受害者忍氣吞聲最理直氣壯的理由。

要想徹底脫離水深火熱的日子,除非把女兒也帶走。事情哪有那麼容易?離開家去哪裡,母女兩人靠什麼過活?

她的同事一直警告瑪麗:

如果他威脅到你,你必須盡自己所能保護自己。

她開始做一些必要的準備,存一點私房錢,把她和女兒的生活用品收拾好。

之前瑪麗在超市當收銀員,後來去到銀行櫃檯工作。後來她被銀行解雇,拿到了一筆補償金。看起來這是個機會。

同事知道後,幫她火速聯繫了一位正在出售房子的朋友,低價出租給瑪麗。凱莉與丈夫則幫瑪麗趁查克不在家的時候把她的東西搬到新家。最後,幾位同事還貼心地為她準備了300美元,讓她雇律師打離婚官司。

但她讓同事們失望了。瑪麗帶走了女兒,但8歲的孩子不知道父母之間發生了多嚴重的事情,她只知道一件事:爸爸媽媽應該住在一起。

面對女兒的哀求,瑪麗又作死了。

大家的幫助讓我深受感動,因為我不是個值得幫助的人。

一個月後,我又回到他身邊。

波叔實在對瑪麗恨鐵不成鋼。朋友們竭力幫她,到頭來她卻再次墜入惡性循環之中。這對外界的援助意願是極大的消耗。

夠了!我們很樂意幫助你,但你必須是自願離開。

這一次,查克可沒那麼容易放過瑪麗,他要好好教訓她,讓她長記性。

他不讓她出去工作,沒收了她的車鑰匙,出門要得到他的批准,家裡的電視和網路都斷掉,連書也不讓她讀。

接下來的5年,瑪麗徹底淪為查克的囚徒。

人身自由和精神自由都被極大限制的瑪麗,整日在家只能不停地打掃衛生做家務。

這種暗無天日的日子,徹底把她逼瘋了。

這時候,女兒艾曼達已經上8年級了,漸漸懂事。多年來目睹父親的暴虐,令她也迫不及待地想離開父親。

就像《爸,我回來了》的歌詞寫的,“如果真的我有一雙翅膀兩雙翅膀,隨時出發,偷偷出發,我一定帶我媽走”,她主動對瑪麗說:

媽媽,我們必須離開。

2002年4月的一天,一家三口去做禮拜。途中女兒想吃冰淇淩,耽誤了回家時間。

到家後,查克把回家晚歸咎於瑪麗。他掐著瑪麗的脖子說:

等我把你掐昏,再把你扔到樹林裡,沒人會發現你。

他沒把她掐死,只是粗暴地強☆禁☆姦了她。

第二天早上,瑪麗故意讓艾曼達錯過校車,然後以親自開車送女兒上學為藉口,帶著女兒離開了那個沒資格稱為家的地方。

這一次,她再也沒有回頭。

不久後,查克被告上法庭,被控蓄意謀殺。

接手瑪麗案子的員警說:

如果要出一本關於家暴案的手冊,瑪麗就是最好的案例。

查克最終被判一年監禁緩刑一年。這個判決令瑪麗大失所望,但查克終於承認自己有罪,這是她心中小小的欣慰。

瑪麗現在怎麼樣了?走出陰影了嗎?

2005年,她與公益人士成立了一個女性援助組織,叫“心靈治療部”,專門為受到家暴的女性提供食物、住所和相關的諮詢服務。至今有超過600名受害者在這裡得到救助。

對於那些幫助我走出來的人,我欠他們太多。現在我終於有機會為其他人做點事,用我的經歷來警示,以求不讓更多的人重蹈我的覆轍。

她當初為了孩子,一次又一次回到虎穴;最終,也因為孩子,決心離開,重獲新生。

只是這個正確的決定,波叔嫌她做得太晚。真正對孩子好的選擇,毫無疑問就是早點徹底脫離家庭暴力的環境。

什麼是家庭暴力?

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駡、恐嚇等方式等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

家暴中的受害者不全都是女性,男性受害者也不在少數。

小菠菜們可能會疑惑,我好像沒怎麼發覺自己身邊的人有被家暴的跡象?

其實不難理解,中國人一直秉承著“家醜不可外揚”的原則,加上許多主客觀的因素,很多人選擇了忍一時風平浪靜。

家暴受害者難以逃離的原因很多:財產、住所、個人感情、外部壓力和孩子。

就以父母最看重的孩子問題來說,很多受害者的想法是:我毀了一輩子,可不能害了孩子,再怎麼苦,也要讓孩子擁有正常的家庭。

問題是:那真是正常的家庭嗎?

孩子能不能成為更好的人,其中有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父母是不是真的相親相愛。

還有人甘願忍受家暴,是因為相信“打是親、罵是愛”,覺得這是對方對自己太在乎的表現。

對這種想法,波叔只想說:我呸。

那是犯罪者為自己辯護的說辭,你真信?

無論愛有多少種表現方式,暴力絕對不是。請不要用這樣的垃圾玷污“愛”這個美好的詞。

這樣的人渣,必須受到法律的制裁。

瑪麗被打懵了,她根本就不明白發生了什麼。

查克竟然還要求她道歉!

為了快點結束這一幕,瑪麗還是找了個理由向查克道歉。

這是她做得最錯的一件事。

從那以後,查克一發不可收拾,只要一不順心,就對瑪麗拳打腳踢,瑪麗一直忍氣吞聲了四年。

到了1991年,瑪麗開始離家出走,她曾躲到小姑子家裡,也去過收容所,甚至跑去跟婆婆哭訴。

但是哪個母親不護著自己的兒子?

婆婆與她徹夜長談,提醒她別忘了自己婚禮上的誓言,勸她要忍耐。婆婆告訴瑪麗,丈夫查克小時候就常常被他父親打,他其實是個可憐的孩子,所以你要遷就他。

瑪麗為何不回娘家?

別忘了,她還有個也會家暴的繼父,那裡好不到哪兒去。

波叔插一句,小時候遭受或目睹家暴的人,長大後成為家暴主動方和被動方的概率,比正常家庭裡成長的孩子高很多。

家暴毀掉的不是夫妻倆而已,而是好幾代人,流毒很大。

忍無可忍的時候,瑪麗可以逃走。

但每次她出走回家,查克都變了個人似的,像戀愛時一樣對她溫柔體貼,有時還會送花討她歡心。

瑪麗又驚又喜,所以不管查克下次怎麼對待她,內心裡總有一種“只要他恢復正常就什麼事都沒有了”的幻想。

這種軟硬兼施的手段,查克早已得心應手,屢試不爽,瑪麗就這樣被他玩弄於股掌之間,一次次淪陷。

也許瑪麗看到這張圖的話,會更清醒地認識到自己面臨的困境:

家暴的迴圈理論示意圖

第一步:不安開始增加。初級階段時,兩人開始衝突,出現交流障礙。

第二步:某個導火線事件之後,暴力發生。

第三步:施暴者道歉並尋找藉口。

第四步:暴力後的蜜月期。暴力之後,施暴者會表現得特別溫柔,討好受害者。

要銘記:暴力後的蜜月期是維持不了多長時間的。

果不其然,升級版的暴力終於來了。

這一次,查克把她綁起來,朝她肚子拳打腳踢足足3小時之久。瑪麗的兩隻手從手腕到肘部浮腫瘀青,腹部一片黑紫。

以家暴為主題的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是很多人的童年陰影

苦痛不堪的瑪麗終於意識到事態嚴重,打電話求祖父來接她。

這是她第6次出走。

瑪麗輪流住在親戚家裡,但寄人籬下的生活讓她倍受煎熬。於是她離開親戚家,住到貧民收容所裡,但收容所只答應讓她住30天。

30天之後呢?

失落迷茫的瑪麗只好再次回到丈夫的身邊。因為她還有最後的牽掛——女兒。

每次逃離,女兒的哭喊就縈繞在瑪麗腦海裡。這種千絲萬縷的牽引,都迫使她每次最終只能返回那個地獄般的地方。

為了孩子,打掉牙也可以往肚裡吞。

這也許是所有家暴受害者忍氣吞聲最理直氣壯的理由。

要想徹底脫離水深火熱的日子,除非把女兒也帶走。事情哪有那麼容易?離開家去哪裡,母女兩人靠什麼過活?

她的同事一直警告瑪麗:

如果他威脅到你,你必須盡自己所能保護自己。

她開始做一些必要的準備,存一點私房錢,把她和女兒的生活用品收拾好。

之前瑪麗在超市當收銀員,後來去到銀行櫃檯工作。後來她被銀行解雇,拿到了一筆補償金。看起來這是個機會。

同事知道後,幫她火速聯繫了一位正在出售房子的朋友,低價出租給瑪麗。凱莉與丈夫則幫瑪麗趁查克不在家的時候把她的東西搬到新家。最後,幾位同事還貼心地為她準備了300美元,讓她雇律師打離婚官司。

但她讓同事們失望了。瑪麗帶走了女兒,但8歲的孩子不知道父母之間發生了多嚴重的事情,她只知道一件事:爸爸媽媽應該住在一起。

面對女兒的哀求,瑪麗又作死了。

大家的幫助讓我深受感動,因為我不是個值得幫助的人。

一個月後,我又回到他身邊。

波叔實在對瑪麗恨鐵不成鋼。朋友們竭力幫她,到頭來她卻再次墜入惡性循環之中。這對外界的援助意願是極大的消耗。

夠了!我們很樂意幫助你,但你必須是自願離開。

這一次,查克可沒那麼容易放過瑪麗,他要好好教訓她,讓她長記性。

他不讓她出去工作,沒收了她的車鑰匙,出門要得到他的批准,家裡的電視和網路都斷掉,連書也不讓她讀。

接下來的5年,瑪麗徹底淪為查克的囚徒。

人身自由和精神自由都被極大限制的瑪麗,整日在家只能不停地打掃衛生做家務。

這種暗無天日的日子,徹底把她逼瘋了。

這時候,女兒艾曼達已經上8年級了,漸漸懂事。多年來目睹父親的暴虐,令她也迫不及待地想離開父親。

就像《爸,我回來了》的歌詞寫的,“如果真的我有一雙翅膀兩雙翅膀,隨時出發,偷偷出發,我一定帶我媽走”,她主動對瑪麗說:

媽媽,我們必須離開。

2002年4月的一天,一家三口去做禮拜。途中女兒想吃冰淇淩,耽誤了回家時間。

到家後,查克把回家晚歸咎於瑪麗。他掐著瑪麗的脖子說:

等我把你掐昏,再把你扔到樹林裡,沒人會發現你。

他沒把她掐死,只是粗暴地強☆禁☆姦了她。

第二天早上,瑪麗故意讓艾曼達錯過校車,然後以親自開車送女兒上學為藉口,帶著女兒離開了那個沒資格稱為家的地方。

這一次,她再也沒有回頭。

不久後,查克被告上法庭,被控蓄意謀殺。

接手瑪麗案子的員警說:

如果要出一本關於家暴案的手冊,瑪麗就是最好的案例。

查克最終被判一年監禁緩刑一年。這個判決令瑪麗大失所望,但查克終於承認自己有罪,這是她心中小小的欣慰。

瑪麗現在怎麼樣了?走出陰影了嗎?

2005年,她與公益人士成立了一個女性援助組織,叫“心靈治療部”,專門為受到家暴的女性提供食物、住所和相關的諮詢服務。至今有超過600名受害者在這裡得到救助。

對於那些幫助我走出來的人,我欠他們太多。現在我終於有機會為其他人做點事,用我的經歷來警示,以求不讓更多的人重蹈我的覆轍。

她當初為了孩子,一次又一次回到虎穴;最終,也因為孩子,決心離開,重獲新生。

只是這個正確的決定,波叔嫌她做得太晚。真正對孩子好的選擇,毫無疑問就是早點徹底脫離家庭暴力的環境。

什麼是家庭暴力?

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駡、恐嚇等方式等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

家暴中的受害者不全都是女性,男性受害者也不在少數。

小菠菜們可能會疑惑,我好像沒怎麼發覺自己身邊的人有被家暴的跡象?

其實不難理解,中國人一直秉承著“家醜不可外揚”的原則,加上許多主客觀的因素,很多人選擇了忍一時風平浪靜。

家暴受害者難以逃離的原因很多:財產、住所、個人感情、外部壓力和孩子。

就以父母最看重的孩子問題來說,很多受害者的想法是:我毀了一輩子,可不能害了孩子,再怎麼苦,也要讓孩子擁有正常的家庭。

問題是:那真是正常的家庭嗎?

孩子能不能成為更好的人,其中有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父母是不是真的相親相愛。

還有人甘願忍受家暴,是因為相信“打是親、罵是愛”,覺得這是對方對自己太在乎的表現。

對這種想法,波叔只想說:我呸。

那是犯罪者為自己辯護的說辭,你真信?

無論愛有多少種表現方式,暴力絕對不是。請不要用這樣的垃圾玷污“愛”這個美好的詞。

這樣的人渣,必須受到法律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