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永新華韻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4月26日訊 4月23日-25日,由永新華韻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與京東聯合舉辦的“永新華韻-京東非遺展”在北京京東集團總部舉辦,本次展覽以“溝通是突破藝術壁壘的橋樑”為主線,

希望通過互聯網+展覽的形式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和傳承提供更多的發散空間。

民間工藝大師羅煥文老師現場指導工藝風箏製作

“永新華韻-京東非遺展”主打中國風,展覽採取全古風設計,除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區外,還特別設置了大師技藝展示區、茶藝展示區。

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區主要包括泰山皮影、北京面人郎、風箏、木板浮水印、紮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展覽現場不但有非遺展品可供參觀欣賞,而且還有別開生面的非遺技藝體驗與互動。活動現場的風箏製作體驗專區吸引了眾多體驗者,場面火爆。

北京民間工藝風箏大師羅煥文先生現場演示風箏的製作過程,並且耐心的指導前來展區體驗風箏製作的年輕人。

“我就是想最大可能地傳播風箏文化、傳播民間藝術”,聊起風箏,羅煥文先生總是有說不完的話,據羅先生介紹,工藝風箏與現在市面上買的風箏略有不同,它的圖案和色彩都極富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比如取自青花瓷的藍白配色風箏,古韻猶存,又比如蝙蝠形狀的風箏,取自“福”的諧音,象徵著福氣和吉祥。除了風箏體驗外,
植物染色也吸引了眾多觀眾,觀眾通過學習,瞭解植物染的歷史和顏色的由來以及具體的紮染技巧,同時近距離體驗傳統工藝,親手配置染液,自己設計紮縫織物,浸染上色,體會匠心,感受寧靜與自然的恩惠。

木板浮水印體驗活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

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著歷史記憶,延續著文化血脈。中國作為非遺大國,有著專案多、分佈廣、傳承深厚的特點。與此同時中國的互聯網發展已躋身世界前列,在“互聯網+”的時代浪潮下,探索非遺在新常態下的互聯網新發展模式已成為當今的重大課題。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瞭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資料平臺”已與京東達成了非遺領域的戰略合作協定,
永新華韻與京東將共同打造非遺電商專區,搭建起非遺產品的銷售平臺,為非遺商家開拓更廣的管道和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