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出名的道士,每一位都修仙得道

張道陵(34年2月22日—156年),字輔漢,原名陵,漢人,道家,漢國沛郡豐邑(今江蘇豐縣)人。

正一盟威道,即天師道創始人,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後世尊稱為“老祖天師”,

“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師",高明上帝,張天師。著作《老子想爾注》,弟子有300多人,設立24治,奠基天師道。張道陵、葛玄、許遜、薩守堅合稱四大天師。

相關故事:鬥法

傳說東漢順帝年間某夜,太上老君降臨在他住的地方,授給他雌雄劍和許多符籙,要他誅滅橫行四川的六天魔王、八大鬼帥。

張道陵精修千日,煉成了種種降魔的法術。不久八部鬼帥各領鬼兵共億萬數為害人間,他們帶來各種瘟疫疾病、殘害眾生。

張道陵於是在青城山上設下道壇,鳴鐘扣罄,呼風喚雨指揮神兵和這些惡鬼大戰。張道陵站立在琉璃座上,任何刀箭一接近他就立刻變成了蓮花。

鬼眾又放火來燒,真人用手一指,火焰又燒了回去。鬼帥一怒又招來千軍萬馬重重包圍,

不料真人用丹筆一畫,所有鬼兵和八大鬼士都紛紛叩頭求饒。但是他們口服心不服,回去後又請來六大魔王,率領鬼兵百萬圍攻青城山。

張道陵神閒氣定,不為所動,他只用丹筆輕輕一畫,所有的鬼都死光了,只剩下六大魔王倒在地上爬不起來,只好叩頭求饒。

張道陵再用大筆一揮,一座山分成兩半把六個魔王困在裡面,動彈不得。於是魔王只得答應永世不再為害人間。

葛洪(西元284~364年),字稚川,自號抱樸子,東晉著名醫藥學家.漢族,晉丹陽郡(今江蘇句容)人。三國方士葛玄之侄孫,世稱小仙翁。他曾受封為關內侯,後隱居羅浮山煉丹。

葛洪是中國東晉時期有名的醫生,是預防醫學的介導者。著有《肘後方》,書中最早記載一些傳染病如天花、恙蟲病症侯及診治。“天行發斑瘡”是全世界最早有關天花的記載。其在煉丹方面也頗有心得,丹書《抱樸子·內篇》具體地描寫了煉製金銀丹藥等多方面有關化學的知識,

也介紹了許多物質性質和物質變化。例如“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即指加熱紅色硫化汞(丹砂),分解出汞,而汞加硫黃又能生成黑色硫化汞,再變為紅色硫化汞。描述了化學反應的可逆性。又如“以曾青塗鐵,鐵赤色如銅”,就描述了鐵置換出銅的反應,等等。《葛稚川移居圖軸》元王蒙繪,故宮博物院藏。《人物圖·葛仙吐火圖》明郭詡繪,
上海博物館藏。

孫思邈(541年—682年),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著名醫藥學家、道士,被後人尊稱為“藥王”。

西魏大統七年(541年),孫思邈出生于一個貧窮農民的家庭 。他從小就聰明過人,受到老師的器重,長大後開始愛好道家老莊學說,隱居陝西終南山中,並漸漸獲得了很高的聲名。

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682年孫思邈無疾而終。

相關故事:懸絲診脈

唐貞觀年間,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皇后懷孕已十多個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臥床不起。雖經不少太醫醫治,但病情一直不見好轉。大臣徐茂功便將孫思邈推薦給太宗。

唐太宗聽過徐茂功的一番話後,表示同意。便派遣使臣馬不停蹄,星夜奔赴華原縣,將孫思邈召進了皇宮。但是,在封建社會,由於有“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教束縛,醫生給宮內婦女看病,大都不能夠接近身邊,只能根據旁人的口述,診治處方。孫思邈是一位民間醫生,穿著粗布衣衫,皇后的“鳳體”他更是不能接近的。於是他一面叫來了皇后身邊的宮娥采女細問病情,一面要來了太醫的病歷處方認真審閱。他根據這些情況,作了詳細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然後,他取出一條紅線,叫采女把線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從竹簾拉出來,孫思邈捏著線的一端,在皇后房外開始“引線診脈”了。

沒有多大工夫,孫思邈便診完了皇后的脈。吩咐采采女將皇后左手扶近竹簾,孫思邈看准穴位猛紮了一針,皇后疼痛,渾身一顫抖。不一會兒,只聽得嬰兒呱呱啼哭之聲。唐太宗大喜,欲留孫思邈在朝執掌太醫院,但他不願在朝為官,立志漂泊四方為廣大人民群眾舍藥治病,並撰寫《千金方》濟世活人。於是他向太宗陳述了自己的志願,婉言謝絕了太宗賜給的官位。太宗聽了,也就不好強求挽留。賜給他“沖天冠”一頂、“赫黃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馬一匹和千兩黃金、綢緞百尺。並大擺宴席,一來歡送孫思邈,二來慶賀皇后病癒生下皇子。但孫思邈又拒絕了太宗賜給的黃金綢緞。

唐太宗十分欣賞孫思邈,後來還曾親臨華原縣五臺山去拜訪孫思邈,並賜他頌詞一首。直到現在,藥王山南庵內還留有唐太宗禦道、“拜真台”、“唐太宗賜真人頌”古碑一通等。

袁天罡(星象學家、相士、道士、風水大師、預言家)

袁天罡,生卒年不詳。唐代最著名的相師,中國相術大師。四川成都人。隋末唐初天文學家、星象學家、預測家、風水大師、道士、相士。善風鑒,累驗不爽,隋時為鹽官令,入唐為火井(臨邛)令。相傳他懂得“風鑒”,即憑風聲風向,可斷吉凶。又精通面相、六壬及五行等。著有《六壬課》、《五行相書》、《三世相法》、《推背圖》(和李淳風共著)、《袁天罡稱骨歌》等。通志著錄,其有《易鏡玄要》一卷,久佚,袁天罡乃隋朝雅士袁守懿次子,原籍四川省江津縣秦家坳鄉(現重慶江津區石門鎮永安村青崗堡)後輾轉游走于長安洛陽等地,過著閑雲野鶴的生活。當代陰陽易辨派創始人高煜翔評價袁天罡:“名如皓月罩千秋,聲似春雷震古今。

相關故事:偶遇幼年武則天,稱其日後必稱帝

《舊唐書·方技》記載袁天罡最著名的相術傳奇事蹟是為女皇武則天看相。當武則天還在幼年繈褓中 時,袁天罡一見到武則天的母親楊氏便吃驚地說:“夫人法生貴子!”武則天的母親便把兩個兒子武元慶、武元爽領出讓袁天罡相面,可是袁天罡一看說可以官至三品,只不過是能保家的主兒,還不算大貴。楊氏又喚出武則天的姐姐(後封韓國夫人)讓袁天罡相,袁天罡稱“此女貴而不利夫!”最後由保姆抱出穿著男孩衣裳打扮的武則天,袁天罡一見繈褓中的武則天大為震驚,說她“龍瞳鳳頸,極貴驗也!”但又遺憾地說:“可惜是個男子,若是女子,當為天下主!(“必若是女,實不可窺測,後當為天下之主矣!”)

”歷史進程已被他提前言中,袁天罡之母是羅灣壩人隋代才女。

陳摶(871年—989年),字圖南,號扶搖子,賜號“白雲先生”、“希夷先生”,北宋著名的道家學者、養生家,尊奉黃老之學。

唐鹹通十二年(871年),陳摶出生於亳州真源縣(今河南省鹿邑縣)(或雲普州崇龕縣,今重慶市潼南區崇龕鎮)

唐文德元年(888年),陳摶受皇帝召見,賜號“清虛處士”。五代吳越寶正七年、後唐長興三年(932年),陳摶去京城洛陽應考進士,名落孫山。後唐清泰二年(935年),隱居武當山九石岩。後晉天福二年、南唐升元元年(937年),返古蜀,拜邛州天慶觀都威儀何昌一學鎖鼻術。著有《胎息訣》、《指玄篇》等專著。後晉天福四年(939年),遊峨眉山講學,號“峨眉真人”。著有《觀空篇》等。並拜麻衣道者為師,從事《易》學研究,著有《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龍圖序》、《太極陰陽說》、《太極圖》和《先天方圓圖》等,現流傳的著作託名者居多。後晉天福十二年(947年),陳摶同麻衣道者隱居華山雲台觀。常遊歷于華山、武當山之間。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受周世宗柴榮召見,任命“諫議大夫”,不仕,賜“白雲先生”。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宋太宗趙光義召見陳摶。北宋雍熙元年(984年),太宗再次召見陳摶,賜“希夷先生”稱號。北宋端拱初年(988年),仙逝于華山張超穀,享年118歲。

相關故事:與趙匡胤下棋贏華山

宋太祖趙匡胤幼年喪母,家道貧寒,靠父親擔在籮筐裡走南闖北,打工賣藝,從小就看盡了世間的眉高眼低,嘗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長時期的江湖漂泊生涯,養成了他喜打架,愛賭博,而且賭輸不給,賭贏必要的賴皮性格。好在他生得方面大耳,身高力強,且又會一些武藝,凡是與他家發生爭鬥的,多為敗家。有一年,華在河南地面闖了禍,官府派人四處捉拿,他就偷偷地溜過潼關,來到陝西,進入華陰地面。當知道官府捉拿的危險已悄然離去時,他才覺得腹內空虛,四肢無力,實在是一步也挪不動了。可是他怎麼也沒有想到,華山的陳摶老祖正在華山腳下恭候著他呢。

陳摶老祖,字圖南,號扶搖子,毫州真源人,是北宋著名的道教學者和道教詩人。唐朝長興年間舉進士不第,便發誓不求祿仕,遂隱身山林,以山水為樂。傳說他來華山隱居的路上,碰見一位老者肩挑籮筐,兩隻籮筐中各坐著一個男孩,當老頭從他身邊經過時,他大呼一聲:“天下由此定矣!”高興得差點從驢背上掉下來。此後逢人便說,那老頭一肩挑了兩盤龍。那老頭,便是趙匡胤的父親。

陳摶老祖算好趙匡胤這天要來華山避難,便裝扮成一個賣桃老漢,挑著桃筐,攔在華山路口。趙匡胤走一步,歇一步,又饑一渴,又困又乏,心裡正盼著遇見個賣吃喝的,好吃一個飽哩,誰知瞌睡來了就有人遞枕頭。他老遠望見兩筐鮮桃,又紅又大,頓時腳上來了勁兒,於是就一鼓作氣跑了上去,不問三七二十一,狼吞虎嚥地吃起來。不一會,兩筐鮮桃便所剩無幾。

吃罷桃,趙匡胤將嘴一抹,橫下扁擔,依著籮筐,倒頭便睡,還不時地把他那雙自大臭腳伸進陳摶老祖的懷裡。

陳摶老祖也不喚醒他,就在一旁悄悄地等著。一直等到日落西山,趙匡胤才醒來。可是他扛起盤龍棍,扭頭就走。陳摶老祖連忙攔住說:“你這位壯漢,吃了我的桃,還躺在我的扁擔上睡了一覺,睡醒了分文不給,連個謝字都沒有,扭頭便走,講不講理呀?”

“要錢?要什麼錢?多少錢?”趙匡胤從來就不懂得吃了東西還要付錢。

陳摶並不生氣,仍然心平氣和地說:“得了,我看你也付不起,就要你一文錢吧。”

趙匡胤一聽哈哈大笑,想這老頭好生奇怪,兩筐桃子才要一文錢,就慷慨大方地說:“好,一文錢就一文錢。”可是,他在身上摸了半天,連一文錢也沒有摸出來,不由羞得面紅耳赤。

陳摶老祖一看,一文錢難倒了英雄漢,忙找了個臺階給他下:“沒有錢不要緊,只要你陪我下一盤棋,贏了我,就算你付了桃錢。”趙匡胤心想,別的我不會,下棋賭博我可是行家,我不光要贏桃錢,還要讓你連家裡的桃樹都輸個精光呢?

頭一盤,趙匡胤贏了,他越發得意,硬要來第二盤。陳摶老祖說:“你還了桃錢,也就罷了。天色已晚 ,我要回家呢。”趙匡胤急忙拉住道:“別忙老頭,下一盤棋我還要贏你家的桃樹呢。”陳摶老祖哈哈一笑說:“要是你輸了呢?”趙匡胤說:“我就賭這根盤龍棍。”

誰知第二盤還沒走幾步,趙匡胤就敗下陣來。陳摶二話不說扛起盤龍棍直奔華山而去。趙匡胤豈肯認輸。跟在後面連喊帶叫:“再來一盤,再來一盤!”就這樣喊著叫著,等他追上陳摶時,已來到了東峰下棋亭。

此時明月當空,天宇如洗,山空穀靜,萬籟俱寂,只有清風徐徐吹來,山巒隱隱如黛。趙匡胤從未體味過如此美妙的情景,直覺得身處境外仙天,不由一陣陣如幻如癡。直到他發現坐在石桌對面的已不再是賣桃老漢,而是一位白髮飄髯的老道長時,才想起自己是追著賣桃老漢來再殺一盤的。

陳摶老祖指著眼前已擺好的棋盤說:“你追著來是想再賭一局,不知這次用什麼作賭注?”趙匡胤知老者不是凡人,早已從心裡佩服了許多。他知道自己身上空空如也,盤龍棍已輸給對方,無論如何,也想不出拿什麼作賭注,只好信口說:“我賭華山!”

陳摶老祖正等著這句話呢,他當然滿口應允,還說:“空口無憑,要寫個文約為證。”趙匡胤想,華山又不是我的,輸了就輸了,立個文約又有何妨。陳摶老祖早就預備好筆墨紙硯,寫了文約,還讓趙匡胤壓了指印,然後才坐下下棋。下了三盤,趙匡胤輸了三盤。陳摶老祖高興地說:“華山真的屬我道家了?”趙匡胤卻耍賴說:“山是道家的山,樹是皇家的樹。”陳摶一聽此話,連忙跑倒口呼:“謝主龍恩!”趙匡胤不知這位道長為何行起君臣之禮,正想問個明白,陳摶老祖說:“壯漢身有九五之尊,日後便知。”

趙匡胤知自己有天子之位,信口開河輸了華山,日後定遭世人譴責,心中悔恨,忙去搶奪文約。不料陳摶老祖輕輕一口氣,文約就飛過穀澗,貼到棋亭對面三鳳山的石壁上去了。

趙匡胤知自己欲賴不成,就請求陳摶指點迷津,早日成就立國大業。陳摶說:“周世宗柴榮正在潼關招兵買馬,徵集良將,何不去投?”聽了陳摶的指點,趙匡胤立即下山直奔潼關,隨了柴榮。到後來終於“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成了宋朝開國皇帝,史稱宋太祖。

趙匡胤賣華山的故事雖屬民間傳說,甚至被演繹的神乎其神,然而卻給華山留下了下棋亭、文約石、猴子觀文約等景觀。據說遊人站在東峰仔細觀望,文約上的草體字跡還依稀可辨呢。

丘處機(1148年-1227年),字通密,道號長春子,登州棲霞(今屬山東省)人,道教主流全真道掌教、真人、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養生學家和醫藥學家。丘處機為南宋、金朝、蒙古帝國統治者以及廣大人民群眾所共同敬重,並因以74歲高齡而遠赴西域勸說成吉思汗止殺愛民而聞名世界(行程35000裡)。

在道教歷史和信仰中,丘處機被奉為全真道"七真"之一,以及龍門派的祖師。在金庸的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和《神雕俠侶》中,丘處機被描述為一位豪邁奔放、武藝高強的道士,以及抗金護民的民族英雄人物,這也使他更為大眾所知。

1227年(正大四年),丘處機在長春☆禁☆宮寶玄堂逝世,享齡80歲,瑞香氤氳整個北京城三日,世人稱奇。元世祖時,追尊其為"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天下百姓為紀念"邱神仙"的無量功德,遂定其生辰正月十九為燕九節,歲歲慶祝至今,是京津地區的著名風俗之一。

相關故事:一言止殺

金興定三年(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途中,聽隨行的中原人介紹丘處機法術超人,遣使相召。1220年秋,丘處機率弟子從山東萊州動身,經宜化(今河北宜德),越野狐嶺,東北行至呼倫貝爾,再沿怯綠連河西行,穿越蒙古高原、金山,甫下經別十八裡、昌八裡(今薪疆昌吉)、阿力麻裡,塔刺思河、塞藍。(今哈薩克奇姆肯特)、霍闡沒輦(錫爾河)、撒馬爾罕、碣石(今烏茲別克斯坦沙赫裡·沙勃茲),越阿姆河而南,1222年初夏在大雪山(今阿富汗興都庫什山)與成吉思汗會見。進言“敬天愛民為本”,“清心寡欲為要”,被尊稱“神仙”。東歸後,受命在燕京太極宮主管天下道門,使全真道得到較大發展。死後遺骸葬於白雲觀(在今北京宣武區)。著有《溪集》、《鳴道集》等。徒弟李志常著《長春真人西遊記》,記其西行經過。

成吉思汗對他的話很讚賞,感歎地說:“天賜仙翁,以悟朕志”。命左右記錄下來,以此教育幾個兒子,並賜予丘處機虎符和璽書。璽書內容就是現存於內鄉縣石堂山普濟宮《成吉思皇帝賜丘神仙手詔碣》的碑文。後人評說丘處機有“一言止殺”之功。在行宮中,成吉思汗對丘處機尊禮備至,不喚其姓名,只稱呼“神仙”,並命丘處機統管天下僧道,豁免道士賦稅差役。他們雖為君臣,無綱常之禮,誠摯相見,肝膽相照,被後人傳為佳話。

張三豐,文始派傳人,武當派祖師,傳說生於南宋理宗淳佑七年。名君實,字全一 ,(此為一說,另一說法為君寶)別號葆和容忍。元末明初儒者、武當山道士。善書畫,工詩詞。另有一說其為福建邵武人,名子沖,一名元實,三豐其號,1264年出生於今遼寧省黑山縣薑屯鎮土城村.

《明史·方伎傳》載:"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有一說,因其不在意衣著穿戴,衣服鞋子很破爛又號張邋遢。

《清·地方誌·岷州志》載:"自稱張安忠第五子,生於元癸酉年六月十八日。名君實,字全一,別號葆和容忍。張良之後。"

張三豐為武當派開山祖師,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號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張三豐是丹道修煉的集大成者,主張"福自我求,命自我造"。張三豐所創的武學有王屋山邋遢派、三豐自然派、三豐派、三豐正宗自然派、日新派、蓬萊派、檀塔派、隱仙派、武當丹派、猶龍派等至少十七支。

清代大儒朱仕豐評價張三豐說,古今練道者無數,而得天地之造化者,張三豐也。

相關故事:創太極拳

在武當山至今流傳著張三豐觀“鳥蛇鬥”的故事,說張三豐在“邋遢崖”看見一隻鳥與一條蛇打架,每當鳥上下飛擊長蛇時,蛇就蜿蜒輕身,搖著閃避,不曾被擊中。相持時久,鳥已精疲力竭,無可奈何地飛走了。長蛇也自由自在地鑽進了草叢。張三豐由鳥蛇鬥得到啟發:以柔可以克剛,以靜可以制動。於是,模仿長蛇的動作創造出了太極拳。

隱居陝西終南山中,並漸漸獲得了很高的聲名。

孫思邈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682年孫思邈無疾而終。

相關故事:懸絲診脈

唐貞觀年間,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皇后懷孕已十多個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臥床不起。雖經不少太醫醫治,但病情一直不見好轉。大臣徐茂功便將孫思邈推薦給太宗。

唐太宗聽過徐茂功的一番話後,表示同意。便派遣使臣馬不停蹄,星夜奔赴華原縣,將孫思邈召進了皇宮。但是,在封建社會,由於有“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教束縛,醫生給宮內婦女看病,大都不能夠接近身邊,只能根據旁人的口述,診治處方。孫思邈是一位民間醫生,穿著粗布衣衫,皇后的“鳳體”他更是不能接近的。於是他一面叫來了皇后身邊的宮娥采女細問病情,一面要來了太醫的病歷處方認真審閱。他根據這些情況,作了詳細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然後,他取出一條紅線,叫采女把線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從竹簾拉出來,孫思邈捏著線的一端,在皇后房外開始“引線診脈”了。

沒有多大工夫,孫思邈便診完了皇后的脈。吩咐采采女將皇后左手扶近竹簾,孫思邈看准穴位猛紮了一針,皇后疼痛,渾身一顫抖。不一會兒,只聽得嬰兒呱呱啼哭之聲。唐太宗大喜,欲留孫思邈在朝執掌太醫院,但他不願在朝為官,立志漂泊四方為廣大人民群眾舍藥治病,並撰寫《千金方》濟世活人。於是他向太宗陳述了自己的志願,婉言謝絕了太宗賜給的官位。太宗聽了,也就不好強求挽留。賜給他“沖天冠”一頂、“赫黃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馬一匹和千兩黃金、綢緞百尺。並大擺宴席,一來歡送孫思邈,二來慶賀皇后病癒生下皇子。但孫思邈又拒絕了太宗賜給的黃金綢緞。

唐太宗十分欣賞孫思邈,後來還曾親臨華原縣五臺山去拜訪孫思邈,並賜他頌詞一首。直到現在,藥王山南庵內還留有唐太宗禦道、“拜真台”、“唐太宗賜真人頌”古碑一通等。

袁天罡(星象學家、相士、道士、風水大師、預言家)

袁天罡,生卒年不詳。唐代最著名的相師,中國相術大師。四川成都人。隋末唐初天文學家、星象學家、預測家、風水大師、道士、相士。善風鑒,累驗不爽,隋時為鹽官令,入唐為火井(臨邛)令。相傳他懂得“風鑒”,即憑風聲風向,可斷吉凶。又精通面相、六壬及五行等。著有《六壬課》、《五行相書》、《三世相法》、《推背圖》(和李淳風共著)、《袁天罡稱骨歌》等。通志著錄,其有《易鏡玄要》一卷,久佚,袁天罡乃隋朝雅士袁守懿次子,原籍四川省江津縣秦家坳鄉(現重慶江津區石門鎮永安村青崗堡)後輾轉游走于長安洛陽等地,過著閑雲野鶴的生活。當代陰陽易辨派創始人高煜翔評價袁天罡:“名如皓月罩千秋,聲似春雷震古今。

相關故事:偶遇幼年武則天,稱其日後必稱帝

《舊唐書·方技》記載袁天罡最著名的相術傳奇事蹟是為女皇武則天看相。當武則天還在幼年繈褓中 時,袁天罡一見到武則天的母親楊氏便吃驚地說:“夫人法生貴子!”武則天的母親便把兩個兒子武元慶、武元爽領出讓袁天罡相面,可是袁天罡一看說可以官至三品,只不過是能保家的主兒,還不算大貴。楊氏又喚出武則天的姐姐(後封韓國夫人)讓袁天罡相,袁天罡稱“此女貴而不利夫!”最後由保姆抱出穿著男孩衣裳打扮的武則天,袁天罡一見繈褓中的武則天大為震驚,說她“龍瞳鳳頸,極貴驗也!”但又遺憾地說:“可惜是個男子,若是女子,當為天下主!(“必若是女,實不可窺測,後當為天下之主矣!”)

”歷史進程已被他提前言中,袁天罡之母是羅灣壩人隋代才女。

陳摶(871年—989年),字圖南,號扶搖子,賜號“白雲先生”、“希夷先生”,北宋著名的道家學者、養生家,尊奉黃老之學。

唐鹹通十二年(871年),陳摶出生於亳州真源縣(今河南省鹿邑縣)(或雲普州崇龕縣,今重慶市潼南區崇龕鎮)

唐文德元年(888年),陳摶受皇帝召見,賜號“清虛處士”。五代吳越寶正七年、後唐長興三年(932年),陳摶去京城洛陽應考進士,名落孫山。後唐清泰二年(935年),隱居武當山九石岩。後晉天福二年、南唐升元元年(937年),返古蜀,拜邛州天慶觀都威儀何昌一學鎖鼻術。著有《胎息訣》、《指玄篇》等專著。後晉天福四年(939年),遊峨眉山講學,號“峨眉真人”。著有《觀空篇》等。並拜麻衣道者為師,從事《易》學研究,著有《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易龍圖序》、《太極陰陽說》、《太極圖》和《先天方圓圖》等,現流傳的著作託名者居多。後晉天福十二年(947年),陳摶同麻衣道者隱居華山雲台觀。常遊歷于華山、武當山之間。後周顯德三年(956年),受周世宗柴榮召見,任命“諫議大夫”,不仕,賜“白雲先生”。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宋太宗趙光義召見陳摶。北宋雍熙元年(984年),太宗再次召見陳摶,賜“希夷先生”稱號。北宋端拱初年(988年),仙逝于華山張超穀,享年118歲。

相關故事:與趙匡胤下棋贏華山

宋太祖趙匡胤幼年喪母,家道貧寒,靠父親擔在籮筐裡走南闖北,打工賣藝,從小就看盡了世間的眉高眼低,嘗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長時期的江湖漂泊生涯,養成了他喜打架,愛賭博,而且賭輸不給,賭贏必要的賴皮性格。好在他生得方面大耳,身高力強,且又會一些武藝,凡是與他家發生爭鬥的,多為敗家。有一年,華在河南地面闖了禍,官府派人四處捉拿,他就偷偷地溜過潼關,來到陝西,進入華陰地面。當知道官府捉拿的危險已悄然離去時,他才覺得腹內空虛,四肢無力,實在是一步也挪不動了。可是他怎麼也沒有想到,華山的陳摶老祖正在華山腳下恭候著他呢。

陳摶老祖,字圖南,號扶搖子,毫州真源人,是北宋著名的道教學者和道教詩人。唐朝長興年間舉進士不第,便發誓不求祿仕,遂隱身山林,以山水為樂。傳說他來華山隱居的路上,碰見一位老者肩挑籮筐,兩隻籮筐中各坐著一個男孩,當老頭從他身邊經過時,他大呼一聲:“天下由此定矣!”高興得差點從驢背上掉下來。此後逢人便說,那老頭一肩挑了兩盤龍。那老頭,便是趙匡胤的父親。

陳摶老祖算好趙匡胤這天要來華山避難,便裝扮成一個賣桃老漢,挑著桃筐,攔在華山路口。趙匡胤走一步,歇一步,又饑一渴,又困又乏,心裡正盼著遇見個賣吃喝的,好吃一個飽哩,誰知瞌睡來了就有人遞枕頭。他老遠望見兩筐鮮桃,又紅又大,頓時腳上來了勁兒,於是就一鼓作氣跑了上去,不問三七二十一,狼吞虎嚥地吃起來。不一會,兩筐鮮桃便所剩無幾。

吃罷桃,趙匡胤將嘴一抹,橫下扁擔,依著籮筐,倒頭便睡,還不時地把他那雙自大臭腳伸進陳摶老祖的懷裡。

陳摶老祖也不喚醒他,就在一旁悄悄地等著。一直等到日落西山,趙匡胤才醒來。可是他扛起盤龍棍,扭頭就走。陳摶老祖連忙攔住說:“你這位壯漢,吃了我的桃,還躺在我的扁擔上睡了一覺,睡醒了分文不給,連個謝字都沒有,扭頭便走,講不講理呀?”

“要錢?要什麼錢?多少錢?”趙匡胤從來就不懂得吃了東西還要付錢。

陳摶並不生氣,仍然心平氣和地說:“得了,我看你也付不起,就要你一文錢吧。”

趙匡胤一聽哈哈大笑,想這老頭好生奇怪,兩筐桃子才要一文錢,就慷慨大方地說:“好,一文錢就一文錢。”可是,他在身上摸了半天,連一文錢也沒有摸出來,不由羞得面紅耳赤。

陳摶老祖一看,一文錢難倒了英雄漢,忙找了個臺階給他下:“沒有錢不要緊,只要你陪我下一盤棋,贏了我,就算你付了桃錢。”趙匡胤心想,別的我不會,下棋賭博我可是行家,我不光要贏桃錢,還要讓你連家裡的桃樹都輸個精光呢?

頭一盤,趙匡胤贏了,他越發得意,硬要來第二盤。陳摶老祖說:“你還了桃錢,也就罷了。天色已晚 ,我要回家呢。”趙匡胤急忙拉住道:“別忙老頭,下一盤棋我還要贏你家的桃樹呢。”陳摶老祖哈哈一笑說:“要是你輸了呢?”趙匡胤說:“我就賭這根盤龍棍。”

誰知第二盤還沒走幾步,趙匡胤就敗下陣來。陳摶二話不說扛起盤龍棍直奔華山而去。趙匡胤豈肯認輸。跟在後面連喊帶叫:“再來一盤,再來一盤!”就這樣喊著叫著,等他追上陳摶時,已來到了東峰下棋亭。

此時明月當空,天宇如洗,山空穀靜,萬籟俱寂,只有清風徐徐吹來,山巒隱隱如黛。趙匡胤從未體味過如此美妙的情景,直覺得身處境外仙天,不由一陣陣如幻如癡。直到他發現坐在石桌對面的已不再是賣桃老漢,而是一位白髮飄髯的老道長時,才想起自己是追著賣桃老漢來再殺一盤的。

陳摶老祖指著眼前已擺好的棋盤說:“你追著來是想再賭一局,不知這次用什麼作賭注?”趙匡胤知老者不是凡人,早已從心裡佩服了許多。他知道自己身上空空如也,盤龍棍已輸給對方,無論如何,也想不出拿什麼作賭注,只好信口說:“我賭華山!”

陳摶老祖正等著這句話呢,他當然滿口應允,還說:“空口無憑,要寫個文約為證。”趙匡胤想,華山又不是我的,輸了就輸了,立個文約又有何妨。陳摶老祖早就預備好筆墨紙硯,寫了文約,還讓趙匡胤壓了指印,然後才坐下下棋。下了三盤,趙匡胤輸了三盤。陳摶老祖高興地說:“華山真的屬我道家了?”趙匡胤卻耍賴說:“山是道家的山,樹是皇家的樹。”陳摶一聽此話,連忙跑倒口呼:“謝主龍恩!”趙匡胤不知這位道長為何行起君臣之禮,正想問個明白,陳摶老祖說:“壯漢身有九五之尊,日後便知。”

趙匡胤知自己有天子之位,信口開河輸了華山,日後定遭世人譴責,心中悔恨,忙去搶奪文約。不料陳摶老祖輕輕一口氣,文約就飛過穀澗,貼到棋亭對面三鳳山的石壁上去了。

趙匡胤知自己欲賴不成,就請求陳摶指點迷津,早日成就立國大業。陳摶說:“周世宗柴榮正在潼關招兵買馬,徵集良將,何不去投?”聽了陳摶的指點,趙匡胤立即下山直奔潼關,隨了柴榮。到後來終於“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成了宋朝開國皇帝,史稱宋太祖。

趙匡胤賣華山的故事雖屬民間傳說,甚至被演繹的神乎其神,然而卻給華山留下了下棋亭、文約石、猴子觀文約等景觀。據說遊人站在東峰仔細觀望,文約上的草體字跡還依稀可辨呢。

丘處機(1148年-1227年),字通密,道號長春子,登州棲霞(今屬山東省)人,道教主流全真道掌教、真人、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養生學家和醫藥學家。丘處機為南宋、金朝、蒙古帝國統治者以及廣大人民群眾所共同敬重,並因以74歲高齡而遠赴西域勸說成吉思汗止殺愛民而聞名世界(行程35000裡)。

在道教歷史和信仰中,丘處機被奉為全真道"七真"之一,以及龍門派的祖師。在金庸的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和《神雕俠侶》中,丘處機被描述為一位豪邁奔放、武藝高強的道士,以及抗金護民的民族英雄人物,這也使他更為大眾所知。

1227年(正大四年),丘處機在長春☆禁☆宮寶玄堂逝世,享齡80歲,瑞香氤氳整個北京城三日,世人稱奇。元世祖時,追尊其為"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天下百姓為紀念"邱神仙"的無量功德,遂定其生辰正月十九為燕九節,歲歲慶祝至今,是京津地區的著名風俗之一。

相關故事:一言止殺

金興定三年(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途中,聽隨行的中原人介紹丘處機法術超人,遣使相召。1220年秋,丘處機率弟子從山東萊州動身,經宜化(今河北宜德),越野狐嶺,東北行至呼倫貝爾,再沿怯綠連河西行,穿越蒙古高原、金山,甫下經別十八裡、昌八裡(今薪疆昌吉)、阿力麻裡,塔刺思河、塞藍。(今哈薩克奇姆肯特)、霍闡沒輦(錫爾河)、撒馬爾罕、碣石(今烏茲別克斯坦沙赫裡·沙勃茲),越阿姆河而南,1222年初夏在大雪山(今阿富汗興都庫什山)與成吉思汗會見。進言“敬天愛民為本”,“清心寡欲為要”,被尊稱“神仙”。東歸後,受命在燕京太極宮主管天下道門,使全真道得到較大發展。死後遺骸葬於白雲觀(在今北京宣武區)。著有《溪集》、《鳴道集》等。徒弟李志常著《長春真人西遊記》,記其西行經過。

成吉思汗對他的話很讚賞,感歎地說:“天賜仙翁,以悟朕志”。命左右記錄下來,以此教育幾個兒子,並賜予丘處機虎符和璽書。璽書內容就是現存於內鄉縣石堂山普濟宮《成吉思皇帝賜丘神仙手詔碣》的碑文。後人評說丘處機有“一言止殺”之功。在行宮中,成吉思汗對丘處機尊禮備至,不喚其姓名,只稱呼“神仙”,並命丘處機統管天下僧道,豁免道士賦稅差役。他們雖為君臣,無綱常之禮,誠摯相見,肝膽相照,被後人傳為佳話。

張三豐,文始派傳人,武當派祖師,傳說生於南宋理宗淳佑七年。名君實,字全一 ,(此為一說,另一說法為君寶)別號葆和容忍。元末明初儒者、武當山道士。善書畫,工詩詞。另有一說其為福建邵武人,名子沖,一名元實,三豐其號,1264年出生於今遼寧省黑山縣薑屯鎮土城村.

《明史·方伎傳》載:"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號也。"有一說,因其不在意衣著穿戴,衣服鞋子很破爛又號張邋遢。

《清·地方誌·岷州志》載:"自稱張安忠第五子,生於元癸酉年六月十八日。名君實,字全一,別號葆和容忍。張良之後。"

張三豐為武當派開山祖師,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號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張三豐是丹道修煉的集大成者,主張"福自我求,命自我造"。張三豐所創的武學有王屋山邋遢派、三豐自然派、三豐派、三豐正宗自然派、日新派、蓬萊派、檀塔派、隱仙派、武當丹派、猶龍派等至少十七支。

清代大儒朱仕豐評價張三豐說,古今練道者無數,而得天地之造化者,張三豐也。

相關故事:創太極拳

在武當山至今流傳著張三豐觀“鳥蛇鬥”的故事,說張三豐在“邋遢崖”看見一隻鳥與一條蛇打架,每當鳥上下飛擊長蛇時,蛇就蜿蜒輕身,搖著閃避,不曾被擊中。相持時久,鳥已精疲力竭,無可奈何地飛走了。長蛇也自由自在地鑽進了草叢。張三豐由鳥蛇鬥得到啟發:以柔可以克剛,以靜可以制動。於是,模仿長蛇的動作創造出了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