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從銷售實體店到“滑板公園”,燃燒冰希望中國滑板文化能走出小眾

“不要給滑板扣上極限運動的帽子,它是有體育的一些魅力和特點,但玩滑板的人更多是喜歡這種生活方式。”

作者 | 尹航

採訪 | 王小琦

這是三聲報導的第360家創業公司

街頭文化在中國終於迎來自己的大年。

從去年夏天開始,在資本與內容行業的助推之下,嘻哈與街舞接連通過綜藝等形式走出小眾圈層,向大眾流行文化釋放出自身的影響力。風頭最盛之時,以嘻哈為代表的街頭潮流甚至影響了一批年輕人的穿著與生活方式。

與嘻哈和街舞一樣,舶來的滑板文化在中國萌芽同樣也已超過20年,並擁有屬於自身的一批擁躉——2000年前後,生活在大中城市的80後一代在青少年時期或多或少接觸過此類文化。

滑板愛好者多在城市廣場和商業區的空地上進行練習與技術切磋,中關村商圈各個購物中心與寫字樓間的地帶曾經就活躍著不少的滑板年輕人;而以鼓樓周邊區域為代表,北京二環內的潮流文化店鋪與據點至今仍有相當的吸引力。

被圈內人稱呼為“楊子”的楊子,在北新橋經營滑板專營店“燃燒冰”就已超過十年。

從代理國內外的滑板品牌起步,到開發自有品牌,再到2015年五月在馬甸橋華尊大廈B1層開闢出一個占地面積1800平米的室內滑板場“燃燒冰滑板公園”,楊子在十幾年的時間內讓“燃燒冰”成為北京滑板愛好者心中頗具影響力的標識與品牌。

“主要還是以實體銷售帶動場地運營。前者是基礎。”楊子說,“滑板公園”更像是為過去通過“燃燒冰”聚集起來的滑板愛好者提供一個交流、聚會的場地,

同時承接越來越火熱的兒童與青少年培訓業務。“所以我們按天收費。一天才100塊,幾乎就沒有我們這麼幹的。”

2016年8月,國際奧會正式通過表決,將滑板、衝浪、攀岩、棒壘球和空手道等受到年輕群體追捧的專案納入2020年東京奧運會正式比賽專案。國際奧運會公報稱,通過這次現代奧運史上“一次最全面的革新”,奧運會要將體育更多地融入到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中。

在楊子看來,

進入正式的體育競技領域,與滑板的“街頭氣質”的傳播並不存在本質衝突。“國家路線有他們的玩法,我們有我們的自由。”但的確有一點成為從業者的共識,這個曾經不被瞭解、只受到小眾圈層追捧的文化,可能真的正處於更為流行浪潮之上。

“不要扣上極限運動的帽子”

“太多人給滑板扣一個極限運動的帽子了。”在接受《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的採訪中,楊子告訴我們,滑板的受眾基數比較大,

在年輕人群體中一直有自己的影響力。但是一直把滑板歸類為“極限運動”,在事實上影響了更多的人參與其中。

“全看職業的視頻,扣我自己身上我都跳不下去,不用說沒有接觸過這類運動的人。” 滑板運動中有不少跳下臺階、翻越障礙等動作,在普通人看起來頗為驚險。楊子希望首先在傳播層面有對滑板的一次“祛魅”。

楊子告訴我們,所有看起來成體系的動作都是有一個練習過程的,“你也不可能上來就跳十幾層臺階。你要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練習,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挑戰,再嘗試更高的難度和更多的道具。”而在循序漸進的系統、專業的訓練之後,“滑板的危險係數其實是很低的。”楊子說,他認為這種活動受到年輕人的歡迎,不但在於其酷炫的表現形式,更多地體現在了滑板對玩家釋放自己的創造力,並且在面對挑戰和受挫上保持耐性。“年輕人喜歡新鮮、刺激,同時是不服輸的。”

在普遍的認知中,滑板運動發源於1950-1960年代的美國。在衝浪運動的啟發下,適合陸地與街頭滑行的滑板被發明並因地制宜地得到改造。1960年代三藩市的一次旱災被認為促進了這項街頭運動的發展——嚴重旱災使得城市中的泳池等公共區域乾涸,青少年們因此在池壁等地進行各種各樣的動作嘗試,推動了滑板玩法的豐富化以及滑板文化的傳播。

而VANS、Supreme等誕生於街頭的品牌在此後數十年中的流行,則將美國本土的滑板文化傳播到了更廣泛的區域。對出生在Y世代(1980-2000)的中國年輕人來說,成長階段得以通過電視、互聯網等各種管道接觸到國外舶來文化,則是他們對於滑板文化的啟蒙。

在楊子看來,滑板在熱愛它的年輕人群體中,已經越來越脫離“極限運動”的特質,而成為一種年輕化的生活方式。

“滑板相對來說是愛運動的年輕人會喜歡和選擇的一種方式。在練習過程中,他們的體質會逐漸的提高,抵抗力、抗摔能力、技巧性都在提高,導致他們敢挑戰一些東西。”楊子說,滑板運動很大程度上要求年輕人去互相學習和切磋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項促進交流的活動。“我們作為傳播者,就是希望引導認識到這個運動該怎麼樣玩,它為啥屬於無止境的挑戰;滑板的第二大魅力就是培養人的耐性,培養你對一些困難的抵抗力。”

在滑板工具的分類中,滿足刷街的魚板、適合練習動作的街式板,以及利於動作組合和視覺表現的長板是最為主要的三類。“有一些女生玩長板,就還挺能吸引人的注意力的。這本來就是一個挺酷的運動。”李洪星說。而去年起,在抖音等平臺上,就出現了不少高點贊數但動作難度並不算太高的滑板視頻,“還是那句話,愛玩滑板的人是因為喜歡這種生活方式。”

做“滑板公園”,“把標準立高一些”

燃燒冰位於馬甸橋的滑板場

在2015年楊子將“滑板公園”在北三環馬甸橋華尊大廈B1層落地之前,北京大興已經在2010年建成一個大型的滑板場Woodward。

Woodward是一個以極限運動和體操運動為主題的青年營,總部設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主營業務為極限運動、體操運動和啦啦隊運動的體驗和培訓。“滑板公園“相應小型一些,除了給滑手們提供練習和交流的場地,也提供相應的教練給零基礎的愛好者做更專業的培訓。

“有了教練之後,很多彎路都可以避免。練習效率也會高很多。“楊子說,“我們希望滑滑板的孩子們在我們這兒得到基礎練習之後,能夠去woodward挑戰大型的工具。”

他告訴我們,當時做滑板公園的初衷在於看到身邊滑手們的水準越來越高,北京也需要一個在城市中心能夠讓滑手們交流和切磋的地方。“看到這塊場地,真是很衝動地簽下了五年合約。”

對於這個占地1800平的滑板場,楊子投入了之前十幾年積蓄的數百萬,他之前在動批做過生意,也涉足過保健食品,“也幹了不少行業,但都不是自己喜歡的,滑板才是自己真喜歡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他還找來了清華美院的朋友做整體的設計,場內施工也對標了國外成熟的高水準場地。

“北京特別需要這種地方。”楊子說,一方面是北京本身就是這種街頭與潮流文化的集中地,另一方面是他觀察到最近幾年南方城市在街頭文化上的發展勢頭要明顯好於北方,氣候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南方城市平均下來一年在室外練習的時間就比北方城市多出好幾個月,水準當然會進步快一些。”

正是出於這種推廣滑板文化的初衷,楊子不希望“滑板公園”純粹是一個商業化的、賺錢的產品。“所以我都是按天收費,一天才100塊。”不過,在場館打造的規格上,楊子卻希望儘量往高端路線上走。

“現在滑板也進入奧運會了,我做一個幾百萬的場地,之後政府再進來做,就不可能比我的標準低吧,這樣我們對整體的一個行業規律,就能促進提高一個層次。”楊子說,“類似於一個樣板間。”

而街頭文化在中國起勢的這幾年間,楊子的“樣板間”效應也已經引起了相應的關注。楊子告訴《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曾經就有房地產商找到他們希望在連鎖滑板場的經營上進行相應的合作。

對於如何更好地進行商業化運作,楊子坦誠自己還沒有太明白。“做場館也是第一次。”不過,在滑板公園落地之後的幾年中,“燃燒冰”不但開始了與老牌滑板平臺kicker club在賽事ONE ON ONE北京站上的合作,還更多地參與了新興街頭文化平臺如instreet所舉行的跨界活動中,在更大頻譜上擴大了自身的影響力。

近年來,以最為顯著的服飾變化為例,街頭與潮流文化所帶來的生活方式變化在中國幾乎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發生。而除此之外,楊子也向我們表示,就像街舞一樣,數量日益龐大的中產階級家庭的年輕父母越來越有意願讓孩子接觸這類文化與運動,“既能展示自身,同時也有鍛煉身體的效果。”

如果說中國第一波受到潮流文化影響的Y世代,還是在青少年乃至大學時期才接觸到了此類文化,那麼對於當下這一批的潮流從業者來說,“從娃娃抓起”將是他們在年輕人之外的另一個機會。

感謝王小琦老師對此篇文章作出的貢獻

©三聲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繫授權

楊子告訴我們,所有看起來成體系的動作都是有一個練習過程的,“你也不可能上來就跳十幾層臺階。你要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練習,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挑戰,再嘗試更高的難度和更多的道具。”而在循序漸進的系統、專業的訓練之後,“滑板的危險係數其實是很低的。”楊子說,他認為這種活動受到年輕人的歡迎,不但在於其酷炫的表現形式,更多地體現在了滑板對玩家釋放自己的創造力,並且在面對挑戰和受挫上保持耐性。“年輕人喜歡新鮮、刺激,同時是不服輸的。”

在普遍的認知中,滑板運動發源於1950-1960年代的美國。在衝浪運動的啟發下,適合陸地與街頭滑行的滑板被發明並因地制宜地得到改造。1960年代三藩市的一次旱災被認為促進了這項街頭運動的發展——嚴重旱災使得城市中的泳池等公共區域乾涸,青少年們因此在池壁等地進行各種各樣的動作嘗試,推動了滑板玩法的豐富化以及滑板文化的傳播。

而VANS、Supreme等誕生於街頭的品牌在此後數十年中的流行,則將美國本土的滑板文化傳播到了更廣泛的區域。對出生在Y世代(1980-2000)的中國年輕人來說,成長階段得以通過電視、互聯網等各種管道接觸到國外舶來文化,則是他們對於滑板文化的啟蒙。

在楊子看來,滑板在熱愛它的年輕人群體中,已經越來越脫離“極限運動”的特質,而成為一種年輕化的生活方式。

“滑板相對來說是愛運動的年輕人會喜歡和選擇的一種方式。在練習過程中,他們的體質會逐漸的提高,抵抗力、抗摔能力、技巧性都在提高,導致他們敢挑戰一些東西。”楊子說,滑板運動很大程度上要求年輕人去互相學習和切磋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項促進交流的活動。“我們作為傳播者,就是希望引導認識到這個運動該怎麼樣玩,它為啥屬於無止境的挑戰;滑板的第二大魅力就是培養人的耐性,培養你對一些困難的抵抗力。”

在滑板工具的分類中,滿足刷街的魚板、適合練習動作的街式板,以及利於動作組合和視覺表現的長板是最為主要的三類。“有一些女生玩長板,就還挺能吸引人的注意力的。這本來就是一個挺酷的運動。”李洪星說。而去年起,在抖音等平臺上,就出現了不少高點贊數但動作難度並不算太高的滑板視頻,“還是那句話,愛玩滑板的人是因為喜歡這種生活方式。”

做“滑板公園”,“把標準立高一些”

燃燒冰位於馬甸橋的滑板場

在2015年楊子將“滑板公園”在北三環馬甸橋華尊大廈B1層落地之前,北京大興已經在2010年建成一個大型的滑板場Woodward。

Woodward是一個以極限運動和體操運動為主題的青年營,總部設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主營業務為極限運動、體操運動和啦啦隊運動的體驗和培訓。“滑板公園“相應小型一些,除了給滑手們提供練習和交流的場地,也提供相應的教練給零基礎的愛好者做更專業的培訓。

“有了教練之後,很多彎路都可以避免。練習效率也會高很多。“楊子說,“我們希望滑滑板的孩子們在我們這兒得到基礎練習之後,能夠去woodward挑戰大型的工具。”

他告訴我們,當時做滑板公園的初衷在於看到身邊滑手們的水準越來越高,北京也需要一個在城市中心能夠讓滑手們交流和切磋的地方。“看到這塊場地,真是很衝動地簽下了五年合約。”

對於這個占地1800平的滑板場,楊子投入了之前十幾年積蓄的數百萬,他之前在動批做過生意,也涉足過保健食品,“也幹了不少行業,但都不是自己喜歡的,滑板才是自己真喜歡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他還找來了清華美院的朋友做整體的設計,場內施工也對標了國外成熟的高水準場地。

“北京特別需要這種地方。”楊子說,一方面是北京本身就是這種街頭與潮流文化的集中地,另一方面是他觀察到最近幾年南方城市在街頭文化上的發展勢頭要明顯好於北方,氣候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南方城市平均下來一年在室外練習的時間就比北方城市多出好幾個月,水準當然會進步快一些。”

正是出於這種推廣滑板文化的初衷,楊子不希望“滑板公園”純粹是一個商業化的、賺錢的產品。“所以我都是按天收費,一天才100塊。”不過,在場館打造的規格上,楊子卻希望儘量往高端路線上走。

“現在滑板也進入奧運會了,我做一個幾百萬的場地,之後政府再進來做,就不可能比我的標準低吧,這樣我們對整體的一個行業規律,就能促進提高一個層次。”楊子說,“類似於一個樣板間。”

而街頭文化在中國起勢的這幾年間,楊子的“樣板間”效應也已經引起了相應的關注。楊子告訴《三聲》(微信公眾號ID:tosansheng),曾經就有房地產商找到他們希望在連鎖滑板場的經營上進行相應的合作。

對於如何更好地進行商業化運作,楊子坦誠自己還沒有太明白。“做場館也是第一次。”不過,在滑板公園落地之後的幾年中,“燃燒冰”不但開始了與老牌滑板平臺kicker club在賽事ONE ON ONE北京站上的合作,還更多地參與了新興街頭文化平臺如instreet所舉行的跨界活動中,在更大頻譜上擴大了自身的影響力。

近年來,以最為顯著的服飾變化為例,街頭與潮流文化所帶來的生活方式變化在中國幾乎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發生。而除此之外,楊子也向我們表示,就像街舞一樣,數量日益龐大的中產階級家庭的年輕父母越來越有意願讓孩子接觸這類文化與運動,“既能展示自身,同時也有鍛煉身體的效果。”

如果說中國第一波受到潮流文化影響的Y世代,還是在青少年乃至大學時期才接觸到了此類文化,那麼對於當下這一批的潮流從業者來說,“從娃娃抓起”將是他們在年輕人之外的另一個機會。

感謝王小琦老師對此篇文章作出的貢獻

©三聲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