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古樹名木“身份證”制度應該推廣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對全市古樹名木進行普查。 圖/北京市園林綠化局

北京論壇

近日,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組織開展了新一輪古樹名木資源調查工作,調查範圍包括16區以及11個市屬公園、林場,調查工作預計5月底全部完成。6月底預計將為古樹名木換發新版“身份證”。

與舊版“身份證”相比,新版“身份證”增加了二維碼、年代等資訊。標掛的方式也將由之前的直接釘在樹上,改為彈簧繩綁樹的方式,減少對樹的損傷。未來園林綠化部門還將通過各種途徑進一步發掘北京古樹的生態價值和文化內涵,

讓老百姓身邊的古樹“活起來”。

為古樹名木建起這種有網路時代特色的電子“身份證”,將讓每棵古樹名木的“身份”更加明確。而“身份”也意味著“身價”,也就是享有了受到特殊保護的“特權”。對於目前隨時可能遭受毀損的古樹名木來說,“身份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張“護身符”。

古樹名木的“身份證”,也讓古樹名木處於更有效的保護之下,

通過統一編號和GPS定位,只要輸入編號,樹木的年齡、大小、位置等資訊就一目了然。無論是對古樹名木任何不利於保護的行為、乃至惡意毀損的人為破壞,還是古樹名木受到病蟲危害和雷電風雪侵襲等自然影響,都可以及時發現,於前者予以制止,於後者更可以在第一時間進行防治和處理。不僅使古樹名木的保護更加科學和精細化,而且在節約管理成本的同時,
促使管理更加精准到位。

建立古樹名木“身份證”制度,其更深遠的意義,還在於強化人們對古樹名木的保護意識。古樹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給我們的無價珍寶,記錄著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是歷史傳承的象徵,歷史滄桑的見證,“鄉愁”的載體。作為有生命力的“綠色文物”,古樹被稱為“活化石”,對研究氣候、水土、空氣等自然變化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同時,古樹名木也是珍貴的基因資源,

對林木良種選育具有重要利用價值。于目前不少人古樹名木保護意識依然淡薄,古樹名木的“身份證”,既是這種價值的一種宣示,更是一種形象的教育。

古樹名木的“身份證”,還有助於把古樹名木的保護責任制落到實處。既然納入電子檔案進行管理,就要配套相應的管理制度,線上與線下的配合和聯動,將有可能形成互相制約和監督的考核和問責機制。

也因此,任何管理中的疏忽和漏洞,都將及時發現和糾正,從而確保保護措施的及時和有效,使古樹名木的保護真正落到實處。因此,古樹名木“身份證”制度,作為古樹名木保護的新舉措,值得各地廣為推行。

□錢夙偉(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