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有冬瓜、南瓜和西瓜,卻唯獨沒有北瓜?居然和西遊記有關

小時候就一直有這個疑惑,還問過媽媽,結果她告訴我說唐僧師徒四人取經回來的路上,就是從龜背上掉入水裡那一次,不但殘缺了經書,還弄丟了北瓜的種子,也不知道她聽哪位前輩講的傳說,

還挺有意思。

稍微大一些,我自作聰明的認為是因為冬瓜、西瓜和南瓜都是從其他地方傳來的,中國那會的貿易線路大多是東、西、南三個方向,從這三個方向引進了不少的植物和農作物。而北面那麼荒涼,啥都沒有,哪裡有植物可以傳到中原,

所以就沒有北瓜了。

西遊記有一回中寫到,唐太宗招募奇人去陰曹地府進獻瓜果,有個叫劉全的人為了找回妻子的亡魂,情願冒死前往。劉全頭頂瓜果等物服藥自殺,他的幽靈攜帶禮品謁見了冥府神君。閻王爺大受感動,於是就讓他夫妻靈魂雙雙還陽。

而劉全的幽靈所獻的瓜果就是北瓜,由於北瓜獻給了閻王爺,所以此後神州再無北瓜。

很多人其實都有這樣的好奇心,通過查閱資料,關於這個問題,還有幾種傳說,一種是來自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一種是來自唐太宗與東海龍王的神話傳說。

關於這兩個傳說的具體情結,故事較長,你可以從網上找到相關介紹。但這些畢竟是傳說,其實現實中是有北瓜存在的。

北瓜屬於半野生的植物,由於它的產量較低,口味也沒有西瓜這樣甜、沒有南瓜的高產量,所以人們一般不太認識。

但查閱《辭海》,其對北瓜的解釋是,北瓜一般指南瓜,在少數地區又稱為筍瓜。目前,最普遍,也是最為被人們接受的一種說法也是北瓜就是南瓜,它是葫蘆科的南瓜屬植物。由於產地不同,叫法也有差異。北瓜,在有些地方又叫麥瓜、金冬瓜、番瓜、倭瓜,臺灣稱其為金瓜,原產地在中南美洲。

我國對於各種瓜類的稱呼比較混亂,個地方對於這些瓜類都不同的稱呼。有的地方講西葫蘆叫做北瓜,有的將南瓜叫做北瓜,還有的地方將冬瓜稱為北瓜。雖然現在有了正式的學名,但人們大都還是管用以前的說法。

由於不同區域習俗的不同,各地對於“北瓜”的認定都不相同。在北方的部分地區,如河南、山東、山西、河北等,被稱之為“北瓜”的蔬菜,是南瓜的一種,形狀細長,呈圓柱狀。這種瓜經常在鮮嫩的時候被摘下,可以清炒食之,味道清香,十分好吃。

而在部分地區,有人將我們常見的西葫蘆稱之為“北瓜”,西葫蘆鮮嫩多汁,清炒或者入湯都鮮甜可口,是我們餐桌上經常能見到的一道家常菜。

在長江流域部分地區,被稱之為“北瓜”的,是一種筍瓜。筍瓜起源於南美洲,後來分佈到世界各地,中國的筍瓜可能是由印度引入的。筍瓜的種類非常豐富,有白皮的、黃皮的,還有花皮的,有大筍瓜,還有小筍瓜。這些在長江流域都很常見。筍瓜一般是長圓形,表面平滑,果實無香氣,嫩瓜可以作為蔬菜炒食,既可以蒸炒,也可以涼拌生吃。

但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認為沒有北瓜呢?一是我們上面所說的各地習俗不同的緣故,各地對此並沒有統一的認知。二是因為這些瓜相對於南瓜、西瓜、冬瓜來說,知名度不高,有的品種來自野生,很少有人種植,所以也就沒有傳播開來,被大眾所接受。

南瓜家族三兄弟

廣義的南瓜是指葫蘆科南瓜屬(Cucurbita Linn.)的植物,它有三個常見的栽培種:分別是中國南瓜(Cucurbita moschata)、美洲南瓜(Cucurbita pepo)和印度南瓜(Cucurbita maxima)。

中國南瓜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狹義上的南瓜,美洲南瓜就是西葫蘆,而印度南瓜就是北瓜。

而在北美洲,人丁興旺的南瓜屬大家族成員被統稱為“Squash”,看到下面這張圖片你就知道“南瓜屬”為啥被稱為“葫蘆科最顯赫家族”了。

南瓜中的巨無霸其實都是“北瓜”,“北瓜”屬於半野生植物,由於它的產量低,加之沒有西瓜的甜美、冬瓜的清香以及其他南瓜屬的高產量,因此,人們不太認識它。

“北瓜”起源於南美洲的玻利維亞、智利及阿根廷等國,已播種到世界各地,中國的筍瓜可能由印度引入,所以又被叫做“印度南瓜”。

北瓜和南瓜非常相似,植株也好、花也好,甚至果實不仔細看,都不容易發現區別。其實南瓜和北瓜的區別主要在果實:南瓜瓜柄有明顯的五楞,而北瓜的是圓的,在瓜柄和瓜連接的地方,南瓜會腫脹成帽,而北瓜則乾乾淨淨。

而所謂的“萬聖節超大南瓜”,大多數也是“北瓜”——這貨雖然有與南瓜類似的外形,但是能長到驚人的體積,簡直是為萬聖節量身定做。

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北瓜”在中國各地的方言叫法十分混亂,有的人將“西葫蘆”叫做“北瓜”,有的人將整個南瓜家族都稱為“北瓜”,還有地方將冬瓜稱為“北瓜”。

所以,1988年頒佈的國家標準GB 8854-1988《蔬菜名稱(一)》中用“筍瓜”作為北瓜的正式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由於不同區域習俗的不同,各地對於“北瓜”的認定都不相同。在北方的部分地區,如河南、山東、山西、河北等,被稱之為“北瓜”的蔬菜,是南瓜的一種,形狀細長,呈圓柱狀。這種瓜經常在鮮嫩的時候被摘下,可以清炒食之,味道清香,十分好吃。

而在部分地區,有人將我們常見的西葫蘆稱之為“北瓜”,西葫蘆鮮嫩多汁,清炒或者入湯都鮮甜可口,是我們餐桌上經常能見到的一道家常菜。

在長江流域部分地區,被稱之為“北瓜”的,是一種筍瓜。筍瓜起源於南美洲,後來分佈到世界各地,中國的筍瓜可能是由印度引入的。筍瓜的種類非常豐富,有白皮的、黃皮的,還有花皮的,有大筍瓜,還有小筍瓜。這些在長江流域都很常見。筍瓜一般是長圓形,表面平滑,果實無香氣,嫩瓜可以作為蔬菜炒食,既可以蒸炒,也可以涼拌生吃。

但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認為沒有北瓜呢?一是我們上面所說的各地習俗不同的緣故,各地對此並沒有統一的認知。二是因為這些瓜相對於南瓜、西瓜、冬瓜來說,知名度不高,有的品種來自野生,很少有人種植,所以也就沒有傳播開來,被大眾所接受。

南瓜家族三兄弟

廣義的南瓜是指葫蘆科南瓜屬(Cucurbita Linn.)的植物,它有三個常見的栽培種:分別是中國南瓜(Cucurbita moschata)、美洲南瓜(Cucurbita pepo)和印度南瓜(Cucurbita maxima)。

中國南瓜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狹義上的南瓜,美洲南瓜就是西葫蘆,而印度南瓜就是北瓜。

而在北美洲,人丁興旺的南瓜屬大家族成員被統稱為“Squash”,看到下面這張圖片你就知道“南瓜屬”為啥被稱為“葫蘆科最顯赫家族”了。

南瓜中的巨無霸其實都是“北瓜”,“北瓜”屬於半野生植物,由於它的產量低,加之沒有西瓜的甜美、冬瓜的清香以及其他南瓜屬的高產量,因此,人們不太認識它。

“北瓜”起源於南美洲的玻利維亞、智利及阿根廷等國,已播種到世界各地,中國的筍瓜可能由印度引入,所以又被叫做“印度南瓜”。

北瓜和南瓜非常相似,植株也好、花也好,甚至果實不仔細看,都不容易發現區別。其實南瓜和北瓜的區別主要在果實:南瓜瓜柄有明顯的五楞,而北瓜的是圓的,在瓜柄和瓜連接的地方,南瓜會腫脹成帽,而北瓜則乾乾淨淨。

而所謂的“萬聖節超大南瓜”,大多數也是“北瓜”——這貨雖然有與南瓜類似的外形,但是能長到驚人的體積,簡直是為萬聖節量身定做。

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北瓜”在中國各地的方言叫法十分混亂,有的人將“西葫蘆”叫做“北瓜”,有的人將整個南瓜家族都稱為“北瓜”,還有地方將冬瓜稱為“北瓜”。

所以,1988年頒佈的國家標準GB 8854-1988《蔬菜名稱(一)》中用“筍瓜”作為北瓜的正式名稱,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