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新時代湖北講習所(孝感)」大悟:破爛王有個“養鵝產業”夢

屋場院子會裡故事多

破爛王有個“養鵝產業”夢

4月16日一大早,

大悟縣劉集鎮店崗村貧困戶鄧傳珊一口氣背起80斤重的鵝飼料,朝著家門後不遠處鵝舎走去。

老鄧早年喪妻,自己左腎因病摘,身體不太好,一個人靠在武漢撿破爛養活三個子女,足足在武漢當了10年“破爛王”,掙的錢也僅夠一家人生活。

“國家政策這麼好,身邊貧困戶爭先脫了貧,我現在還拖著個垮身體,戴著貧困戶的帽子,壓力大!”去年五月份,董能華第一次見到老鄧的時候,

談話間臉上常常流露著憂慮之情,有時甚至拒絕和他見面。

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董能華踢破了老鄧的門檻,宣講十九大精神,講精准扶貧好政策,老鄧的心開始回暖。

為了脫貧,熟悉政策後的老鄧開始想養牛致富。精准扶貧,重在精准,扶貧就應該實打實幫貧困戶找准脫貧路子。董能華將村支書鄧傳銀叫到一起,老鄧左鄰右舍也喊了過來,大家一起在老鄧家門口開了個“決策會”。

“養牛成本高,見效慢。”

“老鄧身體不好,不能滿山牽著牛跑,吃不消。”

“老鄧家附近空田多,利用起來種點什麼、養點什麼倒可行。”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最後一致商量——養牛改成養鵝!

去年七月,老鄧東拼西湊1萬元,加上5萬元扶貧小額貸款,他建起一個鴨棚,

購進1000只鵝苗,每天像兒子一樣伺候著。半年後,老鄧養的第一批鵝出了欄,除去各種成本,他純賺了1.2萬元。

嘗到了產業致富的甜頭,就在半個月前,老鄧一次性購進2500只鵝苗,繼續當起了“鵝大王”,半年後,老鄧靠著勤勞的雙手,可以將2萬多萬的純收入裝進口袋。

“我現在每天幹活都是勁,還有個夢想,希望將養鵝辦成村裡響噹噹的一個產業,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致富。”老鄧喜笑顏開的向包保的幹部董能華講到。

如今,劉集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董能華每個月堅持三次到店崗村幫扶的貧困戶鄧傳珊家走訪。

店崗村個老百姓都熟悉了這個姓董的鎮長愛串門,每次都聚攏過來,都想聽聽這個鎮裡“當家人”把十九大精神,

好政策、好消息都講講,每次一到鄧傳珊的家門口,村民們不由自主的圍攏過來,開個院子會,坐上半個小時,一片熱鬧的浪潮……

後來,店崗村先後辦起了茶葉合作社、農機專業合作社……村裡的扶貧產業一個接一個的像雨後春筍樣爭先冒出來。

“十九大報告裡的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這些惠農政策讓大夥信心百倍,通過聊天式的宣講院子會,老百姓實打實聽進去了,脫貧就一定能幹出成績來!”村支書鄧傳銀每次都親自主持村裡院子會,這也是他最深切的體會。

對於駐村幫扶的鎮幹部董能華來講,他頗有感觸的說,有的貧困戶不待揚鞭自奮蹄,有些則相反,尤其像老鄧這樣的貧困戶的在農村還不少,我們這些幫扶幹部不去加加油、鼓鼓勁,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無法激發出來。如何把十九大精神宣傳到位,貧困戶的思想工作做到位,把黨的好政策講到位,屋場院子會就是個法寶!

通過聊天式的宣講院子會,老百姓實打實聽進去了,脫貧就一定能幹出成績來!”村支書鄧傳銀每次都親自主持村裡院子會,這也是他最深切的體會。

對於駐村幫扶的鎮幹部董能華來講,他頗有感觸的說,有的貧困戶不待揚鞭自奮蹄,有些則相反,尤其像老鄧這樣的貧困戶的在農村還不少,我們這些幫扶幹部不去加加油、鼓鼓勁,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無法激發出來。如何把十九大精神宣傳到位,貧困戶的思想工作做到位,把黨的好政策講到位,屋場院子會就是個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