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端午節與中醫密切相關,是古代衛生防疫節

端午節不僅是漢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在許多少數民族和一些周邊國家中也流行。

從2008年起,端午已作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傳說很多,目前影響最大的是源于紀念屈原說。但端午節的起源在時間上遠早於屈原。端午節的主要民俗大多圍繞衛生健身驅毒辟邪,故筆者認為,端午節最早應該是我國古代的衛生防疫節。

端午節並不起源于紀念屈原

端午節的民俗在先秦文獻中有廣泛記載,例如:西漢《大戴禮記》傳《夏小正》謂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也”。《夏小正》相傳是夏代遺書,因現存文獻系由出現於西漢年間的《大戴禮記》收錄而傳世,又迭經後人輯佚整理,經文與傳文混集,引起後人對此書產生年代的質疑。但據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結論,《夏小正》中描述的天象物候與夏代在時間上是吻合的;再據《史記·夏本紀》所述“孔子正夏時,

學者多傳《夏小正》”,則此書最起碼在早於屈原200多年前的孔子時代已經流傳。

屈原自己在《九歌·雲中君》中有“浴蘭湯兮沐芳”之句,可見《夏小正》記載的五月午日蘭湯沐洗的風俗,屈原在世時就已存在。

端午節民俗的出現早於屈原,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早有考證。他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了百餘條文獻資料,論證端午節起源于古代南方吳越民族的圖騰祭祀活動,

遠在屈原之前。

紀念屈原說在現存文獻中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續齊諧記》雲:“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

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此顯系後人所編故事。從屈原絕命之作《懷沙》中“滔滔孟夏兮”句推斷,屈原投汨羅江的時間似應早於端午日(端午已稱“仲夏”),故五月五日投汨羅江之說在時間上也有疑問。

《荊楚歲時記》把吃粽子寫在了夏至節的活動中,而隋代杜台卿的《玉燭寶典》又把競渡劃入夏至日的活動,可見這兩項活動在那時還沒有固定在端午節進行。

人們在端午日紀念一些忠烈人物,

似為我國古代較普遍的民俗,紀念的人物也不僅是屈原,還有許多其他的人物和故事。例如《清嘉錄》中記吳地競渡,是源于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浙江一帶則曾盛行在端午節紀念越王勾踐,這是早於屈原的人物。屈原之後又有在端午日紀念馬援(東漢/廣西)曹娥(東漢/浙江)、戚繼光(明代/福建)及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浙江)等活動的流行。

端午節雖不起源於屈原,但由於屈原的愛國精神、人格魅力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把紀念屈原融入到端午節的活動中,無疑豐富了節日的內容,產生了很好的影響。聞一多先生在指出端午節不是源于紀念屈原的同時,也肯定了把端午節與紀念屈原聯繫起來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意義。他在《端午的歷史教育》一文中說:“是誰先撒的謊,說端午節起于紀念屈原?我佩服他那無上的智慧!”

可以明確的是:端午節不是為了紀念某一歷史人物而形成的節日,是先有了端午節,後來才有在該節日開展對一些歷史英烈人物特別是屈原的紀念活動。

端午節主要是為了禳毒避疫

聞一多先生僅依據賽龍舟和吃粽子兩項活動考證端午節起于古吳越對龍圖騰的祭祀,似欠全面。《夏小正》記載端午日的活動是采藥、蓄蘭、沐浴,端午節更多的風俗與禳毒避疫有關。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呂氏春秋·仲夏記》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五月五日又是惡日。《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孟嘗君田文在五月五日出生,他的父親田嬰打算把他丟棄,因為田嬰相信五月五日生的人“將不利其父母”的迷信傳說(孟嘗君也早於屈原)。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有“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之說;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

究其原因,端午時值農曆五月仲夏,各種蛇蟲都出來活動,所謂“五毒並出”(五毒指蠍、蛇、蜈蚣、壁虎、蟾蜍,也是容易發生疫厲流行的季節。因此,古人把它看成毒月惡日。選擇端午這一天開展衛生防疫活動有一定道理。古人端午節有在屋中貼五毒圖的民俗,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寓意將毒蟲刺死,除害免災。

在這期間的一切行事,也以安息靜養為原則。《禮記·月令》:“仲夏,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止聲色,節嗜欲。”(顧植山 龍砂醫學流派傳承工作室)

端午節雖不起源於屈原,但由於屈原的愛國精神、人格魅力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把紀念屈原融入到端午節的活動中,無疑豐富了節日的內容,產生了很好的影響。聞一多先生在指出端午節不是源于紀念屈原的同時,也肯定了把端午節與紀念屈原聯繫起來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意義。他在《端午的歷史教育》一文中說:“是誰先撒的謊,說端午節起于紀念屈原?我佩服他那無上的智慧!”

可以明確的是:端午節不是為了紀念某一歷史人物而形成的節日,是先有了端午節,後來才有在該節日開展對一些歷史英烈人物特別是屈原的紀念活動。

端午節主要是為了禳毒避疫

聞一多先生僅依據賽龍舟和吃粽子兩項活動考證端午節起于古吳越對龍圖騰的祭祀,似欠全面。《夏小正》記載端午日的活動是采藥、蓄蘭、沐浴,端午節更多的風俗與禳毒避疫有關。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呂氏春秋·仲夏記》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五月五日又是惡日。《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孟嘗君田文在五月五日出生,他的父親田嬰打算把他丟棄,因為田嬰相信五月五日生的人“將不利其父母”的迷信傳說(孟嘗君也早於屈原)。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有“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之說;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

究其原因,端午時值農曆五月仲夏,各種蛇蟲都出來活動,所謂“五毒並出”(五毒指蠍、蛇、蜈蚣、壁虎、蟾蜍,也是容易發生疫厲流行的季節。因此,古人把它看成毒月惡日。選擇端午這一天開展衛生防疫活動有一定道理。古人端午節有在屋中貼五毒圖的民俗,以紅紙印畫五種毒物,再用五根針刺於五毒之上,寓意將毒蟲刺死,除害免災。

在這期間的一切行事,也以安息靜養為原則。《禮記·月令》:“仲夏,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止聲色,節嗜欲。”(顧植山 龍砂醫學流派傳承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