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帶著“娃娃”去普查

隨和開朗的餘翠芬。

餘翠芬在農業普查中認真、耐心,善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打比方,讓普查變成輕鬆的“拉家常”。

“您家今年是否有承包或經營的耕地?”“有沒種水稻?”“家裡自來水是否正常?”農戶普查表上的問題不下百個,作為“全國第三次農業普查”連南縣三江鎮大龍村的普查員之一,餘翠芬對這些問題早已爛熟於心,

倒背如流。

今年29歲的餘翠芬,於2011年受邀回到自己的家鄉連南縣三江鎮大龍村,負責村中的扶貧工作。2014年,她成為村裡的婦女主任。2016年,成為“全國第三次農業普查”的普查員,而那時的她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准媽媽”。

農業普查員的工作並不輕鬆,身懷六甲的餘翠芬卻從不抱怨,兢兢業業。今年1月,她被評為“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先進個人”。然而在她看來,自己不過是眾多農業普查員中平凡的一員,

做好了本職工作而已。餘翠芬就像是全縣眾多農業普查員的一個縮影,凸顯出連南縣在農業普查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成績。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楊溢子 特約通訊員 李忠華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黃津

讓農普成為“拉家常”

記者初次見到余翠芬時,她穿著一身藍色風衣,紮著一束馬尾辮,臉上掛著燦爛的笑容。健談開朗、愛笑隨和是她給人的第一印象。

2011年受邀回村負責扶貧工作,工作還不夠適應,一個月的工資也只有800元。然而面對這些困難,不服輸的她卻堅定了留下來的信念。

回家鄉工作7年的時間裡,她熱心服務群眾、為民辦事解憂,如今的她早與村民打成了一片,深得村民的信任,甚至不少行動不便的老人會讓她幫忙到縣城取錢。

2016年,全國開展第三次農業普查。大龍村共分為3個普查社區,餘翠芬與另一個普查員負責第二社區的普查工作。

農業普查是全面瞭解“三農”發展變化情況的重大國情國力調查,意義重大,然而入戶普查工作還是受到了很多的阻礙。這些阻礙源于村民的不理解。

在她看來,認真的態度、耐心的解釋與誠摯的笑容是普查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餘翠芬回憶起開展農業普查之初,儘管村裡經常進行農普工作宣傳,向村民宣傳農普的意義,村民卻並不理解,

甚至不少人會這樣問她:“搞什麼農普,會發錢嗎?統計了我這些田地,會給我補貼嗎?”

每當這個時候,餘翠芬便會耐心地向村民解釋:“農普是國家為了瞭解我們農民的發展情況,只有瞭解清楚才能根據這些情況制定適合我們的政策。政策合適了,老百姓才會受益呀。”

想到餘翠芬對平日的村委工作積極認真、誠懇負責的態度,又聽了這解釋,村民紛紛點頭,對農普工作的配合度高了起來。

為了讓村民更加瞭解農業普查,餘翠芬使出了渾身解數,時常在大龍話與瑤語之間自由轉換,使普查變成輕鬆的“拉家常”。

在農普入戶調查時,她講著當地的大龍話,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向村民解釋指標,不時還給村民打個比方,讓他們真正瞭解農普工作,讓資料更加真實準確,讓普查工作進行得更加順暢。

而對於部分不懂大龍話的瑤族同胞,余翠芬則用瑤語跟他們進行溝通。得益於日常工作,本身是漢族的她早已從以前的僅聽得懂一點瑤語,逐漸變成如今的對答如流。

“我的寶寶也是小農普員”

大龍村是三江鎮最為偏遠的一個瑤、漢族行政村。自從縣城設大龍村辦事處後,她的日常辦公便是在縣城了,每次入戶進行農業普查,餘翠芬都要坐上1小時的車才能到達。那時,餘翠芬懷胎六月,暈車再加上妊娠反應,餘翠芬卻硬是堅持下來了。

村中人口較為分散,村寨與村寨之間距離較遠,每個村寨都居住著幾戶人家,一個普查社區可能要走好幾公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

“准媽媽普查員”餘翠芬,卻依然發揮著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撐著雨傘跟著另一個普查員上山下戶,奔走在鄉村之間。在村頭的農家門口,她拿著普查登記表,等待主人的歸來;在鄉間小路上,她耐心地與農戶交談,宣傳著農普的意義。

農普時間緊,任務重,僅靠白天上班時間,可能無法按時按質完成所負責的農普社區任務。余翠芬便決定利用下班後的時間繼續開展工作,有的時候甚至從早上8時一直忙到晚上10時。

臨近傍晚,匆匆扒拉了幾口晚飯,她便帶上雨傘跟農普表格等材料出門去搞普查。夜裡,農村的小路又黑又滑,犬吠聲音此起彼伏。每當旁人問她“怕不怕”時,餘翠芬總是驕傲地挺起她的大肚子說:“怕啥,我寶寶陪著我咧,我的寶寶也是小農普員。”

每家農戶普查問題超百個

“您家今年是否有承包或經營的耕地?”“有沒種水稻?”“家裡自來水是否正常?”同樣的問題,餘翠芬在不同的農戶家問了無數次。

餘翠芬負責的第二普查社區共有85戶,除去空屋之外,實際走訪普查的農戶有60戶,而每家農戶需要普查的問題不下百個,其中涉及農戶的家庭生活、種植情況等多個方面。

分區、畫圖、踩點、入戶普查、審核、錄入資料……農業普查員的工作複雜繁重,而且農普指標專業術語眾多,“繁瑣”成了這項工作的代名詞。面對枯燥無味的數字,餘翠芬卻有著十足的耐心與細心。無論是農普宣傳動員、兩員培訓、社區劃分、摸底繪圖工作,還是入戶登記、PDA錄入工作,她都認真負責,兢兢業業。

為了不讓農普工作出差錯,對於每一次參加的農普培訓,餘翠芬都下足了苦功夫,做了密密麻麻的筆記,課後還捧著方案認真啃起來。

由於大龍村部分村幹部年齡較大,不懂運用PDA進行資料錄入,餘翠芬便承擔起了普查社區的PDA資料錄入工作。她經常加班加點做好資料的錄入和報送工作,力求做到資料的真實有效,高效率、高品質地完成農業普查任務,得到了領導和同事的讚揚與肯定。

1月23日,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總結表彰會議在北京隆重舉行,大會表彰了200名全國農業普查先進個人,餘翠芬名列其中。同時她還作為全國獲獎代表之一在中南海參加了全國農業普查工作座談會。

為了讓村民更加瞭解農業普查,餘翠芬使出了渾身解數,時常在大龍話與瑤語之間自由轉換,使普查變成輕鬆的“拉家常”。

在農普入戶調查時,她講著當地的大龍話,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向村民解釋指標,不時還給村民打個比方,讓他們真正瞭解農普工作,讓資料更加真實準確,讓普查工作進行得更加順暢。

而對於部分不懂大龍話的瑤族同胞,余翠芬則用瑤語跟他們進行溝通。得益於日常工作,本身是漢族的她早已從以前的僅聽得懂一點瑤語,逐漸變成如今的對答如流。

“我的寶寶也是小農普員”

大龍村是三江鎮最為偏遠的一個瑤、漢族行政村。自從縣城設大龍村辦事處後,她的日常辦公便是在縣城了,每次入戶進行農業普查,餘翠芬都要坐上1小時的車才能到達。那時,餘翠芬懷胎六月,暈車再加上妊娠反應,餘翠芬卻硬是堅持下來了。

村中人口較為分散,村寨與村寨之間距離較遠,每個村寨都居住著幾戶人家,一個普查社區可能要走好幾公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

“准媽媽普查員”餘翠芬,卻依然發揮著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撐著雨傘跟著另一個普查員上山下戶,奔走在鄉村之間。在村頭的農家門口,她拿著普查登記表,等待主人的歸來;在鄉間小路上,她耐心地與農戶交談,宣傳著農普的意義。

農普時間緊,任務重,僅靠白天上班時間,可能無法按時按質完成所負責的農普社區任務。余翠芬便決定利用下班後的時間繼續開展工作,有的時候甚至從早上8時一直忙到晚上10時。

臨近傍晚,匆匆扒拉了幾口晚飯,她便帶上雨傘跟農普表格等材料出門去搞普查。夜裡,農村的小路又黑又滑,犬吠聲音此起彼伏。每當旁人問她“怕不怕”時,餘翠芬總是驕傲地挺起她的大肚子說:“怕啥,我寶寶陪著我咧,我的寶寶也是小農普員。”

每家農戶普查問題超百個

“您家今年是否有承包或經營的耕地?”“有沒種水稻?”“家裡自來水是否正常?”同樣的問題,餘翠芬在不同的農戶家問了無數次。

餘翠芬負責的第二普查社區共有85戶,除去空屋之外,實際走訪普查的農戶有60戶,而每家農戶需要普查的問題不下百個,其中涉及農戶的家庭生活、種植情況等多個方面。

分區、畫圖、踩點、入戶普查、審核、錄入資料……農業普查員的工作複雜繁重,而且農普指標專業術語眾多,“繁瑣”成了這項工作的代名詞。面對枯燥無味的數字,餘翠芬卻有著十足的耐心與細心。無論是農普宣傳動員、兩員培訓、社區劃分、摸底繪圖工作,還是入戶登記、PDA錄入工作,她都認真負責,兢兢業業。

為了不讓農普工作出差錯,對於每一次參加的農普培訓,餘翠芬都下足了苦功夫,做了密密麻麻的筆記,課後還捧著方案認真啃起來。

由於大龍村部分村幹部年齡較大,不懂運用PDA進行資料錄入,餘翠芬便承擔起了普查社區的PDA資料錄入工作。她經常加班加點做好資料的錄入和報送工作,力求做到資料的真實有效,高效率、高品質地完成農業普查任務,得到了領導和同事的讚揚與肯定。

1月23日,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總結表彰會議在北京隆重舉行,大會表彰了200名全國農業普查先進個人,餘翠芬名列其中。同時她還作為全國獲獎代表之一在中南海參加了全國農業普查工作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