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強監管之下的創新,移動金融產業將迎來融合新生態

《金卡生活》雜誌

中國銀聯 主管主辦

理論研究 實務探討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4月24日,由北京移動金融產業聯盟與移動支付網舉辦的2018第二屆移動金融發展大會在北京召開,本次大會以《嚴“政”以待,共建移動金融新生態》為主題,從政策趨勢、金融科技創新、金融大資料、交通支付等四個方面,深度探討移動金融產業發展。24日上午的會議由北京移動金融產業聯盟秘書長班廷倫主持。

北京移動金融產業聯盟秘書長班廷倫

中國金融電子化公司副總經理潘潤紅進行了大會致辭,目前,中國移動支付高速發展並且領先於全球,這推動了移動金融的發展,促進了移動金融創新。與此同時,移動金融的創新離不開政策的監管,需要凝聚各方力量,走開放合作、安全可控的道路。最近,

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鼇論壇上強調,要加快金融業開放的步伐。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金融改革工作的推進,移動金融產業將迎來更多的挑戰和機遇。而在強監管之下,產業創新也將呈現新的態勢。

中國金融電子化公司副總經理潘潤紅

移動金融產業的融合新生態

國家密碼管理局商用密碼管理辦公室副主任霍煒以《新時代促進密碼與金融融合發展》為話題,圍繞目前密碼與金融業深度融合問題,暢談了三個方面的體會與認識:

國家密碼管理局商用密碼管理辦公室副主任霍煒

首先,

深度融合是必然要求。資料就是財富,安全才有價值;融合就是機遇,信任才有基礎。一方面,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金融一直承載著價值,密碼一直保護著資訊,安全的密碼演算法是金融資訊化發展的必然選擇。另一方面是,互聯網時代金融與網路安全形勢發展的迫切需要。

其次,深度融合有堅實基礎。目前,產業已經形成了完善的密碼基礎支撐能力,積累了金融領域密碼應用的成熟經驗。

此外,目前國內也具備了完備的法規政策體系,是密碼與金融行業融合的堅實基礎。

其三,深度融合需共同努力。儘管金融領域先試先行,在密碼應用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與新時代金融業發展需求相比,還存在密碼應用不廣泛不合規、高品質密碼供給不足等問題,密碼應用推進任重道遠。需要各方共同合作,努力推廣產業發展。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資訊中心資料資訊服務部副主任吳曉光則從另一個角度闡述了移動金融產業的創新“融合”——《大資料戰略與移動金融的融合發展》,近兩年,國家對大資料產業的支援力度不斷加大,監管強度也逐漸加強,在2015年國務院就發佈了《促進大資料發展行動綱要》,在十三五規劃中,也重度提及國家大資料戰略,2017年,多個發改委大資料發展壯大工程落地。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資訊中心資料資訊服務部副主任吳曉光

而說到大資料戰略與移動金融的融合,吳曉光認為大資料主要聚焦在後臺,而移動金融呈現於前端,在精准行銷、大數據征信、風險防控、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等各個方面,大資料與移動金融的融合都非常具有前景。

監管之下,產業迎來新改變

在2017年,央行發佈了《條碼支付規範》(296號文),這將對以條碼支付技術為主的中國移動支付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更加細化的監管措施也隨之推出。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技術與標準部主任于沛就進行了《支付技術產品檢測認證工作情況介紹》。協會正在組織制定條碼支付移動用戶端軟體和受理終端的技術檢測規範,在相關規範制定完成之後,將完善條碼支付的監管體系。

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技術與標準部主任于沛

作為政策的遵守者,中國農業銀行軟體發展中心副總經理王怡就介紹了農行如何使用金融科技快速回應監管升級。

中國農業銀行軟體發展中心副總經理王怡

王怡認為,目前商業銀行面對金融監管存在四大挑戰。一是處理能力,金融資料數量巨大、來源分散、格式多樣的金融資料處理能力超出了傳統監管手段的處理能力;二是監管時效,監管資料供給資料範圍越來越廣、實效要求越來越高,部分監管要求從事後向事中轉變;三是合規成本,監管趨嚴,監管政策密集推出,需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解讀和執行新規;四是合規創新,金融科技公司浸入傳統商業銀行業務領域,商業銀行需在合規下進行金融產品創新應對市場競爭。

新的規範即將帶來,監管之下新的挑戰也將到來,各方都在嚴陣以待,但創新永不止步。

各方產業創新勇往直前

談及創新,不得不提的是中國移動金融創新的排頭兵——中國銀聯。中國銀聯雲閃付事業部副總經理蔣海儉就以《雲閃付金融創新服務大眾》為主題,全面介紹了中國銀聯的產品形態。在移動支付領域就有雲閃付APP、銀聯二維碼支付、銀聯手機閃付三大雲閃付產品。

中國銀聯雲閃付事業部副總經理蔣海儉

對於產業所關心的銀聯二維碼支付業務發展情況,據蔣海儉透露,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銀聯二維碼支付業務已經在174家APP上上線,其中銀行類APP為134家,非銀行類APP為40家;193 家收單機構已經支持銀聯二維碼支付業務,其中141 家銀行,52 家非銀機構;共450萬+商戶支援銀聯二維碼支付業務。在各個方面,銀聯二維碼支付業務都發展良好。

銀聯手機閃付產品業務方面,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累計138家銀行接入手機閃付產品業務,其中有借記卡113家,貸記卡85家;線下非接POS終端數量持續增長,月活躍終端超1000萬台,累計髮卡4700余萬張,月均活卡700萬+。

在秉持開放的原則之下,銀聯在不觸動各方利益的前提之下,創新業務發展迅速。

說到中國的金融創新,繞不開網聯清算有限公司,網聯的成立彰顯了中國市場化金融監管的創新能力,網聯清算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強群力就以《格局的破與立,解讀網聯的現狀與發展》為主題,解析了網聯的發展情況。截至2018年4月22日,網聯平臺已接入344家商業銀行和109家支付機構,並正在加緊推進剩餘110餘家商業銀行、6家支付機構的接入工作,可覆蓋超過95%以上的銀行帳戶、99%以上的支付帳戶,將全面覆蓋直連模式下的銀行和機構管道。

網聯清算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強群力

另外,自2017年6月30日正式啟動切量至今,網聯平臺累計完成資金交易轉接清算120.53億筆,成功交易金額超過3.28萬億元;目前網聯平臺單日交易總筆數峰值超過1億筆,每日交易筆數穩定在7000萬筆以上。

網聯的成立是央行對金融產業合規化監管的決心的體現,也是中國監管探索市場“共建、共有、共用”創新模式的先行代表。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證件技術事業部主任、網路可信身份認證產業聯盟副理事長郭小波以《互聯網可信身份認證兩點問題的思考》,呈現了中國身份認證的創新能力。據郭小波介紹無論是所謂的“微信身份證”還是支付寶的“網證”, 都是由中央網信辦立項、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支援、公安部組織實施、公安部第一研究所承建的“互聯網+"可信身份認證平臺提供可信身份認證的。在大會中,郭小波對互聯網可信身份認證提出了兩點問題的思考:一是對互聯網可信身份認證兩點問題的思考,二是從隱私安全看網上人體生物特徵應用。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證件技術事業部主任、網路可信身份認證產業聯盟副理事長郭小波

此外,郭小波還透露,2018年,“互聯網+”可信身份認證平臺(CTID)將面向全面投入運行,為各行各業提供線下線上相結合的互聯網可信身份認證服務。

近兩年,國家對大資料產業的支援力度不斷加大,監管強度也逐漸加強,在2015年國務院就發佈了《促進大資料發展行動綱要》,在十三五規劃中,也重度提及國家大資料戰略,2017年,多個發改委大資料發展壯大工程落地。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資訊中心資料資訊服務部副主任吳曉光

而說到大資料戰略與移動金融的融合,吳曉光認為大資料主要聚焦在後臺,而移動金融呈現於前端,在精准行銷、大數據征信、風險防控、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等各個方面,大資料與移動金融的融合都非常具有前景。

監管之下,產業迎來新改變

在2017年,央行發佈了《條碼支付規範》(296號文),這將對以條碼支付技術為主的中國移動支付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更加細化的監管措施也隨之推出。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技術與標準部主任于沛就進行了《支付技術產品檢測認證工作情況介紹》。協會正在組織制定條碼支付移動用戶端軟體和受理終端的技術檢測規範,在相關規範制定完成之後,將完善條碼支付的監管體系。

中國支付清算協會技術與標準部主任于沛

作為政策的遵守者,中國農業銀行軟體發展中心副總經理王怡就介紹了農行如何使用金融科技快速回應監管升級。

中國農業銀行軟體發展中心副總經理王怡

王怡認為,目前商業銀行面對金融監管存在四大挑戰。一是處理能力,金融資料數量巨大、來源分散、格式多樣的金融資料處理能力超出了傳統監管手段的處理能力;二是監管時效,監管資料供給資料範圍越來越廣、實效要求越來越高,部分監管要求從事後向事中轉變;三是合規成本,監管趨嚴,監管政策密集推出,需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解讀和執行新規;四是合規創新,金融科技公司浸入傳統商業銀行業務領域,商業銀行需在合規下進行金融產品創新應對市場競爭。

新的規範即將帶來,監管之下新的挑戰也將到來,各方都在嚴陣以待,但創新永不止步。

各方產業創新勇往直前

談及創新,不得不提的是中國移動金融創新的排頭兵——中國銀聯。中國銀聯雲閃付事業部副總經理蔣海儉就以《雲閃付金融創新服務大眾》為主題,全面介紹了中國銀聯的產品形態。在移動支付領域就有雲閃付APP、銀聯二維碼支付、銀聯手機閃付三大雲閃付產品。

中國銀聯雲閃付事業部副總經理蔣海儉

對於產業所關心的銀聯二維碼支付業務發展情況,據蔣海儉透露,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銀聯二維碼支付業務已經在174家APP上上線,其中銀行類APP為134家,非銀行類APP為40家;193 家收單機構已經支持銀聯二維碼支付業務,其中141 家銀行,52 家非銀機構;共450萬+商戶支援銀聯二維碼支付業務。在各個方面,銀聯二維碼支付業務都發展良好。

銀聯手機閃付產品業務方面,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累計138家銀行接入手機閃付產品業務,其中有借記卡113家,貸記卡85家;線下非接POS終端數量持續增長,月活躍終端超1000萬台,累計髮卡4700余萬張,月均活卡700萬+。

在秉持開放的原則之下,銀聯在不觸動各方利益的前提之下,創新業務發展迅速。

說到中國的金融創新,繞不開網聯清算有限公司,網聯的成立彰顯了中國市場化金融監管的創新能力,網聯清算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強群力就以《格局的破與立,解讀網聯的現狀與發展》為主題,解析了網聯的發展情況。截至2018年4月22日,網聯平臺已接入344家商業銀行和109家支付機構,並正在加緊推進剩餘110餘家商業銀行、6家支付機構的接入工作,可覆蓋超過95%以上的銀行帳戶、99%以上的支付帳戶,將全面覆蓋直連模式下的銀行和機構管道。

網聯清算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強群力

另外,自2017年6月30日正式啟動切量至今,網聯平臺累計完成資金交易轉接清算120.53億筆,成功交易金額超過3.28萬億元;目前網聯平臺單日交易總筆數峰值超過1億筆,每日交易筆數穩定在7000萬筆以上。

網聯的成立是央行對金融產業合規化監管的決心的體現,也是中國監管探索市場“共建、共有、共用”創新模式的先行代表。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證件技術事業部主任、網路可信身份認證產業聯盟副理事長郭小波以《互聯網可信身份認證兩點問題的思考》,呈現了中國身份認證的創新能力。據郭小波介紹無論是所謂的“微信身份證”還是支付寶的“網證”, 都是由中央網信辦立項、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支援、公安部組織實施、公安部第一研究所承建的“互聯網+"可信身份認證平臺提供可信身份認證的。在大會中,郭小波對互聯網可信身份認證提出了兩點問題的思考:一是對互聯網可信身份認證兩點問題的思考,二是從隱私安全看網上人體生物特徵應用。

公安部第一研究所證件技術事業部主任、網路可信身份認證產業聯盟副理事長郭小波

此外,郭小波還透露,2018年,“互聯網+”可信身份認證平臺(CTID)將面向全面投入運行,為各行各業提供線下線上相結合的互聯網可信身份認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