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替本國妖怪打廣告:且看《仁王》怎麼做的

愛玩網百萬稿費活動投稿,作者 鐘不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2017年已過去了四分之一,雖然《最後生還者2》和《荒野大鏢客2》看起來離我們越來越遠,但在這四分之一年裡各大廠商頻頻出手,足以說明今年是大作井噴的一年:育碧的土豆伺服器遭到全球《榮耀戰魂》玩家嫌棄;索尼自家大作《地平線》賺足人氣;微軟宣佈Xbox One將在今年內全面支持UWP遊戲;Atlus的《女神異聞錄5》風靡全球;任天堂則是發售了所有人都期待已久的Nintendo Switch新主機以及掃蕩所有評分媒體的新一代神作《塞爾達傳說:荒野之息》。

不過別忘了,引領這波高☆禁☆潮的是中國玩家再熟悉不過的光榮特庫摩——其於2月7日正式發售跳票十餘年之久的《仁王》(Nioh)。

《仁王》比“魂”系列簡單得多?那麼你落命了多少次呢?

雖然發售後的統計資料表明遊戲預定的銷售數量不到首周銷售的30%,

但這部大作甫一發售即獲媒體廣泛好評,首周銷量達7.5萬份,首周庫存消化率高達90.68%,某寶上《仁王》的售價炒翻天,甚至有一段時間缺貨嚴重。其類“魂系”的遊戲風格讓一眾受虐狂玩家如癡如醉,“落命”(らく‐めい,尤其指未預見的死亡)一詞一度成為網路熱梗。

《仁王》大獲成功不僅僅是仿“魂系”風格的又一次成功,更重要的是,它證明了日本傳統文化也是能夠像“寶可夢”和“超級馬里奧”一樣在歐美普通玩家的心裡佔據一席之地。

日本文化的使者

一直以來,歐美地區普通民眾心中對東亞文化的印象是非常模糊的。除了昆汀·塔倫蒂諾這種極少數真心熱愛日本文化的人,絕大多數老百姓對日本文化的概念就只有武士刀和櫻花,

而日本本土的大公司為了走向世界也不得不儘量抹除本土文化的痕跡——任天堂和世嘉的頂尖IP主人公都是假名拼出來的,索尼從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改名叫“索尼”那天起就代表了它已經不再以日本文化為核心——然而,光榮以及後來的光榮-特庫摩卻是為數不多的仍在堅守和弘揚日本本土文化的一線大廠。

光榮的當家IP中,《信長之野望》系列、《戰國無雙》系列和已成絕唱的《太閣立志傳》系列均以日本戰國時代為背景,

熟知伊達政宗、島津兄弟乃至立花訚千代的中國玩家,絕大多數都是由光榮遊戲開始瞭解日本戰國時代的。但是受制于光榮的影響力和其旗下遊戲類型的受眾,再加上文化隔閡,長期以來歐美玩家並沒有像東亞玩家那樣接受、喜愛、沉迷于日本戰國的文化和故事。

被無數中日玩家奉為絕世經典的《太閣立志傳V》。

那麼有什麼辦法能讓除東亞以外的廣大歐美玩家接受並沉浸到日本文化內核的遊戲中去呢?光榮-特庫摩這次在《仁王》中找到了解決方案:首先是前文已經說過的“魂系”遊戲風格,讓已經熟悉了FromSoftware(同為日本公司)那一套的歐美玩家頗覺親切,很多玩家甚至就是沖著“低難度版黑暗之魂”而購買了《仁王》的。其次,開發小組Team Ninja在接到《仁王》研發任務後不久,就確立了以三浦按針(威廉·亞當斯)為主角的計畫。

眾所周知,十三年前光榮立項時,整個遊戲是計畫改編蜚聲世界的大導演黑澤明的遺稿《鬼》(Oni),可見最初的計畫仍是一個滿溢日本本土文化的遊戲。不過,即便在當時,整個遊戲也已經設定好戰國時代背景,並以金髮碧眼的外國武士為視角切入整個故事。這樣的設定,其實大大方便了歐美玩家以自身角度融入遊戲而不會有太多文化隔閡感。

《信長之野望創造:戰國立志傳》DLC中的三浦按針。

除了身被足具手執各種切的日本武士,《仁王》還將一種日本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帶給了歐美玩家,需要補充一句的是,對於廣大國內玩家來講或許也是比較陌生的——那便是從平安時代起就生活在日本人民口頭傳說中的妖怪們。

平安時代不平安

傳說中,天照大神的後裔神武天皇于西元前660年登基建立日本國,但實際上直到一千多年後真正意義上統一的日本才出現。西元六世紀末,蘇我馬子擊敗政敵,立推古天皇為女帝、以著名的聖德太子為攝政,日本進入飛鳥時代,大和政權開始效仿唐朝制度,並大肆擴張版圖。西元八世紀末,日本遷都平安京(現京都),四百年的平安時代開始。

到了平安時代,日本的實際控制領土擴展到奧羽地區(現東京以北,本州東北部)和九州南部,已經跟日後的戰國時代相差無幾了。但是由於文明起步較晚,很多鄉下普通農民(如果算成是農民的話)都還在使用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此時的日本絕大多數領土都絕少有人居住,野獸遍地出沒、洪水天災到處都是。可以試著想像一下我們所瞭解的大禹治水時代,平安時代的日本幾乎就處於相似的發展水準下。

“仁王”(Nioh)一詞本義其實就是“金剛力士”(Nio)的意思,這“金剛力士”通常成對出現,手執金剛杵,他們有個更為中國人所熟悉的別名:哼哈二將。

日本奈良東大寺金剛力士像

日本列島處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一直是自然災害頻發區。在這種落後的生存環境下,人們對於一些自然現象無法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合理進行解釋,因而很容易將其歸因於鬼神的作用。

比如說《仁王》中的河童(假名:かっぱ;意思是居住在河川如孩子般的動物),據傳有鳥的喙、青蛙的四肢、猴子的身體及烏龜的殼,如同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河童身材瘦小,身上有臭味和黏液,難於捕捉。傳說其弱點為頭頂的碟,只要誘騙河童彎身,讓他頭頂碟子裡裝的水流盡,他就會精力盡失。河童是在日本家喻戶曉的故事,實際上極有可能是古代日本人對大型烏龜、大鯢甚至鱷魚的附會。

遊戲裡有一種很吸引玩家眼球的妖怪,其形象是一塊布卷在性☆禁☆感的女性身上,日本本土玩家乍一看也反應不過來這是什麼東西。實際上這就是日本傳說中的“一反木綿”,一反木綿本身就是一個飄在空中的棉布形象,製作組(大多是男性)在此基礎上設計出來《仁王》中頗為誘人的全新“一反木綿”。“一反”是面積單位,“木綿”也就是棉花製作的布料。顯然,“一反木綿”多半是獨自走夜路的行人看到飄浮的破布以後幻想出來的妖怪。

一反木綿

最早關於一反木綿的傳說源自九州南部的鹿兒島,據稱只要有人獨自走夜路,一反木綿就會出現,並且會把人的身體和頭部卷起來。

平安時代,住在鄉間的老百姓要忍受各種妖魔鬼怪(雖然絕大多數都是他們想像出來的)的侵擾,住在城裡的公卿貴族其實也沒好過到哪去。在當時日本公卿的認知之中,傳說中的妖魔鬼怪並非出沒在遙遠的林間、山谷、原野,反倒是跟人類一起生活在繁華(相對而言)的平安京中,甚至住在同一個屋簷下。這些妖魔在夜間成群結隊走在平安京的大道上,便是著名的“百鬼夜行”。

每天在宮廷上勾心鬥角的公卿們回到家還要擔驚受怕,生怕家裡的妖魔作祟。於是,平安時代最著名的職業——“陰陽師”應運而生。歷史上的安倍晴明們其實並沒有後世小說和遊戲中所描繪得那般神奇,他們的驅魔手段跟我國農村跳大神相差無幾,都是靠誰也聽不懂的咒語和扭來扭去的屁股祛除鬼怪,當然,最後也一樣要貼幾張符籙。

日本花滑名將羽生結弦在2015年巴賽隆納國際滑冰聯盟花樣滑冰大獎賽總決賽中以安倍晴明的扮相出賽。陰陽師們所對付的“屋簷下的妖怪”概念其實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流傳:《巫師3:狂獵》中有“家事妖精”;吉蔔力出品的《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改編自英國小說家瑪麗·諾頓的奇幻小說《地板下的小矮人》,講述生活在人類屋子裡的小人的故事。

扮成“安倍晴明”的羽生結弦

中國的大禹治水時代誕生了《山海經》(筆者注:《山海經》的作者和成書時間都還存在爭議,一種說法認為是大禹、伯益所作,另有學者認為成書于戰國至漢初),而在日本的平安時代,則出現了《古事記》(假名:こじき、ふることふみ)。西元711年,日本元明天皇令大名鼎鼎的太安萬侶編纂日本古代史。次年太安萬侶即將三卷本《古事記》呈獻天皇。全書以漢字寫成,除了記載歷代天皇事蹟外,收錄大量神話傳說,包括高天原五神、神世七代、三貴子等等諸神及各種民間傳說均得到較為完整的保存,可以說是整個日本神話體系的“聖經”。

作為日本文化的使者,光榮和Team Ninja當然不會放過這本經典。當製作團隊決定在戰國時代的基礎上產生“不如加一些妖怪吧”的念頭之後,《古事記》中的許多妖怪、角色便理所當然地會同日本民間口口相傳的其他妖魔一起,加盟了《仁王》的出場陣營。這其中,最有名的當屬知名度不亞于名古屋三英傑的Boss八岐大蛇遠呂智。

日本羽島市真福寺所藏《古事記》書影

八岐大蛇和大蛇傳說

八岐大蛇是日本古神話裡的傳說生物,日系遊戲玩家的老熟人,出沒于《無雙OROCHI》系列、《女神異聞錄》系列、《勇者鬥惡龍》系列以及其他無數日本出品的遊戲、動漫和電影中。《古事記》寫作“八俁遠呂智”,簡稱“大蛇”(おろち),意為“具有靈力之物”;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書紀》則寫作“八岐大蛇”。據記載,八岐大蛇有八個頭、八條尾巴,眼睛如同“酸漿草”般鮮紅,背上長滿了青苔和樹木,腹部則呈潰爛狀,流著鮮血。頭頂上常常飄著雨雲(稱為“天叢雲”),身軀有如八座山峰、八條山谷般巨大。八岐大蛇非常喜歡喝酒,也因貪杯喪命於素盞嗚尊(假名:スサノオ,《古事記》中名為建速須佐之男命,日本神話中開天闢地的第七代神伊奘諾尊所生三貴子之一)之手。

素盞嗚尊斬殺八岐大蛇,月岡芳年繪。

在《古事記》中,素盞嗚尊殺死八岐大蛇後,將其逐條尾巴斬斷。切到第四條尾巴時,他在蛇體內發現一柄劍。他將此劍名為“天叢雲劍”,並獻給天照大神。其後,景行天皇在位時,天叢雲劍由倭建命所得,倭建命抵達駿河國時,受騙到草原上獵鹿。當地軍閥以火箭焚燒草原,又殺掉馬匹,以防他逃脫。倭建命以天叢雲劍砍草開路,並發現天叢雲劍可控制風向,終於得脫。於是他將天叢雲劍名為“草薙劍”(又是一個知名度不亞于名古屋三英傑的名詞)。而根據正史《日本書紀》記載,天叢雲劍是三神器之一,代表著天皇所擁有的武力。但在西元688年,它被認為是天武天皇生病的緣由,於是從天皇寢宮移出,遷置於熱田神宮內。

存放在日本熱田神宮寶物館的日本國寶、神器草薙劍

三神器是指日本創世神話故事中,源自天照大神,並在其後代日本天皇手中代代流傳的三件傳世之寶。有人認為三神器是代表天皇的正統象徵,類似中國的傳國玉璽和朝鮮半島的天符印。另外兩件神器分別是八咫鏡(ヤタノカガミ)和八尺瓊勾玉(ヤサカニノマガタマ)。據說沒有人親眼見過三神器。據傳,八咫鏡供奉于三重縣伊勢市的伊勢神宮,而八尺瓊勾玉供奉于東京的天皇居。但這些神宮和皇居無法對外界提供任何證據來證明所謂的三神器確實存在。

三神器

無獨有偶,這種“大蛇傳說”在世界其他民族早期神話中也經常出現。早期狩獵採集“文明”一般傍水或倚林而居,蛇是人們最常遇到的帶有威脅性的動物。樹林裡有蛇,草叢裡有蛇,水邊全是蛇。當時條件下,被蛇尤其是毒蛇襲擊之後便只能等待死亡,或許正是這些原因使得各民族均不約而同產生“大蛇”的傳說。

中國古代有“大蛇”相柳。據《山海經》所載,相柳是水神共工的部下,其形象如一條大蛇,共有九個頭,均為呈青色的人面。相柳後來被大禹所殺,“其血腥”,所流經之地,寸草不生,五穀難植。

十六世紀的德國插畫家受到《獸名數目》的影響所繪製的九頭蛇。

在古希臘,最有名的九頭蛇(Hydra)是被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斬殺的那條。九頭蛇劇毒無比,沼澤的水也因此長年惡臭,四周土地變為褐色。它還經常吞食過往行人牲口,為害一方。赫拉克勒斯每砍下九頭蛇的一個頭,斷頸處就會長出一個新頭。於是他的侄子就用火把將斷頸燒焦,頭便無法生出。英雄借此辦法最終將其剷除。

古波斯的大蛇叫做阿吉塔哈卡(Azi Dahaka)。根據祆教《波斯古經》的創世神話記載,阿吉塔哈卡是邪神阿裡曼之子,有三個頭,分別代表痛、苦和死亡。英雄帝濤納將其囚禁于德馬峰上,傳說末日時它將衝破禁制,再次出世,而另一英雄柯剌薩將會消滅它。

西方文化裡的九頭蛇幾乎成了“反派”的代名詞。

在柬埔寨的吳哥王朝時代,高棉人奉九頭蛇娜迦(Nāga)為神靈,傳說吳哥國王便是九頭蛇的後裔。“娜迦”源自印度神話,外表類似巨大的蛇,有一個頭或多個頭。娜迦被吸納進佛教概念中,隨佛教傳入中國,後來與中國本土的“龍”混同,禪宗直接稱娜迦為“龍”,是為佛教的護法神天龍八部之一。娜迦與同為天龍八部之一的迦樓羅(金翅大鵬鳥)是死敵,迦樓羅兩翅張開可達336萬里,以娜迦為食,一天能吃五百條娜迦,最後體內毒氣聚集,自焚而死。在西藏,人們將娜迦和當地傳說中的“魯”等同起來,這是一種居住在湖泊底部或地下水中的生物;而漢傳佛教通常將娜迦翻譯為“龍”。

娜迦經常出現在西方流行文化中。《龍與地下城》設定裡就有娜迦族,但他們不是大蛇或龍的形象,而是半人半蛇的怪物,通常為水生,但可以在陸地上活動。暴雪出品的《魔獸爭霸III》中將娜迦設定為墮落的暗夜精靈,沿用了龍與地下城的大部分設定,並將“娜迦”這一種族名推廣到全世界。

《魔獸世界》中的娜迦戰士

從娜迦到百眼巨人

各民族的神話與傳說最終融合到了一起:《仁王》的“真·最終Boss”是惡魔女王之眼“百眼”,許多玩家看到他滿身的觸手就說這是克蘇魯,實在是大錯特錯。“舊日支配者”之一的克蘇魯最大的外貌特徵就是像章魚的頭以及滿臉的觸手,但它沒有那麼多眼。“百眼”的原型其實是古希臘神話中的百眼巨人阿耳戈斯。女王之眼是西方派來的怪物,源頭來自西方神話傳說。筆者不禁想到十多年前的《軒轅劍三外傳:天之痕》,西方妖魔通過天之痕進入中原,塗炭生靈,遊戲裡西方妖魔的敵人是中國武士。

百眼巨人

古希臘神話中的百眼巨人阿爾戈斯有一百隻眼睛,即使睡覺時也總有一些還睜著。後來他被宙斯之子赫爾墨斯殺死,天后赫拉將他的一百隻眼睛安在了孔雀的尾巴上。

只是,日本玩家有幸能看到他們口耳相傳的妖怪們出現在西方玩家的大螢幕上——《仁王》讓全世界都知道了日本有木靈,有海坊主,有雪女——我們卻不知道要等到何時,才能看到魑魅魍魎、貔貅狻猊們沖出東亞,走向世界。

被無數中日玩家奉為絕世經典的《太閣立志傳V》。

那麼有什麼辦法能讓除東亞以外的廣大歐美玩家接受並沉浸到日本文化內核的遊戲中去呢?光榮-特庫摩這次在《仁王》中找到了解決方案:首先是前文已經說過的“魂系”遊戲風格,讓已經熟悉了FromSoftware(同為日本公司)那一套的歐美玩家頗覺親切,很多玩家甚至就是沖著“低難度版黑暗之魂”而購買了《仁王》的。其次,開發小組Team Ninja在接到《仁王》研發任務後不久,就確立了以三浦按針(威廉·亞當斯)為主角的計畫。

眾所周知,十三年前光榮立項時,整個遊戲是計畫改編蜚聲世界的大導演黑澤明的遺稿《鬼》(Oni),可見最初的計畫仍是一個滿溢日本本土文化的遊戲。不過,即便在當時,整個遊戲也已經設定好戰國時代背景,並以金髮碧眼的外國武士為視角切入整個故事。這樣的設定,其實大大方便了歐美玩家以自身角度融入遊戲而不會有太多文化隔閡感。

《信長之野望創造:戰國立志傳》DLC中的三浦按針。

除了身被足具手執各種切的日本武士,《仁王》還將一種日本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帶給了歐美玩家,需要補充一句的是,對於廣大國內玩家來講或許也是比較陌生的——那便是從平安時代起就生活在日本人民口頭傳說中的妖怪們。

平安時代不平安

傳說中,天照大神的後裔神武天皇于西元前660年登基建立日本國,但實際上直到一千多年後真正意義上統一的日本才出現。西元六世紀末,蘇我馬子擊敗政敵,立推古天皇為女帝、以著名的聖德太子為攝政,日本進入飛鳥時代,大和政權開始效仿唐朝制度,並大肆擴張版圖。西元八世紀末,日本遷都平安京(現京都),四百年的平安時代開始。

到了平安時代,日本的實際控制領土擴展到奧羽地區(現東京以北,本州東北部)和九州南部,已經跟日後的戰國時代相差無幾了。但是由於文明起步較晚,很多鄉下普通農民(如果算成是農民的話)都還在使用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此時的日本絕大多數領土都絕少有人居住,野獸遍地出沒、洪水天災到處都是。可以試著想像一下我們所瞭解的大禹治水時代,平安時代的日本幾乎就處於相似的發展水準下。

“仁王”(Nioh)一詞本義其實就是“金剛力士”(Nio)的意思,這“金剛力士”通常成對出現,手執金剛杵,他們有個更為中國人所熟悉的別名:哼哈二將。

日本奈良東大寺金剛力士像

日本列島處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一直是自然災害頻發區。在這種落後的生存環境下,人們對於一些自然現象無法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合理進行解釋,因而很容易將其歸因於鬼神的作用。

比如說《仁王》中的河童(假名:かっぱ;意思是居住在河川如孩子般的動物),據傳有鳥的喙、青蛙的四肢、猴子的身體及烏龜的殼,如同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河童身材瘦小,身上有臭味和黏液,難於捕捉。傳說其弱點為頭頂的碟,只要誘騙河童彎身,讓他頭頂碟子裡裝的水流盡,他就會精力盡失。河童是在日本家喻戶曉的故事,實際上極有可能是古代日本人對大型烏龜、大鯢甚至鱷魚的附會。

遊戲裡有一種很吸引玩家眼球的妖怪,其形象是一塊布卷在性☆禁☆感的女性身上,日本本土玩家乍一看也反應不過來這是什麼東西。實際上這就是日本傳說中的“一反木綿”,一反木綿本身就是一個飄在空中的棉布形象,製作組(大多是男性)在此基礎上設計出來《仁王》中頗為誘人的全新“一反木綿”。“一反”是面積單位,“木綿”也就是棉花製作的布料。顯然,“一反木綿”多半是獨自走夜路的行人看到飄浮的破布以後幻想出來的妖怪。

一反木綿

最早關於一反木綿的傳說源自九州南部的鹿兒島,據稱只要有人獨自走夜路,一反木綿就會出現,並且會把人的身體和頭部卷起來。

平安時代,住在鄉間的老百姓要忍受各種妖魔鬼怪(雖然絕大多數都是他們想像出來的)的侵擾,住在城裡的公卿貴族其實也沒好過到哪去。在當時日本公卿的認知之中,傳說中的妖魔鬼怪並非出沒在遙遠的林間、山谷、原野,反倒是跟人類一起生活在繁華(相對而言)的平安京中,甚至住在同一個屋簷下。這些妖魔在夜間成群結隊走在平安京的大道上,便是著名的“百鬼夜行”。

每天在宮廷上勾心鬥角的公卿們回到家還要擔驚受怕,生怕家裡的妖魔作祟。於是,平安時代最著名的職業——“陰陽師”應運而生。歷史上的安倍晴明們其實並沒有後世小說和遊戲中所描繪得那般神奇,他們的驅魔手段跟我國農村跳大神相差無幾,都是靠誰也聽不懂的咒語和扭來扭去的屁股祛除鬼怪,當然,最後也一樣要貼幾張符籙。

日本花滑名將羽生結弦在2015年巴賽隆納國際滑冰聯盟花樣滑冰大獎賽總決賽中以安倍晴明的扮相出賽。陰陽師們所對付的“屋簷下的妖怪”概念其實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流傳:《巫師3:狂獵》中有“家事妖精”;吉蔔力出品的《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改編自英國小說家瑪麗·諾頓的奇幻小說《地板下的小矮人》,講述生活在人類屋子裡的小人的故事。

扮成“安倍晴明”的羽生結弦

中國的大禹治水時代誕生了《山海經》(筆者注:《山海經》的作者和成書時間都還存在爭議,一種說法認為是大禹、伯益所作,另有學者認為成書于戰國至漢初),而在日本的平安時代,則出現了《古事記》(假名:こじき、ふることふみ)。西元711年,日本元明天皇令大名鼎鼎的太安萬侶編纂日本古代史。次年太安萬侶即將三卷本《古事記》呈獻天皇。全書以漢字寫成,除了記載歷代天皇事蹟外,收錄大量神話傳說,包括高天原五神、神世七代、三貴子等等諸神及各種民間傳說均得到較為完整的保存,可以說是整個日本神話體系的“聖經”。

作為日本文化的使者,光榮和Team Ninja當然不會放過這本經典。當製作團隊決定在戰國時代的基礎上產生“不如加一些妖怪吧”的念頭之後,《古事記》中的許多妖怪、角色便理所當然地會同日本民間口口相傳的其他妖魔一起,加盟了《仁王》的出場陣營。這其中,最有名的當屬知名度不亞于名古屋三英傑的Boss八岐大蛇遠呂智。

日本羽島市真福寺所藏《古事記》書影

八岐大蛇和大蛇傳說

八岐大蛇是日本古神話裡的傳說生物,日系遊戲玩家的老熟人,出沒于《無雙OROCHI》系列、《女神異聞錄》系列、《勇者鬥惡龍》系列以及其他無數日本出品的遊戲、動漫和電影中。《古事記》寫作“八俁遠呂智”,簡稱“大蛇”(おろち),意為“具有靈力之物”;日本第一部正史《日本書紀》則寫作“八岐大蛇”。據記載,八岐大蛇有八個頭、八條尾巴,眼睛如同“酸漿草”般鮮紅,背上長滿了青苔和樹木,腹部則呈潰爛狀,流著鮮血。頭頂上常常飄著雨雲(稱為“天叢雲”),身軀有如八座山峰、八條山谷般巨大。八岐大蛇非常喜歡喝酒,也因貪杯喪命於素盞嗚尊(假名:スサノオ,《古事記》中名為建速須佐之男命,日本神話中開天闢地的第七代神伊奘諾尊所生三貴子之一)之手。

素盞嗚尊斬殺八岐大蛇,月岡芳年繪。

在《古事記》中,素盞嗚尊殺死八岐大蛇後,將其逐條尾巴斬斷。切到第四條尾巴時,他在蛇體內發現一柄劍。他將此劍名為“天叢雲劍”,並獻給天照大神。其後,景行天皇在位時,天叢雲劍由倭建命所得,倭建命抵達駿河國時,受騙到草原上獵鹿。當地軍閥以火箭焚燒草原,又殺掉馬匹,以防他逃脫。倭建命以天叢雲劍砍草開路,並發現天叢雲劍可控制風向,終於得脫。於是他將天叢雲劍名為“草薙劍”(又是一個知名度不亞于名古屋三英傑的名詞)。而根據正史《日本書紀》記載,天叢雲劍是三神器之一,代表著天皇所擁有的武力。但在西元688年,它被認為是天武天皇生病的緣由,於是從天皇寢宮移出,遷置於熱田神宮內。

存放在日本熱田神宮寶物館的日本國寶、神器草薙劍

三神器是指日本創世神話故事中,源自天照大神,並在其後代日本天皇手中代代流傳的三件傳世之寶。有人認為三神器是代表天皇的正統象徵,類似中國的傳國玉璽和朝鮮半島的天符印。另外兩件神器分別是八咫鏡(ヤタノカガミ)和八尺瓊勾玉(ヤサカニノマガタマ)。據說沒有人親眼見過三神器。據傳,八咫鏡供奉于三重縣伊勢市的伊勢神宮,而八尺瓊勾玉供奉于東京的天皇居。但這些神宮和皇居無法對外界提供任何證據來證明所謂的三神器確實存在。

三神器

無獨有偶,這種“大蛇傳說”在世界其他民族早期神話中也經常出現。早期狩獵採集“文明”一般傍水或倚林而居,蛇是人們最常遇到的帶有威脅性的動物。樹林裡有蛇,草叢裡有蛇,水邊全是蛇。當時條件下,被蛇尤其是毒蛇襲擊之後便只能等待死亡,或許正是這些原因使得各民族均不約而同產生“大蛇”的傳說。

中國古代有“大蛇”相柳。據《山海經》所載,相柳是水神共工的部下,其形象如一條大蛇,共有九個頭,均為呈青色的人面。相柳後來被大禹所殺,“其血腥”,所流經之地,寸草不生,五穀難植。

十六世紀的德國插畫家受到《獸名數目》的影響所繪製的九頭蛇。

在古希臘,最有名的九頭蛇(Hydra)是被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斬殺的那條。九頭蛇劇毒無比,沼澤的水也因此長年惡臭,四周土地變為褐色。它還經常吞食過往行人牲口,為害一方。赫拉克勒斯每砍下九頭蛇的一個頭,斷頸處就會長出一個新頭。於是他的侄子就用火把將斷頸燒焦,頭便無法生出。英雄借此辦法最終將其剷除。

古波斯的大蛇叫做阿吉塔哈卡(Azi Dahaka)。根據祆教《波斯古經》的創世神話記載,阿吉塔哈卡是邪神阿裡曼之子,有三個頭,分別代表痛、苦和死亡。英雄帝濤納將其囚禁于德馬峰上,傳說末日時它將衝破禁制,再次出世,而另一英雄柯剌薩將會消滅它。

西方文化裡的九頭蛇幾乎成了“反派”的代名詞。

在柬埔寨的吳哥王朝時代,高棉人奉九頭蛇娜迦(Nāga)為神靈,傳說吳哥國王便是九頭蛇的後裔。“娜迦”源自印度神話,外表類似巨大的蛇,有一個頭或多個頭。娜迦被吸納進佛教概念中,隨佛教傳入中國,後來與中國本土的“龍”混同,禪宗直接稱娜迦為“龍”,是為佛教的護法神天龍八部之一。娜迦與同為天龍八部之一的迦樓羅(金翅大鵬鳥)是死敵,迦樓羅兩翅張開可達336萬里,以娜迦為食,一天能吃五百條娜迦,最後體內毒氣聚集,自焚而死。在西藏,人們將娜迦和當地傳說中的“魯”等同起來,這是一種居住在湖泊底部或地下水中的生物;而漢傳佛教通常將娜迦翻譯為“龍”。

娜迦經常出現在西方流行文化中。《龍與地下城》設定裡就有娜迦族,但他們不是大蛇或龍的形象,而是半人半蛇的怪物,通常為水生,但可以在陸地上活動。暴雪出品的《魔獸爭霸III》中將娜迦設定為墮落的暗夜精靈,沿用了龍與地下城的大部分設定,並將“娜迦”這一種族名推廣到全世界。

《魔獸世界》中的娜迦戰士

從娜迦到百眼巨人

各民族的神話與傳說最終融合到了一起:《仁王》的“真·最終Boss”是惡魔女王之眼“百眼”,許多玩家看到他滿身的觸手就說這是克蘇魯,實在是大錯特錯。“舊日支配者”之一的克蘇魯最大的外貌特徵就是像章魚的頭以及滿臉的觸手,但它沒有那麼多眼。“百眼”的原型其實是古希臘神話中的百眼巨人阿耳戈斯。女王之眼是西方派來的怪物,源頭來自西方神話傳說。筆者不禁想到十多年前的《軒轅劍三外傳:天之痕》,西方妖魔通過天之痕進入中原,塗炭生靈,遊戲裡西方妖魔的敵人是中國武士。

百眼巨人

古希臘神話中的百眼巨人阿爾戈斯有一百隻眼睛,即使睡覺時也總有一些還睜著。後來他被宙斯之子赫爾墨斯殺死,天后赫拉將他的一百隻眼睛安在了孔雀的尾巴上。

只是,日本玩家有幸能看到他們口耳相傳的妖怪們出現在西方玩家的大螢幕上——《仁王》讓全世界都知道了日本有木靈,有海坊主,有雪女——我們卻不知道要等到何時,才能看到魑魅魍魎、貔貅狻猊們沖出東亞,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