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齊魯女性故事」劉超:懷揣夢想,做新時代新女性新農民

新時代賦予新使命,新時代呼喚新作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號角已吹響,全省姐妹凝心聚力,勇擔重任,不忘初心再出發,為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建設強省新局面貢獻巾幗力量。

今天起,省婦聯發展部、宣傳部聯合推出【齊魯女性故事】專題,陸續介紹來自各行各業為鄉村振興戰略、新舊動能轉換工程作出突出貢獻的優秀女性。一起來聽聽她們的故事——

“這三座溫室大棚採用智慧化控制,捲簾、溫控、水肥全部實現自動化。去年試種了西葫蘆,今年五彩椒和胡蘿蔔各種一茬,預計能有七八十萬元的收入。”在廣饒縣張守鳳家庭農場的種植基地裡,

農場總經理劉超介紹起這些“新成果”。

這位對著蔬菜侃侃而談的農場主,幾年前還是一位在國企工作的大學生,很少有人想到她會在事業順風順水的時候突然轉身,從一名人人羡慕的國企員工搖身一變成為農場主。引入現代化管理經驗後,

短短幾年時間,她就把父親經營的幾百畝胡蘿蔔基地變成了一個占地2100畝、涵蓋胡蘿蔔、地瓜種植、種羊養殖、智能鋼構溫室大棚蔬菜種植於一體的綠色生態迴圈農場。

一次回鄉經歷改變人生軌跡

2011年,劉超從山東師範大學公共事業管理系畢業後,考到了中鐵二十四局南昌建設有限公司,成為公司裡一名財務出納員。按說成為國企員工,工資待遇有保障,

生活在大城市,是很多大學生畢業後夢寐以求的事情,可到了劉超這裡,卻只能用“按部就班”來形容。

按時上下班,工作跟電腦一樣程式化,整天泡在資料堆裡,加之跟家人聚少離多,對父母的虧欠感更讓她對這份工作產生了動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我呢,屬於受傳統思想影響比較深的人,對家鄉和親人一直比較留戀,在外面待的時間越久,這種感覺就越強烈。”劉超說。

2015年春節回家的經歷,徹底改變了劉超的人生軌跡。在父母經營的家庭農場裡,她看到父母跟工作人員在春節期間顧不得走親訪友,冒著風雪嚴寒管理胡蘿蔔,這種辛勞讓劉超感動,也讓她腦海裡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回鄉創業做農民。一來能為父母分擔一些工作,

也能實現自己創下一番事業的夢想。

然而,這一想法告訴父母後,他們堅決反對:辛辛苦苦供女兒上大學就是為了讓她脫離農村,種地又髒又累,一個女孩子能受得了嗎?將來怎麼找對象?

面對父母的反對,劉超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這麼多的惠農政策,正是農業發展的好時候,需要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的年輕人來經營;現在國家鼓勵大學生回鄉創業,優惠政策也不少,這正是一個機會。就這樣,劉超辭去了原來的工作,回到家幫著父母打理起農場來。

一道難題“考”住新農場主

“當時我看農場幾十個工人,考勤都做不到統一,就想把在公司時的制度‘複製’到農場中來,做到規範統一,便於管理。”作為農場的“新主人”,劉超到來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對員工實行考勤制度。

雖然父親並不同意,但顧慮到女兒的感受,還是讓劉超按自己的計畫執行了。本以為考勤制度達到了管理效果,劉超正暗暗得意,前年春天,一個難題又把劉超“考”住了。由於是天氣回暖時節,氣溫回升很快,拱棚裡的幼苗需要及時放風,可是大家還是按照規定時間上下班。到中午時放風工作還有三分之一未完成,大家卻要下班回家,這下把劉超急壞了。

父親淡淡地說:“這下你知道了吧,種地哪有按時按點的,從來都是啥活著急幹啥活。”父親帶著劉超來到現場,告訴每個小組長,讓工人加班把風放完,下午不用上班。於是,走到半路的工人又回來,趕在高溫前把風放完了。

但劉超並沒有氣餒。不久,到了土地流轉費發放時間,以前父親都是把現金準備好,農戶來農場領走。劉超覺得取現金不安全,建議把錢打到農戶卡裡。但父親堅持要發現金,結果一個剛領走錢的大媽回來找錢,說是放在口袋裡的錢怎麼也找不到了,還有一位老人怕領到假錢,非要農場派人把錢存到銀行才放心。劉超便自己做主,給鄉親們下了通知,讓大夥兒帶著存摺來登記,她通過網銀直接把錢轉過去。鄉親們都說這個發錢方式好,想得周到,劉超又找到了信心。

就這樣,用了一年時間,劉超虛心向父母和員工們學習管理經驗和種植技術,跟購貨商和農資供應商溝通交流,並積極參加相關組織的政策、技能培訓,讓自己儘快與農場主的身份“接軌”。

“三個關鍵”推動農場轉型

“你看這只羊值多少錢?”在農場的畜牧養殖基地裡,劉超指著一隻正在吃草的綿羊問道。“1萬元!這是從國外引進的杜泊羊種羊,是用來改良我們當地羊品種的。這樣培育出來的羊,肉質鮮嫩,適合做火鍋或者燒烤,市場需求量大。”

2015年,劉超投資350余萬元,建設了500立方米沼氣池和過濾沉澱池等配套設施,新建4座羊圈和2座倉庫棚,引進了200只杜泊羊。這樣,胡蘿蔔纓子晾乾儲存後可以做為羊的飼料,羊糞在沼氣池發酵後產生沼渣沼液,是胡蘿蔔的上好肥料,實現了“畜-沼-菜”綠色生態迴圈,提高了生態效益。

“農牧迴圈發展、品質管控模式和品牌行銷方式,是我推動農場轉型發展的‘三個關鍵’。”劉超說。

在品質管控上,劉超按照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有機化要求,推行“六統一”耕作模式,保證每一個生產環節的安全。同時引入動態管理系統,基地胡蘿蔔全部實現視頻監控。

在品牌行銷上,農場胡蘿蔔註冊了“守鳳”牌商標,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認證。2016年,農場投資50萬元建起了電子商務平臺,銷售胡蘿蔔及附近農戶的農產品,構建了胡蘿蔔網上交易、倉儲物流、終端配送一體化經營服務體系,當年實現網上銷售額300萬元。2017年,投資210萬元新建智慧化水肥一體化系統。

“守鳳”牌胡蘿蔔

目前,劉超的農場經營規模達到2100畝,2017年銷售收入1100萬元,淨利潤112萬元。同時,為300余名農村婦女提供了就業崗位,每名婦女年增收8000多元。“下一步,農場要新上胡蘿蔔及其它農產品加工車間,延長產業鏈條。”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這個政策對我們農場發展非常有利。”劉超去年剛建了30畝鋼構溫室蔬菜大棚,今年還要再建20畝,鋼構溫室蔬菜大棚使用期限在20多年,農場承包農戶的土地到2028年就到合同期限,如果到期不再經營就會造成設施農業很大浪費。本來她還非常顧慮,現在中央這個政策出臺後,劉超就像吃到了定心丸,跟農戶馬上簽訂了40年土地延長承包合同,對農場進行長遠發展規劃,她還打算建設存儲冷庫,對蔬菜進行深加工,進一步延長產業鏈。

農場未來準備走精緻農業發展路子,發展生態農業、休閒農業和觀光農業,增強農場的文化底蘊,讓市民也能體驗到現代農業種植管理和收穫過程中的快樂。“以創新贏得農場持續發展。”劉超認為,只有在大同的社會中,努力做個性獨特的“自己”,才能增強競爭力。做新時代新女性新農民,我們相信,做大做強農場也不再會是夢想。

東營市婦聯 供稿

優惠政策也不少,這正是一個機會。就這樣,劉超辭去了原來的工作,回到家幫著父母打理起農場來。

一道難題“考”住新農場主

“當時我看農場幾十個工人,考勤都做不到統一,就想把在公司時的制度‘複製’到農場中來,做到規範統一,便於管理。”作為農場的“新主人”,劉超到來後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對員工實行考勤制度。

雖然父親並不同意,但顧慮到女兒的感受,還是讓劉超按自己的計畫執行了。本以為考勤制度達到了管理效果,劉超正暗暗得意,前年春天,一個難題又把劉超“考”住了。由於是天氣回暖時節,氣溫回升很快,拱棚裡的幼苗需要及時放風,可是大家還是按照規定時間上下班。到中午時放風工作還有三分之一未完成,大家卻要下班回家,這下把劉超急壞了。

父親淡淡地說:“這下你知道了吧,種地哪有按時按點的,從來都是啥活著急幹啥活。”父親帶著劉超來到現場,告訴每個小組長,讓工人加班把風放完,下午不用上班。於是,走到半路的工人又回來,趕在高溫前把風放完了。

但劉超並沒有氣餒。不久,到了土地流轉費發放時間,以前父親都是把現金準備好,農戶來農場領走。劉超覺得取現金不安全,建議把錢打到農戶卡裡。但父親堅持要發現金,結果一個剛領走錢的大媽回來找錢,說是放在口袋裡的錢怎麼也找不到了,還有一位老人怕領到假錢,非要農場派人把錢存到銀行才放心。劉超便自己做主,給鄉親們下了通知,讓大夥兒帶著存摺來登記,她通過網銀直接把錢轉過去。鄉親們都說這個發錢方式好,想得周到,劉超又找到了信心。

就這樣,用了一年時間,劉超虛心向父母和員工們學習管理經驗和種植技術,跟購貨商和農資供應商溝通交流,並積極參加相關組織的政策、技能培訓,讓自己儘快與農場主的身份“接軌”。

“三個關鍵”推動農場轉型

“你看這只羊值多少錢?”在農場的畜牧養殖基地裡,劉超指著一隻正在吃草的綿羊問道。“1萬元!這是從國外引進的杜泊羊種羊,是用來改良我們當地羊品種的。這樣培育出來的羊,肉質鮮嫩,適合做火鍋或者燒烤,市場需求量大。”

2015年,劉超投資350余萬元,建設了500立方米沼氣池和過濾沉澱池等配套設施,新建4座羊圈和2座倉庫棚,引進了200只杜泊羊。這樣,胡蘿蔔纓子晾乾儲存後可以做為羊的飼料,羊糞在沼氣池發酵後產生沼渣沼液,是胡蘿蔔的上好肥料,實現了“畜-沼-菜”綠色生態迴圈,提高了生態效益。

“農牧迴圈發展、品質管控模式和品牌行銷方式,是我推動農場轉型發展的‘三個關鍵’。”劉超說。

在品質管控上,劉超按照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有機化要求,推行“六統一”耕作模式,保證每一個生產環節的安全。同時引入動態管理系統,基地胡蘿蔔全部實現視頻監控。

在品牌行銷上,農場胡蘿蔔註冊了“守鳳”牌商標,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認證。2016年,農場投資50萬元建起了電子商務平臺,銷售胡蘿蔔及附近農戶的農產品,構建了胡蘿蔔網上交易、倉儲物流、終端配送一體化經營服務體系,當年實現網上銷售額300萬元。2017年,投資210萬元新建智慧化水肥一體化系統。

“守鳳”牌胡蘿蔔

目前,劉超的農場經營規模達到2100畝,2017年銷售收入1100萬元,淨利潤112萬元。同時,為300余名農村婦女提供了就業崗位,每名婦女年增收8000多元。“下一步,農場要新上胡蘿蔔及其它農產品加工車間,延長產業鏈條。”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這個政策對我們農場發展非常有利。”劉超去年剛建了30畝鋼構溫室蔬菜大棚,今年還要再建20畝,鋼構溫室蔬菜大棚使用期限在20多年,農場承包農戶的土地到2028年就到合同期限,如果到期不再經營就會造成設施農業很大浪費。本來她還非常顧慮,現在中央這個政策出臺後,劉超就像吃到了定心丸,跟農戶馬上簽訂了40年土地延長承包合同,對農場進行長遠發展規劃,她還打算建設存儲冷庫,對蔬菜進行深加工,進一步延長產業鏈。

農場未來準備走精緻農業發展路子,發展生態農業、休閒農業和觀光農業,增強農場的文化底蘊,讓市民也能體驗到現代農業種植管理和收穫過程中的快樂。“以創新贏得農場持續發展。”劉超認為,只有在大同的社會中,努力做個性獨特的“自己”,才能增強競爭力。做新時代新女性新農民,我們相信,做大做強農場也不再會是夢想。

東營市婦聯 供稿